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了!這個狀態,對壽命有沒有影響?”李可嘉突然想起了個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戚遠的身體狀況更適合人類生存,那麽人類籍此增加壽命,也屬正常!
而他的很多老上級,都已經顯露老態,時日無多了。
“我們還不知道,就連為什麽成了傳奇、史詩,壽命會增長,都還是謎。”
曾理搖著頭,想知道答案,他寄希望於預言學派的奧術。對於他來說,跨學科去鑽研生物學、人類學等等領域不是不可以,就像他現在已經是光電、量子力學、天體力學、材料學等等物理、化學方麵的專家了。
然而一個人的精力始終有限,再天才的人物也別想在壽命垂盡之前全學科精通,當下已經不是三個世紀前了,學科分化之細、專研領域之深,哪怕同屬於材料學,生物材料和機械材料之間,就有令人望而卻步的深溝大壑。
所以現代科學是分科的科學,是必須相互協作的科學,任何人妄圖以一己之力全學科精通,都是在做白日夢。
想要找出艾梵瑞爾帶來的、令人壽命增長的原因,要麽等待相關領域的學者,要麽如曾理一樣把希望寄托在虛無縹緲的可能性上。
預言學派是不是可以揭示現實原理?它們是不是有求必應?如果是的,提出什麽格式的問題,才會被回答?又要將問題細化到什麽程度,才能得到令人滿意的答案?
曾理知道了一點點,但那隻是猜測,包括預言學派生效的根本原因,他必須在今後的日子裏繼續埋頭鑽研,而最終,也許預言學派根本給不了任何答案。
戚遠事實上與曾理並無不同,他所執念的完美複活,寄托於不知身在何方的祈願術,然而祈願術到底能不能具有令人滿意的效果?沒人知道,沒人能給出確定的答複。
他們隻能也必須將希望寄托在這樣或那樣的微弱一線上,否則失去拚搏方向的人,唯有墜入深淵。
深淵是否可怕?
這個答案因人而異,甚至於不同人,對此都有不同定義。
類似地精**師的艾梵瑞爾住民們,很確定深淵是一個切實存在的地方,或許是一個位麵,那裏不適合任何主物質位麵的生靈存活。
對於李可嘉管下的九州市普通市民,深淵或許就是生活苦難,吃不飽穿不暖,家庭破碎,它隻是一個生活狀態的形容詞。
而對於黃馨、李可嘉這樣的理想主義者來說,深淵應是理想遠去,同行者絕跡的社會現實。
無論是哪一種,都不會令人感到喜悅。
相比之下,戚遠他們還是輕鬆很多的,隻要自己不放棄希望,還對大自然抱有好奇,總是可以不斷前行。
當突破號在奧術作用下,脫離傳送狀態,再次出現在宇宙之中時,戚遠還沒能把天體力學的前沿論文全部讀完,好在基礎的公理、算式,都已經掌握了,這就不妨礙他自己通過計算尋找回家的路。
重新回到宇宙環境,戚遠的第一反應就是展開感知領域,觀察外界是否存在魔力。
結果令他長舒一口氣,最壞的情況沒有出現,魔力出現了!
最壞的情況就是魔力隻存在於太陽係,突破號是沒有直接重新施展星際探索丙型,返航太陽頂層的魔力儲備的。
那樣的話,戚遠所能做的也就是向地球發射最後一則消息,而後舍棄龐大的突破號,嚐試使用點陣傳送術,自己躲入類似救贖之路的空間內,或許那裏會有魔力,能夠令他尋找逃生的機會。
大自然的魔力很充沛,與太陽係內的情況沒有明顯差別,至於細微處是否相同,戚遠當下沒心思探究。
檢查了突破號的自動儲能係統工作正常,又開啟了主動儲能係統,戚遠惆悵地望向遠方計算果然偏差很大,目標恒星係天市星係不在這裏!
因為在進入傳送之時,所有非傳送動力係統都已停止工作,突破號因慣性而蘊含的動能在持續衰減,它很快脫離了“亞光速”狀態,從十分之一光速,降至了數千公裏每秒。
這時,光學視覺開始漸漸恢複作用,世界在眼睛裏從抽象色塊向原本麵貌轉變。
事實上,光學視覺一直也沒有失效,到底是在亞光速狀態時看到的景象更接近世界的本來麵目,還是人類早已習慣的狀態下觀察到的世界才是真實?
又或者兩者都沒有錯誤,隻是不同階段、不同狀態,世界呈現出了不同的特征而已。
戚遠暫時沒有管這些,他按著舷窗,惆悵地看向此時最近的恒星,那是一對互相繞行的“兄弟”,按照天文學描述,或許應當稱之為伴星。
其中一顆像是太陽一樣,光明而耀眼,體積也十分巨大,單憑目測,戚遠估計它比太陽大至少一倍。
而另一顆則被襯托得暗淡無光,體積可能也就與地球相當,這樣兩顆星球能夠形成如此穩定的伴星係統,隻有一個解釋。
小的那顆是已經死亡的恒星,目前處於白矮星狀態,密度極大。
在這兩顆恒星、“前恒星”的附近,戚遠暫時沒有觀測到任何能夠達到行星級別的天體。
如此奇特的星係現象,戚遠沒有心情在此時此刻詳細考慮,他必須先確定自己的位置,看一看是為星際探索丙型設定的奧術坐標存在偏差,還是目標星係的數學位置存在偏差。
片刻之後,突破號的主元素池魔力存量來到危險線以上,這個時候,以主元素池作為能源供應,啟動一些探測、實驗設備,已經不會影響主元素池的壽命了。
一邊啟動恒星風探測設備和引力場探測設備,一邊指令副元素池向常規推動動力係統供能,突破號的速度越來越慢,有被伴星係統的引力場捕捉的危險性。
被捕捉可不是什麽好事情,陌生的恒星係統中,會暗藏什麽危險,都是未知之數,再加上突破號體積大、質量高,被捕捉之後再加速逃逸,所耗費的能源也不在少數,那樣非常不劃算。
突破號需要將自身速度維持在一定基礎上,想要進一步探查目標星域,可以釋放小型探測式人造天體。
而他的很多老上級,都已經顯露老態,時日無多了。
“我們還不知道,就連為什麽成了傳奇、史詩,壽命會增長,都還是謎。”
曾理搖著頭,想知道答案,他寄希望於預言學派的奧術。對於他來說,跨學科去鑽研生物學、人類學等等領域不是不可以,就像他現在已經是光電、量子力學、天體力學、材料學等等物理、化學方麵的專家了。
然而一個人的精力始終有限,再天才的人物也別想在壽命垂盡之前全學科精通,當下已經不是三個世紀前了,學科分化之細、專研領域之深,哪怕同屬於材料學,生物材料和機械材料之間,就有令人望而卻步的深溝大壑。
所以現代科學是分科的科學,是必須相互協作的科學,任何人妄圖以一己之力全學科精通,都是在做白日夢。
想要找出艾梵瑞爾帶來的、令人壽命增長的原因,要麽等待相關領域的學者,要麽如曾理一樣把希望寄托在虛無縹緲的可能性上。
預言學派是不是可以揭示現實原理?它們是不是有求必應?如果是的,提出什麽格式的問題,才會被回答?又要將問題細化到什麽程度,才能得到令人滿意的答案?
曾理知道了一點點,但那隻是猜測,包括預言學派生效的根本原因,他必須在今後的日子裏繼續埋頭鑽研,而最終,也許預言學派根本給不了任何答案。
戚遠事實上與曾理並無不同,他所執念的完美複活,寄托於不知身在何方的祈願術,然而祈願術到底能不能具有令人滿意的效果?沒人知道,沒人能給出確定的答複。
他們隻能也必須將希望寄托在這樣或那樣的微弱一線上,否則失去拚搏方向的人,唯有墜入深淵。
深淵是否可怕?
這個答案因人而異,甚至於不同人,對此都有不同定義。
類似地精**師的艾梵瑞爾住民們,很確定深淵是一個切實存在的地方,或許是一個位麵,那裏不適合任何主物質位麵的生靈存活。
對於李可嘉管下的九州市普通市民,深淵或許就是生活苦難,吃不飽穿不暖,家庭破碎,它隻是一個生活狀態的形容詞。
而對於黃馨、李可嘉這樣的理想主義者來說,深淵應是理想遠去,同行者絕跡的社會現實。
無論是哪一種,都不會令人感到喜悅。
相比之下,戚遠他們還是輕鬆很多的,隻要自己不放棄希望,還對大自然抱有好奇,總是可以不斷前行。
當突破號在奧術作用下,脫離傳送狀態,再次出現在宇宙之中時,戚遠還沒能把天體力學的前沿論文全部讀完,好在基礎的公理、算式,都已經掌握了,這就不妨礙他自己通過計算尋找回家的路。
重新回到宇宙環境,戚遠的第一反應就是展開感知領域,觀察外界是否存在魔力。
結果令他長舒一口氣,最壞的情況沒有出現,魔力出現了!
最壞的情況就是魔力隻存在於太陽係,突破號是沒有直接重新施展星際探索丙型,返航太陽頂層的魔力儲備的。
那樣的話,戚遠所能做的也就是向地球發射最後一則消息,而後舍棄龐大的突破號,嚐試使用點陣傳送術,自己躲入類似救贖之路的空間內,或許那裏會有魔力,能夠令他尋找逃生的機會。
大自然的魔力很充沛,與太陽係內的情況沒有明顯差別,至於細微處是否相同,戚遠當下沒心思探究。
檢查了突破號的自動儲能係統工作正常,又開啟了主動儲能係統,戚遠惆悵地望向遠方計算果然偏差很大,目標恒星係天市星係不在這裏!
因為在進入傳送之時,所有非傳送動力係統都已停止工作,突破號因慣性而蘊含的動能在持續衰減,它很快脫離了“亞光速”狀態,從十分之一光速,降至了數千公裏每秒。
這時,光學視覺開始漸漸恢複作用,世界在眼睛裏從抽象色塊向原本麵貌轉變。
事實上,光學視覺一直也沒有失效,到底是在亞光速狀態時看到的景象更接近世界的本來麵目,還是人類早已習慣的狀態下觀察到的世界才是真實?
又或者兩者都沒有錯誤,隻是不同階段、不同狀態,世界呈現出了不同的特征而已。
戚遠暫時沒有管這些,他按著舷窗,惆悵地看向此時最近的恒星,那是一對互相繞行的“兄弟”,按照天文學描述,或許應當稱之為伴星。
其中一顆像是太陽一樣,光明而耀眼,體積也十分巨大,單憑目測,戚遠估計它比太陽大至少一倍。
而另一顆則被襯托得暗淡無光,體積可能也就與地球相當,這樣兩顆星球能夠形成如此穩定的伴星係統,隻有一個解釋。
小的那顆是已經死亡的恒星,目前處於白矮星狀態,密度極大。
在這兩顆恒星、“前恒星”的附近,戚遠暫時沒有觀測到任何能夠達到行星級別的天體。
如此奇特的星係現象,戚遠沒有心情在此時此刻詳細考慮,他必須先確定自己的位置,看一看是為星際探索丙型設定的奧術坐標存在偏差,還是目標星係的數學位置存在偏差。
片刻之後,突破號的主元素池魔力存量來到危險線以上,這個時候,以主元素池作為能源供應,啟動一些探測、實驗設備,已經不會影響主元素池的壽命了。
一邊啟動恒星風探測設備和引力場探測設備,一邊指令副元素池向常規推動動力係統供能,突破號的速度越來越慢,有被伴星係統的引力場捕捉的危險性。
被捕捉可不是什麽好事情,陌生的恒星係統中,會暗藏什麽危險,都是未知之數,再加上突破號體積大、質量高,被捕捉之後再加速逃逸,所耗費的能源也不在少數,那樣非常不劃算。
突破號需要將自身速度維持在一定基礎上,想要進一步探查目標星域,可以釋放小型探測式人造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