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回三界六道多災難五方四時神歸位


    資無難有遠慮,患在必有近憂,長籲短歎望白頭,心死萬事皆休。


    管他明朝晴雨,隻顧今日耕收,意氣風發在人謀,勤奮自有天酬。


    上回說到三界內各仙宗聖祖之間各個有隙、貌合神離,因此道家始終不能一統三界。這天上仙官,表麵看來親如一家,背地裏卻是彼此傾軋。天庭之內,勾心鬥角由來已久,傾軋陷害從未寧靜。曾有一日在宮廷宴飲之間,有帝明、雨師萍翳二仙出言不遜,那帝明本是上古重臣,曾助炎黃戰敗蚩尤,屬天帝一派人物,因心直口快,看不過天庭百官做派,一時怒起,竟當著玉帝麵指責萍翳與風伯飛廉沆瀣一氣。那飛廉本是上古時期蚩尤大神的肱股之臣,人麵鳥身,當時因玉帝主政三界不久,急需依附,因此將風伯、雨師招為親信,仗著玉帝撐腰,萍翳、飛廉大罵帝明為老不尊,最後三人竟動起手來,成為三界千古笑談。


    老君等三清奏請玉帝責罰帝明,五方五老天君進言奏請玉帝處置萍翳、飛廉,玉帝震怒,貶帝明到臨邑國做一山神,貶萍翳、飛廉亦貶凡間做兩處土地,三地各相隔十萬裏之遙。後五方五老天君被玉帝架空,三清一派與玉帝離心離德,帝明生性耿直,不願卑躬屈膝,更兼眾仙見帝明大勢已去,無人為其求情。這一巡山,竟守了數千年。那萍翳也是因此失勢,後來雨師之職由赤鬆子擔任,隻不過赤鬆子是那上古大神炎帝的女婿,德高望重,久後必將危及玉帝聲望,便將行雨之權授予龍族敖家,那炎帝三女兒慘死東海,化成精衛,因此炎帝與敖家有仇,玉帝正好借此打壓上古天帝一派。三人中隻有那飛廉四處經營,方才三百年竟又官複原職,隻是其走後,土不生萬物、河不產魚蝦,想那地之精華,都被他搜刮幹淨了。有監察言官奏下飛廉一本,玉帝借勢免去了飛廉的風伯之位,令風神娘娘司風。


    帝明駐守人間數千年,不想那西方梵天等眾與佛祖爭位,一時戰鬥不過,竟然逃匿至臨邑國,將帝明等驅趕出去。那帝明久受人間苦楚,對天庭富貴越發迷戀,恨不能一朝得到赦免,得以官複原職。但天庭上下,人人自保,怎會為一失勢之神大費周章。按照三清法旨,每一千年,有薑太公到人間、地府宣旨,將修善之人封神封聖,世間善男信女,隻要虔誠之至,死後俱可到天庭,但為奴為吏,還要看天緣而定。但千萬年來,玉帝爭權,將這度仙封神之功奪了過來,絕不肯輕易授予,唯家中尊拜玉皇大帝者,方有機緣為神為聖、雞犬升天。那些尊奉三清之人,俱不足以登天庭,老君隻得暫封個地仙,並無俸祿。因此千百年來,薑太公再未開封神榜,帝明也隻得四處飄零。此乃後話。


    成道聽罷眾神議論,早知這三界不靖,如今能夠有一席立錐之地,不過是仗著曾經的仙兵利器,又有三清垂顧。那三清與玉帝不睦,方才有成道的喘息之機,無論三清與玉帝哪方當權得令,也難保恒元宮安若泰山。隻是如今三界不止天庭不靖,還有儒家、釋家、五方五老各據一方,因此才使得恒元宮聲威大震,方能夠得意一時。如今若不能急速壯大,恐再無時機在三界立足。主意打定,命大司農即刻開工建殿,複命太常丞置備信劄禮記,準備派遣心腹之人前往各處拜望。


    其實三教紛爭由來已久,天庭自恃兵多將廣,先抑住儒家,又恐釋家東傳,儒家人數雖眾,但隻重傳教,不修仙術,猶如與人爭鬥,無有利器,又在中土之內,量儒家沒有幾分勝算。但釋家則不同,其地為外域,不屬中土管轄,天庭政令不出兩界山。況釋家學法傳咒、自修功德,法力高強者比比皆是,取天庭而代之實是未嚐不可。那西教東傳之念由來已久,為應對天庭五百護法真君,西方佛教則有五百金身羅漢,天庭有三清六禦統天,西方則有三世祖佛六大菩薩。況那西教政教而一,不似天庭政教分權,因此對於西方佛教,天庭自古忌憚,兩方交界之地,曆來多有紛爭。


    那天庭張天師曾諫奏道:“五行之中,木屬東方、火屬南方、金屬西方、水屬北方、土屬中央,令土金二行於兩界之間架起萬丈高山,雖飛鳥亦難逾越。且水乃萬靈之倚,火乃文明之征,令水火二行俱不往西,以此困住西教東傳之途。”玉帝應允,從此西域隔絕。故經曰:“水不西流”、“火不向西”,此所謂也。


    佛教早於司馬晉朝滅亡之後就已東傳,隻是規模甚小,見中原富庶、香火鼎盛,自知萬不可失去此地,佛祖見天庭發難,方使萬年石猴孫悟空大鬧天宮,想那孫悟空能有多少法力,不過是菩提老祖傳些地煞變化,又如何能夠在天庭來去自如?若不是天庭勾心鬥角、佛祖暗中周旋,悟空又偷食仙丹,恐早被天庭滅了。不過佛祖倒是為孫悟空頗費了一番苦心,指引猴子投至在菩提老祖門下。原來如來佛祖與菩提老祖共事一師,與薑太公等係出同門,二人為爭西教佛祖之位不和,菩提敗走,遁入東土僻靜之地修行,以防佛祖排擠,後廣收弟子,欲成一派。不想孫悟空學成之後竟然大鬧天宮,令天庭震怒,菩提老祖畏懼天庭,亦為挽回敗局,機緣巧合,授成道天罡變化以克製孫悟空,不想成道學成後,悟空已然被鎮壓在五行山下,因此才將成道困於天地靈根之內。而那成道介懷老祖利用之情,因此以諸多借口不建宮殿供奉老祖,隻是那成白虎等眾哪知這其中詳情。


    正說話間,有敬地殿軍曹來報:殿外有二十二位雲遊地仙欲覲見帝君。成道宣入,但見一行人均蓑衣襆帽、麻履青衫,一派上古人物。一行人來到殿中納頭便拜,成道問道:“卿等何許人?來鳳鳴山所為何事?”為首一人答道:“啟稟帝君,我等均是上古大神盤古帝君的親隨,因盤古帝君羽化,恐後世紛爭,乃令我等駐於天地之間,守衛乾坤四季。隻因天庭猜忌我等,隻授些閑散官爵,始終未以重任。後天庭又遣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主管征伐,我等漸受排擠,於是請辭長修於仙山野穀,不想仍時時受到猜忌,想必那天上時時有人提防我等。索性不與作為,但天庭官場險惡,不予我等獨善其身之地。如今帝君執掌人間,我等感念帝君公而不私、廉而不昧,自知遇到明主,我等皆前來投奔,不知帝君肯接納否?”成道言道:“孤曾聽聞老福君言道:‘昔盤古大帝明天地之道分陰陽,達陰陽之理為三才,先有天而後有地,由於氣化而人生,恐人世紛爭,毀天壞地,乃遣十位上仙駐守五方,遣十二上仙值守二十四時,莫非就是卿等?”那為首的稱是,一一介紹,這駐守五方之神分別是閼逢、旃蒙、柔兆、疆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一、昭陽;值守十二時之神分別是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於、執徐、大荒落、敦洋、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成道心中大喜,想這鳳鳴山有此等上古重神相助,必然可與天宮分庭抗禮,再仔細看那二十二人,越發喜愛。見眾人神采飛揚,或器宇軒昂、威風凜凜;或毛發須張、目光如炬;或長相秀美,機警伶俐;或頭生二角、身披七彩。更具神力,或力大無窮、能移山換土、或善於土遁、勘金玉之藏;或目能噴火、耳可旋風;學識淵博、謀略過人;或擅於征戰、能喚正氣升騰。書中代言,成道得此二十二位大神,恒元宮諸神歸位,才使得日後三界揚名,令三教天庭不敢小覷。後人仿詞讚曰:


    誌當千帆競,向在九霄淩。


    遙望崢嶸歲月,英雄自從容。


    蓬槁滄桑古道,落日流霞蟬鳴,飛箭射雕翎。


    但若風雲起,拜將劍自鋒。


    君懷刑,小懷惠,王懷勇。


    金戈鐵馬,戰鼓聲聲號長鳴。


    黃沙漫漫無路,鐵騎背水排兵,戎馬戍邊城。


    鑄成千秋業,玉柱擎蒼穹。


    成道聞言連忙站起,用手一一攙扶,言道:“既是卿等相投,與孤也是故交,焉有不納之理?但我這鳳鳴山法嚴規厲,唯尚公正,恐攪了眾卿仙逸生活。”成道所言著實不虛,當初成道封帝時,天庭赦造恒元宮之初,卻僅以地仙真君禮製,成道雖為帝,但俸祿半於天王。後因成道大開殺戒,天庭為防變動,方才拉攏,許以神帝之祿。而那些天官久在天庭,怎消受得了凡間之苦?各個思天心切。成道為撫人心,擬奏折奏請天庭為百官增加俸祿,唯獨未提自己,百官俱是謝恩。玉帝欣然應允,但天庭卻遲遲不肯撥發,隻因天庭上官相互推諉,數十年間竟不增半點錢糧。


    其中柔兆站出身來,道:“帝君說的哪裏話來,我等俱是看不慣天庭不公,才求庇於帝君,況帝君乃是盤古大神七魂所化,我等前來如同歸位。如果帝君心生疑慮,信不過我等,我等便去,也省了帝君枉費一番虛詞!”


    成道聽罷,朗聲大笑,言道:“愛卿勿疑,非是孤不納眾卿,實乃是實言相告,蒙卿等不棄,自然是求之不得。”那閼逢言道:“我等雖然修於荒野,卻也關心天下,近日我等夜觀天象,恐天下將有一場災難,因此挺身而出,欲為三界安寧出一分綿力。我等遍觀三界神祇,唯有帝君真心為民,且又是盤古大帝轉生,因此前來投奔,望帝君早作準備,以防三界生變。”成道問道:“愛卿所言,可否細說。”那昭陽道:“帝君,我等修為尚淺,隻知此次災難從北方水上來,卻不知是何災難。還望帝君下旨,令北方神祇多加防備。”成道心知,天下地仙尚不遵令,下旨也難出鳳鳴山,因此言道“有理”,命人設宴,命九卿部丞以上諸官及十二值神作陪。密令除青龍傳旨北海龍王及北方江河龍神,命收貴人傳旨北方各國人主及土地、山神,近日要多加防備,倘有異動,必燃信符奏報。那些地仙、龍王等滿口應承,待仙官走後,便將鈞旨丟在一處,將此事奏報天庭。


    那五常侍中的胡仙道:“帝君,如今天下不寧,正是用人之際,微臣倒有一門同宗,各個頗有些法力,平日裏從不殺生害命,以餐風飲露為食,到是多做些劫富濟貧之事。其等見我如今在帝君身邊修得正果,也願投靠,隻是不知帝君心意。”成道言道:“自古來,狐仙一族廣被世人禮拜,能來相助自然是好,不過這鳳鳴山規矩森嚴,你那些同宗子弟自來逍遙,恐怕不能受這束縛之苦吧!”那胡仙道:“帝君,我那同宗倒也有些來曆,乃是大禹王外戚塗山氏的子孫,曾相助大禹王治水有功,大禹王有意封官,但先祖恐人議論任人唯親,因而命子孫等謝過大禹王,返回塗山,循規蹈矩,世代修為。後夏朝建立,我等先祖按祖上規矩,不謀官位,在之後商湯代夏,我等先祖亦未阻撓,深知天道使然。如今人間朝代更迭如同家常便飯,百姓苦不堪言,我等族人有意出力,為人間掃清陰霾,還望帝君不棄。”成道言道:“塗山一族,實乃是真心修為,不過其等新至,實難安排,隻好做些巡山之卒,不知可否?”那胡仙再拜謝恩,前往邀請。


    待三日後,隻見山下來了八百餘位狐家子弟,有的修成人形,亦有道行尚淺者。成道命建太歲前去安置。天庭聞聽人間有狐前往鳳鳴山相助,不禁大怒,命太白金星傳旨人主,詆毀狐族之名。因此後世狐狸一族多被認為是惑人之妖,此乃後話。


    數月後一日,成道感到煩悶不已,正在沉思間,隻聽見值殿軍曹來報:“稟帝君,人鑒官韓令坤請旨覲見。”成道命入,不一刻,韓令坤來到殿上,跪倒施禮:“參見帝君!”成道問:“韓愛卿,今日非議事之日,你匆匆前來,可有急事?”人鑒官韓令坤道:“帝君,北方忽有數萬精怪遁出,好生厲害,世間道士、法師均不能克製,這些精怪每日雖行不過百餘裏,但見凡人,便要吞噬,幾日來盡食各地孩童八百餘名,成人四千餘人。精怪一過,便城池一空。更有妖怪占據山林、草澤,將各處土地、山神等驅逐出去,近千年來都不見有如此浩劫,懇請帝君早遣天兵,除妖救難。”成道聽罷大吃一驚,拍案而起:“是何處的精怪?”韓令坤道:“目前尚不得知,天庭已派哪吒率三萬天兵前去圍剿。”成道問:“此間精怪多少?”人鑒官道:“烏壓壓一片,遮天蔽日,不知其數。”成道沉思不已,須臾對韓令坤道:“此事我已盡知,卿速傳令天下君主,速招國中百姓入城,日夜焚火,不準熄滅。平地多聚清水,水中倒入朱砂,水不準幹。人人盡穿紅衣紅帽,時辰交替之時便要鳴鞭放炮。守城兵士各舉火把、上火箭,見有異動,格殺勿論。”人鑒官領命而去,成道命日巡神巫綱率二百天兵護送不提。


    成道問道:“這世間緣何會出現如此眾多之妖?”那玄一道:“帝君不知,上古時分,世間多妖魅,法力高強,曾有精怪相助蚩尤大戰炎黃二帝,兵敗後逃亡各處,占據深山修煉,因此上古時期深淵、老林、荒山、野嶺乃是妖魅出入之所,凡人不可靠近。後薑太公斬將封神,有些精怪便遁出深山,相助商紂討伐太公,但邪不壓正,終究落敗。太公遷怒世間妖魅,因此請下三清法旨,將世間精怪悉數擒來,約有八萬四千餘眾,囚在北海銅山,各處山河林地,都派下仙吏鎮守。從此世間便再難見到略有修為的精怪。如今驟然出現如此眾妖,必然是北海銅山崩塌,導致精怪遁出。”


    成道問道:“那北海銅山所在何處?怎沒有天兵把守?又如何能夠輕易崩塌?”重光言道:“帝君,那銅山在北海之北,是在天邊,乃是老君用八卦爐鑄成,堅硬無比。那銅山之上,常年有天兵駐守,若無老君法旨,大羅神仙也不可靠近銅山,因此為仙為神者多是隻知其名,而不知所在。”


    成道聽聞那些妖怪法力非常,於是命忠義顯應王冉閔為伏魔元帥,即刻調三千天兵前往北地除妖,後命閼逢、旃蒙、攝提格、單於四人,率領四千天兵由東麵進兵;柔兆、疆圉、大荒落、敦洋率四千天兵由南麵進兵;上章、重光、涒灘、作噩四人,率領四千天兵由西麵進兵;玄一、昭陽、困敦、大淵獻四人,率領四千天兵由北麵進兵;將眾妖怪圍困起來,能剿滅最好,倘若不能剿滅,亦要困住其不得逃遁。又命著雍、赤奮若、執徐、協洽、定官符、危朱雀、收貴人、開吊客八人,率白賢族人等鎮守恒元宮。成道則帶著屠維、建太歲、除青龍、滿喪門、平六合、破大耗、閉病符及五常侍殿後而行。嚴命成白虎、閹茂率心腹人仔細看守衝幽洞,無論何人,闖山進洞,格殺勿論。為防天庭伺機報複,成道乃命執小耗帶領塗山一族眾人,前往鳳鳴山南玉鬆林,將那五千棵參天大樹紛紛釘上靈符,林中遍放硝磷火藥,隻要天庭異動,便放火燒林。又命太常卿華筽即刻趕往天庭奏明玉帝,命衛尉卿費晉速到人間尋得道之士,前往北國降妖除魔。


    書中代言,這數萬隻精怪一齊遁出,實乃罕見,妖勢之巨,聞所未聞。不過這倒不是什麽天災,不過是人禍而已。想當初李天王奉了玉帝旨意,派三太子哪吒前往北海追尋三足烏、月中兔下落,卻不被北海龍王禮遇,因此懷恨在心,隻是無有借口報複而已。那李天王之女貞英已經長成,見兄長受此之辱,便要替兄報仇,方闖下這彌天大禍。正是:莫怨世人心腸窄,神仙亦有窄心腸。


    不知後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烈神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懷興原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懷興原創並收藏烈神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