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仆卿、中書令一起出班。
太仆卿張道源奏道:“據臣所知,所謂佛,主要在於清、淨、仁、恕四個字,果正而佛空。佛家講求因果報應,這是教人內心從善,不做壞事,否則必有報應...”
“南朝達摩一葦渡江,前朝五祖弘忍天生佛性,已在民間傳為佳話。自古以來,曆代賢君都說儒、道、佛三教可以尊崇而不可以毀掉,望陛下您明鑒。”中書令張士衡也奏道。
這時,丞相魏征也出班奏報。
“陛下,佛自西域傳入我華夏以來,尊佛與謗佛的事情曾經屢屢發生,不足為奇。臣聽說化生寺內有一個僧人正在講經說法,這個僧人學識淵博、智慧過人,聽經的人無不悅服,陛下何不先去看看再做定論?”
“好,就依魏愛卿所言,你與寡人一同前往。”唐皇略一思索,馬上就拍板定了下來。
“臣遵旨。”魏征躬身領命。
化生寺內,風和日麗,陽光明媚。
聽說玄奘法師要講經,長安城內的很多達官貴人、各寺廟的眾僧以及許多信徒居士都來赴會,一齊拈香聽講。
江流兒身披景藍袈裟,盤腿端坐在獅子座上,他雙手合十,眼睛微閉,莊嚴而持重,高僧大德的形象油然而生。
“主人,這就是那個玄奘法師,雖說年輕,卻是滿腹經綸。”一身便服的魏征指著玄奘說道。
講壇的下麵,微服私訪的唐皇與魏征正在悄聲說話,抬眼便看見魏征手指上方的年輕僧人,見他年輕俊朗、儀表不凡,閱人無數的唐皇隻是輕輕點了點頭。
講壇上的江流兒(玄奘)開始宣講《法華經》、《華嚴經》、《金剛經》......
宣講時,江流兒的語氣平和而有力,或娓娓道來,或連珠妙語,他的嗓音似乎有一股磁性的魔力吸引著眾人,一卷卷的佛經仿佛轉化為一道道潺潺的佛音,像流水一般注入了聽經人的心田。
講經完畢,接下來是玄奘應僧俗兩眾所請,進行答疑解惑和辯經環節。
“玄奘法師,三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那麽這三法印的內在含義是什麽?”一名比丘尼合掌問道。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你仔細聽好: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這三個法印是我佛門基本教義。法就是法理法則,印就是依此印證的真理。一切法必須依照這三個法印,來印證它究竟是不是佛法。”玄奘不慌不忙,微笑作答。
“佛祖看透了過去、現在、未來之間的生滅相續,又省悟到所有事物必將隨著因緣的離散而最終消亡。緣聚則有,緣散則無,生滅刹那間,變化卻永恒。因為萬物都沒有永恒性,所以便是‘諸行無常’,這是第一個法印。”
“第二個法印是‘諸法無我’印,佛祖以慧眼觀察一切,都是依據緣起法則而建立的,眾多法則相互依存,但沒有一個絕對‘我’的實體存在。”
“而涅槃寂靜印,這第三個法印是由於認識到無常、無我,因而產生了‘無明’,熄滅了人諸多的煩惱,從而獲得寂靜與安樂。”
說到這裏,江流兒誦念了一句偈語。
“諸法因緣生,緣去法還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多謝師父點化。”比丘尼合掌稱謝。
“那和尚,你年紀輕輕便有如此慧見,由此可見,你出家修行的時間想來也不短了吧?”
一身青衣小帽的唐皇背負著雙手,突然發問道。
見壇下的這個中年男子高大魁梧,相貌堂堂,雙目炯炯有神,身上隱然有一股很強的氣場。
如今的江流兒也是奔波多年、久曆江湖的人了,心裏暗道,這個人似乎是久居上位之人,必然來曆不凡。
江流兒當下不敢怠慢,於是回道:“貧僧自幼便出家為僧。”
“原來和尚自幼以佛為家。不過,你自幼修行,想必幼年時便沒有了父母之愛、親情之暖,是以我要問你,這些年你究竟獲得了什麽呢?”唐皇的言辭有些咄咄逼人,意在通過問話來考問這個僧人的真才實學。
身旁的魏征聽了暗地裏叫苦,後悔今天把皇上請到了這裏,原本是想讓皇上感受一下佛門講經時的盛況,同時,也想讓皇上親自領略一下高僧的才學,有助於皇上招納和選拔大德高僧,沒有想到的是:旁的不問,皇上卻突然問起了這年輕和尚的陳年往事。
這邊,江流兒聽了這氣勢不凡的中年人問話,心裏頓時五味雜陳,瞬間便勾起了他童年時的記憶和為父母報仇的場景,金山寺的恩師法明長老...江州府的賊人劉洪...夢中的父親陳光蕊...母親殷溫嬌的音容笑貌與留下遺書、玉佩...脾氣火爆的外公殷開山...還有那活潑俏麗的李容兒...
輕輕地把過去的場景從心頭一一拂去,江流兒隻留下了眼前的現場景象。
因為觸動了心底的傷疤,江流兒的心裏自然對這個人有些不悅,但仍然平靜地作答。
“貧僧別無所獲,隻修得一顆柔軟心。”
“哦,柔軟心?和尚這是怎麽說?”
“道家老子雲上善若水,儒家孔子曰智者樂水,而我佛禪語“善心如水“,水利萬象萬物,而善心備焉。”
“柔之形似水,清淨隨和,玲瓏剔透,圓融通達,靜柔而動剛,居高而潤下,豐盈而不自誇;柔之心乃是不恥下問、虛心坦懷,四方求教。”
“水,貌似柔,實則強;水雖柔,可克剛。譬如,似鐵的牙齒剛而易碎,似水的舌頭柔而綿長。”
江流兒的語氣抑揚頓挫,已然震懾住了全場僧俗之眾。
聽到這裏,唐皇身旁的魏征暗暗稱是,心裏為這玄奘喝彩不已。
講壇上的江流兒仍繼續道:“剛才這位施主問我自幼出家,所謂何求?貧僧想:人生處世當如水,須善待一切,柔軟而靈活、柔軟而善變、柔軟而變通。不妄求環境適應自己,而應善使自己適應環境。人在世間不順多,當學水之能潛、能湧、能流、能奔、能升能降,適境而生,適境而居……”
“這,就是貧僧的一顆柔軟心。”
“嘩嘩嘩!”講壇下響起了陣陣的掌聲。
這時,唐皇也禁不住對江流兒刮目相看,心想:這玄奘的“水”論與朕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倒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玄奘法師,這一番水論倒是讓我受教了!”當著眾人的麵,唐皇微笑著拱手致禮。
“不過...”話音一轉,唐皇又道:“如今道、佛兩教並行於世,而且我朝道在佛前,法師是佛門中人,敢問佛門子弟何以立足於世呢?”唐皇嘿嘿笑道,問了一個許多人想問又不敢問的問題。
“施主,我佛門子弟重在修心,如何立足在這世間並不重要。不過,貧僧倒是有八句話送給施主,也算是回答施主所問的問題吧。”
“法師請講。”唐皇大手一伸,擺出了一個請的動作。
“阿彌陀佛,施主請聽:凡人在世,不爭,元氣不傷;不畏,慧灼閃光;不怒,百神和暢;不憂,心內清涼;不求,不卑不亢;不執,可圓可方;不貪,小富安康;不苟,何懼君王!”
“嘶----”
“不苟,何懼君王?”
唐皇倒抽了一口涼氣,心裏頓時生出不快,臉色也暗淡了下來,心道:此僧大膽至極,在朕的麵前竟敢如此無禮!
太仆卿張道源奏道:“據臣所知,所謂佛,主要在於清、淨、仁、恕四個字,果正而佛空。佛家講求因果報應,這是教人內心從善,不做壞事,否則必有報應...”
“南朝達摩一葦渡江,前朝五祖弘忍天生佛性,已在民間傳為佳話。自古以來,曆代賢君都說儒、道、佛三教可以尊崇而不可以毀掉,望陛下您明鑒。”中書令張士衡也奏道。
這時,丞相魏征也出班奏報。
“陛下,佛自西域傳入我華夏以來,尊佛與謗佛的事情曾經屢屢發生,不足為奇。臣聽說化生寺內有一個僧人正在講經說法,這個僧人學識淵博、智慧過人,聽經的人無不悅服,陛下何不先去看看再做定論?”
“好,就依魏愛卿所言,你與寡人一同前往。”唐皇略一思索,馬上就拍板定了下來。
“臣遵旨。”魏征躬身領命。
化生寺內,風和日麗,陽光明媚。
聽說玄奘法師要講經,長安城內的很多達官貴人、各寺廟的眾僧以及許多信徒居士都來赴會,一齊拈香聽講。
江流兒身披景藍袈裟,盤腿端坐在獅子座上,他雙手合十,眼睛微閉,莊嚴而持重,高僧大德的形象油然而生。
“主人,這就是那個玄奘法師,雖說年輕,卻是滿腹經綸。”一身便服的魏征指著玄奘說道。
講壇的下麵,微服私訪的唐皇與魏征正在悄聲說話,抬眼便看見魏征手指上方的年輕僧人,見他年輕俊朗、儀表不凡,閱人無數的唐皇隻是輕輕點了點頭。
講壇上的江流兒(玄奘)開始宣講《法華經》、《華嚴經》、《金剛經》......
宣講時,江流兒的語氣平和而有力,或娓娓道來,或連珠妙語,他的嗓音似乎有一股磁性的魔力吸引著眾人,一卷卷的佛經仿佛轉化為一道道潺潺的佛音,像流水一般注入了聽經人的心田。
講經完畢,接下來是玄奘應僧俗兩眾所請,進行答疑解惑和辯經環節。
“玄奘法師,三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那麽這三法印的內在含義是什麽?”一名比丘尼合掌問道。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你仔細聽好: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這三個法印是我佛門基本教義。法就是法理法則,印就是依此印證的真理。一切法必須依照這三個法印,來印證它究竟是不是佛法。”玄奘不慌不忙,微笑作答。
“佛祖看透了過去、現在、未來之間的生滅相續,又省悟到所有事物必將隨著因緣的離散而最終消亡。緣聚則有,緣散則無,生滅刹那間,變化卻永恒。因為萬物都沒有永恒性,所以便是‘諸行無常’,這是第一個法印。”
“第二個法印是‘諸法無我’印,佛祖以慧眼觀察一切,都是依據緣起法則而建立的,眾多法則相互依存,但沒有一個絕對‘我’的實體存在。”
“而涅槃寂靜印,這第三個法印是由於認識到無常、無我,因而產生了‘無明’,熄滅了人諸多的煩惱,從而獲得寂靜與安樂。”
說到這裏,江流兒誦念了一句偈語。
“諸法因緣生,緣去法還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多謝師父點化。”比丘尼合掌稱謝。
“那和尚,你年紀輕輕便有如此慧見,由此可見,你出家修行的時間想來也不短了吧?”
一身青衣小帽的唐皇背負著雙手,突然發問道。
見壇下的這個中年男子高大魁梧,相貌堂堂,雙目炯炯有神,身上隱然有一股很強的氣場。
如今的江流兒也是奔波多年、久曆江湖的人了,心裏暗道,這個人似乎是久居上位之人,必然來曆不凡。
江流兒當下不敢怠慢,於是回道:“貧僧自幼便出家為僧。”
“原來和尚自幼以佛為家。不過,你自幼修行,想必幼年時便沒有了父母之愛、親情之暖,是以我要問你,這些年你究竟獲得了什麽呢?”唐皇的言辭有些咄咄逼人,意在通過問話來考問這個僧人的真才實學。
身旁的魏征聽了暗地裏叫苦,後悔今天把皇上請到了這裏,原本是想讓皇上感受一下佛門講經時的盛況,同時,也想讓皇上親自領略一下高僧的才學,有助於皇上招納和選拔大德高僧,沒有想到的是:旁的不問,皇上卻突然問起了這年輕和尚的陳年往事。
這邊,江流兒聽了這氣勢不凡的中年人問話,心裏頓時五味雜陳,瞬間便勾起了他童年時的記憶和為父母報仇的場景,金山寺的恩師法明長老...江州府的賊人劉洪...夢中的父親陳光蕊...母親殷溫嬌的音容笑貌與留下遺書、玉佩...脾氣火爆的外公殷開山...還有那活潑俏麗的李容兒...
輕輕地把過去的場景從心頭一一拂去,江流兒隻留下了眼前的現場景象。
因為觸動了心底的傷疤,江流兒的心裏自然對這個人有些不悅,但仍然平靜地作答。
“貧僧別無所獲,隻修得一顆柔軟心。”
“哦,柔軟心?和尚這是怎麽說?”
“道家老子雲上善若水,儒家孔子曰智者樂水,而我佛禪語“善心如水“,水利萬象萬物,而善心備焉。”
“柔之形似水,清淨隨和,玲瓏剔透,圓融通達,靜柔而動剛,居高而潤下,豐盈而不自誇;柔之心乃是不恥下問、虛心坦懷,四方求教。”
“水,貌似柔,實則強;水雖柔,可克剛。譬如,似鐵的牙齒剛而易碎,似水的舌頭柔而綿長。”
江流兒的語氣抑揚頓挫,已然震懾住了全場僧俗之眾。
聽到這裏,唐皇身旁的魏征暗暗稱是,心裏為這玄奘喝彩不已。
講壇上的江流兒仍繼續道:“剛才這位施主問我自幼出家,所謂何求?貧僧想:人生處世當如水,須善待一切,柔軟而靈活、柔軟而善變、柔軟而變通。不妄求環境適應自己,而應善使自己適應環境。人在世間不順多,當學水之能潛、能湧、能流、能奔、能升能降,適境而生,適境而居……”
“這,就是貧僧的一顆柔軟心。”
“嘩嘩嘩!”講壇下響起了陣陣的掌聲。
這時,唐皇也禁不住對江流兒刮目相看,心想:這玄奘的“水”論與朕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倒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玄奘法師,這一番水論倒是讓我受教了!”當著眾人的麵,唐皇微笑著拱手致禮。
“不過...”話音一轉,唐皇又道:“如今道、佛兩教並行於世,而且我朝道在佛前,法師是佛門中人,敢問佛門子弟何以立足於世呢?”唐皇嘿嘿笑道,問了一個許多人想問又不敢問的問題。
“施主,我佛門子弟重在修心,如何立足在這世間並不重要。不過,貧僧倒是有八句話送給施主,也算是回答施主所問的問題吧。”
“法師請講。”唐皇大手一伸,擺出了一個請的動作。
“阿彌陀佛,施主請聽:凡人在世,不爭,元氣不傷;不畏,慧灼閃光;不怒,百神和暢;不憂,心內清涼;不求,不卑不亢;不執,可圓可方;不貪,小富安康;不苟,何懼君王!”
“嘶----”
“不苟,何懼君王?”
唐皇倒抽了一口涼氣,心裏頓時生出不快,臉色也暗淡了下來,心道:此僧大膽至極,在朕的麵前竟敢如此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