明夷是個對政治並不敏感的人。幸得殷媽媽細心為她抽絲剝繭,這個圈,似乎也算圓回來了。她越發疑惑的是,殷媽媽背後這個人,處於什麽立場,想要得到什麽。
她不著急問,殷媽媽一定會給她答案的。
而對於太後之死,她還有疑惑。
“為何就斷定不是馬元贄所為呢?或還有第三種可能,是南衙想要借刀殺人?”明夷的想法很直接,如果作出馬元贄與豐四海一同作案的假象,最大受益者不是南衙嗎?
殷媽媽不緊不慢說道:“自然是有根據的。隻要挖透了豐四海的底,一切就豁然開朗。”
明夷心知,這裏頭必然還有個複雜的故事,安心聽下去。隻是沒想到,這故事給她的驚奇一浪高過一浪。
殷媽媽的上頭人從豐四海到長安之前開始挖,漸漸挖出了真相的全部。
拾靨坊,是豐家祖業無誤,而豐四海卻不是豐家血脈,而是作為女婿,改了姓。他原名叫欒四海,隻是個走街串巷的貨郎。
當年,豐家唯一的女兒,豐明夷的阿娘待字閨中。商人家的女兒,遲早要接拾靨坊的擔子,沒有那麽多講究,拋頭露麵也理所應當。老人都說明娘子的性子像她阿娘,當年的豐小娘子也不是乖巧聽話的女子,不知怎麽就瞧上了欒四海,直接就對自己爺娘說,要讓欒四海入贅豐家。
豐家老夫人老太爺聽說欒四海是個家徒四壁的貨郎,人也不肯見,一口回絕。豐小娘子當晚便與欒四海私奔,再未歸家。
四年後,欒四海帶著豐小娘子和繈褓中的明夷回到豐家,隻是豐小娘子已隻有一個牌位,留下一封手書而已。明夷的阿娘生育時難產而死,臨死血書:兒不可無父。
豐家老夫人老太爺恨極,並未留下了欒四海,隻抱回了明夷。直到八年前,老婦人老太爺染了風寒,先後去世,彌留之際怕明夷一人受人欺侮,明夷又無中意的男子可招贅,緊急之中,找回欒四海,使其改姓為豐,將嬌生慣養的明夷和拾靨坊一起交給了他。
明夷聽著,原來自己本應姓欒。其他也並未聽出不妥來,隻是其中還有些細節,使人生疑:“這麽多年之後,怎能立刻就找回了欒四海?”
殷媽媽深深看了明夷一眼,似帶著幾分憐憫:“當時欒四海的說法是一直未遠離長安,舍不得獨生女兒,知道老太爺病重,怕女兒孤苦無依,便找上門來,相認信物就是那一封血書。”
明夷是局外之人,覺得這一切過於巧合:“即使有男子如此癡情,為亡妻多年不娶,保留血書作為紀念。但這個時候出現,也太有些故意的嫌疑了。”
殷媽媽點道:“我上頭人派人帶著豐四海的畫像到當年你出生之地遍尋知情之人,可以斷定,在長安再次出現的豐四海已經不是那個與你阿娘廝守三年的欒四海。”
明夷雖驚訝,但畢竟不是自己真正生身父母,未至於十分動容。但念及身份,還是裝作失神狀,尤怕演技不足,唇舌有些打結:“這……這是說,他……”
這一番表現,倒也合情合理,殷媽媽指點道:“老太爺當年隻見了欒四海一麵,已經時隔二十年,但認得女兒親筆血書,便肯定無疑。而你離開阿爺時候隻是個嬰兒,自然全無印象。”
明夷瞪大了眼睛,沒想到還有這麽戲劇化的李代桃僵:“那我親生的阿爺……”
殷媽媽靠近她,疼惜得撫著她的後背:“想要不出紕漏,必不能留活口。事情過去已經這許多年,你也不要過於哀痛。至少你爺娘九泉下也能相攜相守,不至孤單。”
明夷咽了一下口水,低著頭作哀傷狀,喃喃道:“為何要盯上我們豐家?”
殷媽媽歎了口氣:“帝王心術,我等不過螻蟻。這一條線,布了將近八年,可見聖上在登位之前早已將自己的死士安排妥當。拾靨坊三代為宮廷所用,以拾靨坊坊主身份接近當時身為後宮太監總管的馬元贄理所當然。得到馬元贄的信任,在他耳邊多吹風,對於後來馬元贄決定扶持看似蠢鈍的光王上位,總起到了一定作用。當然,馬元贄身邊肯定不止一個豐四海這樣的間者。”
明夷這下算是徹底把事情理順了,對宣宗的心思之深遠感到佩服,也感到畏懼。這種落子可算得百步之外的博弈能力,不是凡人可得。
隻是她的疑問還在,如此看來,殷媽媽背後既不是馬元贄,也不是宣宗的麗競門,亦不是崔氏。難道是獨孤家的勢力?獨孤家受到宣宗器重,是崔氏政敵,也是南衙後來的執掌者,有此能力,倒是合理。
不好直接詢問,明夷換了個方法:“帝王要抑製北司,南衙要擴大勢力,不知殷媽媽的上頭人運營教坊與行露院多年,所為何?”
殷媽媽移開了視線:“我上頭人自聖上還是光王之時便是他的幕僚,可說是聖上最信賴的人。他的追求早就超脫了權力地位,隻想要輔佐聖上,再現盛世。”
明夷對這番話內心是嗤之以鼻的,哪一個重臣不會說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語,青史之上,又有幾人能做到毫無私心?縱有,大半,都做了權臣刀下的亡魂。
“如此信任,怎還要費盡心思才知豐四海是麗競門的人?”明夷想聽的是真話。
殷媽媽歎道:“我無需對你掩飾,不求名利對他人是個笑話,可在他身上,我是真的相信。他謝絕了高位,衣食樸素,不好酒色,這麽多年,每時每刻想的都是民生疾苦,沒日沒夜都盯著那些權宦重臣,要做聖上的明鏡。這些,我信,每個追隨他的人都信,聖上也信。”
明夷看著殷媽媽帶著重重憂愁的表情,想起她所說那個有著大誌而拋棄她的男子,相信便是同一人。能讓這樣聰慧頂尖的女人即使被遺棄也要支持他的理想,這個男子,絕對是一流人物。以至於,關於他的理想,明夷也信了。
她不著急問,殷媽媽一定會給她答案的。
而對於太後之死,她還有疑惑。
“為何就斷定不是馬元贄所為呢?或還有第三種可能,是南衙想要借刀殺人?”明夷的想法很直接,如果作出馬元贄與豐四海一同作案的假象,最大受益者不是南衙嗎?
殷媽媽不緊不慢說道:“自然是有根據的。隻要挖透了豐四海的底,一切就豁然開朗。”
明夷心知,這裏頭必然還有個複雜的故事,安心聽下去。隻是沒想到,這故事給她的驚奇一浪高過一浪。
殷媽媽的上頭人從豐四海到長安之前開始挖,漸漸挖出了真相的全部。
拾靨坊,是豐家祖業無誤,而豐四海卻不是豐家血脈,而是作為女婿,改了姓。他原名叫欒四海,隻是個走街串巷的貨郎。
當年,豐家唯一的女兒,豐明夷的阿娘待字閨中。商人家的女兒,遲早要接拾靨坊的擔子,沒有那麽多講究,拋頭露麵也理所應當。老人都說明娘子的性子像她阿娘,當年的豐小娘子也不是乖巧聽話的女子,不知怎麽就瞧上了欒四海,直接就對自己爺娘說,要讓欒四海入贅豐家。
豐家老夫人老太爺聽說欒四海是個家徒四壁的貨郎,人也不肯見,一口回絕。豐小娘子當晚便與欒四海私奔,再未歸家。
四年後,欒四海帶著豐小娘子和繈褓中的明夷回到豐家,隻是豐小娘子已隻有一個牌位,留下一封手書而已。明夷的阿娘生育時難產而死,臨死血書:兒不可無父。
豐家老夫人老太爺恨極,並未留下了欒四海,隻抱回了明夷。直到八年前,老婦人老太爺染了風寒,先後去世,彌留之際怕明夷一人受人欺侮,明夷又無中意的男子可招贅,緊急之中,找回欒四海,使其改姓為豐,將嬌生慣養的明夷和拾靨坊一起交給了他。
明夷聽著,原來自己本應姓欒。其他也並未聽出不妥來,隻是其中還有些細節,使人生疑:“這麽多年之後,怎能立刻就找回了欒四海?”
殷媽媽深深看了明夷一眼,似帶著幾分憐憫:“當時欒四海的說法是一直未遠離長安,舍不得獨生女兒,知道老太爺病重,怕女兒孤苦無依,便找上門來,相認信物就是那一封血書。”
明夷是局外之人,覺得這一切過於巧合:“即使有男子如此癡情,為亡妻多年不娶,保留血書作為紀念。但這個時候出現,也太有些故意的嫌疑了。”
殷媽媽點道:“我上頭人派人帶著豐四海的畫像到當年你出生之地遍尋知情之人,可以斷定,在長安再次出現的豐四海已經不是那個與你阿娘廝守三年的欒四海。”
明夷雖驚訝,但畢竟不是自己真正生身父母,未至於十分動容。但念及身份,還是裝作失神狀,尤怕演技不足,唇舌有些打結:“這……這是說,他……”
這一番表現,倒也合情合理,殷媽媽指點道:“老太爺當年隻見了欒四海一麵,已經時隔二十年,但認得女兒親筆血書,便肯定無疑。而你離開阿爺時候隻是個嬰兒,自然全無印象。”
明夷瞪大了眼睛,沒想到還有這麽戲劇化的李代桃僵:“那我親生的阿爺……”
殷媽媽靠近她,疼惜得撫著她的後背:“想要不出紕漏,必不能留活口。事情過去已經這許多年,你也不要過於哀痛。至少你爺娘九泉下也能相攜相守,不至孤單。”
明夷咽了一下口水,低著頭作哀傷狀,喃喃道:“為何要盯上我們豐家?”
殷媽媽歎了口氣:“帝王心術,我等不過螻蟻。這一條線,布了將近八年,可見聖上在登位之前早已將自己的死士安排妥當。拾靨坊三代為宮廷所用,以拾靨坊坊主身份接近當時身為後宮太監總管的馬元贄理所當然。得到馬元贄的信任,在他耳邊多吹風,對於後來馬元贄決定扶持看似蠢鈍的光王上位,總起到了一定作用。當然,馬元贄身邊肯定不止一個豐四海這樣的間者。”
明夷這下算是徹底把事情理順了,對宣宗的心思之深遠感到佩服,也感到畏懼。這種落子可算得百步之外的博弈能力,不是凡人可得。
隻是她的疑問還在,如此看來,殷媽媽背後既不是馬元贄,也不是宣宗的麗競門,亦不是崔氏。難道是獨孤家的勢力?獨孤家受到宣宗器重,是崔氏政敵,也是南衙後來的執掌者,有此能力,倒是合理。
不好直接詢問,明夷換了個方法:“帝王要抑製北司,南衙要擴大勢力,不知殷媽媽的上頭人運營教坊與行露院多年,所為何?”
殷媽媽移開了視線:“我上頭人自聖上還是光王之時便是他的幕僚,可說是聖上最信賴的人。他的追求早就超脫了權力地位,隻想要輔佐聖上,再現盛世。”
明夷對這番話內心是嗤之以鼻的,哪一個重臣不會說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語,青史之上,又有幾人能做到毫無私心?縱有,大半,都做了權臣刀下的亡魂。
“如此信任,怎還要費盡心思才知豐四海是麗競門的人?”明夷想聽的是真話。
殷媽媽歎道:“我無需對你掩飾,不求名利對他人是個笑話,可在他身上,我是真的相信。他謝絕了高位,衣食樸素,不好酒色,這麽多年,每時每刻想的都是民生疾苦,沒日沒夜都盯著那些權宦重臣,要做聖上的明鏡。這些,我信,每個追隨他的人都信,聖上也信。”
明夷看著殷媽媽帶著重重憂愁的表情,想起她所說那個有著大誌而拋棄她的男子,相信便是同一人。能讓這樣聰慧頂尖的女人即使被遺棄也要支持他的理想,這個男子,絕對是一流人物。以至於,關於他的理想,明夷也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