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看這些豆豉。”於睿指著碗內黑色的顆粒,“它們附著在絲線上,鑲嵌在空隙裏。它們就如同一個個宇宙。”
“這麽小嗎!”周問鶴驚呼。
“空間都不存在,大小自然也是我們的錯覺。這些宇宙極小又極大,每一個都包含著獨立的時間與空間。
“我來告訴你奇門遁甲是什麽,它們是一係列篡改我們認知的方法,絲線本身沒有改變,改變的是我們對絲線的解讀。”
周問鶴收回了思緒,他還是站在這所失真的房間中,隻是現在他已經不再毫無頭緒。
“晚晴兄……”身後傳來劍九的聲音,道人回過頭,發現那漢子正盯著牆上古怪的符號發愣,“這顆眼睛,我好像見過……”
周問鶴來到“彼岸之眼”前方,仰視這顆碩大的眼睛確實讓人不舒服,它像是直接把視線透進了道人的腦髓,蒸發掉道人腦顱內的一切,周問鶴仿佛聽到了自己腦子中漿液沸騰的聲音,有那麽一瞬間,他的思想隻剩下一片徹底的空白,他忘記了自己,忘記了整個世界,忘記了存在,忘記了意識,那一刻的他是徹底的“死”,腦海中承載的隻有一片虛無。這種狀態隻維持了一瞬間,接著道人的心智又回來了,隨之而來的還有排山倒海的恐懼。那樣透徹的空白,那樣絕對的虛無,他隻要再回想一下,就會忍不住劇烈戰栗。
“九爺,你說你見過這顆眼睛?”周問鶴在開口前盡力撫平了情緒,希望對方不會聽出他的恐懼,然而,他也不知道努力有沒有成功。
“其實,不是親眼見到,是江湖上一個前輩跟我提起過。而他也是他的前輩那裏聽來的。他說在前朝徽宗年間,汴梁眾安橋有一座北瓦子,可算是當時東京城裏最大的瓦舍了,當時不論風雨寒暑,瓦子裏都比肩接踵好不熱鬧,講史、散樂、影戲、弄蟲蟻、諸宮調、說諢話、商謎、叫果子,應有盡有。
“你如果拜訪那個時代的北瓦,你絕不會看不到‘牡丹棚’,它在眾勾欄中簡直是鶴立雞群,不論是高大還是華麗,可以說汴梁無人能出其右——”
“牡丹棚”也有叫“佛腳棚”的,是一個專演鄉野雜劇的勾欄彩棚。班主是一對福建中年夫婦,早些年逃荒到的東京,丈夫老成忠厚,妻子則是個口快之人,他們手下養的一班伶人,都是莆仙一帶孤兒。班主夫妻兩都不通文墨,所以另外請了一個京都本地的賬房先生。這位賬房先生在瓦子裏混跡多年,大小事情都了如指掌,唯一的缺點是貪杯,而且一喝多就口無遮攔。
在徽宗登基的頭幾年裏,“佛腳棚”幾乎每天都是座無虛席。這當然引得同行頗有微詞,各種捕風捉影的傳聞也開始不脛而走。有的人在私下議論,棚主夫婦平日裏所說的乍聽之下是福建方言,但是仔細辨別,會發現它同福建任何一個地方的土話都不盡相同,有一個走遍福建的客商在聽過他們夫婦說話後,斬釘截鐵地斷定,他從未聽過這種口音。棚主夫婦對於自己來曆的閃爍其詞更是加深了人們的懷疑,甚至有好事者無端汙蔑他們是武夷山中的猿猴所化。
另有一些人則在“牡丹棚”的劇目上做起文章。“牡丹棚”每一次表演,都要用彩緞把棚子遮得嚴嚴實實,這顯然與其它勾欄廣造聲勢的做法大相徑庭。於是就有人信誓旦旦地說,從棚裏出來的人,和進去時候相比都有些許微妙的不同,有些人變得木訥,有些人變得緊張,甚還至有人,變得暴躁易怒,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對於所看的表演大加讚賞。
這種說法當然毫無根據,汴梁城裏有數不清的人看完“牡丹棚”的雜戲後從棚中走出,平安無事地回到了他們日常的生活裏。就算那個地方曾經有人相鬥乃至毆殺人命,但瓦子這種歡樂場本來就是是非地,有頭臉的勾欄裏出一兩件爭風吃醋引起的命案官司再正常不過了。
隻是,在同行眼裏,這些空穴來風,卻足夠發酵成各種惡毒的揣測,當各種傳言像風暴一樣席卷北瓦的時候,風暴的中心卻依舊風平浪靜地繼續著每日的演出。“牡丹棚”班子裏的人從來不會對外講解他們的劇目,除非花錢進入那神秘的彩緞大棚內部,否則,沒人知道裏麵演了些什麽。而那些花錢進去的人,出來後卻隻剩下了對表演的誇獎,當別人問他們究竟看了些什麽,他們卻隻是神秘地慫恿提問者自己進去看一看,他們說在裏麵看到的,絕對超乎了任何外麵人的想象。
對“牡丹棚”心懷怨恨的人最終把主意打到了賬房先生身上,那個孤老頭子古怪而又狡黠,從來不願多說一句。但是兩瓶酒下肚後,他的表達欲望開始肆無忌憚地膨脹。可惜,定下這條計策的人們其實並沒有獲得什麽有用的情報,因為賬房說的話顛三倒四,而且荒誕不經。他時而提及幕簾後人不能見的“大菩薩”,時而說演出之前所有人都要朝空空如也的台上跪拜。他還說,這個班子曾經憑空多出過一個演員,所有的人似乎都把她當作舊相識。唯獨賬房自己怎麽都記不起班裏什麽時候進來過這麽一個人。
這場可笑的談話最後以賬房先生不省人事而結束,幾天後那孤老頭子就在汴河中結束了淒涼的一生。隻要看過他喝酒的樣子,所有的人都不會對他酒後失足抱有什麽懷疑。這件事就這麽過去了,而“牡丹棚”則迎來了它輝煌中最後的一年。
九個月之後的冬至,北瓦發生了一次原因不明的大火,幾乎所有的勾欄都受到波及,連帶賣果品點心的小販亦有損失。火災中心的“牡丹棚”,則全部付之一炬,除了舞台後那半片青磚牆外,什麽都沒剩下。慘案現場留下了三十多具半燒化的屍體,“牡丹棚”的成員悉數罹難。現場還有一具屍體,經辨認是與“牡丹棚”有宿怨的另一家勾欄班主,大火是不是出自他之手,已經無從得知。
“牡丹棚”最後留給汴梁的,就隻有那一小片矗立在灰燼之中的青磚殘壁。它的前方,原本就是舞台,它就站在班內伶人日常跪拜的方向。早先懸掛其上的一大塊彩綢已經灰飛煙滅,露出了青磚上那本來被遮住的圖案。
“被火燒得黑一塊灰一塊的牆麵上,畫著一顆大眼睛,當時已經斑駁難辨了。開封府尹看到眼睛之後似乎受了極大的震動,他連發了幾夜惡夢,最後差人將殘牆推倒,青磚被一塊一塊地小心收起,裝進袋子秘密地埋到了汴梁各處,另有一些被虔誠地請入庵觀,常年接受供奉。另外,府尹大人還請來僧道,在廢墟做了四十九天法事,主持法事的高僧靜課將隨身攜帶多年的念珠埋入瓦礫之下,從那一刻起,他開始了一次直到生命終點的閉口修行。靜課在第三年入春之前染上風寒,不治而亡,而北瓦,雖然修繕一新再次開張,卻因為層出不窮的鬧鬼流言,最終走向沒落……”
“對了,”劍九講到這裏,又補充了一句,“據說,那家班主與我本家,也姓史。”
“我還以為你姓劍。”道人裝出一副吃驚模樣。
劍九聽了道人的揶揄又好氣又好笑:“哪有姓劍的?我大號叫史太平。”想了想,他又說:“你別看我現在起了個武夫名字叫劍九,我也是讀過幾年書的人。”
顯然,他對道人剛才的玩笑有些不滿,也許劍九這樣的武人碰上楊霜這樣的書生,總會忍不住要逞一下能,他接下去強行把話題轉為他彌足珍貴的求學經曆:“念書時候,我最喜歡的就是李白那首《贈汪倫》,我現在還背得出。”然後他就真的背了起來:“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背完之後他還意猶未盡咂咂嘴,一臉陶醉的樣子。
周問鶴在身後看著他,等到背完,沒好氣地奉上一句:“李白是被汪倫用桃花美酒匡到涇縣桃花潭的,到了那裏發現既無桃花也少美酒,但是難卻汪倫盛情,隻得揮毫寫下了這首應酬之作。”
劍九正醞釀著一肚子儒雅,被生生潑了一盆冷水,當然很不高興,他沒好氣地白了周問鶴一眼:“你又怎麽知道?”
道人不願與他爭執,急忙賠上笑臉,隻用很低的聲音自己咕噥了一句:“他親口跟我說的。”
“這麽小嗎!”周問鶴驚呼。
“空間都不存在,大小自然也是我們的錯覺。這些宇宙極小又極大,每一個都包含著獨立的時間與空間。
“我來告訴你奇門遁甲是什麽,它們是一係列篡改我們認知的方法,絲線本身沒有改變,改變的是我們對絲線的解讀。”
周問鶴收回了思緒,他還是站在這所失真的房間中,隻是現在他已經不再毫無頭緒。
“晚晴兄……”身後傳來劍九的聲音,道人回過頭,發現那漢子正盯著牆上古怪的符號發愣,“這顆眼睛,我好像見過……”
周問鶴來到“彼岸之眼”前方,仰視這顆碩大的眼睛確實讓人不舒服,它像是直接把視線透進了道人的腦髓,蒸發掉道人腦顱內的一切,周問鶴仿佛聽到了自己腦子中漿液沸騰的聲音,有那麽一瞬間,他的思想隻剩下一片徹底的空白,他忘記了自己,忘記了整個世界,忘記了存在,忘記了意識,那一刻的他是徹底的“死”,腦海中承載的隻有一片虛無。這種狀態隻維持了一瞬間,接著道人的心智又回來了,隨之而來的還有排山倒海的恐懼。那樣透徹的空白,那樣絕對的虛無,他隻要再回想一下,就會忍不住劇烈戰栗。
“九爺,你說你見過這顆眼睛?”周問鶴在開口前盡力撫平了情緒,希望對方不會聽出他的恐懼,然而,他也不知道努力有沒有成功。
“其實,不是親眼見到,是江湖上一個前輩跟我提起過。而他也是他的前輩那裏聽來的。他說在前朝徽宗年間,汴梁眾安橋有一座北瓦子,可算是當時東京城裏最大的瓦舍了,當時不論風雨寒暑,瓦子裏都比肩接踵好不熱鬧,講史、散樂、影戲、弄蟲蟻、諸宮調、說諢話、商謎、叫果子,應有盡有。
“你如果拜訪那個時代的北瓦,你絕不會看不到‘牡丹棚’,它在眾勾欄中簡直是鶴立雞群,不論是高大還是華麗,可以說汴梁無人能出其右——”
“牡丹棚”也有叫“佛腳棚”的,是一個專演鄉野雜劇的勾欄彩棚。班主是一對福建中年夫婦,早些年逃荒到的東京,丈夫老成忠厚,妻子則是個口快之人,他們手下養的一班伶人,都是莆仙一帶孤兒。班主夫妻兩都不通文墨,所以另外請了一個京都本地的賬房先生。這位賬房先生在瓦子裏混跡多年,大小事情都了如指掌,唯一的缺點是貪杯,而且一喝多就口無遮攔。
在徽宗登基的頭幾年裏,“佛腳棚”幾乎每天都是座無虛席。這當然引得同行頗有微詞,各種捕風捉影的傳聞也開始不脛而走。有的人在私下議論,棚主夫婦平日裏所說的乍聽之下是福建方言,但是仔細辨別,會發現它同福建任何一個地方的土話都不盡相同,有一個走遍福建的客商在聽過他們夫婦說話後,斬釘截鐵地斷定,他從未聽過這種口音。棚主夫婦對於自己來曆的閃爍其詞更是加深了人們的懷疑,甚至有好事者無端汙蔑他們是武夷山中的猿猴所化。
另有一些人則在“牡丹棚”的劇目上做起文章。“牡丹棚”每一次表演,都要用彩緞把棚子遮得嚴嚴實實,這顯然與其它勾欄廣造聲勢的做法大相徑庭。於是就有人信誓旦旦地說,從棚裏出來的人,和進去時候相比都有些許微妙的不同,有些人變得木訥,有些人變得緊張,甚還至有人,變得暴躁易怒,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對於所看的表演大加讚賞。
這種說法當然毫無根據,汴梁城裏有數不清的人看完“牡丹棚”的雜戲後從棚中走出,平安無事地回到了他們日常的生活裏。就算那個地方曾經有人相鬥乃至毆殺人命,但瓦子這種歡樂場本來就是是非地,有頭臉的勾欄裏出一兩件爭風吃醋引起的命案官司再正常不過了。
隻是,在同行眼裏,這些空穴來風,卻足夠發酵成各種惡毒的揣測,當各種傳言像風暴一樣席卷北瓦的時候,風暴的中心卻依舊風平浪靜地繼續著每日的演出。“牡丹棚”班子裏的人從來不會對外講解他們的劇目,除非花錢進入那神秘的彩緞大棚內部,否則,沒人知道裏麵演了些什麽。而那些花錢進去的人,出來後卻隻剩下了對表演的誇獎,當別人問他們究竟看了些什麽,他們卻隻是神秘地慫恿提問者自己進去看一看,他們說在裏麵看到的,絕對超乎了任何外麵人的想象。
對“牡丹棚”心懷怨恨的人最終把主意打到了賬房先生身上,那個孤老頭子古怪而又狡黠,從來不願多說一句。但是兩瓶酒下肚後,他的表達欲望開始肆無忌憚地膨脹。可惜,定下這條計策的人們其實並沒有獲得什麽有用的情報,因為賬房說的話顛三倒四,而且荒誕不經。他時而提及幕簾後人不能見的“大菩薩”,時而說演出之前所有人都要朝空空如也的台上跪拜。他還說,這個班子曾經憑空多出過一個演員,所有的人似乎都把她當作舊相識。唯獨賬房自己怎麽都記不起班裏什麽時候進來過這麽一個人。
這場可笑的談話最後以賬房先生不省人事而結束,幾天後那孤老頭子就在汴河中結束了淒涼的一生。隻要看過他喝酒的樣子,所有的人都不會對他酒後失足抱有什麽懷疑。這件事就這麽過去了,而“牡丹棚”則迎來了它輝煌中最後的一年。
九個月之後的冬至,北瓦發生了一次原因不明的大火,幾乎所有的勾欄都受到波及,連帶賣果品點心的小販亦有損失。火災中心的“牡丹棚”,則全部付之一炬,除了舞台後那半片青磚牆外,什麽都沒剩下。慘案現場留下了三十多具半燒化的屍體,“牡丹棚”的成員悉數罹難。現場還有一具屍體,經辨認是與“牡丹棚”有宿怨的另一家勾欄班主,大火是不是出自他之手,已經無從得知。
“牡丹棚”最後留給汴梁的,就隻有那一小片矗立在灰燼之中的青磚殘壁。它的前方,原本就是舞台,它就站在班內伶人日常跪拜的方向。早先懸掛其上的一大塊彩綢已經灰飛煙滅,露出了青磚上那本來被遮住的圖案。
“被火燒得黑一塊灰一塊的牆麵上,畫著一顆大眼睛,當時已經斑駁難辨了。開封府尹看到眼睛之後似乎受了極大的震動,他連發了幾夜惡夢,最後差人將殘牆推倒,青磚被一塊一塊地小心收起,裝進袋子秘密地埋到了汴梁各處,另有一些被虔誠地請入庵觀,常年接受供奉。另外,府尹大人還請來僧道,在廢墟做了四十九天法事,主持法事的高僧靜課將隨身攜帶多年的念珠埋入瓦礫之下,從那一刻起,他開始了一次直到生命終點的閉口修行。靜課在第三年入春之前染上風寒,不治而亡,而北瓦,雖然修繕一新再次開張,卻因為層出不窮的鬧鬼流言,最終走向沒落……”
“對了,”劍九講到這裏,又補充了一句,“據說,那家班主與我本家,也姓史。”
“我還以為你姓劍。”道人裝出一副吃驚模樣。
劍九聽了道人的揶揄又好氣又好笑:“哪有姓劍的?我大號叫史太平。”想了想,他又說:“你別看我現在起了個武夫名字叫劍九,我也是讀過幾年書的人。”
顯然,他對道人剛才的玩笑有些不滿,也許劍九這樣的武人碰上楊霜這樣的書生,總會忍不住要逞一下能,他接下去強行把話題轉為他彌足珍貴的求學經曆:“念書時候,我最喜歡的就是李白那首《贈汪倫》,我現在還背得出。”然後他就真的背了起來:“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背完之後他還意猶未盡咂咂嘴,一臉陶醉的樣子。
周問鶴在身後看著他,等到背完,沒好氣地奉上一句:“李白是被汪倫用桃花美酒匡到涇縣桃花潭的,到了那裏發現既無桃花也少美酒,但是難卻汪倫盛情,隻得揮毫寫下了這首應酬之作。”
劍九正醞釀著一肚子儒雅,被生生潑了一盆冷水,當然很不高興,他沒好氣地白了周問鶴一眼:“你又怎麽知道?”
道人不願與他爭執,急忙賠上笑臉,隻用很低的聲音自己咕噥了一句:“他親口跟我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