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司監提斧巡西海元帥謀反再驚天
勢在人情在,勢無人情無,
成敗須看淡,愜意裝糊塗。
上回說到李成道仗著開天神斧削去了天罡、地煞眾星的三花,打上天宮,那些天兵天將見神斧厲害,四散奔逃,幸得天公地母現了真身,救下一幹仙官,又有佛祖居中調和,釋放了應天,方使得李成道返下天宮,靜候天庭回音。卻是遲遲不見動靜,成道按耐不住,提著大斧複返上天宮。那些守門將軍、鎮殿天王,眼見鋒利開天斧,一個個早嚇得屁滾尿流。成道喝令一個將軍帶路,直奔淩霄殿。見眾神佛俱在,成道高聲呼喝:“玉皇,你可拿定主意?”那六甲神厲聲喝問:“李成道,這是仙家重所,休得囂張放肆!”成道剛要發作,隻聽佛祖道:“李成道,爾受天公地母之責,理應修身正德,不論將來作何官爵,仍是玉帝子民,焉有不拜之理?”成道亦恐天公地母訓斥,乃躬身一揖道:“玉帝有禮。”佛祖眼望玉帝,玉帝深知天庭已非李成道對手,眼見有台階可下,也隻得命其平身,並命黃門官宣旨。當庭又賞金丹三粒,金花千朵、西海仙府一處,鳳鳴山萬禁洞更名衝幽洞,依舊供奉困靈敦。令張果下界為仙,待功德圓滿之後,官複原職。成道站立未動,佛祖言道:“李司監,玉帝赦你無罪,並賜下仙官福祉,還不趕快謝恩!”
那應天連忙勸道:“主人,我觀那天上仙官各個紅光透頂,那玉帝更具王者之氣,天庭氣數正在當權,主人不可逆天而為。不如權且受了這個官職,倘若天下再有不公,仗著主人威武與這開天斧神威,到時仍可匡扶三界。眼下如若不從,天公地母麵上也不好交代。”
那成道自知不是天庭對手,因此也隻得接旨,心想從此韜光養晦,不再言語,無論俸祿多寡、官職高低,但能保存錐地、與天庭相安無事便為知足。成道接了聖旨,由天官帶著,前往水部主官處報備,隨後又水部吏員引著來到西海。
此時老君奏報玉皇:“玉帝,如今李成道雖受天庭招安,那一眾征剿的將士也該論功行賞,尤其是一百單八天罡地煞,元神時在人間遊蕩,為顯天恩,玉帝應將其等召回重用方是。”玉帝言道:“太上所言甚是,但‘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況且眾星災劫未滿、天數使然,應在凡間繼續修為。”書中代言,那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本是後天得道的天將,各個勇猛異常。隻因屬道家弟子、老君一脈,因此不得重用,隻得給個天罡地煞的虛名。因此各個心中壓抑,如今眾星被開天神斧所傷,正滿了玉帝心意,因此順水推舟,正想對眾人永不敘用。太上老君見此,心中亦是不平,勸諫道:“陛下,那天罡地煞乃是天地正神,如今為靖難而傷,天庭應多加撫慰,加官晉職,不應令天上兵將寒心。”玉帝道:“太上所言甚是,然眾星隕落,乃是李成道逆天之過,今大患即在眼前,如不懲戒,恐難平三界正義之心。那天罡地煞,亦是災劫之數,待災劫難滿,自然可諸神歸位。”老君甚為不滿,言道:“陛下,那四罪之首雖流於幽州,但其後世子孫時刻不忘前仇,欲引他國之神前來複國。倘若他日敵來,我天庭仍需忠臣良將禦之。”玉帝笑答:“太上多慮了,朕這天庭天兵百萬、神將千員,何足他一個共工?”略一思索,言道:“不過太上亦是言之有理,既如此,可令那天罡地煞眾人在下界安息,待共工子孫舉事時,出其不意擊之。”
老君隻得命眾星煞安分守己。但過了二百年仍遲遲不予歸位,惱得這一百單八星在世間衝突,老君恐玉皇動怒,乃命張天師收伏,困在龍虎山伏魔殿之內,為防生變,掘萬丈深井,令眾星守分於井中。上覆青石、負碑石龜,在那碑上刻滿天書符篆,前蓋有天庭玉皇大帝玉璽寶印,後麵鑿出“遇洪而開”四個大字。一來可令這一百單八星安分守己,不至生亂;二來也可防止天官擅入,不至加害;三則讓眾星滿心期盼,不至煩躁。並命後世子孫,經傳一代天師便要親手添一道鎖符封皮,任何人不得擅開,以防生變。那“洪”字,便指的是共工的後世子孫。卻不想大宋仁宗皇帝位祈禳天災,令殿前太尉洪信宣請嗣漢天師星夜來朝,而那洪太尉狂妄,竟然誤放出天罡地煞之數。而那洪太尉便是共氏後人,原來共工是上古炎帝的後裔,在黃帝時世襲為水官,後因與祝融氏不和,戰敗之後頭觸不周山,使得天柱斷、地維絕,那不周山的斷壁被元始天尊煉成了無上寶物番天印。水神共工後世子孫為紀念祖上,便在共字旁加上水,成為姓氏。洪姓子孫因祖上犯有不赦之罪,多受牽連,因此對天庭恨之入骨,早在凡間晉朝覆滅之後,便覺時機成熟,因此到西方請願,請求佛祖東渡,幫助共工一脈奪取江山,因此佛教東傳水到渠成。但佛祖不願百姓荼毒,因此未予相助。待李唐江山崩塌,洪姓一脈又欲卷土重來,但此時李成道在人間主宰,恐三界動蕩,極力彈壓。因此直待成道化樹之後,洪姓子孫方請來域外基督教主幫助複國,取名太平天國。但是“天”字上長下短,表示基督“一人獨大”:“國”字內非“玉”乃是“王”,表示不尊玉帝。此乃後話。
話說西方佛祖自天庭而回,召集眾徒言道:“如今三界紛爭,始於人心不足。我佛家弟子,應遍嚐甘苦,不辭凶難,往人間布道施經,度芸芸眾生。我有三身,願遣報身於中土,光明普照,大行真果,揚六度萬行功德。我教弟子,擇之隨往。”眾菩薩、金剛、羅漢等,口誦阿彌陀佛。隨後佛祖攜十大弟子及諸多菩薩、天王、力士入中土講經說法。
早有金仙稟過老君,稱有西天佛祖一眾前往中土而來。老君驚聞,自知事大,急忙來至淩霄殿,奏過玉皇。玉皇深諳其中委曲,急忙傳令西海龍王嚴密監視,勿讓其由海上行走,又命西方三萬八千土地山神時刻警惕,遇有僧眾傳法,立報不怠。不想西海龍王接旨後立即焚香禱告,那西教已然過海。片刻,又有西海郡土地燃香奏報,稱西教已於海上而過,西海龍王設香案叩拜,並護送東行。玉帝不聽則已,聽聞西海龍王禮佛,不絕怒從心頭起,拍案而呼:“老匹夫,朕定斬你全族!”旁有老君勸道:“玉帝勿得惱怒,既然西教已然過海,為今之計,隻得令西方白帝皓靈皇老七炁天君阻之。那白帝帳下亦有七十萬兵將,料想必能止西教於蠻野。”
玉帝不待細說,忙令傳旨白帝,務阻西教於中土以外。不想聖旨剛發,張天師奏報,西方上金白帝已燃香奏報,眾佛已過,途徑北海鳳麟州卻未做停留,已達中土。其實天庭眾官見玉帝與西教勢同水火,兩教難免一戰,為兩全計,一麵多賄賂上官,以求升遷,一麵多結交西教佛祇,更有甚者,令子女親眷棄了官職,隻留神籍,秘投西教。玉帝對此多有耳聞,但如此者,比比皆是,難以遏製,如強加責難,恐動搖道家根本。況且猶如李靖一門,還需他等看顧,如何加罪於他?因此此風難絕,西教入土中原,雖然天庭百般刁難,但仍易如反掌,多是此因。
老君言道:“想那佛祖報身前來,必是有所準備。本座愚見,既是傳道,不會隻於僻野荒郊,如今洛**華天寶,人口繁盛,西教必於此處傳道。本座願領一隻將令,阻西教東行。”玉皇言道:“太上降臨,必能大功告成。”於是傳旨,命三界官將,悉聽老君法旨。
老君率得本部家將駕雲而來,眼望見一群佛眾已然飄落在龍門山上,離洛陽近在咫尺。老君不待細想,一甩麈尾拂塵,口念咒語,隻聽得龍門山轟隆一陣巨響,兩邊山峰竟然合在一處,生生將一班佛眾困於山內。老君又於山上刻下八八六十四道陰陽五雷符,那陰陽五雷符為丹砂刻就、烈火煉成,因此水火風雷均是不懼。無論神仙鬼怪,盡不可近此山,否則將被霹為齏粉。老君暗思,山之堅固,萬古不崩,今又有陰陽五雷可禦諸天,若非盤古大神開天神斧一般利器,恐這佛祖報身大日如來將永封於此山之中。玉帝聞之甚喜。
再說那李成道,整日提著大斧巡視於江海之上,日則流雲,夜則撣星,不覺一過月餘。那開天斧何等威力,輕輕晃動便要地動天搖,怎能肆意玩耍!那淩霄殿上早有禦史言官上奏,隻道是李成道晃動開天斧,攪動天宮震動,眾神不安,望玉帝下旨,收回開天斧,重置於天宮庫府之中,方可令眾神心安。玉帝早想收回李成道的利器,隻不過怕狗急跳牆而已。想那李成道所倚恃者,不過開天斧爾,倘若強令收回,怕其怒而再反。如今見有禦史挑明此事,也正好順水推舟,言道:“邱天師,卿去對那李成道言說,那開天斧攪動天宮和眾仙府邸,眾神不得安寧,按天宮戒律,除三清道祖外,眾仙家仙寶利器均要收歸天庭庫府。”那邱天師奉旨而去。
成道得知邱天師親來,出門遠迎,行禮之後言道:“天師遠來,一路辛苦,請到內堂用茶。”邱天師也不謙讓,徑直而入。待茶水斟滿,成道摒退從人,言道:“天使遠來,不知有何見教?”那天師道:“李司監,天庭不咎你犯上之亂,你理當感恩戴德,用心行事,然你整日提著這開天大斧四處遊蕩,導致天宮不寧、眾神不安。老朽今日前來,便是特為這開天斧而來,李司監應按天庭律製,將開天斧交由天宮庫府。”李成道言道:“天師,下官整日四處遊蕩,乃是職責所在,這開天大斧乃是下官防身之需,確是並無他用。”邱天師道:“李司監,此言差矣,這三界河清海晏、世道清平,你又是天官在職,何須用如此利器防身?”成道笑道:“天師久居高位,哪知這官場上的齷齪事,在下當初義舉,不是反天,乃是反天道不公。如今雖然有官有祿,卻也是人微言輕,倘若無有此寶護身,那邪神祟官前來攪擾,畢竟不美。還望天師多多美言玉帝,不要收回在下寶物為好。”那邱天師見此,知道強硬不得,哈哈大笑,言道:“李司監,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此事非是玉帝旨意,乃是眾官苦苦相諫,玉帝無奈,方才令老夫與司監前來說明。不過此事雖非玉帝旨意,但那眾官悠悠之口,也足可令玉帝兩頭為難。如今天官均知老朽前來尋你,倘若空手而回,老朽顏麵是小,那百官定然再發詰難,令玉帝難以收場。還望李司監給個折中的方兒。”
李成道笑道:“天師錯意了,下官隻知尊天敬地,不似天庭官場,凡事隻會折中。下官整日殫精竭慮,唯恐職責不淑,有違三清垂愛、玉帝眷顧。況且如今,下官隻不過是一小小司監官,上麵高官層出不窮,哪一個略生歹意,都可令下官萬劫不複,到那時下官連個辯白的機會尚且沒有,下官委實不敢順從百官之意。況且有下官開天斧在,百官便有所忌憚,倘若有人膽敢忤逆,下官便可替天行道。”邱天師見此,問道:“莫非司監仍對玉帝耿耿於懷?”成道言道:“下官不敢,下官感念玉帝成全之義、封官之恩,不敢心生怨望。”邱天師見此行無望,言道:“司監官既然有此顧慮,老朽也不便多言。隻是百官日夜呱噪,玉帝也不能偏袒。老朽此番回去,定要在玉帝麵前為司監美言,但這開天斧收與不收,非是老朽能夠應承。”成道謝過。
邱天師出師不利,令那李成道一頓搶白,回奏玉帝。玉帝於此早在預料之中,聲稱再議,也是未置可否。想那天庭三界,紛紛雜事從來不斷,玉帝日理萬機無暇於此,況且那李成道安守本分,也就順他去了。不過煩惱之事從來不斷,越是想要心靜,卻越是不能。這一日,玉帝正在觀舞,忽見甲子神急匆匆跑入,手中拈著兩分急奏,分別是大理寺卿和光祿寺卿呈來的奏折,都道是太中大夫蔣員畏罪潛逃,請玉帝下旨裁奪。
玉帝雅興正濃,聽聞此事,似有不信,令人傳員外郎元光神覲見,複命那千裏眼、順風耳再探,果然是那蔣員一路逃遁,猶如喪家之犬一般。玉帝言道:“那蔣員要逃往何處?”順風耳奏道:“聽聞其言說,要往太乙山而去。”玉帝聽罷,轉問元光神道:“愛卿,不知這蔣員身犯何罪要棄官而逃?”元光神言道:“陛下,蔣員確是有罪,隻不過僅憑小神一言,恐難治下罪狀,最好將其收監,令其供述,方可令人心服口服。”玉帝不悅,又想那太乙山既是終南山,如今玄壇真君趙公明正在該處修煉,這蔣員逃命去到此處,莫非是與那趙公明有些牽連?如此這般甚是不妙,那趙公明乃是張天師弟子、老君一脈,莫非……倘若老君參與其中,則必是大事。因此命六甲神上殿,親率三千羽林騎,速往太乙山而去,務必要在蔣員上山前將其秘捕,六甲神領命而去。率著三千騎須臾而至,半路上便將蔣員眾人截獲,一番激戰,那些死士皆戰死。六甲神將那蔣員綁縛大理寺嚴加審訊,一頓毒打,那蔣員受刑不過,招出了與天佑元帥劉雋歃血為盟之事,另有衛尉亞卿蕭佐、南宮衛士令金苞亦被招出。玉帝聽聞大驚不已,密旨北極中天紫微大帝率兵前來,守住宮禁,又命李天王率五萬天兵將天宮重重包圍,方下令緝拿劉雋、蕭佐與金苞。
天庭上下頓時亂作一團,那赤腳大仙正與文財神比幹對弈,忽然見府門外一隊天兵跑過,倒有數十人,個個衣甲鮮明,刀槍並舉。赤腳大仙問道:“道兄,不知這天上又有何事發生?”文財神比幹道:“老夫今晨聽聞,托塔天王李靖已奉了玉帝旨意,將天宮禁城圍得水泄不通,近幾日恐怕也不設朝了。”赤腳大仙驚訝:“三界自古安寧,並未見如此之事,莫不是有什麽變故?”財神比幹言道:“凡事皆有因果循環,萬情不過咎由自取,似你我這閑散之人,何必管他名利之事,還是安心對弈的自在。”赤腳大仙搖頭笑道:“是也、是也。”二人繼續下棋。不過半柱香的功夫,隻聽府門外街道上有人大聲斥喝,又有多人喧鬧。赤腳大仙頻看窗外,比幹笑道:“大仙,該知的會知,不應聞的莫問,大仙還是落子為是。”赤腳大仙道:“道兄,這天庭之內勾心鬥角由來久矣,相互傾軋從未間斷,今日不知又是何人受難。倘若是那些忠臣良將,我等應秉公直言,向玉帝求情,否則將來我等受了冤屈,恐怕也落得如此下場。”財神比幹道:“玉帝自來宅心仁厚,乃千古不遇之聖人,怎會聽信讒言?更不會任由奸佞擺布。像你我中正之人,必然不會有此等結果。”正在說話間,門卒來報:“稟告老爺,那衛尉亞卿蕭佐、南宮衛士令金苞二人被天兵押去,因此街上喧嘩。”赤腳大仙言道:“知曉了。”門人退去,赤腳大仙坐起言道:“道兄,那蕭、金二人素來恭謹,與我等也是略有交情,如今卻生了這等變故,又發在我的府前,倘若不能為其求情,於同僚麵上也是有礙。不如你我進宮麵聖,替二人說上幾句公道,也好熄了玉帝雷霆之怒,令那些小人不能得逞。”比幹笑道:“大仙差矣,這官場之事,非是你我二人隻言片語便可周旋,況且你我不知此中詳情,貿然施救,恐怕會引火燒身。還是靜觀其變的好。”赤腳大仙也是無奈,即便是盛有賢名,但自己身微言輕,恐難相救他人。況且那二人素來與之交好,此時亦應避嫌方是。歎了一口氣,又重新坐下對弈,道:“世人皆言道兄無心,卻不知道兄實勝過有心之人。”比幹啞然失笑。
話說那那衛尉亞卿與南宮衛士令還不知所發何事,便被緝拿,投入大理寺嚴刑逼供。那二人受刑不過,招出那天佑元帥劉雋已掌握玉帝八大罪狀,另有十人分別盟誓反天,隻是不知姓名。玉帝聞聽大怒,令廷尉收監,待將罪臣一網打盡後一律處斬。
書中代言,那天庭向來平靜,處處一團和氣,如今陡然生變,皆是因天佑元帥一樁秘事有關。那天佑元帥劉雋乃是上古真神五方帝之一的西方白帝皓靈皇老七炁天君手下大將。原來,三界之中,早在三清六禦之前,天下已有五位帝君,分別為東方青帝清靈始老九炁天君淩威仰,南方赤帝丹靈真老三炁天君赤熛怒,中央黃帝玄靈黃老一炁天君含樞紐,西方白帝皓靈皇老七炁天君白招拒,北方黑帝五靈玄老五炁天君葉光紀,對天下三界分而治之。此五帝乃是先天自然神靈,非後天學而得道者,因此地位崇高,萬民敬仰,地位倒在三清六禦之上。後三清六禦率萬仙舉玉皇為帝,玉皇恐五方五老數百萬兵將亂政,始終不予重用,漸漸奪了五方帝的實權,民間帝王便逐漸不再祭祀五帝。凡間雖然依照舊製仍稱為五方帝,但在天庭之中,則隻稱五方五老,而那五方,則由西方太極天皇大帝、北極中天紫微大帝、東極妙嚴青華大帝、南極長生大帝、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祇等神統治。
五老地位天差地別,手下將官自然更是鬱鬱不得誌。那西方皓靈皇老手下大將天佑元帥氣憤不過,曾力勸皇老引正義之師起兵伐之,隻不過那皇老始終不允。天佑元帥仗著法力高強,暗中聯絡了十幾位仙官,歃血立誓,討伐玉帝。自古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天上也是如此,那些落魄的仙官,哪一個不想依舊榮華富貴,隻不過沒有機會而已。如今天佑元帥振臂一呼,那些仙官都道是西方皇老的詔命,因此紛紛響應,倒有十四人與那天佑元帥歃血為盟。不過天佑元帥向來謹慎,但逢邀請眾神議事,必以家人誕宴等為由,摒退從人,由堂內夾層中走入密室之中,再設香堂,燃了雷火符、顯光符,方才與眾人談論兵諫之事。即便是誌同道合,那天佑元帥亦怕內中有相互嫌隙之人,因此將十數人分別請來盟誓,除歃血畫印者,卻不知道還有誰人。天佑元帥劉雋計劃周詳,人盡其用,對各人各有分工,隻待一個機會。本來事情做的周密,不可能為外人所知,但是天下之事,多有巧合,方才成書。人言“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那內中有太中大夫蔣員,相助光祿大夫執掌殿掖門戶,與天佑元帥劉雋、衛尉亞卿蕭佐、南宮衛士令金苞等密室盟誓,畫有血書。不想一日正在於府中死士密謀,府上老管家成安福奉茶而入,那蔣員大怒,叱罵成安福不守規矩,那成安福自幼追隨蔣員之父,在這府上已伺候兩輩人,眼看著少公子成長,不想今日隻因些許小事大動肝火,顫巍巍退出。心想那蔣員也是得道之人,怎肯如此心無城府?又想自己殫盡一生精力,輔佐父子二人,竟然在下人麵前令其顏麵掃地,心中已有惱怒,如今自己尚未老去,便受此對待,還不知將來……也是鬼迷心竅,竟然趴在窗外偷聽起來。這一聽不打緊,倒引出了天宮一段血雨腥風。正是:莫道密室無人見,頭上三尺有神明。
不知後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勢在人情在,勢無人情無,
成敗須看淡,愜意裝糊塗。
上回說到李成道仗著開天神斧削去了天罡、地煞眾星的三花,打上天宮,那些天兵天將見神斧厲害,四散奔逃,幸得天公地母現了真身,救下一幹仙官,又有佛祖居中調和,釋放了應天,方使得李成道返下天宮,靜候天庭回音。卻是遲遲不見動靜,成道按耐不住,提著大斧複返上天宮。那些守門將軍、鎮殿天王,眼見鋒利開天斧,一個個早嚇得屁滾尿流。成道喝令一個將軍帶路,直奔淩霄殿。見眾神佛俱在,成道高聲呼喝:“玉皇,你可拿定主意?”那六甲神厲聲喝問:“李成道,這是仙家重所,休得囂張放肆!”成道剛要發作,隻聽佛祖道:“李成道,爾受天公地母之責,理應修身正德,不論將來作何官爵,仍是玉帝子民,焉有不拜之理?”成道亦恐天公地母訓斥,乃躬身一揖道:“玉帝有禮。”佛祖眼望玉帝,玉帝深知天庭已非李成道對手,眼見有台階可下,也隻得命其平身,並命黃門官宣旨。當庭又賞金丹三粒,金花千朵、西海仙府一處,鳳鳴山萬禁洞更名衝幽洞,依舊供奉困靈敦。令張果下界為仙,待功德圓滿之後,官複原職。成道站立未動,佛祖言道:“李司監,玉帝赦你無罪,並賜下仙官福祉,還不趕快謝恩!”
那應天連忙勸道:“主人,我觀那天上仙官各個紅光透頂,那玉帝更具王者之氣,天庭氣數正在當權,主人不可逆天而為。不如權且受了這個官職,倘若天下再有不公,仗著主人威武與這開天斧神威,到時仍可匡扶三界。眼下如若不從,天公地母麵上也不好交代。”
那成道自知不是天庭對手,因此也隻得接旨,心想從此韜光養晦,不再言語,無論俸祿多寡、官職高低,但能保存錐地、與天庭相安無事便為知足。成道接了聖旨,由天官帶著,前往水部主官處報備,隨後又水部吏員引著來到西海。
此時老君奏報玉皇:“玉帝,如今李成道雖受天庭招安,那一眾征剿的將士也該論功行賞,尤其是一百單八天罡地煞,元神時在人間遊蕩,為顯天恩,玉帝應將其等召回重用方是。”玉帝言道:“太上所言甚是,但‘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況且眾星災劫未滿、天數使然,應在凡間繼續修為。”書中代言,那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本是後天得道的天將,各個勇猛異常。隻因屬道家弟子、老君一脈,因此不得重用,隻得給個天罡地煞的虛名。因此各個心中壓抑,如今眾星被開天神斧所傷,正滿了玉帝心意,因此順水推舟,正想對眾人永不敘用。太上老君見此,心中亦是不平,勸諫道:“陛下,那天罡地煞乃是天地正神,如今為靖難而傷,天庭應多加撫慰,加官晉職,不應令天上兵將寒心。”玉帝道:“太上所言甚是,然眾星隕落,乃是李成道逆天之過,今大患即在眼前,如不懲戒,恐難平三界正義之心。那天罡地煞,亦是災劫之數,待災劫難滿,自然可諸神歸位。”老君甚為不滿,言道:“陛下,那四罪之首雖流於幽州,但其後世子孫時刻不忘前仇,欲引他國之神前來複國。倘若他日敵來,我天庭仍需忠臣良將禦之。”玉帝笑答:“太上多慮了,朕這天庭天兵百萬、神將千員,何足他一個共工?”略一思索,言道:“不過太上亦是言之有理,既如此,可令那天罡地煞眾人在下界安息,待共工子孫舉事時,出其不意擊之。”
老君隻得命眾星煞安分守己。但過了二百年仍遲遲不予歸位,惱得這一百單八星在世間衝突,老君恐玉皇動怒,乃命張天師收伏,困在龍虎山伏魔殿之內,為防生變,掘萬丈深井,令眾星守分於井中。上覆青石、負碑石龜,在那碑上刻滿天書符篆,前蓋有天庭玉皇大帝玉璽寶印,後麵鑿出“遇洪而開”四個大字。一來可令這一百單八星安分守己,不至生亂;二來也可防止天官擅入,不至加害;三則讓眾星滿心期盼,不至煩躁。並命後世子孫,經傳一代天師便要親手添一道鎖符封皮,任何人不得擅開,以防生變。那“洪”字,便指的是共工的後世子孫。卻不想大宋仁宗皇帝位祈禳天災,令殿前太尉洪信宣請嗣漢天師星夜來朝,而那洪太尉狂妄,竟然誤放出天罡地煞之數。而那洪太尉便是共氏後人,原來共工是上古炎帝的後裔,在黃帝時世襲為水官,後因與祝融氏不和,戰敗之後頭觸不周山,使得天柱斷、地維絕,那不周山的斷壁被元始天尊煉成了無上寶物番天印。水神共工後世子孫為紀念祖上,便在共字旁加上水,成為姓氏。洪姓子孫因祖上犯有不赦之罪,多受牽連,因此對天庭恨之入骨,早在凡間晉朝覆滅之後,便覺時機成熟,因此到西方請願,請求佛祖東渡,幫助共工一脈奪取江山,因此佛教東傳水到渠成。但佛祖不願百姓荼毒,因此未予相助。待李唐江山崩塌,洪姓一脈又欲卷土重來,但此時李成道在人間主宰,恐三界動蕩,極力彈壓。因此直待成道化樹之後,洪姓子孫方請來域外基督教主幫助複國,取名太平天國。但是“天”字上長下短,表示基督“一人獨大”:“國”字內非“玉”乃是“王”,表示不尊玉帝。此乃後話。
話說西方佛祖自天庭而回,召集眾徒言道:“如今三界紛爭,始於人心不足。我佛家弟子,應遍嚐甘苦,不辭凶難,往人間布道施經,度芸芸眾生。我有三身,願遣報身於中土,光明普照,大行真果,揚六度萬行功德。我教弟子,擇之隨往。”眾菩薩、金剛、羅漢等,口誦阿彌陀佛。隨後佛祖攜十大弟子及諸多菩薩、天王、力士入中土講經說法。
早有金仙稟過老君,稱有西天佛祖一眾前往中土而來。老君驚聞,自知事大,急忙來至淩霄殿,奏過玉皇。玉皇深諳其中委曲,急忙傳令西海龍王嚴密監視,勿讓其由海上行走,又命西方三萬八千土地山神時刻警惕,遇有僧眾傳法,立報不怠。不想西海龍王接旨後立即焚香禱告,那西教已然過海。片刻,又有西海郡土地燃香奏報,稱西教已於海上而過,西海龍王設香案叩拜,並護送東行。玉帝不聽則已,聽聞西海龍王禮佛,不絕怒從心頭起,拍案而呼:“老匹夫,朕定斬你全族!”旁有老君勸道:“玉帝勿得惱怒,既然西教已然過海,為今之計,隻得令西方白帝皓靈皇老七炁天君阻之。那白帝帳下亦有七十萬兵將,料想必能止西教於蠻野。”
玉帝不待細說,忙令傳旨白帝,務阻西教於中土以外。不想聖旨剛發,張天師奏報,西方上金白帝已燃香奏報,眾佛已過,途徑北海鳳麟州卻未做停留,已達中土。其實天庭眾官見玉帝與西教勢同水火,兩教難免一戰,為兩全計,一麵多賄賂上官,以求升遷,一麵多結交西教佛祇,更有甚者,令子女親眷棄了官職,隻留神籍,秘投西教。玉帝對此多有耳聞,但如此者,比比皆是,難以遏製,如強加責難,恐動搖道家根本。況且猶如李靖一門,還需他等看顧,如何加罪於他?因此此風難絕,西教入土中原,雖然天庭百般刁難,但仍易如反掌,多是此因。
老君言道:“想那佛祖報身前來,必是有所準備。本座愚見,既是傳道,不會隻於僻野荒郊,如今洛**華天寶,人口繁盛,西教必於此處傳道。本座願領一隻將令,阻西教東行。”玉皇言道:“太上降臨,必能大功告成。”於是傳旨,命三界官將,悉聽老君法旨。
老君率得本部家將駕雲而來,眼望見一群佛眾已然飄落在龍門山上,離洛陽近在咫尺。老君不待細想,一甩麈尾拂塵,口念咒語,隻聽得龍門山轟隆一陣巨響,兩邊山峰竟然合在一處,生生將一班佛眾困於山內。老君又於山上刻下八八六十四道陰陽五雷符,那陰陽五雷符為丹砂刻就、烈火煉成,因此水火風雷均是不懼。無論神仙鬼怪,盡不可近此山,否則將被霹為齏粉。老君暗思,山之堅固,萬古不崩,今又有陰陽五雷可禦諸天,若非盤古大神開天神斧一般利器,恐這佛祖報身大日如來將永封於此山之中。玉帝聞之甚喜。
再說那李成道,整日提著大斧巡視於江海之上,日則流雲,夜則撣星,不覺一過月餘。那開天斧何等威力,輕輕晃動便要地動天搖,怎能肆意玩耍!那淩霄殿上早有禦史言官上奏,隻道是李成道晃動開天斧,攪動天宮震動,眾神不安,望玉帝下旨,收回開天斧,重置於天宮庫府之中,方可令眾神心安。玉帝早想收回李成道的利器,隻不過怕狗急跳牆而已。想那李成道所倚恃者,不過開天斧爾,倘若強令收回,怕其怒而再反。如今見有禦史挑明此事,也正好順水推舟,言道:“邱天師,卿去對那李成道言說,那開天斧攪動天宮和眾仙府邸,眾神不得安寧,按天宮戒律,除三清道祖外,眾仙家仙寶利器均要收歸天庭庫府。”那邱天師奉旨而去。
成道得知邱天師親來,出門遠迎,行禮之後言道:“天師遠來,一路辛苦,請到內堂用茶。”邱天師也不謙讓,徑直而入。待茶水斟滿,成道摒退從人,言道:“天使遠來,不知有何見教?”那天師道:“李司監,天庭不咎你犯上之亂,你理當感恩戴德,用心行事,然你整日提著這開天大斧四處遊蕩,導致天宮不寧、眾神不安。老朽今日前來,便是特為這開天斧而來,李司監應按天庭律製,將開天斧交由天宮庫府。”李成道言道:“天師,下官整日四處遊蕩,乃是職責所在,這開天大斧乃是下官防身之需,確是並無他用。”邱天師道:“李司監,此言差矣,這三界河清海晏、世道清平,你又是天官在職,何須用如此利器防身?”成道笑道:“天師久居高位,哪知這官場上的齷齪事,在下當初義舉,不是反天,乃是反天道不公。如今雖然有官有祿,卻也是人微言輕,倘若無有此寶護身,那邪神祟官前來攪擾,畢竟不美。還望天師多多美言玉帝,不要收回在下寶物為好。”那邱天師見此,知道強硬不得,哈哈大笑,言道:“李司監,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此事非是玉帝旨意,乃是眾官苦苦相諫,玉帝無奈,方才令老夫與司監前來說明。不過此事雖非玉帝旨意,但那眾官悠悠之口,也足可令玉帝兩頭為難。如今天官均知老朽前來尋你,倘若空手而回,老朽顏麵是小,那百官定然再發詰難,令玉帝難以收場。還望李司監給個折中的方兒。”
李成道笑道:“天師錯意了,下官隻知尊天敬地,不似天庭官場,凡事隻會折中。下官整日殫精竭慮,唯恐職責不淑,有違三清垂愛、玉帝眷顧。況且如今,下官隻不過是一小小司監官,上麵高官層出不窮,哪一個略生歹意,都可令下官萬劫不複,到那時下官連個辯白的機會尚且沒有,下官委實不敢順從百官之意。況且有下官開天斧在,百官便有所忌憚,倘若有人膽敢忤逆,下官便可替天行道。”邱天師見此,問道:“莫非司監仍對玉帝耿耿於懷?”成道言道:“下官不敢,下官感念玉帝成全之義、封官之恩,不敢心生怨望。”邱天師見此行無望,言道:“司監官既然有此顧慮,老朽也不便多言。隻是百官日夜呱噪,玉帝也不能偏袒。老朽此番回去,定要在玉帝麵前為司監美言,但這開天斧收與不收,非是老朽能夠應承。”成道謝過。
邱天師出師不利,令那李成道一頓搶白,回奏玉帝。玉帝於此早在預料之中,聲稱再議,也是未置可否。想那天庭三界,紛紛雜事從來不斷,玉帝日理萬機無暇於此,況且那李成道安守本分,也就順他去了。不過煩惱之事從來不斷,越是想要心靜,卻越是不能。這一日,玉帝正在觀舞,忽見甲子神急匆匆跑入,手中拈著兩分急奏,分別是大理寺卿和光祿寺卿呈來的奏折,都道是太中大夫蔣員畏罪潛逃,請玉帝下旨裁奪。
玉帝雅興正濃,聽聞此事,似有不信,令人傳員外郎元光神覲見,複命那千裏眼、順風耳再探,果然是那蔣員一路逃遁,猶如喪家之犬一般。玉帝言道:“那蔣員要逃往何處?”順風耳奏道:“聽聞其言說,要往太乙山而去。”玉帝聽罷,轉問元光神道:“愛卿,不知這蔣員身犯何罪要棄官而逃?”元光神言道:“陛下,蔣員確是有罪,隻不過僅憑小神一言,恐難治下罪狀,最好將其收監,令其供述,方可令人心服口服。”玉帝不悅,又想那太乙山既是終南山,如今玄壇真君趙公明正在該處修煉,這蔣員逃命去到此處,莫非是與那趙公明有些牽連?如此這般甚是不妙,那趙公明乃是張天師弟子、老君一脈,莫非……倘若老君參與其中,則必是大事。因此命六甲神上殿,親率三千羽林騎,速往太乙山而去,務必要在蔣員上山前將其秘捕,六甲神領命而去。率著三千騎須臾而至,半路上便將蔣員眾人截獲,一番激戰,那些死士皆戰死。六甲神將那蔣員綁縛大理寺嚴加審訊,一頓毒打,那蔣員受刑不過,招出了與天佑元帥劉雋歃血為盟之事,另有衛尉亞卿蕭佐、南宮衛士令金苞亦被招出。玉帝聽聞大驚不已,密旨北極中天紫微大帝率兵前來,守住宮禁,又命李天王率五萬天兵將天宮重重包圍,方下令緝拿劉雋、蕭佐與金苞。
天庭上下頓時亂作一團,那赤腳大仙正與文財神比幹對弈,忽然見府門外一隊天兵跑過,倒有數十人,個個衣甲鮮明,刀槍並舉。赤腳大仙問道:“道兄,不知這天上又有何事發生?”文財神比幹道:“老夫今晨聽聞,托塔天王李靖已奉了玉帝旨意,將天宮禁城圍得水泄不通,近幾日恐怕也不設朝了。”赤腳大仙驚訝:“三界自古安寧,並未見如此之事,莫不是有什麽變故?”財神比幹言道:“凡事皆有因果循環,萬情不過咎由自取,似你我這閑散之人,何必管他名利之事,還是安心對弈的自在。”赤腳大仙搖頭笑道:“是也、是也。”二人繼續下棋。不過半柱香的功夫,隻聽府門外街道上有人大聲斥喝,又有多人喧鬧。赤腳大仙頻看窗外,比幹笑道:“大仙,該知的會知,不應聞的莫問,大仙還是落子為是。”赤腳大仙道:“道兄,這天庭之內勾心鬥角由來久矣,相互傾軋從未間斷,今日不知又是何人受難。倘若是那些忠臣良將,我等應秉公直言,向玉帝求情,否則將來我等受了冤屈,恐怕也落得如此下場。”財神比幹道:“玉帝自來宅心仁厚,乃千古不遇之聖人,怎會聽信讒言?更不會任由奸佞擺布。像你我中正之人,必然不會有此等結果。”正在說話間,門卒來報:“稟告老爺,那衛尉亞卿蕭佐、南宮衛士令金苞二人被天兵押去,因此街上喧嘩。”赤腳大仙言道:“知曉了。”門人退去,赤腳大仙坐起言道:“道兄,那蕭、金二人素來恭謹,與我等也是略有交情,如今卻生了這等變故,又發在我的府前,倘若不能為其求情,於同僚麵上也是有礙。不如你我進宮麵聖,替二人說上幾句公道,也好熄了玉帝雷霆之怒,令那些小人不能得逞。”比幹笑道:“大仙差矣,這官場之事,非是你我二人隻言片語便可周旋,況且你我不知此中詳情,貿然施救,恐怕會引火燒身。還是靜觀其變的好。”赤腳大仙也是無奈,即便是盛有賢名,但自己身微言輕,恐難相救他人。況且那二人素來與之交好,此時亦應避嫌方是。歎了一口氣,又重新坐下對弈,道:“世人皆言道兄無心,卻不知道兄實勝過有心之人。”比幹啞然失笑。
話說那那衛尉亞卿與南宮衛士令還不知所發何事,便被緝拿,投入大理寺嚴刑逼供。那二人受刑不過,招出那天佑元帥劉雋已掌握玉帝八大罪狀,另有十人分別盟誓反天,隻是不知姓名。玉帝聞聽大怒,令廷尉收監,待將罪臣一網打盡後一律處斬。
書中代言,那天庭向來平靜,處處一團和氣,如今陡然生變,皆是因天佑元帥一樁秘事有關。那天佑元帥劉雋乃是上古真神五方帝之一的西方白帝皓靈皇老七炁天君手下大將。原來,三界之中,早在三清六禦之前,天下已有五位帝君,分別為東方青帝清靈始老九炁天君淩威仰,南方赤帝丹靈真老三炁天君赤熛怒,中央黃帝玄靈黃老一炁天君含樞紐,西方白帝皓靈皇老七炁天君白招拒,北方黑帝五靈玄老五炁天君葉光紀,對天下三界分而治之。此五帝乃是先天自然神靈,非後天學而得道者,因此地位崇高,萬民敬仰,地位倒在三清六禦之上。後三清六禦率萬仙舉玉皇為帝,玉皇恐五方五老數百萬兵將亂政,始終不予重用,漸漸奪了五方帝的實權,民間帝王便逐漸不再祭祀五帝。凡間雖然依照舊製仍稱為五方帝,但在天庭之中,則隻稱五方五老,而那五方,則由西方太極天皇大帝、北極中天紫微大帝、東極妙嚴青華大帝、南極長生大帝、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祇等神統治。
五老地位天差地別,手下將官自然更是鬱鬱不得誌。那西方皓靈皇老手下大將天佑元帥氣憤不過,曾力勸皇老引正義之師起兵伐之,隻不過那皇老始終不允。天佑元帥仗著法力高強,暗中聯絡了十幾位仙官,歃血立誓,討伐玉帝。自古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天上也是如此,那些落魄的仙官,哪一個不想依舊榮華富貴,隻不過沒有機會而已。如今天佑元帥振臂一呼,那些仙官都道是西方皇老的詔命,因此紛紛響應,倒有十四人與那天佑元帥歃血為盟。不過天佑元帥向來謹慎,但逢邀請眾神議事,必以家人誕宴等為由,摒退從人,由堂內夾層中走入密室之中,再設香堂,燃了雷火符、顯光符,方才與眾人談論兵諫之事。即便是誌同道合,那天佑元帥亦怕內中有相互嫌隙之人,因此將十數人分別請來盟誓,除歃血畫印者,卻不知道還有誰人。天佑元帥劉雋計劃周詳,人盡其用,對各人各有分工,隻待一個機會。本來事情做的周密,不可能為外人所知,但是天下之事,多有巧合,方才成書。人言“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那內中有太中大夫蔣員,相助光祿大夫執掌殿掖門戶,與天佑元帥劉雋、衛尉亞卿蕭佐、南宮衛士令金苞等密室盟誓,畫有血書。不想一日正在於府中死士密謀,府上老管家成安福奉茶而入,那蔣員大怒,叱罵成安福不守規矩,那成安福自幼追隨蔣員之父,在這府上已伺候兩輩人,眼看著少公子成長,不想今日隻因些許小事大動肝火,顫巍巍退出。心想那蔣員也是得道之人,怎肯如此心無城府?又想自己殫盡一生精力,輔佐父子二人,竟然在下人麵前令其顏麵掃地,心中已有惱怒,如今自己尚未老去,便受此對待,還不知將來……也是鬼迷心竅,竟然趴在窗外偷聽起來。這一聽不打緊,倒引出了天宮一段血雨腥風。正是:莫道密室無人見,頭上三尺有神明。
不知後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