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陰大堂之內,忽然安靜了下來,堂外不知什麽時候來了幾隻鳥雀,站在樹梢之上嘰嘰喳喳,宛如爭論著哪裏的蟲子會更多更好一般。
斐潛知道趙雲曾經經曆過鮮卑南下時的苦難,但是沒有想到這樣的苦難對於趙雲有這麽大的影響,或許這就是趙雲最終離開了公孫瓚的根本原因,因為公孫瓚作為縱橫幽遼的人物,旗下肯定也是少不了胡騎……
所以如果自己放任不理,說不定趙雲就會像是曆史上他離開公孫瓚一樣,也在某個時刻離開自己。
斐潛揮揮手,讓在一旁侍奉的侍者退下,然後說道:“子龍有何憂慮,可直言矣……”
趙雲迎著斐潛的目光,沉默了一會兒,開口說道:“狄胡強悍,曆來為患。漢初民少,西北諸郡皆為胡人所據,累及京兆、河東、弘農諸地。後武帝征討漠北,冠軍侯封狼居胥,雖暫服從,然百年之後,又重有風塵之警,匈奴雖弱,鮮卑又起,胡騎縱橫大漠,若再有檀石槐之輩,縱橫聯合之下,必然危及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於胡馬之下矣。且胡人貪婪成性,多有反複,縱然一日順意,略有波折,便驟然而叛,楊公至平陽,呼廚泉竟任其募騎千餘,足見其心性也……”
斐潛認真的聽著,點著頭。趙雲一向都是比較沉默寡言的,如今肯長篇大論,一個是真的有這方麵的考慮,另外一個恐怕這些話也是憋了很久了……
“等等,等等……”斐潛忽然從桌案的一側,拿過了紙筆,“……子龍你說得太快了,再說一遍,我記一下……”
趙雲:“……”
斐潛真的是趙雲說得快,所以記不住?
並不是,隻不過這個是後世的一種小套路。一方麵表示自己的重視,另外一方麵則是通過對方再次陳述的過程當中,獲得更多的時間來思索和組織自己的思路和語言而已。
但是顯然趙雲並沒有經曆過這樣的套路,便老老實實的又重新說了一遍。
斐潛放下了筆,然後招呼著趙雲一起看,說道:“子龍所言極是……不過麽……我也有幾個問題,想向子龍請教一下……”
趙雲拱手稱不敢。
斐潛也沒有理會趙雲的客套,在記錄著趙雲言語上的紙張上指點著,徑直說道:“其一,子龍言自古曆來狄胡強悍,可是為何狄胡會強悍?為何我等華夏之人不強悍?莫不說其他,子龍一人可勝多少胡騎?若有千人,又可勝多少胡人?”
“這……”趙雲皺起了眉頭。
“第二,漢初民少,北地等方為胡人所占據。這個是事實,不過如果這些地方華夏人眾,還會不會被胡人所占據?另外,漢初為何民少?再看看如今被鮮卑人占據的五原、雁門、雲中當中的華夏之民,究竟又是怎樣減少的?”
趙雲:“……”
“其三,胡人若是占據了平陽上黨,確實如子龍所言,三五日內,便可直接威脅到京兆河東弘農之地,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呃,反過來想一下,從京兆河東弘農之地,不管是救援或是攻伐平陽上黨,縱然全數換成步卒,十日之內是不是亦可到達?朝廷無兵無糧?為何胡人卻能有兵有糧?”
斐潛一字一頓慢慢的說著,緊緊的看著趙雲:“胡人貪婪成性,漢人就無人貪婪?平陽之事,子龍也親身經曆了,有人招搖反複,前倨後恭,又是為何?”
“……”趙雲沉默著,思索著。
斐潛問完了,靜靜的看著趙雲,讓趙雲自己去思索。
五胡亂華,說的是胡蠻縱橫北地,將漢人屠戮孽殺,在後世也有不少的磚家叫獸分別為這一段曆史塗脂抹粉,道聽途說的多了,但是終歸是很少人真正去故紙堆當中一條條的探尋當時究竟為何發生,又怎麽發生?
曆史並非一個單獨的片段,也並不是一幕幕的話劇,三國如今也並非到什麽點就上演什麽,好比像遊戲一樣,“鐺”的一聲敲響了讓徐州的劇目,還在平原的劉備就“唰”的一下全家老小飛到了徐州,一個兵都不帶少的……
三國歸晉。
就像是魏代漢一樣,有人推動有人反對,所以石勒為什麽要殺司馬越一夥人?隻是因為石勒王彌餓了,司馬越等人太遭恨?
所以之前的那些問題不僅僅是斐潛給趙雲的,同樣也是給自己的。
作為後世的人,斐潛也很難評價一百多年的華夏動蕩,去換取唐朝三百年的富貴堂皇究竟是好是壞,因為這個東西就像是哲學問題一樣,肯定是各持一詞,爭論不休。
不過漢代到了現在,可以肯定的是,已經積重難返。
黃巾之亂就已經是展現出了大漢王朝如今最為深刻的社會矛盾,接下來的各地諸侯的割據再次加深了這樣的一個局麵,這也是從光武帝算起,承平百餘年之後人口大幅度增長之後的一個重大的轉折點。
後世有一句話,叫做舊帝國的死亡,必定孕育著新帝國的誕生。
而在大漢,如今的政權體係,又是怎樣的一個體係?
新孕育的帝國,又可以用什麽樣的政治結構?
政治這種東西,雖然多數人厭惡,但是肯定的是,伴隨著它的出生和死亡,都是一片血與火的風暴,也同樣伴隨著前仆後繼的先行者的思想、憂慮和苦苦探索。
趙雲沉默良久之後,鄭重的拱拱手,向著斐潛拜了一拜,說道:“……某愚鈍,不知如何解答,望君侯釋疑……”
斐潛嘿嘿笑了笑,說道:“其實我也沒有答案……這個答案或許不是說出來的,而是你我一起去做出來的……不過有一點,我倒是可以與君共勉,不知子龍願不願意聽?”
趙雲正容道:“請君侯賜教。”
斐潛指了指趙雲,又指了指自己,然後指了指桌案上的寫的這些文字,說道:“……我可以肯定的是,有你,有我,隻要還有人願意去思索這些,去探尋這些,那麽華夏就不會死去!華夏也從未死去!”
趙雲肅然良久,點頭重複道:“君侯之言,某當銘記!華夏,當不死!”
斐潛知道趙雲曾經經曆過鮮卑南下時的苦難,但是沒有想到這樣的苦難對於趙雲有這麽大的影響,或許這就是趙雲最終離開了公孫瓚的根本原因,因為公孫瓚作為縱橫幽遼的人物,旗下肯定也是少不了胡騎……
所以如果自己放任不理,說不定趙雲就會像是曆史上他離開公孫瓚一樣,也在某個時刻離開自己。
斐潛揮揮手,讓在一旁侍奉的侍者退下,然後說道:“子龍有何憂慮,可直言矣……”
趙雲迎著斐潛的目光,沉默了一會兒,開口說道:“狄胡強悍,曆來為患。漢初民少,西北諸郡皆為胡人所據,累及京兆、河東、弘農諸地。後武帝征討漠北,冠軍侯封狼居胥,雖暫服從,然百年之後,又重有風塵之警,匈奴雖弱,鮮卑又起,胡騎縱橫大漠,若再有檀石槐之輩,縱橫聯合之下,必然危及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於胡馬之下矣。且胡人貪婪成性,多有反複,縱然一日順意,略有波折,便驟然而叛,楊公至平陽,呼廚泉竟任其募騎千餘,足見其心性也……”
斐潛認真的聽著,點著頭。趙雲一向都是比較沉默寡言的,如今肯長篇大論,一個是真的有這方麵的考慮,另外一個恐怕這些話也是憋了很久了……
“等等,等等……”斐潛忽然從桌案的一側,拿過了紙筆,“……子龍你說得太快了,再說一遍,我記一下……”
趙雲:“……”
斐潛真的是趙雲說得快,所以記不住?
並不是,隻不過這個是後世的一種小套路。一方麵表示自己的重視,另外一方麵則是通過對方再次陳述的過程當中,獲得更多的時間來思索和組織自己的思路和語言而已。
但是顯然趙雲並沒有經曆過這樣的套路,便老老實實的又重新說了一遍。
斐潛放下了筆,然後招呼著趙雲一起看,說道:“子龍所言極是……不過麽……我也有幾個問題,想向子龍請教一下……”
趙雲拱手稱不敢。
斐潛也沒有理會趙雲的客套,在記錄著趙雲言語上的紙張上指點著,徑直說道:“其一,子龍言自古曆來狄胡強悍,可是為何狄胡會強悍?為何我等華夏之人不強悍?莫不說其他,子龍一人可勝多少胡騎?若有千人,又可勝多少胡人?”
“這……”趙雲皺起了眉頭。
“第二,漢初民少,北地等方為胡人所占據。這個是事實,不過如果這些地方華夏人眾,還會不會被胡人所占據?另外,漢初為何民少?再看看如今被鮮卑人占據的五原、雁門、雲中當中的華夏之民,究竟又是怎樣減少的?”
趙雲:“……”
“其三,胡人若是占據了平陽上黨,確實如子龍所言,三五日內,便可直接威脅到京兆河東弘農之地,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呃,反過來想一下,從京兆河東弘農之地,不管是救援或是攻伐平陽上黨,縱然全數換成步卒,十日之內是不是亦可到達?朝廷無兵無糧?為何胡人卻能有兵有糧?”
斐潛一字一頓慢慢的說著,緊緊的看著趙雲:“胡人貪婪成性,漢人就無人貪婪?平陽之事,子龍也親身經曆了,有人招搖反複,前倨後恭,又是為何?”
“……”趙雲沉默著,思索著。
斐潛問完了,靜靜的看著趙雲,讓趙雲自己去思索。
五胡亂華,說的是胡蠻縱橫北地,將漢人屠戮孽殺,在後世也有不少的磚家叫獸分別為這一段曆史塗脂抹粉,道聽途說的多了,但是終歸是很少人真正去故紙堆當中一條條的探尋當時究竟為何發生,又怎麽發生?
曆史並非一個單獨的片段,也並不是一幕幕的話劇,三國如今也並非到什麽點就上演什麽,好比像遊戲一樣,“鐺”的一聲敲響了讓徐州的劇目,還在平原的劉備就“唰”的一下全家老小飛到了徐州,一個兵都不帶少的……
三國歸晉。
就像是魏代漢一樣,有人推動有人反對,所以石勒為什麽要殺司馬越一夥人?隻是因為石勒王彌餓了,司馬越等人太遭恨?
所以之前的那些問題不僅僅是斐潛給趙雲的,同樣也是給自己的。
作為後世的人,斐潛也很難評價一百多年的華夏動蕩,去換取唐朝三百年的富貴堂皇究竟是好是壞,因為這個東西就像是哲學問題一樣,肯定是各持一詞,爭論不休。
不過漢代到了現在,可以肯定的是,已經積重難返。
黃巾之亂就已經是展現出了大漢王朝如今最為深刻的社會矛盾,接下來的各地諸侯的割據再次加深了這樣的一個局麵,這也是從光武帝算起,承平百餘年之後人口大幅度增長之後的一個重大的轉折點。
後世有一句話,叫做舊帝國的死亡,必定孕育著新帝國的誕生。
而在大漢,如今的政權體係,又是怎樣的一個體係?
新孕育的帝國,又可以用什麽樣的政治結構?
政治這種東西,雖然多數人厭惡,但是肯定的是,伴隨著它的出生和死亡,都是一片血與火的風暴,也同樣伴隨著前仆後繼的先行者的思想、憂慮和苦苦探索。
趙雲沉默良久之後,鄭重的拱拱手,向著斐潛拜了一拜,說道:“……某愚鈍,不知如何解答,望君侯釋疑……”
斐潛嘿嘿笑了笑,說道:“其實我也沒有答案……這個答案或許不是說出來的,而是你我一起去做出來的……不過有一點,我倒是可以與君共勉,不知子龍願不願意聽?”
趙雲正容道:“請君侯賜教。”
斐潛指了指趙雲,又指了指自己,然後指了指桌案上的寫的這些文字,說道:“……我可以肯定的是,有你,有我,隻要還有人願意去思索這些,去探尋這些,那麽華夏就不會死去!華夏也從未死去!”
趙雲肅然良久,點頭重複道:“君侯之言,某當銘記!華夏,當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