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靈覺笑而不語,仔細的觀摩著眼前的自已,他能明顯的感受到,鏡中的自己氣勢雖然不曾變化,可是眼神中的剛毅都更勝幾分現在的自己,一張清秀的臉龐更多了幾分成熟的韻味。
老僧問道:“何必為一副臭皮囊而癡迷,莫非你隻是一個俗人乎?”
小靈覺笑著解釋道:“大師,你看看三生石內的我,很明顯大我一圈,您知道這代表著什麽嗎?”
老僧不解,疑惑的看著小靈覺,問道:“為何?”
小靈覺鄭重的說道:“說明,貧僧這一世還沒圓寂,貧僧的執念也沒有完成,貧僧…不能死。”
老僧驚駭,這小子不是怕死死,而且執念沒完成前,不敢死……
老僧心中暗道:你果然還是你,從未改變過,不過,這天道難爭,且行且珍惜吧!
小靈覺身子一動,正打算去看三生石上未來的自己,卻被老僧一把拉住,老僧道:“阿彌陀佛,這三生石第三麵不可看,這裏麵蘊藏了天機,佛日:不可雲,不可雲。
你若是看了,這未來便是被打亂,未來一亂則會讓三界生靈塗碳。”
小靈覺止住了腳步,呆了一下,便止住了心中的念頭,然後緩緩退至一邊,神色認真的說道:
“阿彌陀佛,還是不看好了,不過,大師,我該如何回到我的世界呢?”
老僧笑道:“你從來處來,自然,要回歸去處去,跟著本心走就行。”
小靈覺又道:“那這裏又是什麽地方啊?”
老僧又平靜的說道:“你心中已然知曉,何必要多問老衲呢?”
小靈覺低頭喃喃道:“這世間果真有十八層地獄麽,貧僧也算是有幸了,居然得以見到這奈何橋,三生石,彼岸花……大師,貧僧死了麽?”
老僧不多語,席地而坐,口中突然念道:“恭請南無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薩慈悲護持
讚
稽首本然淨心地無盡佛藏大慈尊。”
此佛音一出,小和尚如被一口巨鍾驚醒,愣愣的看著老和尚,半天說不出話了,這是他聽過的地藏王菩薩經有很大的不同,嗯,老僧的每一個字語,都是地藏經原本的味道,小和尚瞬間就是沉浸在這佛經之中。
老僧繼續念道:“南方世界湧香雲香雨花雲及花雨
寶雨寶雲無數種為祥為瑞遍莊嚴
天人問佛是何因佛言地藏菩薩至
三世如來同讚歎十方菩薩共皈依
我今宿植善因緣稱揚地藏真功德
慈因積善,誓救眾生,手中金錫,振開地獄之門。掌上明珠,光攝大千世界。智慧音裏,吉祥雲中,為閻浮提苦眾生,作大證明功德主。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本尊地藏菩薩摩訶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小靈覺淡淡的說道:“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正菩提,地藏王菩薩的宏大誓願果然讓人心生敬畏,可惜未能成佛……”
老僧笑道:“不成佛也有不成佛的好,成佛之後也有成佛的煩惱,過去已有七佛出世:
第一是毗婆屍佛,第二是屍棄佛,第三是毗舍浮佛,第四是拘留孫佛,第五是拘那含牟尼佛,第六是迦葉佛,第七是釋迦牟尼佛;
將來還有彌勒佛等九百九十五佛出世。每位佛出世,都說法教化一切人;因為人人皆有佛性,從性起修,功圓果滿,皆可成佛。”
小靈覺深以為然,因為師傅曾經對自己說過類似於這樣的話,隻要修好功德,道法與道緣到了,便可以悟了。
小靈覺深深的對著老僧一拜,言道:“我觀法師似乎對地藏經深有研究,請大師不吝賜教,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老僧侃侃而談道:“你知道什麽是佛法嗎?”
小靈覺搖頭,這個命題太大了,大到他不敢輕易的回答。
老僧又道:“佛法,主要是靠自己去領悟,但是一般人迷而不悟,佛就對機說法,令其自覺。因為人的根機不同,佛說的法就多了。”
小靈覺頓首,言道:“可有說法?”
老僧:“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降生印度迦毗羅國,十九歲出家,五年參學,六年苦行,三十歲便成正覺。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所說的經中,有一部地藏經。何故佛要說「地藏經」呢?”
小靈覺回答道:“因為佛臨滅度時,還有許多眾生未曾悟道,在苦海中浮沉,佛特意將此等眾生,交給地藏菩薩去度,故說此經亦是『托孤付囑經』。”
這是七罪大師告訴他的說法,小靈覺一直將其牢牢記在心裏麵,不敢忘卻。
老僧笑道:“看來是有人曾經教過你,不過,你對地藏經的領悟隻得其形,未得其神。”
“求大師賜教,小和尚感激涕零無以為報。”小靈覺俯首又是一拜,他現在迫切的需要提升實力,所以他不想放過任何提升實力的機會。
老僧沒有多說什麽,隻是繼續慢慢的講解著:
“此經在天上,佛為報母恩而說,又可以說是『佛門孝經』。地藏菩薩在因地中,多次為救母難,發大誓願:『度盡眾生,方證菩提。』以此功德願力,令多生父母離苦得樂,轉凡入聖,說是佛門孝經,一點不差。”
老僧突然停了一下,又道:
“地藏菩薩以大神力,時時處處,度化眾生,離三途苦,得人天樂;在人天道上,方能修行悟道,又可以說此經是『人天因果經』。此經佛說已有三名,我不能盡說其義,希望小和尚你自己去研習領悟。”
“人天因果經麽,求大師指教!”小靈覺神色認真的看著老僧,感受頗多,他的心靈都仿佛得到了這位老師的啟迪。
老僧笑道:“平常諸方講經,多用天台宗五重玄義解釋經題,我今亦不能例外。
五重玄義,玄者微妙難思,義者深有所以。
五重者:一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相。『名』是假名:
法本無名,諸佛為法安名。假名之下,必有實『體』,行者尋名得體。
『宗』是宗旨:體非宗不會,得旨會體。
『用』是功用:無量功用,不離本宗,因用明宗。
功用現前,力有深淺,則『判』歸大小權實『教相』矣。是名五重。”
老僧問道:“何必為一副臭皮囊而癡迷,莫非你隻是一個俗人乎?”
小靈覺笑著解釋道:“大師,你看看三生石內的我,很明顯大我一圈,您知道這代表著什麽嗎?”
老僧不解,疑惑的看著小靈覺,問道:“為何?”
小靈覺鄭重的說道:“說明,貧僧這一世還沒圓寂,貧僧的執念也沒有完成,貧僧…不能死。”
老僧驚駭,這小子不是怕死死,而且執念沒完成前,不敢死……
老僧心中暗道:你果然還是你,從未改變過,不過,這天道難爭,且行且珍惜吧!
小靈覺身子一動,正打算去看三生石上未來的自己,卻被老僧一把拉住,老僧道:“阿彌陀佛,這三生石第三麵不可看,這裏麵蘊藏了天機,佛日:不可雲,不可雲。
你若是看了,這未來便是被打亂,未來一亂則會讓三界生靈塗碳。”
小靈覺止住了腳步,呆了一下,便止住了心中的念頭,然後緩緩退至一邊,神色認真的說道:
“阿彌陀佛,還是不看好了,不過,大師,我該如何回到我的世界呢?”
老僧笑道:“你從來處來,自然,要回歸去處去,跟著本心走就行。”
小靈覺又道:“那這裏又是什麽地方啊?”
老僧又平靜的說道:“你心中已然知曉,何必要多問老衲呢?”
小靈覺低頭喃喃道:“這世間果真有十八層地獄麽,貧僧也算是有幸了,居然得以見到這奈何橋,三生石,彼岸花……大師,貧僧死了麽?”
老僧不多語,席地而坐,口中突然念道:“恭請南無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薩慈悲護持
讚
稽首本然淨心地無盡佛藏大慈尊。”
此佛音一出,小和尚如被一口巨鍾驚醒,愣愣的看著老和尚,半天說不出話了,這是他聽過的地藏王菩薩經有很大的不同,嗯,老僧的每一個字語,都是地藏經原本的味道,小和尚瞬間就是沉浸在這佛經之中。
老僧繼續念道:“南方世界湧香雲香雨花雲及花雨
寶雨寶雲無數種為祥為瑞遍莊嚴
天人問佛是何因佛言地藏菩薩至
三世如來同讚歎十方菩薩共皈依
我今宿植善因緣稱揚地藏真功德
慈因積善,誓救眾生,手中金錫,振開地獄之門。掌上明珠,光攝大千世界。智慧音裏,吉祥雲中,為閻浮提苦眾生,作大證明功德主。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本尊地藏菩薩摩訶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小靈覺淡淡的說道:“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正菩提,地藏王菩薩的宏大誓願果然讓人心生敬畏,可惜未能成佛……”
老僧笑道:“不成佛也有不成佛的好,成佛之後也有成佛的煩惱,過去已有七佛出世:
第一是毗婆屍佛,第二是屍棄佛,第三是毗舍浮佛,第四是拘留孫佛,第五是拘那含牟尼佛,第六是迦葉佛,第七是釋迦牟尼佛;
將來還有彌勒佛等九百九十五佛出世。每位佛出世,都說法教化一切人;因為人人皆有佛性,從性起修,功圓果滿,皆可成佛。”
小靈覺深以為然,因為師傅曾經對自己說過類似於這樣的話,隻要修好功德,道法與道緣到了,便可以悟了。
小靈覺深深的對著老僧一拜,言道:“我觀法師似乎對地藏經深有研究,請大師不吝賜教,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老僧侃侃而談道:“你知道什麽是佛法嗎?”
小靈覺搖頭,這個命題太大了,大到他不敢輕易的回答。
老僧又道:“佛法,主要是靠自己去領悟,但是一般人迷而不悟,佛就對機說法,令其自覺。因為人的根機不同,佛說的法就多了。”
小靈覺頓首,言道:“可有說法?”
老僧:“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降生印度迦毗羅國,十九歲出家,五年參學,六年苦行,三十歲便成正覺。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所說的經中,有一部地藏經。何故佛要說「地藏經」呢?”
小靈覺回答道:“因為佛臨滅度時,還有許多眾生未曾悟道,在苦海中浮沉,佛特意將此等眾生,交給地藏菩薩去度,故說此經亦是『托孤付囑經』。”
這是七罪大師告訴他的說法,小靈覺一直將其牢牢記在心裏麵,不敢忘卻。
老僧笑道:“看來是有人曾經教過你,不過,你對地藏經的領悟隻得其形,未得其神。”
“求大師賜教,小和尚感激涕零無以為報。”小靈覺俯首又是一拜,他現在迫切的需要提升實力,所以他不想放過任何提升實力的機會。
老僧沒有多說什麽,隻是繼續慢慢的講解著:
“此經在天上,佛為報母恩而說,又可以說是『佛門孝經』。地藏菩薩在因地中,多次為救母難,發大誓願:『度盡眾生,方證菩提。』以此功德願力,令多生父母離苦得樂,轉凡入聖,說是佛門孝經,一點不差。”
老僧突然停了一下,又道:
“地藏菩薩以大神力,時時處處,度化眾生,離三途苦,得人天樂;在人天道上,方能修行悟道,又可以說此經是『人天因果經』。此經佛說已有三名,我不能盡說其義,希望小和尚你自己去研習領悟。”
“人天因果經麽,求大師指教!”小靈覺神色認真的看著老僧,感受頗多,他的心靈都仿佛得到了這位老師的啟迪。
老僧笑道:“平常諸方講經,多用天台宗五重玄義解釋經題,我今亦不能例外。
五重玄義,玄者微妙難思,義者深有所以。
五重者:一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相。『名』是假名:
法本無名,諸佛為法安名。假名之下,必有實『體』,行者尋名得體。
『宗』是宗旨:體非宗不會,得旨會體。
『用』是功用:無量功用,不離本宗,因用明宗。
功用現前,力有深淺,則『判』歸大小權實『教相』矣。是名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