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不能進一步認識星際探索丙型在傳送過程中,所經曆的異空間到底是什麽,有什麽性質,那麽想要使傳送技術再有進步,就很困難了。
單單憑借目前的技術水平,跨越河係,顯然是不現實的。
戚遠任由突破號隨著所受引力的變化而運動,有關魔力的性質的研究,當前每進一步都極其困難,可是要想把“魂能”搞清楚,魔力就是一個繞不開的基礎條件。
然而這些課題,無論從哪個方麵看,都不是一個人,在短短的一生中,就能實現突破的。
戚遠莫名地陷入到自我懷疑當中,平日的自信全然隱去無蹤,或許這才是“大自然”的威懾力。
當人在集體中時,並不覺得珍貴,無論每日行走的道路、使用的水源、整潔的街麵環境、吃進嘴裏的糧食,似乎都是自己用勞動、用錢換來的,無論怎樣使用,哪怕浪費了,也是個人的事情。
然而這僅僅是未曾經曆過真正“離群索居”的錯覺而已,離開了集體,哪怕是一口水,都要自己去找、自己去挑、自己沉澱、燒開……對了,挑水的工具也要自己製作!
這還僅僅是為了生存,更不要講去做研究了。
幸而如今有了奧術,艾梵瑞爾的到來,帶來了極大的不幸的同時,也為此後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幸福。
良久,戚遠搓著手,將目光投向舷窗外的無垠星空,無論如何,還是要活下去的,再怎麽樣,也要找到祈願術,與父母再見一麵。
這麽大一個河係,來的路上,戚遠都沒能依靠光學視覺判斷出來它的形狀,而突破號搭載的中控係統隨著自動收集的數據的完善,終於計算出來了它的大致模樣。
與銀河係類似,這是一個外形相對標準的棒旋星係,突破號目前應當就位於它的某條旋臂外側。
整個星係內的恒星、行星,數不勝數,如果一個一個傳送過去觀察,估計直到死亡來臨,都完不成這項工作。
戚遠決定重點關注類地行星。
因為艾梵瑞爾融合過來時,有著一位具備個體意識的神祗“艾歐”的幹涉,在融合的選擇上,並不是平均形式的。
就像太陽係內,宜居的隻有地球一顆行星,而根據探索結果證明,其它幾顆太陽所屬行星,也確實沒有如地球一般發生大規模變化。
而與地球融合在一起的,也並非艾梵瑞爾主物質位麵的全部,這從矮人守護神莫拉丁的神諭中,就可以證實。
大部分矮人沒有出現在太陽係內,他們所融合的行星,同樣適宜於生存,莫拉丁守著自己的大部分信徒,而拒絕前往地球。
除此之外,廣闊的主物質位麵還有許多部分,融合在不知名的角落裏,任何宜居星球,都有可能發現它們的蹤跡。
特別是艾梵瑞爾除了主物質位麵,還有很多位麵也生存著各具特色的生命,它們被拋入地球宇宙,就像是大海裏撒了一瓶沙子,從空間上來講,還是地球宇宙廣闊得多。
所以,在宜居星球上找到生命、找到艾梵瑞爾的住民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這樣的尋找,就不適合一次性傳送太遠了,在河係之內,兩個相鄰恒星係,大多也就相距兩三光年而已。
不過有些恒星係不必去,隔著一兩個星係的時候,就可以計算出來,那裏是否存在類地行星了,同時也能大致推算出恒星的形成時間、存在狀態等等。
一般來說棒旋星係中,處於旋臂位置的恒星,都是較為年輕的,它們以及它們的行星,得益於前代恒星的死亡,所蘊含的元素族類相對豐富,也更為容易孕育生命。
但缺點就是年輕的天體中,極少出現某種單一元素的“富礦”,它們所形成的礦產,絕大多數都是以複雜化合物夾雜其它元素的化合物,這種富集形式出現的。
如此情況下,開發冶煉就比較複雜了,科學技術不到類似於地球人類的境地時,很多礦產都無法提純、利用。
所以類地行星真的產生了原生生命的話,其所需要經曆的發展進程,也不會與地球產生太大分別。
而人類想象中的,非碳基生命,則顯然不會出生於類地行星,它們需要與眾不同的環境進行孕育。
就如艾梵瑞爾的四元素生命一樣,他們全部都不是出生於主物質位麵的。
所以,按照戚遠的找法,他肯定會錯過一些擁有生命的星球。
不過那又如何呢?失之交臂正是人生中不可免的經曆。
直到進入了旋臂的中部位置,戚遠都沒能碰到任何一個蘊育了生命的星球,有時他便懷疑,莫非銀河係就是特殊的那一個嗎?
不但擁有太陽係,而且戚遠還很明確的知道,距離地球不算特別遠的地方,矮人一族大部分出現在了那裏。
若是銀河係並不特殊,那麽宇宙中,特別是河係內,不該如此“冷清”吧!
可是該與不該,都不能改變他的處境,無論想得再多,也還是要做自己的事情。
從重返星係之初的興奮,到發現不是銀河係的失落,再曆經寂寥、放棄,戚遠終於徹底沉穩下來,無論如何,科研是不能放鬆的,一股韌勁兒死而複生,猶如傳說中的鳳凰,涅槃之後更加強大。
傳說中,鳳凰的強大,在於它的美麗和火焰,而戚遠則深明了收斂和堅持的必要。
相對於大自然,一個人類哪怕再特殊,稱得上出類拔萃,又能怎樣呢?
隻要堅持自己就可以了,總是在內心中存著與這個人比,與那個人比的念頭,最終與誰去比?
就算把所有人都超越了,最後與大自然比嗎?
曾經的戚遠,總是要品評一番他人的,比如黃馨的智商隻能算是中人之姿;又比如師兄曾理雖然優秀,但可惜還是不能完全跟上自己的思路……
他對於不如自己的人,確實沒有什麽鄙視的想法,但那種無論如何都要拿來與自己比對一番的心思,就已經阻礙了他將全副精力,都投入到他最愛的科研事業上去了。
若非他存了這樣的心思,又怎麽會被宇宙的廣大所折磨呢?
得不到集體的幫助,一生都沒有辦法探索到最終的奧秘,又有什麽關係呢?
重要的難道不是他所應當享受的科研的過程嗎?()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
單單憑借目前的技術水平,跨越河係,顯然是不現實的。
戚遠任由突破號隨著所受引力的變化而運動,有關魔力的性質的研究,當前每進一步都極其困難,可是要想把“魂能”搞清楚,魔力就是一個繞不開的基礎條件。
然而這些課題,無論從哪個方麵看,都不是一個人,在短短的一生中,就能實現突破的。
戚遠莫名地陷入到自我懷疑當中,平日的自信全然隱去無蹤,或許這才是“大自然”的威懾力。
當人在集體中時,並不覺得珍貴,無論每日行走的道路、使用的水源、整潔的街麵環境、吃進嘴裏的糧食,似乎都是自己用勞動、用錢換來的,無論怎樣使用,哪怕浪費了,也是個人的事情。
然而這僅僅是未曾經曆過真正“離群索居”的錯覺而已,離開了集體,哪怕是一口水,都要自己去找、自己去挑、自己沉澱、燒開……對了,挑水的工具也要自己製作!
這還僅僅是為了生存,更不要講去做研究了。
幸而如今有了奧術,艾梵瑞爾的到來,帶來了極大的不幸的同時,也為此後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幸福。
良久,戚遠搓著手,將目光投向舷窗外的無垠星空,無論如何,還是要活下去的,再怎麽樣,也要找到祈願術,與父母再見一麵。
這麽大一個河係,來的路上,戚遠都沒能依靠光學視覺判斷出來它的形狀,而突破號搭載的中控係統隨著自動收集的數據的完善,終於計算出來了它的大致模樣。
與銀河係類似,這是一個外形相對標準的棒旋星係,突破號目前應當就位於它的某條旋臂外側。
整個星係內的恒星、行星,數不勝數,如果一個一個傳送過去觀察,估計直到死亡來臨,都完不成這項工作。
戚遠決定重點關注類地行星。
因為艾梵瑞爾融合過來時,有著一位具備個體意識的神祗“艾歐”的幹涉,在融合的選擇上,並不是平均形式的。
就像太陽係內,宜居的隻有地球一顆行星,而根據探索結果證明,其它幾顆太陽所屬行星,也確實沒有如地球一般發生大規模變化。
而與地球融合在一起的,也並非艾梵瑞爾主物質位麵的全部,這從矮人守護神莫拉丁的神諭中,就可以證實。
大部分矮人沒有出現在太陽係內,他們所融合的行星,同樣適宜於生存,莫拉丁守著自己的大部分信徒,而拒絕前往地球。
除此之外,廣闊的主物質位麵還有許多部分,融合在不知名的角落裏,任何宜居星球,都有可能發現它們的蹤跡。
特別是艾梵瑞爾除了主物質位麵,還有很多位麵也生存著各具特色的生命,它們被拋入地球宇宙,就像是大海裏撒了一瓶沙子,從空間上來講,還是地球宇宙廣闊得多。
所以,在宜居星球上找到生命、找到艾梵瑞爾的住民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這樣的尋找,就不適合一次性傳送太遠了,在河係之內,兩個相鄰恒星係,大多也就相距兩三光年而已。
不過有些恒星係不必去,隔著一兩個星係的時候,就可以計算出來,那裏是否存在類地行星了,同時也能大致推算出恒星的形成時間、存在狀態等等。
一般來說棒旋星係中,處於旋臂位置的恒星,都是較為年輕的,它們以及它們的行星,得益於前代恒星的死亡,所蘊含的元素族類相對豐富,也更為容易孕育生命。
但缺點就是年輕的天體中,極少出現某種單一元素的“富礦”,它們所形成的礦產,絕大多數都是以複雜化合物夾雜其它元素的化合物,這種富集形式出現的。
如此情況下,開發冶煉就比較複雜了,科學技術不到類似於地球人類的境地時,很多礦產都無法提純、利用。
所以類地行星真的產生了原生生命的話,其所需要經曆的發展進程,也不會與地球產生太大分別。
而人類想象中的,非碳基生命,則顯然不會出生於類地行星,它們需要與眾不同的環境進行孕育。
就如艾梵瑞爾的四元素生命一樣,他們全部都不是出生於主物質位麵的。
所以,按照戚遠的找法,他肯定會錯過一些擁有生命的星球。
不過那又如何呢?失之交臂正是人生中不可免的經曆。
直到進入了旋臂的中部位置,戚遠都沒能碰到任何一個蘊育了生命的星球,有時他便懷疑,莫非銀河係就是特殊的那一個嗎?
不但擁有太陽係,而且戚遠還很明確的知道,距離地球不算特別遠的地方,矮人一族大部分出現在了那裏。
若是銀河係並不特殊,那麽宇宙中,特別是河係內,不該如此“冷清”吧!
可是該與不該,都不能改變他的處境,無論想得再多,也還是要做自己的事情。
從重返星係之初的興奮,到發現不是銀河係的失落,再曆經寂寥、放棄,戚遠終於徹底沉穩下來,無論如何,科研是不能放鬆的,一股韌勁兒死而複生,猶如傳說中的鳳凰,涅槃之後更加強大。
傳說中,鳳凰的強大,在於它的美麗和火焰,而戚遠則深明了收斂和堅持的必要。
相對於大自然,一個人類哪怕再特殊,稱得上出類拔萃,又能怎樣呢?
隻要堅持自己就可以了,總是在內心中存著與這個人比,與那個人比的念頭,最終與誰去比?
就算把所有人都超越了,最後與大自然比嗎?
曾經的戚遠,總是要品評一番他人的,比如黃馨的智商隻能算是中人之姿;又比如師兄曾理雖然優秀,但可惜還是不能完全跟上自己的思路……
他對於不如自己的人,確實沒有什麽鄙視的想法,但那種無論如何都要拿來與自己比對一番的心思,就已經阻礙了他將全副精力,都投入到他最愛的科研事業上去了。
若非他存了這樣的心思,又怎麽會被宇宙的廣大所折磨呢?
得不到集體的幫助,一生都沒有辦法探索到最終的奧秘,又有什麽關係呢?
重要的難道不是他所應當享受的科研的過程嗎?()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