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也冒了,甚至見到了龍族,你們還想在冒險中碰到更強大的對手,估計要到宇宙裏去才行。”曾理的話,得到了黃曉筱的認可。
小丫頭立刻接話:“冒險太沒意思了,他們都是騙人的!隻有那些臭烘烘的東西,既不刺激也不好玩!我再也不冒險了。”
確實,對於一身傳奇裝備的人來說,想在冒險裏找刺激,還真是不容易,除非像戚遠一樣!
他把自己的下一個目標所在坐標往地球一發,就開始了又一次長距離傳送。
從突破號上拆掉的設備和各個部件不好帶著一起走,就被戚遠填埋在了五號行星深處,也不知道還有沒有重見天日的機會。
他則仗著六個元素池的充足能量供應,隻攜帶高能射波探測儀和魔力對撞加速器,準備在傳送時必須經曆的特殊狀態中,探測一番。
事實上,人類觀察世界的手段非常貧乏,這是由人類的生物結構決定的,先天的劣勢,難以扭轉。
人類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所有的一切感知外在的直接手段,都有著巨大的局限性,不論用於探測的儀器再先進,都必須將觀測結果轉化成人類可以理解、可以感知的方式。
其中語言和文字,在現代科學的研究中,也已經成為了新的、極其重要的感知手段。
但是不得不承認,所有的一切,都受到了人類先天條件的製約,眼睛無法直觀觀測到的東西,就很難用語言去描述清楚。
而為了使眼睛能夠看到,就必然要有轉化的過程,比如戚遠在創作顯微術的時候,他就必須考慮,怎樣使自己的視神經接收到的圖像變慢,微觀世界的粒子們的速度或許本身並不算快,但它們所運動的距離實在太微小,速度即便慢到了人類感知會判斷為靜止的地步,也沒辦法被視覺捕捉到。
然而,隻要經過了這種轉化,觀測結果是否還會準確,是否還能用於判斷正誤,就必須存疑了!
正如人類對光的認識,最初通過不同的觀測方法,有人發現了波的特征,另一部分人發現了粒子的特征,於是兩部分人各執一詞,都能拿出相當有說服力的論據。
直到著名的雙縫幹涉實驗出現,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不是你錯了,也不是我錯了,而是所有人都隻看到了一部分。
然而事實上波粒二象性,是不是也僅僅是光的一部分?
誰都不敢下定論!
所以就有善於總結的研究者給科學下定義,告訴所有人,“能夠證偽的才是科學”。
這並不是不自信,僅僅是研究者在以嚴謹而負責任的態度,去認識世界罷了!
任何已知的問題,都有存在錯誤、存在不全麵的可能性,原因很簡單,人類在大自然中,自身就要遵循自然的規律,受到限製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用感性一點的說法來講,就是“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奧術的出現,之所以沒有令眾多研究者高呼不可能、不科學,反而萬分欣喜地投入其中,嚐試認識、嚐試利用,就是因為奧術進一步豐富了所有人觀察世界的手段。
既然世界改變了,出現了新的事物,那麽去認識就可以了,認識新事物,發現新事物,難道不是值得開心的事情嗎?
科學是認識世界的工具和方法,隻有適用不適用、好用不好用、用對地方了沒有的分別,工具本身可沒有對錯之分!
認識世界,才是真正科研人的終極目標,那些臆想著證明科學錯了從而打擊研究者的人,都不過是些門外漢罷了。
所以,戚遠在發現自己所提前準備的這些儀器,全都沒有作用的時候,不是懷疑儀器曾經給出的實驗結果有問題,而是首先考慮當前環境非常特殊,這些儀器不適用於這裏。
不論是高速粒子射流,還是各種各樣的波,甚至於戚遠施法在突破號的奧術保護能量以外,嚐試建造力場,都沒有產生任何作用。
但是也有可能是產生了作用,而戚遠根本沒能觀測到。
對於他來說,後一種情況是最可能的!
如果說這個傳送狀態,所經曆的環境,穩固、排外到了不與粒子產生分毫交互的程度,那麽戚遠從突破號內抽取魔力,又在外部建造力場,施法失敗才是最應當得到的結果!
可是施法成功了,而且在成功後迅速崩潰,戚遠製造的小引力場的中心似乎波動了一下,隨後便整體消散,什麽也沒留下。
戚遠懷疑中心那裏是生成了什麽東西,可能是物質,可能是能量,也可能是未知的什麽,但他沒證據,而且也找不到捕捉那東西的方法!
就算是六個元素池,也經不起他的揮霍啊!
非常快的,戚遠就不得不停止實驗了,他將自己的實驗經過形成了近二十萬字的報告,依舊覺得描述不甚清晰,很多現象都是現有語言文字所難以表達的,他必須輔以作圖,而作圖同樣存在局限性,原因就在於看圖的是眼睛!
人物卡上數百級的專業漢語技能,此時看來確實很諷刺。
一份令戚遠不滿意卻隻能如此的報告,再次通過微粒子穿刺傳送術發往地球,此時距離突破號再次脫離傳送狀態已經很近了。
當曾理他們看到戚遠的這份報告時,地球的第一批移民艦隊已經出發一周了。
大規模移民開始前,三百位誌願作為先鋒的史詩、傳奇施法者,已經在全球各地,駕駛突破級改型航天器,開始了不同方向的探索之旅。
後續的移民艦隊將根據他們的指引,分別飛向被證實了安全的傳送坐標。
整個移民行動,預計將會持續兩百新曆年,在航行中,人類必須完成數以十代的生命傳遞。
而他們將在遠離太陽係的地方,找到適於生存的恒星和行星組合,將人類、半身人、矮人、精靈、侏儒、半龍人、半精靈等等智慧種族的種子,播撒向整個銀河係,乃至全宇宙。
小丫頭立刻接話:“冒險太沒意思了,他們都是騙人的!隻有那些臭烘烘的東西,既不刺激也不好玩!我再也不冒險了。”
確實,對於一身傳奇裝備的人來說,想在冒險裏找刺激,還真是不容易,除非像戚遠一樣!
他把自己的下一個目標所在坐標往地球一發,就開始了又一次長距離傳送。
從突破號上拆掉的設備和各個部件不好帶著一起走,就被戚遠填埋在了五號行星深處,也不知道還有沒有重見天日的機會。
他則仗著六個元素池的充足能量供應,隻攜帶高能射波探測儀和魔力對撞加速器,準備在傳送時必須經曆的特殊狀態中,探測一番。
事實上,人類觀察世界的手段非常貧乏,這是由人類的生物結構決定的,先天的劣勢,難以扭轉。
人類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所有的一切感知外在的直接手段,都有著巨大的局限性,不論用於探測的儀器再先進,都必須將觀測結果轉化成人類可以理解、可以感知的方式。
其中語言和文字,在現代科學的研究中,也已經成為了新的、極其重要的感知手段。
但是不得不承認,所有的一切,都受到了人類先天條件的製約,眼睛無法直觀觀測到的東西,就很難用語言去描述清楚。
而為了使眼睛能夠看到,就必然要有轉化的過程,比如戚遠在創作顯微術的時候,他就必須考慮,怎樣使自己的視神經接收到的圖像變慢,微觀世界的粒子們的速度或許本身並不算快,但它們所運動的距離實在太微小,速度即便慢到了人類感知會判斷為靜止的地步,也沒辦法被視覺捕捉到。
然而,隻要經過了這種轉化,觀測結果是否還會準確,是否還能用於判斷正誤,就必須存疑了!
正如人類對光的認識,最初通過不同的觀測方法,有人發現了波的特征,另一部分人發現了粒子的特征,於是兩部分人各執一詞,都能拿出相當有說服力的論據。
直到著名的雙縫幹涉實驗出現,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不是你錯了,也不是我錯了,而是所有人都隻看到了一部分。
然而事實上波粒二象性,是不是也僅僅是光的一部分?
誰都不敢下定論!
所以就有善於總結的研究者給科學下定義,告訴所有人,“能夠證偽的才是科學”。
這並不是不自信,僅僅是研究者在以嚴謹而負責任的態度,去認識世界罷了!
任何已知的問題,都有存在錯誤、存在不全麵的可能性,原因很簡單,人類在大自然中,自身就要遵循自然的規律,受到限製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用感性一點的說法來講,就是“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奧術的出現,之所以沒有令眾多研究者高呼不可能、不科學,反而萬分欣喜地投入其中,嚐試認識、嚐試利用,就是因為奧術進一步豐富了所有人觀察世界的手段。
既然世界改變了,出現了新的事物,那麽去認識就可以了,認識新事物,發現新事物,難道不是值得開心的事情嗎?
科學是認識世界的工具和方法,隻有適用不適用、好用不好用、用對地方了沒有的分別,工具本身可沒有對錯之分!
認識世界,才是真正科研人的終極目標,那些臆想著證明科學錯了從而打擊研究者的人,都不過是些門外漢罷了。
所以,戚遠在發現自己所提前準備的這些儀器,全都沒有作用的時候,不是懷疑儀器曾經給出的實驗結果有問題,而是首先考慮當前環境非常特殊,這些儀器不適用於這裏。
不論是高速粒子射流,還是各種各樣的波,甚至於戚遠施法在突破號的奧術保護能量以外,嚐試建造力場,都沒有產生任何作用。
但是也有可能是產生了作用,而戚遠根本沒能觀測到。
對於他來說,後一種情況是最可能的!
如果說這個傳送狀態,所經曆的環境,穩固、排外到了不與粒子產生分毫交互的程度,那麽戚遠從突破號內抽取魔力,又在外部建造力場,施法失敗才是最應當得到的結果!
可是施法成功了,而且在成功後迅速崩潰,戚遠製造的小引力場的中心似乎波動了一下,隨後便整體消散,什麽也沒留下。
戚遠懷疑中心那裏是生成了什麽東西,可能是物質,可能是能量,也可能是未知的什麽,但他沒證據,而且也找不到捕捉那東西的方法!
就算是六個元素池,也經不起他的揮霍啊!
非常快的,戚遠就不得不停止實驗了,他將自己的實驗經過形成了近二十萬字的報告,依舊覺得描述不甚清晰,很多現象都是現有語言文字所難以表達的,他必須輔以作圖,而作圖同樣存在局限性,原因就在於看圖的是眼睛!
人物卡上數百級的專業漢語技能,此時看來確實很諷刺。
一份令戚遠不滿意卻隻能如此的報告,再次通過微粒子穿刺傳送術發往地球,此時距離突破號再次脫離傳送狀態已經很近了。
當曾理他們看到戚遠的這份報告時,地球的第一批移民艦隊已經出發一周了。
大規模移民開始前,三百位誌願作為先鋒的史詩、傳奇施法者,已經在全球各地,駕駛突破級改型航天器,開始了不同方向的探索之旅。
後續的移民艦隊將根據他們的指引,分別飛向被證實了安全的傳送坐標。
整個移民行動,預計將會持續兩百新曆年,在航行中,人類必須完成數以十代的生命傳遞。
而他們將在遠離太陽係的地方,找到適於生存的恒星和行星組合,將人類、半身人、矮人、精靈、侏儒、半龍人、半精靈等等智慧種族的種子,播撒向整個銀河係,乃至全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