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回三教紛爭由來久西教大興中原地
一任青絲白發,已近半個生涯,得意唯有夢中現,昨夜走馬觀花。
妄想丹書換米,無奈文辭不佳,世人隻道商賈好,秀才難提身價。
上回說到窮奇錘殺了青牛大仙,將張仙、百蕊郡主趕下界來轉世投胎,玉皇見了,隻道是李成道所為,命安天將軍秘密派遣六十天兵,化作精怪前往恒元宮。卻不想那些天兵大意,不知這紅巾的奧秘,被恒元宮兵將一舉拿下。成道思量許久,不願殺害眾人,令山兵晝夜守衛,欲要令眾天兵成為喉舌,令天庭就範。
天庭見恒元宮並無異動,乃秘放出風聲,聲稱有地仙密奏,此次役難乃是李成道收伏北海眾妖之後,因時時不能緝拿百蕊郡主,故而責令窮奇趁郡主下界之際半路截殺。那李成道早對太上不滿,因而賜了法寶與那窮奇,方能夠錘殺青牛大仙。此論不脛而走,須臾傳到道家眾仙官耳中,眾人紛紛前往兜率宮,問計於老君。
趙公明言道:“道祖,李成道素來對道祖恭敬,絕不會妄殺青牛大仙,那人欲蓋彌彰,必定是借刀殺人,其方好坐收漁翁之利。既然其已發難,弟子等願聽從太上調遣,為三界除暴。”身後亦有附和者。老君眉頭不展,言道:“張友仁雖然疑詐,卻也是大德之人,曆經億萬年修為,方成如今正果。倘若兵諫逼其退位,三界難免一場紛爭。青牛受戮,也是劫數,權且令他去吧。此事今後勿再相議,眾弟子當以三界安危為慮。”眾人默然而退。
成道亦聽聞上界傳聞,心生怒意,見老君並未相信,乃責令五方侯仔細搜捕各方,複派出滿喪門、平六合、定官符、執小耗、危朱雀、成白虎、收貴人、開吊客八人,各率精兵,按八方搜尋,要尋遍天下,必要生擒窮奇,八人點起軍馬,火速而去。隻是眾人尋遍天下,亦不見窮奇蹤影。
再說那西方佛祖自被困龍門山後,西教漸漸勢微,又廣有佛教高輩前往中土營救、布教,竟然導致天竺聖地空虛,被真主、梵天等趁機反攻。佛祖報身被救出龍門山後,那天竺已不再是佛家天下。佛祖深知無力回天,隻得率領眾徒避難錫蘭彈丸之地。那錫蘭與天竺一衣帶水、隔海相望,佛祖自知此處亦非是久安之地,趁著中原紛亂、精怪遁出之際,乃廣遣教眾前來中土,繼傳高麗等國,再建聖地。天庭知悉,喜怒參半,下令西方太極天皇大帝勿要阻住佛家東進。卻不想那佛家眾人,乃做好破釜沉舟之勢,明爭暗鬥之際,竟然攻破兩界山,眾多佛家高輩來至中土,大傳佛法。西方太極天皇大帝告急,玉帝複命李成道率眾山兵前往相助。成道本不欲與西教為敵,詢問百官,那明神奏道:“帝君,可忘當初李氏府君之事乎?”成道聽罷大怒,又有建太歲奏道:“如今這中土天下皆是帝君所轄,那西教傳法,理當稟過帝君,其失禮在先,帝君奉旨在後,師出有名,宜當遵旨而行。”成道遂點起兩萬紅巾兵,率著建太歲、滿喪門、平六合、收貴人、攝提格、作噩、奉義、尚雲龍等人趕赴兩界山。那西教見了成道助陣,憤恨不已,知是不敵,乃轉道洪沙瓦底,再作打算。成道見眾佛、菩薩等遠去,亦不追殺。西方太極天皇大帝責問道:“李成道,那西教乃是至邪之人,此時不斬草除根,久後必將死灰複燃,我中原三界將無寧日。”成道言道:“其已自去,追殺不義。”西方太極天皇大帝言道:“你不要行那婦人之仁,其等衝破兩界山,斬殺我道家子弟之時,可曾想得什麽義字?”成道言道:“卑職聽聞佛家乃是受婆羅門教驅趕追殺,方逃至中土,那婆羅門教神祇眾多,若是我等將佛家趕盡殺絕,到時與婆羅門教相爭,便少了一層屏障,卑職卻是為天庭、中土著想。”西方太極天皇大帝不悅:“休得花言巧語,孤將上奏玉帝,彈劾於你!”成道也怒道:“這天庭上下莫非隻你有上奏之權不成!”言罷拂袖而回,自此二人交惡。
玉帝聽聞西方太極天皇大帝奏報,又喜又憂,喜的是那西教終於棋逢對手,不敢逾越,憂的是西教乃是手足之疾,太上與李成道方是心腹大患,倘若二人聯手,必然難以克製。因此便甚是拉攏李成道,赦封同元持正妙法廣聖大帝,賞雙俸,可入朝不趨、讚拜不名,平日裏廣有賞賜。複命葛天師、許天師分別鎮守西、南二地,防止西教卷土重來。又命張天師督辦穩定三界,令趙公明即刻下界緝拿窮奇。
話說那青牛大仙之魂,飄飄蕩蕩,在人間遊離,但見物華天寶,雖然是處在十國戰亂之中,但山野之秀、河湖之美,卻也不比天宮遜色。數萬年來隻得任人驅使,哪得半分自由,如今雖是魂出體外,卻的落得自由之身,一時竟忘了深仇大恨。兜率宮天兵見多時不見青牛歸魂,隻得抬上牛身返回天宮。這一下倒苦了青牛大仙,如果魂出體外六日不得回還,屍身一腐便隻能做得孤魂野鬼。老君下得旨意,道家仙眾都在各路尋找窮其下落,竟忘了引渡青牛大仙,老君亦是疏忽,忙於為青牛複仇,竟也忘了青牛之魂,此乃是關心則亂。幸虧得王禪老祖遇見,收了青牛魂魄,交由太上老君。但為時已晚,青牛真身已不能附魂。
書中代言,那王禪老祖姓王名詡,號玄微子,與通玄真人辛鈃、衝虛真人列禦寇、南華真人莊周、洞玄真人庚桑楚,同為太上老君嫡傳弟子。那王禪老祖被道家尊為縱橫之始祖,諸多徒弟均是名噪一時的高名之輩。按功績修為,王禪老祖應被封為武德星君,但待誥命下來,王禪老祖僅被封為南方鬼帝,與眾鬼帝統禦陰間萬鬼。那五方鬼帝分別是:東方鬼帝蔡鬱壘、神荼同治桃止山;南方鬼帝杜子仁、王詡同治羅浮山;西方鬼帝趙文和、王真人同治嶓塚山;北方鬼帝張衡、楊雲同治羅酆山;中央鬼帝周乞、稽康同治抱犢山。那五方鬼帝同屬酆都大帝轄製,職責冥司天下所有的鬼魂。後王禪老祖一心向往閑雲野鶴的日子,請辭於天庭,天庭奏準,因此南方羅浮山由杜子仁獨掌,此乃後話。
話說青牛大仙魂魄到了兜率宮,老君意欲將其化身轉生,一如當初哪吒事。但那青牛一心隻想思凡下界,老君見青牛可憐,也是無奈,因此命其下界投胎,當時大唐李家已經覆滅,中原之地正在五代十國戰亂之中,佛家得以大舉進入,百姓生時受戮,便想死後得入極樂,因此佛教已在中土大行其道,實為最鼎盛之時,天下寺廟眾多、僧侶雲集,處處可聞佛號、時時得見高僧。後人仿詞證曰:
度己修業,藐群聖,氣吞山河。
深思略,號令英傑,宏謀長策。
運籌帷幄戰沙場,
功德威名著史冊。
披堅銳,暢酒引豪歌,朝天賀。
戰旌指,舉高戈,披靡處,疆土拓。
揮師入中土,聲名顯赫。
莫探波濤騰天起,
胸有乾坤穩中坐。
看三界,唯誰最廣大,彌陀佛!
其實佛家傳法中土,早在數百年前司馬晉朝、南北十六國時期,便趁著天下大亂,儒道不興之時東傳,而道家、儒家與佛家爭端已久,隻是道家與儒家同生中土,相輔相成,雖然有異,但若那佛教乃是番邦異教,因此佛家大盛之時,儒道必然合力抗佛,若是佛家衰微之時,道家、儒家必生嫌隙。因此三教爭端,雖是不容水火,卻也不會趕盡殺絕。早在鮮卑族建立北魏之時,道家弟子勸諫國主拓跋燾滅佛,凡五十歲以下沙門一律還俗服兵役,無論王公庶人一律禁止私養沙門,若有藏匿,誅滅全門,後因寺院相助起義軍,下令誅戮長安的沙門,焚毀天下一切經像,此為太武法難。後鮮卑族北周時,國主宇文邕曾辯釋三教先後,以儒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引得當時眾多佛家弟子不平。六年後,宇文邕下詔,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那道家雖被震懾,佛家卻是首當其衝,四萬寺廟被毀,三百萬僧尼還俗,隻是不殺僧侶。至大唐人主李炎時,十分天下財,而佛有七八,遂殺天下摩尼師,令僧尼中違戒者還俗、沒收財產。命五台山、普光寺、五台寺、法門寺等供奉佛骨之處,嚴禁供養,倘有弟子送一錢者,背杖二十,僧尼受一錢施舍者,亦杖二十。後令五十歲以下僧侶一律還俗,天下拆毀寺廟四千六百所,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寺院銅像、鍾磬、金銀銅鐵一律歸公。然佛家亦是三界之氣,儒道二家都不忍趕盡殺絕,何況人主?但凡殺戮太重,必然無有福壽之報。那拓跋燾英明神武、勵精圖治,尤善用兵,隻不過因殺戮太多、刑罰殘酷,四十五歲時便被常侍殺害。曾力諫拓跋燾滅佛的宰相崔浩亦因藐視胡族被腰斬。那宇文邕擺脫舊俗、整頓吏治,致使國勢強盛,隻不過三十六歲便病死京中。大唐李炎改革弊政,引領會昌中興,卻三十二歲崩於含風殿。
三武帝滅佛之時,並非僅佛家受戮,無數無辜百姓受到牽連,貪官汙吏趁機敲詐民脂民膏,百姓苦不堪言。曆次均引得佛祖大怒,遣下重兵,意欲東山再起,但此時李成道眼看百姓民不聊生,嚴令手下兵將,嚴禁西教徒眾進入中土。那鳳鳴山山兵,不似天庭人馬唯利是圖,因此佛法一時難以東進。有西方大勢至菩薩再勸佛祖傳法,佛祖言道:“那通明、兜率、恒元雖然相互掣肘,但畢竟同根一氣,我等始為外教,若逼得緊了,三處自然同心抗我,不如就此偃旗息鼓,不入東土、靜待時變,那三處必然生變。想那中土之人,內鬥內行、外鬥外行,待三處生亂之際,我等便可伺機而動。”因此數百載之間,佛道二教並無征伐。
而如今北海之妖遁出之際,天下大亂,佛家趁機而動,一舉進入中原。佛家鼎盛,道家微弱,青牛大仙此時下界,倒也有幾番深意。老君上報玉皇,玉皇恩準,特地將青牛大仙投在李存勖府上,意圖重振大唐。但轉世的天官疏忽,未將青牛大仙之魂投往大名,而是投往洛陽夾馬營禁軍頭領趙弘殷府上。太上老君得知,心中憤懣,但木已成舟,隻得又命清虛處士陳摶相與看護,並遣下諸多弟子轉世成為石守信、楊業、呼延讚、潘美、高懷德、趙普、王審琦、曹彬、寇準等一眾佐佑青牛大仙,並讓人曹官傳旨人間“擅殺牛者,按律斬刑”,因此宋朝牛不得殺。那青牛大仙便是後來大宋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青牛大仙常年聽講老君真經,自是崇尚仁德、不近女色,但成為一朝天子之後,毒害了張仙轉世的孟昶,霸占了李貞英轉世的花蕊夫人,想來也是因果循環罷了。
書中暗表,青牛大仙轉生之後,玉皇大帝見道家眾仙紛紛下界佐佑,恐事與願違,特旨北極戰神轉世投胎,亦投到夾馬營趙鴻殷家中,成為趙匡胤胞弟,是為趙匡義者。後避皇帝諱,改名趙光義。趙氏兄弟年幼時家貧,其母曾將二人挑於筐中,清虛處士陳摶見了,便直言相告,稱天下定矣,那前後筐中分明是兩盤龍。後暗中相助二人,成就了天子偉業,並略施小計從趙匡胤手中贏得了華山作為道場。那陳摶左右逢源,因此被大宋甚為倚重,後世尊稱為陳摶老祖。後人仿詩讚曰:
四辭朝命懶為官,逍遙孤馬定華山。
心慕白雲閑野鶴,春秋一夢八百年。
正值老君憂傷之際,佛家大舉進入中土,太上老君不禁憤恨,乃傳詔眾弟子滅佛。當時周國皇帝乃是郭威,因其內侄柴榮幼小便在其府中長大,收為義子,後郭威兩個親子及在京家屬皆被被沙陀族皇帝劉承祐害死,郭威叛亂,建立周國。三年後駕崩,義子柴榮得以繼位,柴榮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致使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後受命滅佛,下詔禁止私自出家,不許建寺院蘭若,否則嚴刑。後拆毀未受敕額的寺院三萬三百三十六所,民間私藏五斤以上佛像、銅器的,一律處死。
那佛家自知有此一難,亦在尋求解救之法,見北海遁妖、窮奇亂世,知老君、玉帝與李成道之間必然有所糾紛,如今青牛大仙轉世,行了一招險棋,當年趙匡胤出生之時,紅光滿室,異香撲鼻,經久不散,長大後容貌威武,刀槍騎射,無所不精。因而四處遊曆,尋師拜友。一日天晚,趙匡胤在遊曆襄陽途中無處眠宿,便在一寺廟裏住下,卻不知那方丈便是西方大勢至菩薩所化,盛情款待於他,並為其看相。言道:“壯士前世為神,今世本應做得人王地主,卻不想隻投在武功世家,雖是日後可拜將封侯,卻不過區區人下。想那天庭紛爭已久,壯士雖不知前世之事,卻也深諳官場之道。壯士雖然是道祖心腹,卻怎奈老君亦不能護佑壯士周全,否則必然不至降生在人臣之府。壯士百年之後,必定不能在天庭腰金衣紫。壯士若是能匡扶弊教,弊教定當襄佐壯士一統天下,到時青史留名,萬古傳頌。待壯士千秋萬歲之後,弊教在靈山為壯士舍下護法菩薩尊位,永享極樂。”趙匡胤心動,決意護教。那方丈便將所有家資付與趙匡胤,令其往北而去。趙匡胤聽命,投在漢國樞密使郭威帳下聽用。後來郭威稱帝,趙匡胤一路攀升,至柴榮一宗法難之時,趙匡胤已然是殿前都虞侯、領嚴州刺史。道家見是趙匡胤在柴榮左右,自然放心,卻不想西方大勢至菩薩再尋到趙匡胤,命其趁柴榮身死,皇帝幼弱之際奪了柴家的江山,成為大宋王朝的開國之君,先後占荊湖、滅後蜀、平定南唐、吳越、南漢等國,最終中原大部一統。西教佛家因此得以喘息,見大宋繁榮開明,便多遣大德高僧前往中土,趙宋並不排斥,尊三教並立、崇百家爭鳴,因此大宋文化興盛、盛世空前。
西方太極天皇大帝見了佛家在中土鼎盛,自思天庭必將責難,又想起當初奏了一本,李成道不僅無罪,反而加官進爵,更是不平。玉帝見西方太極天皇大帝憤懣,乃升西方太極天皇大帝為勾陳上宮天皇大帝,位在其他四禦之上,複命武德星君速擇選賢德上將再入恒元宮,擔任三公之職,以製約、監察李成道,勾陳大帝方才心平。不想那李成道並未將勾陳大帝彈劾之事放在心上,朝議相見,更加恭謹,令勾陳大帝倒有些不忍。而武德星君選拔人才倒是不順,那些天官此時卻再三推諉,不願赴任。正是:胸無點墨登高位,無可利用便祭刀。
不知後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一任青絲白發,已近半個生涯,得意唯有夢中現,昨夜走馬觀花。
妄想丹書換米,無奈文辭不佳,世人隻道商賈好,秀才難提身價。
上回說到窮奇錘殺了青牛大仙,將張仙、百蕊郡主趕下界來轉世投胎,玉皇見了,隻道是李成道所為,命安天將軍秘密派遣六十天兵,化作精怪前往恒元宮。卻不想那些天兵大意,不知這紅巾的奧秘,被恒元宮兵將一舉拿下。成道思量許久,不願殺害眾人,令山兵晝夜守衛,欲要令眾天兵成為喉舌,令天庭就範。
天庭見恒元宮並無異動,乃秘放出風聲,聲稱有地仙密奏,此次役難乃是李成道收伏北海眾妖之後,因時時不能緝拿百蕊郡主,故而責令窮奇趁郡主下界之際半路截殺。那李成道早對太上不滿,因而賜了法寶與那窮奇,方能夠錘殺青牛大仙。此論不脛而走,須臾傳到道家眾仙官耳中,眾人紛紛前往兜率宮,問計於老君。
趙公明言道:“道祖,李成道素來對道祖恭敬,絕不會妄殺青牛大仙,那人欲蓋彌彰,必定是借刀殺人,其方好坐收漁翁之利。既然其已發難,弟子等願聽從太上調遣,為三界除暴。”身後亦有附和者。老君眉頭不展,言道:“張友仁雖然疑詐,卻也是大德之人,曆經億萬年修為,方成如今正果。倘若兵諫逼其退位,三界難免一場紛爭。青牛受戮,也是劫數,權且令他去吧。此事今後勿再相議,眾弟子當以三界安危為慮。”眾人默然而退。
成道亦聽聞上界傳聞,心生怒意,見老君並未相信,乃責令五方侯仔細搜捕各方,複派出滿喪門、平六合、定官符、執小耗、危朱雀、成白虎、收貴人、開吊客八人,各率精兵,按八方搜尋,要尋遍天下,必要生擒窮奇,八人點起軍馬,火速而去。隻是眾人尋遍天下,亦不見窮奇蹤影。
再說那西方佛祖自被困龍門山後,西教漸漸勢微,又廣有佛教高輩前往中土營救、布教,竟然導致天竺聖地空虛,被真主、梵天等趁機反攻。佛祖報身被救出龍門山後,那天竺已不再是佛家天下。佛祖深知無力回天,隻得率領眾徒避難錫蘭彈丸之地。那錫蘭與天竺一衣帶水、隔海相望,佛祖自知此處亦非是久安之地,趁著中原紛亂、精怪遁出之際,乃廣遣教眾前來中土,繼傳高麗等國,再建聖地。天庭知悉,喜怒參半,下令西方太極天皇大帝勿要阻住佛家東進。卻不想那佛家眾人,乃做好破釜沉舟之勢,明爭暗鬥之際,竟然攻破兩界山,眾多佛家高輩來至中土,大傳佛法。西方太極天皇大帝告急,玉帝複命李成道率眾山兵前往相助。成道本不欲與西教為敵,詢問百官,那明神奏道:“帝君,可忘當初李氏府君之事乎?”成道聽罷大怒,又有建太歲奏道:“如今這中土天下皆是帝君所轄,那西教傳法,理當稟過帝君,其失禮在先,帝君奉旨在後,師出有名,宜當遵旨而行。”成道遂點起兩萬紅巾兵,率著建太歲、滿喪門、平六合、收貴人、攝提格、作噩、奉義、尚雲龍等人趕赴兩界山。那西教見了成道助陣,憤恨不已,知是不敵,乃轉道洪沙瓦底,再作打算。成道見眾佛、菩薩等遠去,亦不追殺。西方太極天皇大帝責問道:“李成道,那西教乃是至邪之人,此時不斬草除根,久後必將死灰複燃,我中原三界將無寧日。”成道言道:“其已自去,追殺不義。”西方太極天皇大帝言道:“你不要行那婦人之仁,其等衝破兩界山,斬殺我道家子弟之時,可曾想得什麽義字?”成道言道:“卑職聽聞佛家乃是受婆羅門教驅趕追殺,方逃至中土,那婆羅門教神祇眾多,若是我等將佛家趕盡殺絕,到時與婆羅門教相爭,便少了一層屏障,卑職卻是為天庭、中土著想。”西方太極天皇大帝不悅:“休得花言巧語,孤將上奏玉帝,彈劾於你!”成道也怒道:“這天庭上下莫非隻你有上奏之權不成!”言罷拂袖而回,自此二人交惡。
玉帝聽聞西方太極天皇大帝奏報,又喜又憂,喜的是那西教終於棋逢對手,不敢逾越,憂的是西教乃是手足之疾,太上與李成道方是心腹大患,倘若二人聯手,必然難以克製。因此便甚是拉攏李成道,赦封同元持正妙法廣聖大帝,賞雙俸,可入朝不趨、讚拜不名,平日裏廣有賞賜。複命葛天師、許天師分別鎮守西、南二地,防止西教卷土重來。又命張天師督辦穩定三界,令趙公明即刻下界緝拿窮奇。
話說那青牛大仙之魂,飄飄蕩蕩,在人間遊離,但見物華天寶,雖然是處在十國戰亂之中,但山野之秀、河湖之美,卻也不比天宮遜色。數萬年來隻得任人驅使,哪得半分自由,如今雖是魂出體外,卻的落得自由之身,一時竟忘了深仇大恨。兜率宮天兵見多時不見青牛歸魂,隻得抬上牛身返回天宮。這一下倒苦了青牛大仙,如果魂出體外六日不得回還,屍身一腐便隻能做得孤魂野鬼。老君下得旨意,道家仙眾都在各路尋找窮其下落,竟忘了引渡青牛大仙,老君亦是疏忽,忙於為青牛複仇,竟也忘了青牛之魂,此乃是關心則亂。幸虧得王禪老祖遇見,收了青牛魂魄,交由太上老君。但為時已晚,青牛真身已不能附魂。
書中代言,那王禪老祖姓王名詡,號玄微子,與通玄真人辛鈃、衝虛真人列禦寇、南華真人莊周、洞玄真人庚桑楚,同為太上老君嫡傳弟子。那王禪老祖被道家尊為縱橫之始祖,諸多徒弟均是名噪一時的高名之輩。按功績修為,王禪老祖應被封為武德星君,但待誥命下來,王禪老祖僅被封為南方鬼帝,與眾鬼帝統禦陰間萬鬼。那五方鬼帝分別是:東方鬼帝蔡鬱壘、神荼同治桃止山;南方鬼帝杜子仁、王詡同治羅浮山;西方鬼帝趙文和、王真人同治嶓塚山;北方鬼帝張衡、楊雲同治羅酆山;中央鬼帝周乞、稽康同治抱犢山。那五方鬼帝同屬酆都大帝轄製,職責冥司天下所有的鬼魂。後王禪老祖一心向往閑雲野鶴的日子,請辭於天庭,天庭奏準,因此南方羅浮山由杜子仁獨掌,此乃後話。
話說青牛大仙魂魄到了兜率宮,老君意欲將其化身轉生,一如當初哪吒事。但那青牛一心隻想思凡下界,老君見青牛可憐,也是無奈,因此命其下界投胎,當時大唐李家已經覆滅,中原之地正在五代十國戰亂之中,佛家得以大舉進入,百姓生時受戮,便想死後得入極樂,因此佛教已在中土大行其道,實為最鼎盛之時,天下寺廟眾多、僧侶雲集,處處可聞佛號、時時得見高僧。後人仿詞證曰:
度己修業,藐群聖,氣吞山河。
深思略,號令英傑,宏謀長策。
運籌帷幄戰沙場,
功德威名著史冊。
披堅銳,暢酒引豪歌,朝天賀。
戰旌指,舉高戈,披靡處,疆土拓。
揮師入中土,聲名顯赫。
莫探波濤騰天起,
胸有乾坤穩中坐。
看三界,唯誰最廣大,彌陀佛!
其實佛家傳法中土,早在數百年前司馬晉朝、南北十六國時期,便趁著天下大亂,儒道不興之時東傳,而道家、儒家與佛家爭端已久,隻是道家與儒家同生中土,相輔相成,雖然有異,但若那佛教乃是番邦異教,因此佛家大盛之時,儒道必然合力抗佛,若是佛家衰微之時,道家、儒家必生嫌隙。因此三教爭端,雖是不容水火,卻也不會趕盡殺絕。早在鮮卑族建立北魏之時,道家弟子勸諫國主拓跋燾滅佛,凡五十歲以下沙門一律還俗服兵役,無論王公庶人一律禁止私養沙門,若有藏匿,誅滅全門,後因寺院相助起義軍,下令誅戮長安的沙門,焚毀天下一切經像,此為太武法難。後鮮卑族北周時,國主宇文邕曾辯釋三教先後,以儒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引得當時眾多佛家弟子不平。六年後,宇文邕下詔,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那道家雖被震懾,佛家卻是首當其衝,四萬寺廟被毀,三百萬僧尼還俗,隻是不殺僧侶。至大唐人主李炎時,十分天下財,而佛有七八,遂殺天下摩尼師,令僧尼中違戒者還俗、沒收財產。命五台山、普光寺、五台寺、法門寺等供奉佛骨之處,嚴禁供養,倘有弟子送一錢者,背杖二十,僧尼受一錢施舍者,亦杖二十。後令五十歲以下僧侶一律還俗,天下拆毀寺廟四千六百所,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寺院銅像、鍾磬、金銀銅鐵一律歸公。然佛家亦是三界之氣,儒道二家都不忍趕盡殺絕,何況人主?但凡殺戮太重,必然無有福壽之報。那拓跋燾英明神武、勵精圖治,尤善用兵,隻不過因殺戮太多、刑罰殘酷,四十五歲時便被常侍殺害。曾力諫拓跋燾滅佛的宰相崔浩亦因藐視胡族被腰斬。那宇文邕擺脫舊俗、整頓吏治,致使國勢強盛,隻不過三十六歲便病死京中。大唐李炎改革弊政,引領會昌中興,卻三十二歲崩於含風殿。
三武帝滅佛之時,並非僅佛家受戮,無數無辜百姓受到牽連,貪官汙吏趁機敲詐民脂民膏,百姓苦不堪言。曆次均引得佛祖大怒,遣下重兵,意欲東山再起,但此時李成道眼看百姓民不聊生,嚴令手下兵將,嚴禁西教徒眾進入中土。那鳳鳴山山兵,不似天庭人馬唯利是圖,因此佛法一時難以東進。有西方大勢至菩薩再勸佛祖傳法,佛祖言道:“那通明、兜率、恒元雖然相互掣肘,但畢竟同根一氣,我等始為外教,若逼得緊了,三處自然同心抗我,不如就此偃旗息鼓,不入東土、靜待時變,那三處必然生變。想那中土之人,內鬥內行、外鬥外行,待三處生亂之際,我等便可伺機而動。”因此數百載之間,佛道二教並無征伐。
而如今北海之妖遁出之際,天下大亂,佛家趁機而動,一舉進入中原。佛家鼎盛,道家微弱,青牛大仙此時下界,倒也有幾番深意。老君上報玉皇,玉皇恩準,特地將青牛大仙投在李存勖府上,意圖重振大唐。但轉世的天官疏忽,未將青牛大仙之魂投往大名,而是投往洛陽夾馬營禁軍頭領趙弘殷府上。太上老君得知,心中憤懣,但木已成舟,隻得又命清虛處士陳摶相與看護,並遣下諸多弟子轉世成為石守信、楊業、呼延讚、潘美、高懷德、趙普、王審琦、曹彬、寇準等一眾佐佑青牛大仙,並讓人曹官傳旨人間“擅殺牛者,按律斬刑”,因此宋朝牛不得殺。那青牛大仙便是後來大宋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青牛大仙常年聽講老君真經,自是崇尚仁德、不近女色,但成為一朝天子之後,毒害了張仙轉世的孟昶,霸占了李貞英轉世的花蕊夫人,想來也是因果循環罷了。
書中暗表,青牛大仙轉生之後,玉皇大帝見道家眾仙紛紛下界佐佑,恐事與願違,特旨北極戰神轉世投胎,亦投到夾馬營趙鴻殷家中,成為趙匡胤胞弟,是為趙匡義者。後避皇帝諱,改名趙光義。趙氏兄弟年幼時家貧,其母曾將二人挑於筐中,清虛處士陳摶見了,便直言相告,稱天下定矣,那前後筐中分明是兩盤龍。後暗中相助二人,成就了天子偉業,並略施小計從趙匡胤手中贏得了華山作為道場。那陳摶左右逢源,因此被大宋甚為倚重,後世尊稱為陳摶老祖。後人仿詩讚曰:
四辭朝命懶為官,逍遙孤馬定華山。
心慕白雲閑野鶴,春秋一夢八百年。
正值老君憂傷之際,佛家大舉進入中土,太上老君不禁憤恨,乃傳詔眾弟子滅佛。當時周國皇帝乃是郭威,因其內侄柴榮幼小便在其府中長大,收為義子,後郭威兩個親子及在京家屬皆被被沙陀族皇帝劉承祐害死,郭威叛亂,建立周國。三年後駕崩,義子柴榮得以繼位,柴榮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致使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後受命滅佛,下詔禁止私自出家,不許建寺院蘭若,否則嚴刑。後拆毀未受敕額的寺院三萬三百三十六所,民間私藏五斤以上佛像、銅器的,一律處死。
那佛家自知有此一難,亦在尋求解救之法,見北海遁妖、窮奇亂世,知老君、玉帝與李成道之間必然有所糾紛,如今青牛大仙轉世,行了一招險棋,當年趙匡胤出生之時,紅光滿室,異香撲鼻,經久不散,長大後容貌威武,刀槍騎射,無所不精。因而四處遊曆,尋師拜友。一日天晚,趙匡胤在遊曆襄陽途中無處眠宿,便在一寺廟裏住下,卻不知那方丈便是西方大勢至菩薩所化,盛情款待於他,並為其看相。言道:“壯士前世為神,今世本應做得人王地主,卻不想隻投在武功世家,雖是日後可拜將封侯,卻不過區區人下。想那天庭紛爭已久,壯士雖不知前世之事,卻也深諳官場之道。壯士雖然是道祖心腹,卻怎奈老君亦不能護佑壯士周全,否則必然不至降生在人臣之府。壯士百年之後,必定不能在天庭腰金衣紫。壯士若是能匡扶弊教,弊教定當襄佐壯士一統天下,到時青史留名,萬古傳頌。待壯士千秋萬歲之後,弊教在靈山為壯士舍下護法菩薩尊位,永享極樂。”趙匡胤心動,決意護教。那方丈便將所有家資付與趙匡胤,令其往北而去。趙匡胤聽命,投在漢國樞密使郭威帳下聽用。後來郭威稱帝,趙匡胤一路攀升,至柴榮一宗法難之時,趙匡胤已然是殿前都虞侯、領嚴州刺史。道家見是趙匡胤在柴榮左右,自然放心,卻不想西方大勢至菩薩再尋到趙匡胤,命其趁柴榮身死,皇帝幼弱之際奪了柴家的江山,成為大宋王朝的開國之君,先後占荊湖、滅後蜀、平定南唐、吳越、南漢等國,最終中原大部一統。西教佛家因此得以喘息,見大宋繁榮開明,便多遣大德高僧前往中土,趙宋並不排斥,尊三教並立、崇百家爭鳴,因此大宋文化興盛、盛世空前。
西方太極天皇大帝見了佛家在中土鼎盛,自思天庭必將責難,又想起當初奏了一本,李成道不僅無罪,反而加官進爵,更是不平。玉帝見西方太極天皇大帝憤懣,乃升西方太極天皇大帝為勾陳上宮天皇大帝,位在其他四禦之上,複命武德星君速擇選賢德上將再入恒元宮,擔任三公之職,以製約、監察李成道,勾陳大帝方才心平。不想那李成道並未將勾陳大帝彈劾之事放在心上,朝議相見,更加恭謹,令勾陳大帝倒有些不忍。而武德星君選拔人才倒是不順,那些天官此時卻再三推諉,不願赴任。正是:胸無點墨登高位,無可利用便祭刀。
不知後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