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 開一個醫院難不難?
重生四合院,開局是八十年代 作者:唐居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其實收編大量個體書販,跟他們以加盟合作的方式,先建立區域性書報亭連鎖集團,進一步拓展成全國性連鎖書報亭集團,最終形成一個綜合了物流跟銷售為一體的巨無霸的想法。</p>
就隻是曹誌強的靈機一動,還沒正式跟人開會討論。</p>
確切的說,之前曹誌強去百貨商店買東西的時候,因為不需要他親力親為,隻需要在茶館裏喝茶休息,所以那個時候起,他就在尋思這個事兒。</p>
隻是那時候呢,雖然劉東海也當做臨時保鏢跟秘書,陪著曹誌強在一起,可書報亭連鎖集團這種事情,曹誌強不可能草率的跟劉東海談。</p>
但也正是因為曹誌強一直在尋思這個堪稱“偉大”的項目,所以回到四合院,見到自己血緣上的親姐姐後,本來在談她的未來工作問題,卻不自主的牽扯到自己的大項目上了。</p>
順便,曹誌強還把自己之前那個還不算成熟的想法,在這個四合院的涼亭裏,對著自己的親姐曹佳佳,簡單的說了出來。</p>
曹誌強其實也不求曹佳佳能給出什麽好建議,他就是純粹想找個可靠的,嘴嚴的人說一說,讓自己的思路更清晰而已。</p>
非要做個類比,就好像開腦暴會,要找個人傾訴一樣。</p>
曹佳佳當然沒想這麽多,也不知道曹誌強純粹是想找個人傾訴,她隻是本能的覺得曹誌強說的這個事兒太大,有些超出自己想象。</p>
或者說,受限於見識等因素,曹佳佳以為,曹誌強完全是為了自己,為了給自己安排個好工作跟好前途,所以才公權私用,搞出收編千人個體戶這麽大的陣仗,其目的就是搞個醫務所,好讓她曹佳佳當所長。</p>
這就讓曹佳佳有些惶恐了。</p>
因為在這個時期,雖然公權私用走後門之類的風氣,各地已經相當普遍,但這麽大陣仗的公權私用,還是讓曹佳佳有些害怕。</p>
“小弟啊。”聽完曹誌強絮叨的曹佳佳皺眉道,“咱現在已經很好了,我也不強求什麽領導,你給我隨便找個醫院,廠辦醫院就行,讓我繼續當護士就可以了。</p>
可不能為了我,幹違法亂紀的事情,這不行啊!”</p>
聽了曹佳佳的話之後,還在重新歸納思想的曹誌強一愣,看了看滿臉擔憂之色的曹佳佳,立刻就明白了。</p>
很明顯,對方想多了,以為自己是要以權謀私。</p>
雖然嚴格來說,這也確實是事實,但實際情況並不一樣。</p>
想了想後,曹誌強決定不再跟自己的姐姐討論這些。</p>
反正按照姐姐的情況來看,自己怎麽安排她都可以。</p>
另外,曹誌強現在也尋思過來了,就自己姐姐這樣的,讓她當領導,步子太大,容易扯著蛋。</p>
還是先安排她去廠辦醫院,先繼續當一陣護士,然後再想別的辦法吧。</p>
至於醫務所,這肯定是要做的。</p>
倒不是為了自己姐姐,而是這本就是曹誌強整個計劃的一部分。</p>
其實現在的曹誌強,已經不是剛來時候兩眼一抹黑了,已經對這個時代有了些了解。</p>
為啥這個時代裏,大家都羨慕國企職工呢?甚至更甚於機關事業單位呢?</p>
不光是工資的問題,還有隱形福利的問題。</p>
這個隱形福利,可不光是什麽獎金不獎金,或者什麽工業劵的問題。</p>
而是更實在的東西——社保!</p>
當然了,這時期還沒有社保這個詞,而是叫勞動保險,簡稱勞保!</p>
這個勞動保險,基本就兩部分,分別是括養老金跟醫療金。</p>
具體的統籌規劃單位,也有兩部分。</p>
首先一部分,是指機關事業單位的幹部,也就是檔桉在人事局的那部分人。</p>
這些人的勞動保險,全部歸國庫來負責,具體福利待遇按照級別來算,總體來講相當優惠。</p>
另外一部分,是指企業職工,也就是檔桉在勞動局的這些人。</p>
這些人的保險,統歸中華全國總工會來負責。</p>
按照一九五一年的勞動保險條例規定:企業的職工勞保,會根據工資總額的3%,按月提取勞動保險基金。</p>
這部分勞動保險基金呢,其中的70%留存基層工會,用於支付職工養老、醫療等各種保障性開支,30%上繳中華全國總工會供統籌。</p>
退休職工一般會根據工齡長短,從勞動保險基金中獲得原工資35%-60%(1953年提高到50%-70%)的養老金。</p>
醫療保險則比較籠統,通常是根據級別工齡來打折扣。</p>
也就是你級別工齡越高,醫療費的折扣就越優惠。</p>
要是到某些很高的級別跟工齡,醫療費是全免的。</p>
表麵看,機關事業單位的勞保優惠力度更高。</p>
可實際操作上,由於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國家財政就一直不見起色,反倒是企業,由於得到某位敬愛的領導的多方位保護,除了一開始亂了一陣,後來並沒受到太大衝擊,反倒形成一個獨立的樂土。</p>
所以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工廠的勞保力度更高,工廠職工不光在退休後拿到的退休金比機關事業單位的人更高,且醫療方麵幾乎都是全免。</p>
總起來說,從五十年代到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的勞動保險,其實都是國家負責,是典型的國家社保模式。</p>
可到了一九七八年,情況就變了。</p>
由於國庫空虛,各地企業也開始疲軟,很多企業效益低,負擔重,所以退休金跟醫療金呢,此時給國家造成了沉重的財政負擔,改革勢在必行。</p>
早在1982年,國家就開始在上海進行勞保改革試點。</p>
這個勞保改革呢,簡單說,是成立一個保險公司,然後由保險公司統籌集企業職工養老金,由企業根據利潤多少,為職工向保險公司繳納養老保險金,職工退休從保險公司領取養老金。</p>
當然了,這個試點,也不是非得上海搞,其他城市跟企業,也可以自己申請搞這一套,但除非上麵壓,否則地方沒有樂意主動搞改革的,畢竟這裏麵的利益牽扯重大。</p>
如果曆史不變,那麽到了1986年,企業就會全部實行新的勞保方法,簡稱打破鐵飯碗,實行多繳多得的養老製度。</p>
說白了,就是那個時期,機關事業單位的勞保暫時不變,但是企業職工的養老金跟醫療金,全部由原先的國家兜底,改為社會統籌,或者叫企業自己統籌。</p>
說的更簡單點,就是那時期的企業職工勞保,要根據企業效益來算,多繳多得,屬於羊毛出在羊身上。</p>
企業效益好,勞保就高,企業效益不好,勞保就低,屬於妥妥的企業保險,隻是這個企業都是國字號而已。</p>
至於企業供養完全轉化為社會供養的統籌社保製度,那得到九十年代以後了。</p>
但這個勞動保險不管怎麽變,那都是機關事業單位跟國企單位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p>
對於廣大個體戶,對不起,反正在這個時期,你是甭想享受養老金待遇跟醫療報銷待遇了。</p>
這時期的個體戶,不光不能享受退休金跟醫療報銷,而且出遠門都難,起碼不能坐飛機跟火車,隻能坐汽車。</p>
因為火車飛機甚至輪船,那都是要有單位介紹信才能乘坐,這個能開介紹信的單位,隻有機關事業單位,以及國企單位。</p>
問題是,你可以不坐飛機不坐火車也不坐輪船,也可以暫時不用擔心退休金的問題,但你總會生病,總會去醫院吧?</p>
是,現在的醫院呢,藥費跟治療費都不高,看病也不貴,但那是對能夠報銷的人群來講。</p>
如果不能報銷,全部自費,那很抱歉,相對如今老百姓的收入來講,那醫療費真的很貴。</p>
當然這樣還不是最大問題,個體戶看病最大的問題,是那種羞恥感。</p>
你想啊,同樣去看病,人家有單位的看病,直接就報銷,各種好藥可以使勁兒用,說話都能大聲點。</p>
可你一個沒單位的個體戶,啥都自費,哪怕費用不高呢,相比其他那些能報銷的人,也會覺得矮人一頭。</p>
就連護士,對有單位的跟沒單位的,態度也都不一樣。</p>
對有單位的,尤其單位比較好的,身份比較高的,護士態度往往就比較好。</p>
對沒單位的個體戶,護士往往都是比較敷衍。</p>
所謂衣食足而知榮辱。</p>
八十年代初的個體戶,大部分都是進不去正規單位的家夥,他們當個體戶,一開始的目的真的就是為了能掙口飯吃。</p>
等靠著當個體戶賺到了錢,衣食足的目標達到了,自然就有了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尊重。</p>
</p>
然而,在如今的國內,個體戶再有錢,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p>
哪怕你是萬元戶,甚至十萬元戶,你隻要是個體戶,那麽一個普通的工廠職工,依舊可以斜著眼睛看你,或者指著你的鼻子罵你。</p>
要是遇到個打架,你哪怕是萬元戶,跟一個不如你有錢的工廠職工互毆,鬧到局子裏,也是沒單位的萬元戶吃虧。</p>
可以說,這時期的個體戶是有錢,但卻飽受方方麵麵的歧視。</p>
這種體係性的歧視,暫時是改變不了的,身為穿越者的曹誌強也不能。</p>
然而,曹誌強卻可以另辟蹊徑,把那些個體戶收編國有啊。</p>
就好像當年收編雜牌軍一樣。</p>
如果曹誌強以國企的名義,收編那些個體戶,跟他們訂立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議,互惠互利,那就好多了。</p>
但是這裏還有個大問題,那就是曹誌強的所謂收編,隻能是跟他們以“合同工”的名義收編。</p>
這種合同工,企業自己的招人名單,類似於臨時工。</p>
而這種臨時工,檔桉隻能歸招人企業自己所有,既不能進人事局,也不能進勞動局。</p>
不能進人事局當幹部,也不能進勞動局當工人,自然就不能去正規醫院享受相關的福利政策。</p>
是的,這個時期,無論是人民醫院這種正規醫院,還是廠辦醫院,醫療報銷也是卡的很嚴,必須是真正的幹部職工身份才可以。</p>
至於臨時工,抱歉,暫時沒資格報銷。</p>
順便說一下,現在的臨時工,都叫合同工,而這個合同工,跟所謂的實習工還不一樣。</p>
企業實習工,也就是曹誌強一開始進廠時候的身份,是你的個人檔桉已經錄入勞動局的,屬於還沒正式轉正的工人。</p>
也就是說,對於企業實習工來講,他們雖然工資少,待遇低,但就身份來講,是妥妥的工人身份,在勞動局是有正規備桉的。</p>
可合同工就不一樣。</p>
合同工的檔桉,隻是招聘企業自己管轄,不歸勞動局管,不是正規工人身份,無法享受工人身份能享受到的待遇,比如醫療報銷跟退休金。</p>
也就是說,企業合同工,對外說出去可以有麵子,可以開介紹信買火車票甚至飛機票,但就是無法享受正規職工的養老金跟醫療報銷。</p>
如果不能醫療報銷,那麽一旦生病去醫院,你的國企職工的身份,立刻就會被打回原形,依舊會讓人有羞恥感。</p>
那怎麽辦呢?</p>
曹誌強想到的辦法,就是自己開一個醫院,然後讓自己招聘的合同工,有病了就去自家的醫院治病。</p>
這樣一來,這些自己招聘的合同工,在自家開的醫院就醫,可以享受跟其他正式工人同等的報銷待遇。</p>
如此一來,那些個體戶在自家醫院裏享受了實惠,得到了尊重,心理上得到了滿足,自然會更加擁戴自己。</p>
個體戶本身就是一盤散沙,收編這些人入夥,必須讓這些人有個心向往之的凝聚力,或者信仰才行。</p>
光論賺錢,對這些閑散慣了的個體戶的吸引力不大,隻有讓對方感受到尊重,感受到加入自己這個團隊後能提升社會地位,那才會讓他們心甘情願的讓利出來,並心甘情願的替自己開疆拓土。</p>
開一個醫院難不難?</p>
答桉是,對此時的國營單位來說,一點不難!</p>
此時的國營單位,是可以自己建立醫院的,審批手續比地方政府的人民醫院要簡單多了,隻需要企業自己同意,且能拿得出這筆錢就行。</p>
畢竟此時的國企,還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體係,地方政府很多時候都管不到的。</p>
企業辦社會了解一下!</p>
比如京城吧,此時的京城,首鋼醫院的醫療條件那可是名列前茅的存在,某些硬件條件跟薪資待遇,比人民醫院都牛逼。</p>
然後,醫護人員其實也不難招聘。</p>
實際上,你要說五六十年代,國家奇缺醫護人員這沒錯。</p>
那麽到了八十年代,雖然國家總體上還是奇缺醫務人員,但相對來講,其實國家此刻最缺的不是醫務人員,而是讓這些醫務人員可以一展身手的醫療場所。</p>
換言之,此時國內經過了二十年的培養,各個醫科學院培訓出來的醫護人員數量已經很多了。</p>
但現在的問題是,國內目前的醫院數量很少,完全容納不了那麽多的醫務人員。</p>
這就導致很多醫護專業出來的學生,根本沒法到醫院從事自己擅長的醫護工作。</p>
或許要說,城裏醫院少,可以去農村啊。</p>
可現實是,在城裏上過學的醫護人員,有幾個樂意下鄉的?</p>
在城裏當個工人啥的不香麽?</p>
也就是說,國內此時的醫院都是國字號,要麽是國家財政建立,要麽是國企自己建立。</p>
現在國家財政沒錢,沒多少錢建立更多人民醫院。</p>
企業呢,效益好的企業早就有醫院了,效益不好的企業也沒錢建醫院。</p>
要知道,醫院這玩意兒,此時就是純粹的賠錢貨,所謂以藥養醫的改革,此時還沒開始呢。</p>
因此,曹誌強要是自己掏錢建立自己的醫院,哪怕隻是一個類似社區門診那樣的醫務所,也會一路綠燈。</p>
此時的國企開醫院有多簡單呢?</p>
這麽說吧,曹誌強如果想開醫院,隻需要跟李廠長打個招呼,李廠長同意就行了。</p>
接下來,曹誌強隻需要弄套房子,再招聘一些醫生護士,購買一些醫療器械跟藥品,然後負擔那些醫生護士每月的開銷,當然還有其他水電之類的開銷,就可以掛牌開業了。</p>
一個醫院,就這麽簡單!</p>
至於衛生局啥的,好說,國企去個函,打個招呼就行了。</p>
至於衛生局不同意啥的。</p>
你想啥呢?</p>
先不說現在國家大力提倡國企單位建立醫院。</p>
就說紅光機械廠身為冶金部直屬企業這個牌子,一個衛生局敢得罪紅光機械廠麽?</p>
至於開醫院純粹賠錢這方麵。</p>
曹誌強也想過了。</p>
沒錯,現在開醫院,確實是個純粹的賠錢貨。</p>
但是有了一個自己的醫院,就可以把眾多個體戶凝聚起來,讓他們舍不得離開自己。</p>
再者說,賺錢了,也需要做點公益事業。</p>
多開醫院,也屬於公益事業,能給自己帶來好名聲。</p>
有了好名聲,就有了金光護體,好處自然不言而喻。</p>
其他的隱性好處,曹誌強暫時沒想明白,但肯定利大於弊。</p>
畢竟此時開醫院,又簡單又便宜。</p>
要是等醫療改革後再搞,未必就那麽容易了。</p>
與這些好處相比,給自己老姐安排工作,真的隻是附帶的。</p>
不過,既然自己姐姐這麽害怕,那暫時先不把真相告訴她。</p>
還是等自己的醫務所建立了,再直接給她安排工作吧。</p>
就隻是曹誌強的靈機一動,還沒正式跟人開會討論。</p>
確切的說,之前曹誌強去百貨商店買東西的時候,因為不需要他親力親為,隻需要在茶館裏喝茶休息,所以那個時候起,他就在尋思這個事兒。</p>
隻是那時候呢,雖然劉東海也當做臨時保鏢跟秘書,陪著曹誌強在一起,可書報亭連鎖集團這種事情,曹誌強不可能草率的跟劉東海談。</p>
但也正是因為曹誌強一直在尋思這個堪稱“偉大”的項目,所以回到四合院,見到自己血緣上的親姐姐後,本來在談她的未來工作問題,卻不自主的牽扯到自己的大項目上了。</p>
順便,曹誌強還把自己之前那個還不算成熟的想法,在這個四合院的涼亭裏,對著自己的親姐曹佳佳,簡單的說了出來。</p>
曹誌強其實也不求曹佳佳能給出什麽好建議,他就是純粹想找個可靠的,嘴嚴的人說一說,讓自己的思路更清晰而已。</p>
非要做個類比,就好像開腦暴會,要找個人傾訴一樣。</p>
曹佳佳當然沒想這麽多,也不知道曹誌強純粹是想找個人傾訴,她隻是本能的覺得曹誌強說的這個事兒太大,有些超出自己想象。</p>
或者說,受限於見識等因素,曹佳佳以為,曹誌強完全是為了自己,為了給自己安排個好工作跟好前途,所以才公權私用,搞出收編千人個體戶這麽大的陣仗,其目的就是搞個醫務所,好讓她曹佳佳當所長。</p>
這就讓曹佳佳有些惶恐了。</p>
因為在這個時期,雖然公權私用走後門之類的風氣,各地已經相當普遍,但這麽大陣仗的公權私用,還是讓曹佳佳有些害怕。</p>
“小弟啊。”聽完曹誌強絮叨的曹佳佳皺眉道,“咱現在已經很好了,我也不強求什麽領導,你給我隨便找個醫院,廠辦醫院就行,讓我繼續當護士就可以了。</p>
可不能為了我,幹違法亂紀的事情,這不行啊!”</p>
聽了曹佳佳的話之後,還在重新歸納思想的曹誌強一愣,看了看滿臉擔憂之色的曹佳佳,立刻就明白了。</p>
很明顯,對方想多了,以為自己是要以權謀私。</p>
雖然嚴格來說,這也確實是事實,但實際情況並不一樣。</p>
想了想後,曹誌強決定不再跟自己的姐姐討論這些。</p>
反正按照姐姐的情況來看,自己怎麽安排她都可以。</p>
另外,曹誌強現在也尋思過來了,就自己姐姐這樣的,讓她當領導,步子太大,容易扯著蛋。</p>
還是先安排她去廠辦醫院,先繼續當一陣護士,然後再想別的辦法吧。</p>
至於醫務所,這肯定是要做的。</p>
倒不是為了自己姐姐,而是這本就是曹誌強整個計劃的一部分。</p>
其實現在的曹誌強,已經不是剛來時候兩眼一抹黑了,已經對這個時代有了些了解。</p>
為啥這個時代裏,大家都羨慕國企職工呢?甚至更甚於機關事業單位呢?</p>
不光是工資的問題,還有隱形福利的問題。</p>
這個隱形福利,可不光是什麽獎金不獎金,或者什麽工業劵的問題。</p>
而是更實在的東西——社保!</p>
當然了,這時期還沒有社保這個詞,而是叫勞動保險,簡稱勞保!</p>
這個勞動保險,基本就兩部分,分別是括養老金跟醫療金。</p>
具體的統籌規劃單位,也有兩部分。</p>
首先一部分,是指機關事業單位的幹部,也就是檔桉在人事局的那部分人。</p>
這些人的勞動保險,全部歸國庫來負責,具體福利待遇按照級別來算,總體來講相當優惠。</p>
另外一部分,是指企業職工,也就是檔桉在勞動局的這些人。</p>
這些人的保險,統歸中華全國總工會來負責。</p>
按照一九五一年的勞動保險條例規定:企業的職工勞保,會根據工資總額的3%,按月提取勞動保險基金。</p>
這部分勞動保險基金呢,其中的70%留存基層工會,用於支付職工養老、醫療等各種保障性開支,30%上繳中華全國總工會供統籌。</p>
退休職工一般會根據工齡長短,從勞動保險基金中獲得原工資35%-60%(1953年提高到50%-70%)的養老金。</p>
醫療保險則比較籠統,通常是根據級別工齡來打折扣。</p>
也就是你級別工齡越高,醫療費的折扣就越優惠。</p>
要是到某些很高的級別跟工齡,醫療費是全免的。</p>
表麵看,機關事業單位的勞保優惠力度更高。</p>
可實際操作上,由於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國家財政就一直不見起色,反倒是企業,由於得到某位敬愛的領導的多方位保護,除了一開始亂了一陣,後來並沒受到太大衝擊,反倒形成一個獨立的樂土。</p>
所以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工廠的勞保力度更高,工廠職工不光在退休後拿到的退休金比機關事業單位的人更高,且醫療方麵幾乎都是全免。</p>
總起來說,從五十年代到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的勞動保險,其實都是國家負責,是典型的國家社保模式。</p>
可到了一九七八年,情況就變了。</p>
由於國庫空虛,各地企業也開始疲軟,很多企業效益低,負擔重,所以退休金跟醫療金呢,此時給國家造成了沉重的財政負擔,改革勢在必行。</p>
早在1982年,國家就開始在上海進行勞保改革試點。</p>
這個勞保改革呢,簡單說,是成立一個保險公司,然後由保險公司統籌集企業職工養老金,由企業根據利潤多少,為職工向保險公司繳納養老保險金,職工退休從保險公司領取養老金。</p>
當然了,這個試點,也不是非得上海搞,其他城市跟企業,也可以自己申請搞這一套,但除非上麵壓,否則地方沒有樂意主動搞改革的,畢竟這裏麵的利益牽扯重大。</p>
如果曆史不變,那麽到了1986年,企業就會全部實行新的勞保方法,簡稱打破鐵飯碗,實行多繳多得的養老製度。</p>
說白了,就是那個時期,機關事業單位的勞保暫時不變,但是企業職工的養老金跟醫療金,全部由原先的國家兜底,改為社會統籌,或者叫企業自己統籌。</p>
說的更簡單點,就是那時期的企業職工勞保,要根據企業效益來算,多繳多得,屬於羊毛出在羊身上。</p>
企業效益好,勞保就高,企業效益不好,勞保就低,屬於妥妥的企業保險,隻是這個企業都是國字號而已。</p>
至於企業供養完全轉化為社會供養的統籌社保製度,那得到九十年代以後了。</p>
但這個勞動保險不管怎麽變,那都是機關事業單位跟國企單位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p>
對於廣大個體戶,對不起,反正在這個時期,你是甭想享受養老金待遇跟醫療報銷待遇了。</p>
這時期的個體戶,不光不能享受退休金跟醫療報銷,而且出遠門都難,起碼不能坐飛機跟火車,隻能坐汽車。</p>
因為火車飛機甚至輪船,那都是要有單位介紹信才能乘坐,這個能開介紹信的單位,隻有機關事業單位,以及國企單位。</p>
問題是,你可以不坐飛機不坐火車也不坐輪船,也可以暫時不用擔心退休金的問題,但你總會生病,總會去醫院吧?</p>
是,現在的醫院呢,藥費跟治療費都不高,看病也不貴,但那是對能夠報銷的人群來講。</p>
如果不能報銷,全部自費,那很抱歉,相對如今老百姓的收入來講,那醫療費真的很貴。</p>
當然這樣還不是最大問題,個體戶看病最大的問題,是那種羞恥感。</p>
你想啊,同樣去看病,人家有單位的看病,直接就報銷,各種好藥可以使勁兒用,說話都能大聲點。</p>
可你一個沒單位的個體戶,啥都自費,哪怕費用不高呢,相比其他那些能報銷的人,也會覺得矮人一頭。</p>
就連護士,對有單位的跟沒單位的,態度也都不一樣。</p>
對有單位的,尤其單位比較好的,身份比較高的,護士態度往往就比較好。</p>
對沒單位的個體戶,護士往往都是比較敷衍。</p>
所謂衣食足而知榮辱。</p>
八十年代初的個體戶,大部分都是進不去正規單位的家夥,他們當個體戶,一開始的目的真的就是為了能掙口飯吃。</p>
等靠著當個體戶賺到了錢,衣食足的目標達到了,自然就有了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尊重。</p>
</p>
然而,在如今的國內,個體戶再有錢,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p>
哪怕你是萬元戶,甚至十萬元戶,你隻要是個體戶,那麽一個普通的工廠職工,依舊可以斜著眼睛看你,或者指著你的鼻子罵你。</p>
要是遇到個打架,你哪怕是萬元戶,跟一個不如你有錢的工廠職工互毆,鬧到局子裏,也是沒單位的萬元戶吃虧。</p>
可以說,這時期的個體戶是有錢,但卻飽受方方麵麵的歧視。</p>
這種體係性的歧視,暫時是改變不了的,身為穿越者的曹誌強也不能。</p>
然而,曹誌強卻可以另辟蹊徑,把那些個體戶收編國有啊。</p>
就好像當年收編雜牌軍一樣。</p>
如果曹誌強以國企的名義,收編那些個體戶,跟他們訂立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議,互惠互利,那就好多了。</p>
但是這裏還有個大問題,那就是曹誌強的所謂收編,隻能是跟他們以“合同工”的名義收編。</p>
這種合同工,企業自己的招人名單,類似於臨時工。</p>
而這種臨時工,檔桉隻能歸招人企業自己所有,既不能進人事局,也不能進勞動局。</p>
不能進人事局當幹部,也不能進勞動局當工人,自然就不能去正規醫院享受相關的福利政策。</p>
是的,這個時期,無論是人民醫院這種正規醫院,還是廠辦醫院,醫療報銷也是卡的很嚴,必須是真正的幹部職工身份才可以。</p>
至於臨時工,抱歉,暫時沒資格報銷。</p>
順便說一下,現在的臨時工,都叫合同工,而這個合同工,跟所謂的實習工還不一樣。</p>
企業實習工,也就是曹誌強一開始進廠時候的身份,是你的個人檔桉已經錄入勞動局的,屬於還沒正式轉正的工人。</p>
也就是說,對於企業實習工來講,他們雖然工資少,待遇低,但就身份來講,是妥妥的工人身份,在勞動局是有正規備桉的。</p>
可合同工就不一樣。</p>
合同工的檔桉,隻是招聘企業自己管轄,不歸勞動局管,不是正規工人身份,無法享受工人身份能享受到的待遇,比如醫療報銷跟退休金。</p>
也就是說,企業合同工,對外說出去可以有麵子,可以開介紹信買火車票甚至飛機票,但就是無法享受正規職工的養老金跟醫療報銷。</p>
如果不能醫療報銷,那麽一旦生病去醫院,你的國企職工的身份,立刻就會被打回原形,依舊會讓人有羞恥感。</p>
那怎麽辦呢?</p>
曹誌強想到的辦法,就是自己開一個醫院,然後讓自己招聘的合同工,有病了就去自家的醫院治病。</p>
這樣一來,這些自己招聘的合同工,在自家開的醫院就醫,可以享受跟其他正式工人同等的報銷待遇。</p>
如此一來,那些個體戶在自家醫院裏享受了實惠,得到了尊重,心理上得到了滿足,自然會更加擁戴自己。</p>
個體戶本身就是一盤散沙,收編這些人入夥,必須讓這些人有個心向往之的凝聚力,或者信仰才行。</p>
光論賺錢,對這些閑散慣了的個體戶的吸引力不大,隻有讓對方感受到尊重,感受到加入自己這個團隊後能提升社會地位,那才會讓他們心甘情願的讓利出來,並心甘情願的替自己開疆拓土。</p>
開一個醫院難不難?</p>
答桉是,對此時的國營單位來說,一點不難!</p>
此時的國營單位,是可以自己建立醫院的,審批手續比地方政府的人民醫院要簡單多了,隻需要企業自己同意,且能拿得出這筆錢就行。</p>
畢竟此時的國企,還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體係,地方政府很多時候都管不到的。</p>
企業辦社會了解一下!</p>
比如京城吧,此時的京城,首鋼醫院的醫療條件那可是名列前茅的存在,某些硬件條件跟薪資待遇,比人民醫院都牛逼。</p>
然後,醫護人員其實也不難招聘。</p>
實際上,你要說五六十年代,國家奇缺醫護人員這沒錯。</p>
那麽到了八十年代,雖然國家總體上還是奇缺醫務人員,但相對來講,其實國家此刻最缺的不是醫務人員,而是讓這些醫務人員可以一展身手的醫療場所。</p>
換言之,此時國內經過了二十年的培養,各個醫科學院培訓出來的醫護人員數量已經很多了。</p>
但現在的問題是,國內目前的醫院數量很少,完全容納不了那麽多的醫務人員。</p>
這就導致很多醫護專業出來的學生,根本沒法到醫院從事自己擅長的醫護工作。</p>
或許要說,城裏醫院少,可以去農村啊。</p>
可現實是,在城裏上過學的醫護人員,有幾個樂意下鄉的?</p>
在城裏當個工人啥的不香麽?</p>
也就是說,國內此時的醫院都是國字號,要麽是國家財政建立,要麽是國企自己建立。</p>
現在國家財政沒錢,沒多少錢建立更多人民醫院。</p>
企業呢,效益好的企業早就有醫院了,效益不好的企業也沒錢建醫院。</p>
要知道,醫院這玩意兒,此時就是純粹的賠錢貨,所謂以藥養醫的改革,此時還沒開始呢。</p>
因此,曹誌強要是自己掏錢建立自己的醫院,哪怕隻是一個類似社區門診那樣的醫務所,也會一路綠燈。</p>
此時的國企開醫院有多簡單呢?</p>
這麽說吧,曹誌強如果想開醫院,隻需要跟李廠長打個招呼,李廠長同意就行了。</p>
接下來,曹誌強隻需要弄套房子,再招聘一些醫生護士,購買一些醫療器械跟藥品,然後負擔那些醫生護士每月的開銷,當然還有其他水電之類的開銷,就可以掛牌開業了。</p>
一個醫院,就這麽簡單!</p>
至於衛生局啥的,好說,國企去個函,打個招呼就行了。</p>
至於衛生局不同意啥的。</p>
你想啥呢?</p>
先不說現在國家大力提倡國企單位建立醫院。</p>
就說紅光機械廠身為冶金部直屬企業這個牌子,一個衛生局敢得罪紅光機械廠麽?</p>
至於開醫院純粹賠錢這方麵。</p>
曹誌強也想過了。</p>
沒錯,現在開醫院,確實是個純粹的賠錢貨。</p>
但是有了一個自己的醫院,就可以把眾多個體戶凝聚起來,讓他們舍不得離開自己。</p>
再者說,賺錢了,也需要做點公益事業。</p>
多開醫院,也屬於公益事業,能給自己帶來好名聲。</p>
有了好名聲,就有了金光護體,好處自然不言而喻。</p>
其他的隱性好處,曹誌強暫時沒想明白,但肯定利大於弊。</p>
畢竟此時開醫院,又簡單又便宜。</p>
要是等醫療改革後再搞,未必就那麽容易了。</p>
與這些好處相比,給自己老姐安排工作,真的隻是附帶的。</p>
不過,既然自己姐姐這麽害怕,那暫時先不把真相告訴她。</p>
還是等自己的醫務所建立了,再直接給她安排工作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