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王漢跟隨童貫出征,滿心愉悅。這不僅僅是趙佶上台後的首次對外作戰,也是王漢自己在大宋時空的首次戰場秀,意義非凡。
為此,王漢作了許多功課,關於吐蕃的習性,戰鬥力,曆史文化,全部調查清楚,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另外,他還帶了二十架火炮,五百發炮彈,一隊十五人組的小型炮兵團,淩振任團長。
雖然王漢目前還隻是個保義郎,但他把自己當成將軍看,有目標才有動力。
王漢印象中,童貫應該是個麵白無須說話娘娘腔愛翹蘭花指的陰柔太監,但真正見了人,才發現完全不是那麽回事。
童貫非但不陰柔,相反還很陽剛,身高七尺,高大魁梧,站直了比王漢還高半個頭。說話極具豪氣,聲若洪鍾,如雷貫耳。
如果不是王漢嗅到他身上那股濃烈香味中還摻雜了淡淡的尿騷味,王漢都以為他是個假太監。
因為身體缺陷,太監撒尿和正常男人有別,經常會搞的身上騷哄哄,為了掩蓋,他們都會往身上噴香水。
沒錯,正兒八經的香水,大食國進口過來的。
另外,童貫性格豪爽,沒什麽架子,一路和身邊眾人談笑風生,雅俗不忌,很對王漢胃口。
此次征討吐蕃,從東京出發將士一萬二千五,其中騎兵六千,步兵四千,另外二千五是隨軍後勤。這隻是行軍後勤,等到渭州和王厚匯合,還要就地征調民夫,人數還要翻一番。
通常而言,後勤和作戰人數是一比一,若是攻城,後勤人員還要更多。
朝廷保守派們為什麽不喜歡打仗?就是因為打仗要花錢,而且花很多。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民夫除去給士兵們運糧,還得自己吃糧。而大宋的軍馬也嬌貴,吃的是精料,不**料作戰沒力氣。
當然,**料的馬可以不分季節作戰,而草原馬則有季節局限性,冬季掉膘,春季回膘,夏季不增不減,秋季草結籽的時候馬增膘最快,所以遊牧民族最喜歡秋季之後進攻中原,那時候戰馬最有力氣。
衛青霍去病當年大敗匈奴,就是利用匈奴馬這個特性,春季燒匈奴牧場,讓馬無法上膘,馬不上膘便沒力,匈奴又拿不出那麽多精料喂馬,故而在戰鬥力上大打折扣,被漢軍一路順著水草打的找不到北。
馬**料,也要混合著草料,對腸胃消化好。按照大宋時下的養馬法,平時一匹馬要吃三名兵的口糧,戰時則加倍,一匹馬要吃六名兵的口糧。
換句話說,六千騎兵,連人帶馬,要吃四萬二千人的糧食。
這一萬多兵馬,從東京出發,人吃馬嚼,輜重部隊稀稀拉拉綿延了二三裏,臃腫厄長。
但這是大宋的特色,邊軍人數不宜過多,夠防禦便好,精銳兵馬全部放在東京,一旦要出征,隊伍便從東京出發,中間消耗錢財無算。
花錢都是小事,如果遇到邊關大戰,東京緊急調軍隊去支援,也要耽誤路程。所以北宋末年各地賊寇起義當地官府壓製不住,隻能幹等東京兵馬來剿。
據說,集兵東京目的是為了防止武將造反。
另外,宋朝實行募兵製,要挑選合格健壯的青年入伍,麵上刺字,是為終身製士兵。這樣做也是為了防止造反。因為青壯年都在當兵,遇到災荒年,那些老弱病殘想造反也造反不了。
還有,宋朝各州府駐軍和中央禁軍實行換防製。
士兵入伍,先是被各位槍棒教頭訓練武藝,訓練合格後,再編入各個軍營。編入後士兵番號不變,但將領和駐地經常換,通常是兩年一換,使得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將分離。
就像這次童貫帶的兵馬,是去換防渭州禁軍的,而渭州禁軍打完直接駐紮湟洲,都是樞密院那班人提前計劃好的。
據說這樣做也是為了防止武將造反。
王漢便在心裏問,宋太祖是怎麽想的?他就這麽害怕武將造反?難道他個開國之君,連國家穩定的基礎是什麽都搞不懂?
曆史以來,軍人造反都有個大前提,國內局勢動蕩,君主昏庸軟弱,武將自身受到壓迫,這種情況下軍人才會想著造反。假若國泰民安,君主英明,將軍生活幸福,誰吃多了撐著去造反。
所以宋太祖對武人的防範實在太過了些,甚至有些杞人憂天的病態防範,要不然,他怎麽會把不殺士大夫的誓言刻在太廟的石碑上?
想到太廟的石碑,王漢便想到雁翎甲內的血書紙條,上麵寫了三句話:厚待柴家後人,不得殺士大夫,要聽道士言。
結果前麵兩句被刻在石碑上,最後一句話卻不見了,這讓王漢覺得好奇,不由得腦洞大開。
當年身穿雁翎甲的人,是不是和宋太祖認識?這雁翎甲明顯是穿越者的裝備,說明在趙匡胤開國之時,就有穿越者出現了。
那麽問題來了,假若有個穿越者出現在趙匡胤建國的那個時代,他會做什麽?
如果是王漢出現在趙匡胤開國之時,他肯定要告訴趙匡胤,千萬別犯二,給石頭上刻什麽不殺士大夫的話,要刻就刻強軍尚武。
而那位穿著雁翎甲的穿越者前輩呢?他幹嘛不阻止趙匡胤做這種沒頭腦的事?
等等,不對頭,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管理方式是後世的軍隊管理模式,怎麽會出現在大宋時空?
這想法也太超前了吧!
王漢再次腦洞大開,大宋的軍隊換防製度是那個身穿雁翎甲的前輩製定的,這樣問題就容易解釋多了。
可返回來講,都能製定軍隊換防製度,就不能阻止趙匡胤重文輕武?還是說,他明知道趙匡胤要重文輕武,裝作看不見。
又或者,這個重文輕武的製度,就是那個穿越者前輩訂的?想到此王漢立即搖頭,不可能的,除非是穿越者腦子有屎,不然怎麽會眼睜睜看著百年後的靖康之恥發生。
有好多未知問題要解。
王漢這次出征去河湟,途經延安府,回來時可以順便拜訪下徐寧的表舅,問問雁翎甲的來曆。
卻說大軍開拔,剛走第一天就開始下雨,搞的眾將士鬱悶,好在大宋的官道質量過硬,東京往西一路都是平川,不存在泥濘難行的局麵。然而過了西京要到關中平原時,卻有一座座山,路就難走多了。
難走也要走,作為軍人,這是沒奈何的。負責王漢馬匹保養的老兵說,從秦鳳到東京這條道,他已經走過八趟,除去沒到過江南,大宋北方所有防區,他都走過了。
說的王漢鬱悶,以後自己做老大,一定不讓士兵們這麽辛苦——他要造火車拉著士兵換防。
等到了關中平原,八百裏秦川一望無垠,太陽也出來,讓眾將士陰霾多日的心情瞬間歡快起來。
隊伍上了大道,王漢策馬狂奔,伴著整個隊伍跑。先是站在馬背上,雙臂伸展,宛如雄鷹飛翔,繞過軍隊一圈。第二次又麵朝後倒坐馬背,不住地在馬背上翻跟頭,雙手玩倒立,口裏啊嗚啊嗚地狼嚎,吸引眾將士眼球。
還給眾將士表演各種馬技,蹬裏藏身馬腹過人這些都是小意思,他還能從馬背上翻個跟頭下來,飛跑著再上馬背,看的眾人眼花繚亂,各種叫好。
王漢官階雖小,卻直接受童貫管製,因為他的炮兵部隊是新式火器部隊,和其他獨立隊伍都不一樣,用王漢的話說,這十五人的小型炮團,對敵人造成的傷害比禁軍一個五百人方陣的傷害還多。
大部分人是不信,但官家相信。臨走前,趙佶還特意交代童貫,好生對待王漢,那可是玄女親傳弟子,要拓邊開疆的。
王漢在軍營裏胡鬧,隻要童貫不說,就沒人管他。因而他玩瘋了,和各種人玩耍,套近乎。
這天來到渭河邊,河中有漁家女在撐船,眼見河岸上大軍過境,漁家女站在船頭往這邊看。
王漢騎在馬背,見那漁家女身條妖嬈婀娜,莫名心血來潮,也不管身邊都是誰,運足中氣,開口唱道:妹妹你坐船頭,哥哥在岸上走,恩恩愛愛~纖繩蕩悠悠~
他一邊唱還一邊做出蕩悠悠的動作,惹得身邊兵痞們亂笑,漁家女害羞,立時鑽入船艙。
旁邊童貫正好聽到,麵色凝重,說一句胡鬧。
王漢立時止聲,嘿嘿訕笑。
等到紮營吃飯,童貫問王漢,“還會唱什麽?”
因有上午的經曆,王漢不好說自己還會十八摸,想了想回答,“便來一曲《少年壯誌不言愁》。”
“少年壯誌不言愁?”童貫來了興趣,“唱來聽聽。”
說到藝術細胞,王漢對字畫無愛,但對音樂影視卻鑽研極深,尤其對於軍旅題材歌曲,更是精熟,眼下童貫讓唱,他也有心賣弄,並不害羞,當場裏站定,放開歌喉。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風霜雪雨搏激流~
曆盡苦難癡心不改,少年壯誌不言愁~
宋朝的音律,講究的是平緩,曲調婉轉悠綿,多是訴說男女愛情或是讚美大好河山。比如李清照的如夢令,點絳唇,在東京傳唱度高,但詞曲偏萎靡。
少年壯誌不言愁卻不同,這是一首飽含感情的男兒曲,風格粗獷豪邁卻又不失典雅,曲調更是委婉深沉,蕩氣回腸。王漢的嗓音又是深沉渾厚,充滿男兒磁性陽剛。
關鍵詞兒還寫的好,充滿古典文學藝術的同時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最要緊的,這是一首和軍人密切掛鉤的歌,其中【金色盾牌,熱血鑄成】王漢改成紅色盾牌,熱血鑄成,和後麵的危難之中顯身手配合,增添了許多戰場蕭殺,越發貼合戰士心聲。更別提後麵一句:為了母親的微笑,為了家園的豐收,崢嶸歲月,何懼風流!直接將整個歌曲內涵拔尖到最高,也更加貼合出征兒郎們的心。
可不是麽,大家去前線拋頭顱灑熱血,不就是為了家園豐收,父母微笑?
王漢唱的用心,聲情並茂,隻是一遍,就給童貫驚住。
不光是童貫,周圍幾個將官全都驚訝,愣了半晌才奮力鼓掌,大叫一聲好。
王漢謙虛地笑,轉著圈兒對眾人擺手,“小意思小意思。”
童貫開口問,“可是李大家做的詞曲?”
王漢稍稍怔了下,紅著臉說嗯。
其實他很想說這是自己做的詞曲,話到嘴邊硬是說不出口,想想還是要些臉。
如此回答,卻讓童貫滿意,點頭笑道:“想來也是李大家所做,整個東京,也就她有這份本領,王保義,你娶了個才色雙絕的美人,豔福不淺呐。”
眾人都笑,王漢拱手,“一般一般,她也就會做個詞曲,做飯卻是不行的。”
有偏將笑回:“哎呀,娶了李大家那樣的美人,你還好意思讓她做飯?會生孩子就夠啦。”
這是粗話,卻逗得眾人笑,王漢也笑,氣氛瞬間融洽。
至此之後,少年壯誌不言愁便在軍中流傳開,過了七八日,整個大軍都會了,動不動走著走著就是一曲大合唱,豪邁的緊。
為此,王漢作了許多功課,關於吐蕃的習性,戰鬥力,曆史文化,全部調查清楚,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另外,他還帶了二十架火炮,五百發炮彈,一隊十五人組的小型炮兵團,淩振任團長。
雖然王漢目前還隻是個保義郎,但他把自己當成將軍看,有目標才有動力。
王漢印象中,童貫應該是個麵白無須說話娘娘腔愛翹蘭花指的陰柔太監,但真正見了人,才發現完全不是那麽回事。
童貫非但不陰柔,相反還很陽剛,身高七尺,高大魁梧,站直了比王漢還高半個頭。說話極具豪氣,聲若洪鍾,如雷貫耳。
如果不是王漢嗅到他身上那股濃烈香味中還摻雜了淡淡的尿騷味,王漢都以為他是個假太監。
因為身體缺陷,太監撒尿和正常男人有別,經常會搞的身上騷哄哄,為了掩蓋,他們都會往身上噴香水。
沒錯,正兒八經的香水,大食國進口過來的。
另外,童貫性格豪爽,沒什麽架子,一路和身邊眾人談笑風生,雅俗不忌,很對王漢胃口。
此次征討吐蕃,從東京出發將士一萬二千五,其中騎兵六千,步兵四千,另外二千五是隨軍後勤。這隻是行軍後勤,等到渭州和王厚匯合,還要就地征調民夫,人數還要翻一番。
通常而言,後勤和作戰人數是一比一,若是攻城,後勤人員還要更多。
朝廷保守派們為什麽不喜歡打仗?就是因為打仗要花錢,而且花很多。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民夫除去給士兵們運糧,還得自己吃糧。而大宋的軍馬也嬌貴,吃的是精料,不**料作戰沒力氣。
當然,**料的馬可以不分季節作戰,而草原馬則有季節局限性,冬季掉膘,春季回膘,夏季不增不減,秋季草結籽的時候馬增膘最快,所以遊牧民族最喜歡秋季之後進攻中原,那時候戰馬最有力氣。
衛青霍去病當年大敗匈奴,就是利用匈奴馬這個特性,春季燒匈奴牧場,讓馬無法上膘,馬不上膘便沒力,匈奴又拿不出那麽多精料喂馬,故而在戰鬥力上大打折扣,被漢軍一路順著水草打的找不到北。
馬**料,也要混合著草料,對腸胃消化好。按照大宋時下的養馬法,平時一匹馬要吃三名兵的口糧,戰時則加倍,一匹馬要吃六名兵的口糧。
換句話說,六千騎兵,連人帶馬,要吃四萬二千人的糧食。
這一萬多兵馬,從東京出發,人吃馬嚼,輜重部隊稀稀拉拉綿延了二三裏,臃腫厄長。
但這是大宋的特色,邊軍人數不宜過多,夠防禦便好,精銳兵馬全部放在東京,一旦要出征,隊伍便從東京出發,中間消耗錢財無算。
花錢都是小事,如果遇到邊關大戰,東京緊急調軍隊去支援,也要耽誤路程。所以北宋末年各地賊寇起義當地官府壓製不住,隻能幹等東京兵馬來剿。
據說,集兵東京目的是為了防止武將造反。
另外,宋朝實行募兵製,要挑選合格健壯的青年入伍,麵上刺字,是為終身製士兵。這樣做也是為了防止造反。因為青壯年都在當兵,遇到災荒年,那些老弱病殘想造反也造反不了。
還有,宋朝各州府駐軍和中央禁軍實行換防製。
士兵入伍,先是被各位槍棒教頭訓練武藝,訓練合格後,再編入各個軍營。編入後士兵番號不變,但將領和駐地經常換,通常是兩年一換,使得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將分離。
就像這次童貫帶的兵馬,是去換防渭州禁軍的,而渭州禁軍打完直接駐紮湟洲,都是樞密院那班人提前計劃好的。
據說這樣做也是為了防止武將造反。
王漢便在心裏問,宋太祖是怎麽想的?他就這麽害怕武將造反?難道他個開國之君,連國家穩定的基礎是什麽都搞不懂?
曆史以來,軍人造反都有個大前提,國內局勢動蕩,君主昏庸軟弱,武將自身受到壓迫,這種情況下軍人才會想著造反。假若國泰民安,君主英明,將軍生活幸福,誰吃多了撐著去造反。
所以宋太祖對武人的防範實在太過了些,甚至有些杞人憂天的病態防範,要不然,他怎麽會把不殺士大夫的誓言刻在太廟的石碑上?
想到太廟的石碑,王漢便想到雁翎甲內的血書紙條,上麵寫了三句話:厚待柴家後人,不得殺士大夫,要聽道士言。
結果前麵兩句被刻在石碑上,最後一句話卻不見了,這讓王漢覺得好奇,不由得腦洞大開。
當年身穿雁翎甲的人,是不是和宋太祖認識?這雁翎甲明顯是穿越者的裝備,說明在趙匡胤開國之時,就有穿越者出現了。
那麽問題來了,假若有個穿越者出現在趙匡胤建國的那個時代,他會做什麽?
如果是王漢出現在趙匡胤開國之時,他肯定要告訴趙匡胤,千萬別犯二,給石頭上刻什麽不殺士大夫的話,要刻就刻強軍尚武。
而那位穿著雁翎甲的穿越者前輩呢?他幹嘛不阻止趙匡胤做這種沒頭腦的事?
等等,不對頭,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管理方式是後世的軍隊管理模式,怎麽會出現在大宋時空?
這想法也太超前了吧!
王漢再次腦洞大開,大宋的軍隊換防製度是那個身穿雁翎甲的前輩製定的,這樣問題就容易解釋多了。
可返回來講,都能製定軍隊換防製度,就不能阻止趙匡胤重文輕武?還是說,他明知道趙匡胤要重文輕武,裝作看不見。
又或者,這個重文輕武的製度,就是那個穿越者前輩訂的?想到此王漢立即搖頭,不可能的,除非是穿越者腦子有屎,不然怎麽會眼睜睜看著百年後的靖康之恥發生。
有好多未知問題要解。
王漢這次出征去河湟,途經延安府,回來時可以順便拜訪下徐寧的表舅,問問雁翎甲的來曆。
卻說大軍開拔,剛走第一天就開始下雨,搞的眾將士鬱悶,好在大宋的官道質量過硬,東京往西一路都是平川,不存在泥濘難行的局麵。然而過了西京要到關中平原時,卻有一座座山,路就難走多了。
難走也要走,作為軍人,這是沒奈何的。負責王漢馬匹保養的老兵說,從秦鳳到東京這條道,他已經走過八趟,除去沒到過江南,大宋北方所有防區,他都走過了。
說的王漢鬱悶,以後自己做老大,一定不讓士兵們這麽辛苦——他要造火車拉著士兵換防。
等到了關中平原,八百裏秦川一望無垠,太陽也出來,讓眾將士陰霾多日的心情瞬間歡快起來。
隊伍上了大道,王漢策馬狂奔,伴著整個隊伍跑。先是站在馬背上,雙臂伸展,宛如雄鷹飛翔,繞過軍隊一圈。第二次又麵朝後倒坐馬背,不住地在馬背上翻跟頭,雙手玩倒立,口裏啊嗚啊嗚地狼嚎,吸引眾將士眼球。
還給眾將士表演各種馬技,蹬裏藏身馬腹過人這些都是小意思,他還能從馬背上翻個跟頭下來,飛跑著再上馬背,看的眾人眼花繚亂,各種叫好。
王漢官階雖小,卻直接受童貫管製,因為他的炮兵部隊是新式火器部隊,和其他獨立隊伍都不一樣,用王漢的話說,這十五人的小型炮團,對敵人造成的傷害比禁軍一個五百人方陣的傷害還多。
大部分人是不信,但官家相信。臨走前,趙佶還特意交代童貫,好生對待王漢,那可是玄女親傳弟子,要拓邊開疆的。
王漢在軍營裏胡鬧,隻要童貫不說,就沒人管他。因而他玩瘋了,和各種人玩耍,套近乎。
這天來到渭河邊,河中有漁家女在撐船,眼見河岸上大軍過境,漁家女站在船頭往這邊看。
王漢騎在馬背,見那漁家女身條妖嬈婀娜,莫名心血來潮,也不管身邊都是誰,運足中氣,開口唱道:妹妹你坐船頭,哥哥在岸上走,恩恩愛愛~纖繩蕩悠悠~
他一邊唱還一邊做出蕩悠悠的動作,惹得身邊兵痞們亂笑,漁家女害羞,立時鑽入船艙。
旁邊童貫正好聽到,麵色凝重,說一句胡鬧。
王漢立時止聲,嘿嘿訕笑。
等到紮營吃飯,童貫問王漢,“還會唱什麽?”
因有上午的經曆,王漢不好說自己還會十八摸,想了想回答,“便來一曲《少年壯誌不言愁》。”
“少年壯誌不言愁?”童貫來了興趣,“唱來聽聽。”
說到藝術細胞,王漢對字畫無愛,但對音樂影視卻鑽研極深,尤其對於軍旅題材歌曲,更是精熟,眼下童貫讓唱,他也有心賣弄,並不害羞,當場裏站定,放開歌喉。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風霜雪雨搏激流~
曆盡苦難癡心不改,少年壯誌不言愁~
宋朝的音律,講究的是平緩,曲調婉轉悠綿,多是訴說男女愛情或是讚美大好河山。比如李清照的如夢令,點絳唇,在東京傳唱度高,但詞曲偏萎靡。
少年壯誌不言愁卻不同,這是一首飽含感情的男兒曲,風格粗獷豪邁卻又不失典雅,曲調更是委婉深沉,蕩氣回腸。王漢的嗓音又是深沉渾厚,充滿男兒磁性陽剛。
關鍵詞兒還寫的好,充滿古典文學藝術的同時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最要緊的,這是一首和軍人密切掛鉤的歌,其中【金色盾牌,熱血鑄成】王漢改成紅色盾牌,熱血鑄成,和後麵的危難之中顯身手配合,增添了許多戰場蕭殺,越發貼合戰士心聲。更別提後麵一句:為了母親的微笑,為了家園的豐收,崢嶸歲月,何懼風流!直接將整個歌曲內涵拔尖到最高,也更加貼合出征兒郎們的心。
可不是麽,大家去前線拋頭顱灑熱血,不就是為了家園豐收,父母微笑?
王漢唱的用心,聲情並茂,隻是一遍,就給童貫驚住。
不光是童貫,周圍幾個將官全都驚訝,愣了半晌才奮力鼓掌,大叫一聲好。
王漢謙虛地笑,轉著圈兒對眾人擺手,“小意思小意思。”
童貫開口問,“可是李大家做的詞曲?”
王漢稍稍怔了下,紅著臉說嗯。
其實他很想說這是自己做的詞曲,話到嘴邊硬是說不出口,想想還是要些臉。
如此回答,卻讓童貫滿意,點頭笑道:“想來也是李大家所做,整個東京,也就她有這份本領,王保義,你娶了個才色雙絕的美人,豔福不淺呐。”
眾人都笑,王漢拱手,“一般一般,她也就會做個詞曲,做飯卻是不行的。”
有偏將笑回:“哎呀,娶了李大家那樣的美人,你還好意思讓她做飯?會生孩子就夠啦。”
這是粗話,卻逗得眾人笑,王漢也笑,氣氛瞬間融洽。
至此之後,少年壯誌不言愁便在軍中流傳開,過了七八日,整個大軍都會了,動不動走著走著就是一曲大合唱,豪邁的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