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這一年一直到4月底為止,氣溫都徘徊在溫暖宜人的區間內。但是一進入5月,熱浪幾乎是一夜之間就席卷了上海。整條霞飛路[1]都被蟬鳴聲所籠罩,似乎夏蟲在也為這猝不及防的酷暑大吐苦水。


    年輕人從葛羅路[2]轉進霞飛路後,一眼就看見了寶昌路消防站[3]醒目的塔樓,老一輩的人還是習慣叫那個地方“救火會”。去年它剛粉刷一新,讓一旁的巡捕房相形見拙。


    往另一個方向看,還能看見恩派亞大戲院[4]的招牌,它的老板,上海灘上的“電影之王”雷馬斯這些年已經風光不再,戲院也租與中央影戲公司經營,烈日當頭,新派男女們也找不到看電影的熱情,如今那裏真可謂門可羅雀。


    再往前走是尚賢坊,時稱“杭州第一美人”的王映霞就曾寄居在那裏,如果早幾年路過此處的話,很有可能看到精心打扮後的鬱達夫正站在尚賢坊門口躊躇地向裏張望。再往前,是門禁森嚴的法租界公董局[5]。幾個皮膚黝黑的越南人一本正經地站在門口,他們筆挺的製服跟寒酸的長相經常會引來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本地人的嘲笑。


    走過公董局,就可以看到擴建中的龐然大物培文公寓[6],它的樣式摩登得很,跟周圍建築有些格格不入。


    漁陽裏就在距離培文公寓不遠的地方,過了漁陽裏,可以看到霞飛坊[7]那些所謂的新式裏弄,許廣平和魯迅就住在此處。年輕人的目的地也在這裏,他真希望自己是來拜訪魯迅先生的,但是他心裏也很清楚,那種重要的采訪任務當然落不到他頭上。


    越往弄堂深處走,四周的房子也就越寒酸,大量廢棄的家具與廚具被隨意地堆在了弄堂裏,一棟棟房子仿佛都被淹沒在了這些往日的瑣碎中。年輕人要拜訪的房子就在弄堂盡頭,看它的樣子,似乎正在用碎磚與舊木柱支撐著最後一點搖搖欲墜的體麵。


    一個身穿長衫的老派學究正站在門口迎接年輕人,他身形消瘦,鼻梁上架著一副變形的眼鏡,長衫已經陳舊褪色,熨燙得倒是很妥帖,雖然不過五十上下的年紀,下巴上一綹山羊胡卻已經花白。他臉上掛著十分刻意的閑適神色,似乎想讓自己看起來沒有等上很久。


    “是……小劉嗎?”他有點遲疑地朝年輕人喊了一聲。


    年輕人急忙快走幾步來到學究麵前,熱情地朝他伸出手:“是王策先生是吧,我是《文藝新報》記者劉文輝。”


    名叫王策的學究勉強笑了笑,遲疑地同年輕人握了握手,從他別扭的神情可以看出,他對於《文藝新報》找這麽一個毛頭小子應付自己感到非常不滿。


    王策把劉文輝讓進小屋,屋子裏比外麵暗了許多,卻一點都不見陰涼,房間本來就小,擺上家具後,幾乎隻剩下了一條過道的空間,而這過道還被一台留聲機占據了大半,劉文輝不得不側著身從那個攔路虎身邊走過,像極了忍氣吞聲小媳婦。兩個木椅子艱難地在家具之中維持著立錐之地,頗有點四麵楚歌的意思,當劉文輝在它們其中之一上坐下去的時候,他覺得他自己也成了這逼仄房間裏的一件家具。王策隨後鑽進了廚房,一陣鍋碗瓢盆聲響之後,他的聲音從廚房傳出來:“是要喝茶還是要喝咖啡呀?”


    劉文輝心中頗為訝異,這窮酸學究原來也有這麽講究的一麵,他禮貌地回答了一句:“咖啡好了。”廚房裏“哦”了一聲,不久後,王策就捧著咖啡出來,鄭而重之地擺在劉文輝麵前。


    劉文輝看著麵前的咖啡簡直哭笑不得,他本就對咖啡的質量不抱希望,但怎麽都沒想到,這西洋人的飲品竟然盛在一個又粗又俗的大瓷碗裏頭,看來,這位王先生的生活就是一個大戰場,精致與貧窮這一對宿敵已經在戰場上廝殺得屍橫遍野了。


    王策也為自己泡了一碗咖啡,他還拿出了一個茶罐子,裏麵是一些結了塊的奶粉。“要不要加牛奶?”他問。劉文輝急忙搖頭:“我習慣喝清咖!”


    這咖啡既不解暑也不解乏,劉文輝壓下了滿肚子的嫌棄幾口灌了下去,就匆匆進入正題:“王先生,3年前,在《新世界》報紙上連載的小說《白衫郎》,是您的大作吧?”他一麵說一麵掏出筆記本和原子筆,盡量讓自己顯得像是個精明強幹的記者,他是第一次單獨出來采訪,不想掉了報社的麵子。


    “哎,大作算不上,是鄙人的小小拙作,讓你見笑了。”雖然嘴上是這麽說,但是看王策此時的表情,臉上幾乎要開出花來。


    “那王先生,您是怎麽想到要寫這麽一部驚悚小說的呢?”


    “其實啊,寫這麽一個故事,是我從小的誌向,我的整個求學生涯,一直在為這個誌向做準備呀。哦,忘了告訴你,我是比利時比京大學[9]亞洲史係畢業的。”王策說著,從長衫裏掏出了一張折疊得四四方方的畢業證。


    年輕人聞言大感意外,這麽一個土得掉渣的學究,還竟然喝過洋墨水。他接過畢業證,胡亂地看了起來。劉文輝隻學過最基本的法語,而且工作之後就早扔到爪哇國去了,僅僅開頭幾行短短的聲明就已經看得他暈頭轉向,如同被正宗的法國長棍重重敲了腦袋。沒奈何,他隻能訕笑著將畢業證交回,心中湧起了一股夾雜著敬意與嫉妒的感情。


    “現在的年輕人,西化思想毒害太濃了。對於我們自己的曆史文化漠不關心,你好心去告訴他們吧,他們還說,不科學!”說到這裏,王先生一臉地不忿,“我之前在歐洲講學的時候,有一個毛頭小子說我的研究全是胡說八道,我問他是哪所大學畢業的,他說他是什麽……美國克萊登大學,真,真,聞所未聞!”


    王學究順勢發了一大通義正言辭的牢騷後,氣總算消了,他又換了一幅語重心長的語氣:“其實啊,關於‘白衫郎’的故事,是有許多曆史文獻可以佐證的。而且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現如今的中國,還有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事,跟‘白衫郎’能扯上關係。遠的不說,就說前清,你聽說過東八仙胡同嗎?就在鼓樓外,南鑼鼓巷裏。


    “你沒聽說過?太正常了,那條胡同太小了,北京城這樣的胡同多如牛毛啊。可是這條胡同,發生過許多隻有當地人才知道的怪事。”


    “康熙十二年,楊起隆反跡敗露,八旗都統永烈和副都統羅吉哈禮兵圍鼓樓,楊起隆本是一個無業遊民,他的追隨者也大多是混跡街頭的青皮無賴,可奇怪的是,這些北京地麵的老江湖寧可在作為據點的周公直宅中拚死抵抗,卻沒有一個人敢避入咫尺外的東八仙胡同。據說,當時隻有楊起隆的一個小妾帶著年僅一歲的兒子慌忙中逃入胡同,從此再也沒有人見過他們。


    “楊起隆的餘黨被除掉後,曾有兵丁想要進入胡同裏搜查,卻被羅吉哈禮攔住,連夜請示了兵部尚書明珠,得到的回答是,‘不可跨入半步。’兩天後,東八仙胡同口出現了一個木球,正是那名小妾逃進胡同時她兒子手上捧的東西。木球上麵沾了厚厚一層油脂,粘膩得幾乎無從拿握。有人將木球交給巡城禦史,之後此時就不了了之了。


    “住在附近的老北京似乎都知道這條胡同,但是,他們幾乎從不提起。小孩被告誡,絕對不可以靠近那個地方,甚至連張望一眼都有丟魂的危險。我曾經采訪過一個在那一塊生活了六十多年的前清遺老,他告訴我,東八仙胡同的入口總是會出現一些來曆不明的東西,沒人知道這些東西是怎麽來的,它們就是早晨的時候被放在了地上。有時候地上會是一把椅子,有時候是一個半舊的臉盆,宣統年間甚至出現過一輛自行車,當時南鑼鼓巷裏有一個從天津剛搬過來的混混,不知天高地厚,拿走自行車自己騎去了,誰知幾個月之後,這人就發瘋跳了永定河,這事後來驚動了官府,他們拿走了自行車,還有其它幾件有代表性的東西,一番調查後發現,這些東西全都找不出來曆。


    “庚子年鬧拳匪,一隊山東來的義和團信眾在巡夜路過胡同的時候失蹤了,附近的住戶說,他們在那天晚上聽到過刀劍相擊聲與慘叫聲,當然了,他們沒敢打開門看。


    “還有件事很奇怪,你知道嗎?沒誰說得清楚東八仙胡同裏到底住了些什麽人,不是他們一無所知,而是他們每個人說得頭頭是道,卻相互都不一樣。從終生不得誌的秀才到拍花子的乞丐頭,還有隨家仆私奔的姨太太或者半身不遂的把式人,我覺得,那個前清遺老的說法最為可信,他告訴我,這條胡同其實通著前清一位貝子爺的府邸。據說,那位固山貝子不是實打實的旗人,而是一位外逃的西藏貴族,可能是害怕生命受到威脅,他在北京一直深居簡出,甚至從未出過東八仙胡同。


    “但是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說,雖然那貝子府裏傭人雜役與其它府邸無異,但是他們伺候的卻不是一個活人,有些市井之徒繪聲繪色地描述貝子府中的奴婢都畢恭畢敬地圍繞著一個真人大小陶偶,每日抱它飲食起居猶如常人,甚至晚上還有禦賜的旗人內命婦侍寢。


    “沒有人知道這個貝子是前清什麽年代的人,也沒有人知道貝子府後來怎麽樣了,不過,如果你現在去鼓樓打聽東八仙胡同,打聽得足夠仔細,你還是能找到它。”


    注[1]:現淮海路。


    注[2]:現嵩山路。


    注[3]:現嵩山路消防站。


    注[4]:現大上海時代廣場。


    注[5]:現中環廣場。


    注[6]:現在上海婦女用品商店。


    注[8]:現淮海坊。


    注[9]:布魯塞爾自由大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鐵鶴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永恒的夏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永恒的夏亞並收藏鐵鶴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