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曹國舅的成仙之路,就是在死外甥後才開啟的。外甥已經死了,他還能做什麽?
在某些角度上曹皇後與她哥哥很像。都是在不知不覺中中了儒家的忽悠。而儒家忽悠最大的惡,不是財,也不是權,而是會把人忽悠成了聖人。
聖人難道不好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聖人”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無限存在。總的來說,“才德全盡謂之聖人”。這個詞語最初出於對“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聖人的原意,是專門指向完美的。
這樣的人物可以是虛構的,又或是死的,唯獨不能是活人。一旦是活人,又掌了大權,聖人就是坑貨。
他們不坑別人,以顯聖名。隻坑自己人,要求自己人全做聖人。封建王朝中一旦出現這樣的家夥,往往是外族過的異常滋潤的時期。所以,莊子才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一如現在,曹皇後即使心中非常感激沈石,她也要來這一趟。隻因為她要做儒書上的“聖人”。為了“天下人”,而犧牲“一人”,絕對是“聖”的表現。
這一點從其死後諡號為“慈聖光獻皇後”,就已經是蓋棺而論了。
趙禎捉著自己皇後的手,有心啪啪啪,然而死太監不消失,他也沒辦法。雖然他可以強來,但是老太監也可以在一邊念醫書。趙禎聽不聽的進去,先不說,單是這二人和奏曲中間,突然多了一個人,便足以讓人沒了興致。
而身為女人,曹皇後是很享受丈夫的捉住,但是身為皇後,身為儒家教育選出的皇後,即使她再想,她的麵色上看不出一絲破綻,甚至皇帝強來,她還要拒絕。這便是儒家的禮,儒家的教育。
也就是趙禎不是朱孝廉,否則他也會是大宋的一青樓皇帝。
陳琳的不走,讓曹皇後鬆了口氣。曹皇後在報知皇帝後,立即下令讓人給皇帝上菜,一盤一盤的菜被端上,而後除了曹皇後的貼身侍女和趙禎的貼身大太監之外,所有人都離開了,把空間留給了帝後二人。
曹皇後一直沒有開口。如果她沒有兒子,她早按照晏殊教導的開口了,為了“天下人”,絕對不可以派兵。但是她有兒子了,她必須為兒子考慮,而對方更是兒子的救命恩人,如果可以滅了妖魔,她當然願意,但是作為一個孩子的母親,她擔心滅不了。
這也正是她糾結,遲遲沒有開口的地方。
趙禎倒沒想太多,他真的是以為皇後為自己送吃的來了。從第一道菜端上來的時候,就有些開心,因為他發現這些菜全部都是自己喜歡吃的菜。
羊肉在宋朝皇家的地位特別,曾有規定:“飲食不要太多山珍海味,禦膳房隻用羊肉就夠了。”因此,宋朝的禦膳房主要做羊肉,每年要消耗十萬多斤羊肉。宋朝皇帝也愛吃羊肉,宋仁宗半夜做夢,都想吃烤羊。
然而宋朝的羊肉價格是十分昂貴的。因為宋朝疆域較小,大量過去適宜養羊的地區被其他鼎立少數民族政權占據。羊是軍用物資,羊皮可以製造軍隊的營帳和官兵的衣服。《遼史》中就明確記載,宋遼兩國的邊境貿易中,為了削弱宋軍的軍事力量,遼國嚴格控製羊的出境。西夏政權倒是允許羊賣到宋境,可價格貴得令人咂舌,幾斤茶葉才能換一隻羊。因此,在宋朝一般人是吃不起羊肉的。平江府的羊肉每斤賣到900錢,而冬天的黃河鯉魚每斤不到100錢,一頓普通有酒菜的飯10錢也夠了。因為羊肉太貴,連俸祿低的小官也吃不起。
這也是趙禎為什麽寧願忍著餓,也沒讓人做羊湯的原因。
反倒是曹家有錢,公認的。常常為宮中送來美食。
這也是為什麽曹家人不為官,卻在大宋地位特殊的原因。除了曹皇後之外,便是這一口吃的。
天天吃飽穿暖的人自然不會明白食物的重要,但是又有多少人會想的到皇帝,一國之君也還會有吃不飽,挨餓的時候呢?
曹侑知道了,他也抓住了。
慢慢的,趙禎的口水就流出來了。
“咕--”他的肚子適時叫了一聲。
趙禎常常挨餓。不是因為他窮,而是因為他守禮。華夏自古便有晚餐少吃的傳統,但又沒有吃夜宵的傳統。
如果按時睡覺,這還好上一些,一旦皇帝有什麽政務要處理,再加上趙禎的性子,他就十之八九要挨餓。
這一次也是。
“陛下,這又是餓了。挨餓的滋味兒可不好受。陛下也是,餓了就讓他們做就是了。”
曹皇後也是受過餓的。在她沒有被大儒挑中為皇後備選,受儒者教育前,曹家的日子過的也不富裕。
再加上大宋國土的狹小,肉是幾乎不吃的。
等到儒者選中曹皇後,對她進行皇後式的教育後,這日子是寬裕了,吃穿用度等等各方麵也不緊巴巴的了。
當然,也就是不再緊罷了,大魚大肉還是沒有。畢竟儒家的聖人教育本就不是什麽大魚大肉的日子,孔聖人都可以三月不知肉味,他的徒子徒孫們自然是要學習,並發揚光大的。
隻不過他們發揚光大的方向不是對己,而是對人。
看到丈夫吃不飽,穿不暖,當妻子又怎麽會不心疼。
“皇後,天這麽晚,他們已經睡下,朕怎麽忍心為了自己一人的口腹之欲叫醒他們。”趙禎邊吃邊說。
當然吃之前,陳琳是試過菜的。哪怕菜飯是皇後帶來的,這也是必須的規矩。
“官家愛惜他們,是他們的福氣,但官家也不要太過操勞,這麽晚了,還不休息。若是累病了,可不是大宋之福。”
曹皇後溫和的笑著,親自拿筷子給趙禎布菜,仿佛是一點兒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似的。這不是因為老趙家有什麽後宮不許幹政的規矩,畢竟連垂簾聽政都出現過了,老趙家的後宮可沒這麽嚴格。
曹皇後這樣僅僅因為她受的就是這樣的教育。比如後宮一貴妃出宮打了她的儀仗,她也裝不知道。
很有幾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味道。說白了,就是棋子。用你發聲再發聲,不用時,消失。
在某些角度上曹皇後與她哥哥很像。都是在不知不覺中中了儒家的忽悠。而儒家忽悠最大的惡,不是財,也不是權,而是會把人忽悠成了聖人。
聖人難道不好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聖人”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無限存在。總的來說,“才德全盡謂之聖人”。這個詞語最初出於對“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聖人的原意,是專門指向完美的。
這樣的人物可以是虛構的,又或是死的,唯獨不能是活人。一旦是活人,又掌了大權,聖人就是坑貨。
他們不坑別人,以顯聖名。隻坑自己人,要求自己人全做聖人。封建王朝中一旦出現這樣的家夥,往往是外族過的異常滋潤的時期。所以,莊子才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一如現在,曹皇後即使心中非常感激沈石,她也要來這一趟。隻因為她要做儒書上的“聖人”。為了“天下人”,而犧牲“一人”,絕對是“聖”的表現。
這一點從其死後諡號為“慈聖光獻皇後”,就已經是蓋棺而論了。
趙禎捉著自己皇後的手,有心啪啪啪,然而死太監不消失,他也沒辦法。雖然他可以強來,但是老太監也可以在一邊念醫書。趙禎聽不聽的進去,先不說,單是這二人和奏曲中間,突然多了一個人,便足以讓人沒了興致。
而身為女人,曹皇後是很享受丈夫的捉住,但是身為皇後,身為儒家教育選出的皇後,即使她再想,她的麵色上看不出一絲破綻,甚至皇帝強來,她還要拒絕。這便是儒家的禮,儒家的教育。
也就是趙禎不是朱孝廉,否則他也會是大宋的一青樓皇帝。
陳琳的不走,讓曹皇後鬆了口氣。曹皇後在報知皇帝後,立即下令讓人給皇帝上菜,一盤一盤的菜被端上,而後除了曹皇後的貼身侍女和趙禎的貼身大太監之外,所有人都離開了,把空間留給了帝後二人。
曹皇後一直沒有開口。如果她沒有兒子,她早按照晏殊教導的開口了,為了“天下人”,絕對不可以派兵。但是她有兒子了,她必須為兒子考慮,而對方更是兒子的救命恩人,如果可以滅了妖魔,她當然願意,但是作為一個孩子的母親,她擔心滅不了。
這也正是她糾結,遲遲沒有開口的地方。
趙禎倒沒想太多,他真的是以為皇後為自己送吃的來了。從第一道菜端上來的時候,就有些開心,因為他發現這些菜全部都是自己喜歡吃的菜。
羊肉在宋朝皇家的地位特別,曾有規定:“飲食不要太多山珍海味,禦膳房隻用羊肉就夠了。”因此,宋朝的禦膳房主要做羊肉,每年要消耗十萬多斤羊肉。宋朝皇帝也愛吃羊肉,宋仁宗半夜做夢,都想吃烤羊。
然而宋朝的羊肉價格是十分昂貴的。因為宋朝疆域較小,大量過去適宜養羊的地區被其他鼎立少數民族政權占據。羊是軍用物資,羊皮可以製造軍隊的營帳和官兵的衣服。《遼史》中就明確記載,宋遼兩國的邊境貿易中,為了削弱宋軍的軍事力量,遼國嚴格控製羊的出境。西夏政權倒是允許羊賣到宋境,可價格貴得令人咂舌,幾斤茶葉才能換一隻羊。因此,在宋朝一般人是吃不起羊肉的。平江府的羊肉每斤賣到900錢,而冬天的黃河鯉魚每斤不到100錢,一頓普通有酒菜的飯10錢也夠了。因為羊肉太貴,連俸祿低的小官也吃不起。
這也是趙禎為什麽寧願忍著餓,也沒讓人做羊湯的原因。
反倒是曹家有錢,公認的。常常為宮中送來美食。
這也是為什麽曹家人不為官,卻在大宋地位特殊的原因。除了曹皇後之外,便是這一口吃的。
天天吃飽穿暖的人自然不會明白食物的重要,但是又有多少人會想的到皇帝,一國之君也還會有吃不飽,挨餓的時候呢?
曹侑知道了,他也抓住了。
慢慢的,趙禎的口水就流出來了。
“咕--”他的肚子適時叫了一聲。
趙禎常常挨餓。不是因為他窮,而是因為他守禮。華夏自古便有晚餐少吃的傳統,但又沒有吃夜宵的傳統。
如果按時睡覺,這還好上一些,一旦皇帝有什麽政務要處理,再加上趙禎的性子,他就十之八九要挨餓。
這一次也是。
“陛下,這又是餓了。挨餓的滋味兒可不好受。陛下也是,餓了就讓他們做就是了。”
曹皇後也是受過餓的。在她沒有被大儒挑中為皇後備選,受儒者教育前,曹家的日子過的也不富裕。
再加上大宋國土的狹小,肉是幾乎不吃的。
等到儒者選中曹皇後,對她進行皇後式的教育後,這日子是寬裕了,吃穿用度等等各方麵也不緊巴巴的了。
當然,也就是不再緊罷了,大魚大肉還是沒有。畢竟儒家的聖人教育本就不是什麽大魚大肉的日子,孔聖人都可以三月不知肉味,他的徒子徒孫們自然是要學習,並發揚光大的。
隻不過他們發揚光大的方向不是對己,而是對人。
看到丈夫吃不飽,穿不暖,當妻子又怎麽會不心疼。
“皇後,天這麽晚,他們已經睡下,朕怎麽忍心為了自己一人的口腹之欲叫醒他們。”趙禎邊吃邊說。
當然吃之前,陳琳是試過菜的。哪怕菜飯是皇後帶來的,這也是必須的規矩。
“官家愛惜他們,是他們的福氣,但官家也不要太過操勞,這麽晚了,還不休息。若是累病了,可不是大宋之福。”
曹皇後溫和的笑著,親自拿筷子給趙禎布菜,仿佛是一點兒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似的。這不是因為老趙家有什麽後宮不許幹政的規矩,畢竟連垂簾聽政都出現過了,老趙家的後宮可沒這麽嚴格。
曹皇後這樣僅僅因為她受的就是這樣的教育。比如後宮一貴妃出宮打了她的儀仗,她也裝不知道。
很有幾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味道。說白了,就是棋子。用你發聲再發聲,不用時,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