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求得解脫,道家尋問逍遙,雖同是體近大道,超脫天地,其本質卻截然不同。縱使有些相似之通,也僅僅是相似而已,浮於表麵罷了。


    初始之時,此界道論並不完善,道門修士很難從根本上反駁佛門之論,也未得證“絕性成滅情”、“物化而忘情”二者之間有何底源區別。然此次於碧落劍派共論之後,“天人合一、太玄之源”得到諸位宗師完善解說,在場群修共同認可。此時再論佛家滅情之性,於道門修士聽來則產生極大認知差異。


    “忘情”乃是自身之念,“忘”者順其意,成加引導,不違本性。“滅情”卻是被動之選,“滅”者逆其情,斷然摒它,強而製己。


    雖亦有生靈以“滅情”為意者,終究隻占部分,並非一概如此。


    佛家有八萬四千法門以渡眾生,使得無論智、愚、賢、惡、有無根器者皆有可行之徑,然其本質本源皆是斬滅幾私欲念,並無更改。


    不可否認的是,若行“滅情之道”,於眾生而言,相較之下更為易成。如同“太上忘情”,淡化自身情欲善惡等雜念,隻留粹然本質,則更易貼近天道。


    若有為己執念能拋棄一切者,此路自是極好,亦是最為通暢,道、佛兩家不少大神通者憑此而遁破大千。


    人生不同,所性不同,所求亦不同。若本就無滅情忘情之念,單純為求天道而逆自身之意,終究失了自然。


    於道家而言,修行乃是自身超脫,個體之間仍需獨立,縱然成大神通者,若非本性喜愛樂善濟世,亦不會無故助人,便是不願沾染因果。


    惡行有因果,善行亦有因果,無論善惡,皆有可能阻擋自身成道,隻求得逍遙,順心意便好。


    於佛家而言,修行乃是普度眾生,度己之間亦需度人,有大慈悲者,寧誤己成道而成全他人得登彼岸。


    昔有地藏王菩薩見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發下大誓願,眾生渡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亦有觀世音菩薩見六道輪回疾苦,重返婆娑世界,為解眾生倒懸而不成佛。


    此界雖未有這二位菩薩法相,但佛門中大德亦層出不窮,救苦救難於世間茫茫蒼生。


    ……


    ……


    智覺佛性深厚,修為莫測,跟腳極深,即便智念、智清、玄靜等得登巔峰的龍華真人,無論神通、感悟亦遜色其人。在其師尊慧法圓寂之後,於此界佛修中,當是無出其右!然終究所修所學皆係於此方世界,持論之源本就遜於曆經多番道論洗禮的唐易。更何況“天人合一,太玄之論”凝結百家之大成,上合天道,下順人心,又正值道門眾修齊齊認同之時,其勢正成巔峰之態。


    眾人深知,此時道門正為鋒芒,就目前而言,強行論辯則是逆勢而行,根本駁之不倒,壓之不下!


    在如此不利情形中,智覺亦能主動論戰,憑借自身所感所悟,爭鋒不落。


    一時之間,無論佛門眾僧或是道家修士,皆對其很是佩服。


    ……


    ……


    金飛西行,玉逐其走,時轉星隱不覺處,瞬息幾月已然逝去。唐易也好,智覺也罷,妙言似如無窮無盡,直聽得眾人心神搖曳。


    唐易辯論以來,始終狀若不疾不徐,即便針鋒相對,亦未生出半分煙火氣息。


    智覺卻如同外像一般,作稚童之狀,平靜時安然如故,激烈時麵色漲紅,渾不像佛門高僧,絲毫不做性情掩飾。


    終究唐易“太玄之論”更為全麵貫徹,智覺即便竭盡全力,前期勉強平分秋色,然至中期,漸漸不支,此時不免落了下風。


    智覺終究是智覺,雖落得下風,但唐易想要完全壓製其人卻並無可能。


    畢竟佛道兩家之針對迥然有異,立意上亦難以用高低論之。隻是佛家言人生乃苦海,乃火宅,一切皆苦,唯有涅槃才得以脫離苦海,脫離人生苦難之輪回。


    道家則認為本質在於生命,在於享受其間,故此追求終極目標的認知差異極大,手段更是不一。


    此時的“太玄之論”雖比智覺現下所悟佛理要深入一個層次,但本質上亦不算超越佛道。


    原本唐易已然做好持久之戰,若照此下去,不知何時方能休止。


    不曾料想,智覺感到確實辯之不過,並不糾纏,也未做僵持之舉。眉眼神色間,原本的激動瞬時化為平靜,於蓮花之上,緩緩起身,帶得一襲朱紅袈裟微動,麵朝唐易合十行禮,痛快認輸:“阿彌陀佛,施主妙論,小僧拜服!”


    於此之時,佛門眾僧見此情形,亦不由雙掌合十,同唱:“南無阿彌佗佛。”聲色平穩,神情卻不加任何掩飾,有些凝重之感,而一眾沙彌除了凝重,更是心有不甘……


    道家諸人均是微愣,未曾想如此之快便能了結。


    林立可等人倒是若有所思,心中隱隱暗讚。


    唐易見其人坦然自若,平靜至極,並未因敗而有半分沮喪,這非是喜怒不形於色,而是真正不以為意。


    如此豁達,不由心讚:“好個通慧佛心!”


    同時思緒通透,瞬間明了,智覺前來言辯,並非代表佛門阻道家氣勢,更非一昧求勝,而是圖一暢快,倒也是真性情。


    唐易隨即起身還禮,道:“大師承讓了。”


    智覺含笑,複施一禮:“唐施主客氣。”他雖無必勝之心,卻也非故意求敗。


    道門同論成型之時,智清曾傳音於智覺,請求他代表佛門對辯一場。


    前次相聚,佛門意見並不統一,各位龍華真人顧慮頗多,並不十分認同智清所慮。若是此場得勝,打擊道門群修之心,自然極好,若是不勝,激發佛門同行之念,也有益處。


    智覺之所以欣然同意,非因智清,亦非為佛門。乃是正如唐易猜測,其人聞聽數月妙論,早已心生喜悅,按耐不得,願親與唐易一辯。


    雖無勝出把握,卻也不在乎成敗虛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太玄仙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太玄觀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太玄觀道並收藏太玄仙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