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鄭府出來,明夷不免感慨,愛情這東西,真是最脆弱不過。她還記得萬壽公主眼中閃著星星,臉上飄著紅暈,偷偷看鄭顥的樣子。現在,完完全全已是一對怨偶。不過原本也是一廂情願,到如今,是理所應當。
明夷不相信鄭顥沒有對公主求助過,他對盧氏情深至此,定是想盡了辦法,不僅為了能長相守,更是為了保全盧氏的性命。他應當清楚,如果他表現出對盧氏的珍愛,去求聖上或太長公主,得來的絕對不是憐憫,而是橫禍。他知君王已經決定的事,再難回轉,若不求便罷,縱有閑言碎語,也隻當尋常豔聞,真去求了,盧氏便無生路。
這位備受寵愛,瞧上去天真爛漫,又對鄭顥一往情深的萬壽公主,必定成為鄭顥的救命稻草。也不知他是用什麽方法,是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是哀哀相求還是以死相脅。這些,明夷無從得知,萬壽公主,芯兒當時還深深愛慕著這位才學拔群的年輕狀元,也正是對男女情愛最為渴慕的時候,她會如何想呢?
或羨慕,或嫉妒。這兩種相近的情緒會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若隻是羨慕,她或會為了這個癡情男子去苦求她的父王,唐宣宗雖是為了指向世家,但終究也不會忍心拒絕最心愛的女兒,如今的狀況便不會如此。
公主或是未求,或是未竭力,究竟如何,恐怕她今生也不會願意再提起。但這其中,必定是有一絲嫉妒摻雜,隻需要一絲,如濃墨入水,能讓整池都變了顏色。
鄭盧通婚的時間,甚至盧氏懷孕的消息,未必不是鄭顥透露給公主的,為了奪得這個天真少女的同情,表達自己決絕之意。
可再天真的少女,她也是晚唐皇室之女,自小看過的爾虞我詐、你死我活可能比普通閨閣女子一生都要多。天下都是她家的,又怎會明白何為奪人所愛?隻知,我若歡喜,便要嫁與,你沒有不甘願的道理。
明夷難免會想到,白敏中為何能及時阻止鄭顥與盧小娘子的婚事,以及盧小娘子為何失去孩兒乃至陷於瘋癲,恐怕這位萬壽公主難辭其咎。
大婚前後,鄭顥被禁錮,受到家族壓力,甚至背負著鄭氏的存亡,他沒有辦法去細究,也不得不渾渾噩噩這麽接受命運。
但塵埃落定後,他一個狀元之才,怎麽會想不到明夷都能想到的事。公主與駙馬之間的罅隙已經不是小兒女之前的別扭,而是刻骨卻不得不深深抑製的仇恨。而萬壽公主也漸漸看清,夢寐以求的濁世佳公子也不過是個凡人。
對明夷來說,這是件好事。站在公主的角度,執著於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才是悲劇,而失去了愛的信仰,內心極為渴求安慰的芯兒,對明夷的依賴也會更深些。
這世上,哪有人無辜。鄭顥既然享受了世家出生帶來的一切優渥,便當知有為家族犧牲的責任,若要執著於自己的愛欲,大可在事情未一發不可收拾之時,與鄭家切斷關係,舍棄名利。可他根本無法離開世家的庇護,與盧氏做一對田間夫妻,他的手生來是握筆的,口中也絕咽不下劣酒。
所以他在猶疑,在一次次給芯兒希望,為了夏幻楓提供的便利,向芯兒討要人情。芯兒才會以為他縱使有舊愛,對她也非無情,隻要成了婚,二人自當琴瑟和諧。
佳偶天成,怨偶,卻是雙方所促。
此事,明夷隻得旁觀,但抓住芯兒的友情與信賴,是她最為看重的。
無它,她隻是越來越恐懼。之前哪怕處於眾叛親離的狀態,她也未曾如此懼怕過。那時,她擔憂的隻是自己的將來,但隻需要活著,她便未放棄希望,也不怕從頭開始。縱然樹敵多了,再不濟,也不過一命償之。這一生本就是撿來的,賺到的,若是還給了上天,她也不虧。
但現在,她怕。她怕伍謙平有一著未算到,被那些政敵生吞活剝了去。哪怕未送命,讓他失去眼前的功業,打回籍籍無名的原形,她也見不得。美人遲暮,英雄白頭,怕的不是失去,而是死心,因雄心與驕傲被折煞,而生不如死。
過往未對他有真心真情之時,伍謙平在明夷眼裏,無所不能。他是個城府極深,機關算盡的狐狸,是個玩弄權術的天才,一個刻薄寡恩的野心家。他在她眼裏有種種不好,但始終相信,他能人所不能。
可如今,對他的感情一日深過一日,到了一種讓她陌生而惶恐的狀態。她曾在年輕熱戀時失去過自我,為了邱誌的歡心,嘔心瀝血去做原先並不喜歡的工作。但這麽多年過去了,她的自我越來越清晰,早已不是當年。她知道自己要什麽,愛什麽,求什麽,為什麽。她的清醒和理智讓自己覺得更有安全感,但也越來越不喜歡自己。直到,愛上伍謙平。
她一直避免去比較,和時之初與和伍謙平的感情,孰重孰輕。可自己的事,哪怕不說,也騙不了心。時之初是她剛到這個世界,最缺乏安全感時候,出現在麵前的救贖者。她依賴過,真心相許過,但始終欠缺一點什麽,或許是因為時之初身上解不開的謎團,讓她無法徹底投入,或許一開始就注定了無法全心全意。
她曾問自己,如果時之初沒有了武功,她還會不會那麽愛他,守著他。她當時未敢回答,隻想,武功不也是他的一部分嗎?可現在,她明白了。如果這個問題換成,如果伍謙平沒有了權位,她會不會繼續在他身邊。答案是那麽明確,會,她一定會,哪怕共赴黃泉,她也絕不猶豫。
這麽堅定的答案,過去的明夷不會相信,或許現在的伍謙平都不會相信,可她自己知道。當她知道的這一刻,胸口滾燙,眼底發酸,卻擋不住,從心深處湧出的喜悅。
明夷不相信鄭顥沒有對公主求助過,他對盧氏情深至此,定是想盡了辦法,不僅為了能長相守,更是為了保全盧氏的性命。他應當清楚,如果他表現出對盧氏的珍愛,去求聖上或太長公主,得來的絕對不是憐憫,而是橫禍。他知君王已經決定的事,再難回轉,若不求便罷,縱有閑言碎語,也隻當尋常豔聞,真去求了,盧氏便無生路。
這位備受寵愛,瞧上去天真爛漫,又對鄭顥一往情深的萬壽公主,必定成為鄭顥的救命稻草。也不知他是用什麽方法,是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是哀哀相求還是以死相脅。這些,明夷無從得知,萬壽公主,芯兒當時還深深愛慕著這位才學拔群的年輕狀元,也正是對男女情愛最為渴慕的時候,她會如何想呢?
或羨慕,或嫉妒。這兩種相近的情緒會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若隻是羨慕,她或會為了這個癡情男子去苦求她的父王,唐宣宗雖是為了指向世家,但終究也不會忍心拒絕最心愛的女兒,如今的狀況便不會如此。
公主或是未求,或是未竭力,究竟如何,恐怕她今生也不會願意再提起。但這其中,必定是有一絲嫉妒摻雜,隻需要一絲,如濃墨入水,能讓整池都變了顏色。
鄭盧通婚的時間,甚至盧氏懷孕的消息,未必不是鄭顥透露給公主的,為了奪得這個天真少女的同情,表達自己決絕之意。
可再天真的少女,她也是晚唐皇室之女,自小看過的爾虞我詐、你死我活可能比普通閨閣女子一生都要多。天下都是她家的,又怎會明白何為奪人所愛?隻知,我若歡喜,便要嫁與,你沒有不甘願的道理。
明夷難免會想到,白敏中為何能及時阻止鄭顥與盧小娘子的婚事,以及盧小娘子為何失去孩兒乃至陷於瘋癲,恐怕這位萬壽公主難辭其咎。
大婚前後,鄭顥被禁錮,受到家族壓力,甚至背負著鄭氏的存亡,他沒有辦法去細究,也不得不渾渾噩噩這麽接受命運。
但塵埃落定後,他一個狀元之才,怎麽會想不到明夷都能想到的事。公主與駙馬之間的罅隙已經不是小兒女之前的別扭,而是刻骨卻不得不深深抑製的仇恨。而萬壽公主也漸漸看清,夢寐以求的濁世佳公子也不過是個凡人。
對明夷來說,這是件好事。站在公主的角度,執著於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才是悲劇,而失去了愛的信仰,內心極為渴求安慰的芯兒,對明夷的依賴也會更深些。
這世上,哪有人無辜。鄭顥既然享受了世家出生帶來的一切優渥,便當知有為家族犧牲的責任,若要執著於自己的愛欲,大可在事情未一發不可收拾之時,與鄭家切斷關係,舍棄名利。可他根本無法離開世家的庇護,與盧氏做一對田間夫妻,他的手生來是握筆的,口中也絕咽不下劣酒。
所以他在猶疑,在一次次給芯兒希望,為了夏幻楓提供的便利,向芯兒討要人情。芯兒才會以為他縱使有舊愛,對她也非無情,隻要成了婚,二人自當琴瑟和諧。
佳偶天成,怨偶,卻是雙方所促。
此事,明夷隻得旁觀,但抓住芯兒的友情與信賴,是她最為看重的。
無它,她隻是越來越恐懼。之前哪怕處於眾叛親離的狀態,她也未曾如此懼怕過。那時,她擔憂的隻是自己的將來,但隻需要活著,她便未放棄希望,也不怕從頭開始。縱然樹敵多了,再不濟,也不過一命償之。這一生本就是撿來的,賺到的,若是還給了上天,她也不虧。
但現在,她怕。她怕伍謙平有一著未算到,被那些政敵生吞活剝了去。哪怕未送命,讓他失去眼前的功業,打回籍籍無名的原形,她也見不得。美人遲暮,英雄白頭,怕的不是失去,而是死心,因雄心與驕傲被折煞,而生不如死。
過往未對他有真心真情之時,伍謙平在明夷眼裏,無所不能。他是個城府極深,機關算盡的狐狸,是個玩弄權術的天才,一個刻薄寡恩的野心家。他在她眼裏有種種不好,但始終相信,他能人所不能。
可如今,對他的感情一日深過一日,到了一種讓她陌生而惶恐的狀態。她曾在年輕熱戀時失去過自我,為了邱誌的歡心,嘔心瀝血去做原先並不喜歡的工作。但這麽多年過去了,她的自我越來越清晰,早已不是當年。她知道自己要什麽,愛什麽,求什麽,為什麽。她的清醒和理智讓自己覺得更有安全感,但也越來越不喜歡自己。直到,愛上伍謙平。
她一直避免去比較,和時之初與和伍謙平的感情,孰重孰輕。可自己的事,哪怕不說,也騙不了心。時之初是她剛到這個世界,最缺乏安全感時候,出現在麵前的救贖者。她依賴過,真心相許過,但始終欠缺一點什麽,或許是因為時之初身上解不開的謎團,讓她無法徹底投入,或許一開始就注定了無法全心全意。
她曾問自己,如果時之初沒有了武功,她還會不會那麽愛他,守著他。她當時未敢回答,隻想,武功不也是他的一部分嗎?可現在,她明白了。如果這個問題換成,如果伍謙平沒有了權位,她會不會繼續在他身邊。答案是那麽明確,會,她一定會,哪怕共赴黃泉,她也絕不猶豫。
這麽堅定的答案,過去的明夷不會相信,或許現在的伍謙平都不會相信,可她自己知道。當她知道的這一刻,胸口滾燙,眼底發酸,卻擋不住,從心深處湧出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