繚繞的雲煙已然消散,綿綿細雨亦化虛而去,純淨的靈氣壁障隨之融入唐易體內。


    天朗氣清,仿佛雨後初晴般幹淨透徹。


    自雲煙靈雨襲來,至盡皆化為虛無,不過數息時光,外人觀之心中不由敬佩。


    對辯二人終是有所察覺,回神之時,愕然發現唐易已然融入其中。


    韓非宋淵的渾然氣機,突被唐易破進,卻無半點牽強或是阻滯,仿若順其自然。


    正值興頭,三人皆為雅達之士,自無虛禮招呼,唐易直參辯言。


    此時正議道家性命之說,不同流派,不同傳承,自然有不同詮釋,不盡如一。


    韓非宋淵偏重不同,一人重天心,一人重人道,各執一詞,以種種論據論證言明。


    二人方才口若懸河,針鋒相對,此時卻皆止語不言,顯然對唐易有何高論亦為好奇。


    唐易一見,心知二人特意留給自己時機,點頭而謝,也未客氣,直接開口道:“性者,眾生同源。”


    僅此一句,在場眾人不由麵露傾聽之色。拋開唐易修為不提,單純這一句言辭,似隱隱有著一番內涵,更有幾分新奇。


    唐易言道:“性者,神也,不外二途,自為先天,自為後天。自先天者,先至靜以盡無為也,謂天養而存之,以至無為。自後天者,先觸法以至神思也,謂先從修而問心也,以至天性。”大致而言,便是先天後天之別,道途未似,卻殊途同歸。


    唐易此等言論,乃包含種種閱曆學說,結合自身感悟,凝結出精華所在。這時講來,雖是引人沉思,卻有些不盡不明。


    宋淵沉吟片刻,鄭重問道:“自先天之性無為,自後天之性問心,則孰輕孰重,孰先孰後?”


    唐易悠然而道:“生靈者,先天無為而至聖,後天問心而至仙,因聖至仙,因仙至聖,至無為能可以通仙,至問心而可以後聖,得天得道未使遺人,不偏,不流,不過也。”


    諸位宗師聽後齊齊沉思。


    韓非神色大震,不由問道:“命者何解?”


    “元氣,噓噏二者,氣聚則生,氣散則死,二者並存,方有命也。性神則為念,命氣則為體,心之官則思。心神是一,然心屬靜屬動,於靜者,則無為,於動者,則問心。若動者入靜,則化念為神,無所住而生其心。神自顯,性自真。”


    “氣神猶若母子,氣為母,神為子,但求真精不散,則神氣相合,氣能使之然,狀固因神安。氣為載舟之水,神乃馭船之人,神氣互為響應,則舟子方能前驅。初為始,神與氣相離,則以神調和之、以氣相輔之,神氣終則歸於一體,化為一源。及至二者之大交,自成如混混雞子,外不盡於侵,內存之神氣。”


    “性命二者孰為要乎?”宋淵追問。


    答曰:“元靈之神謂之性,元陽存真謂之命。人之所住依性,身之根本依命。性謂物,命乃體,則性為用。命化千,性乃體,則命為用。道乃萬千,體用則為一源,無論輕重也,亦守本心真,上體天心,下知人命,相合也。”


    “性命氣神、天人合一。”乃是唐易修道至今,立身之本。此處所謂眾者,皆是萬物本源,天人合一,與道相合,內外有別而通,更是道家至高境界,現今唐易亦隻算略窺門徑。


    此世雖也有“天人合一”之說,或許是因道途中斷,或許是因無流派統一,終歸是不夠全麵,大抵隻認隨遇而安,體察天心這一層次。


    這般見解,莫說韓非宋淵,即便在場所有修士亦是首次聽聞。


    當下也顧不得辯之,韓非直接發問:“以道友言,何為天人合一?”


    唐易道:“至為廣者而無外,至為微者而無內。天地之一大則成我,是為陰陽;念體之一小則成我,亦存陰陽。由內而通外,由外而通內,無所別也,體天察人,能成大性,而後能至仙聖。”


    唐易言畢,韓非與宋淵皆默不作聲,沉念其間。


    正當時,突然一道人影淩空而至,竟無一人提早察覺。


    眾修士猛然一驚,發現正是林立可,隻見他拱手而禮,道:“敢問唐兄,本體何為?”


    唐易複還一禮,怡然而答:“玄陽玄陰謂道,太虛太和為本。”


    “解之何所?”


    “虛和無形,如氣之載。為聚之,為散之,為變之,為化之。至為靜則無本,至為性則無淵。成陰成陽,則為之渾然。”


    林立可聽後,略顯沉吟之狀。


    及至此時,又一身影相至,神色悠然,俊秀異常,手中折扇輕輕搖動,逍遙得體,正是沈奕,朝唐易拜之,道:“望道友深言。”


    唐易未曾見過沈奕,但觀其氣機也知應是絕頂宗師,遂還禮:“道兄客氣,神氣入物,散為無形,能適本體,當聚成像,方得吾常。聚之散之,皆為吾,散也吾體,正如陰陽和合,則成太玄。”


    沈奕聞之,不由和林立可對視一眼,二人皆撫掌大讚:“妙!妙!妙!”,連言三妙,均不再開口,場中眾修不由安靜下來,陷入深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太玄仙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太玄觀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太玄觀道並收藏太玄仙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