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一兩銀子換得的銅錢,可以得到七斤二兩的銅,賣出去可得到二兩左右,收益率為百分之百以上;如果將這銅再打造成銅器,就能賣出五兩甚至六兩的高價。
而且銅跟白銀一樣,走貨非常快,就算有積壓那也是現金,不用擔心像布匹那樣砸在手裏。
以趙大貴現在技術能力,從製錢獲得銅還是將銅鑄造成各種器具,都沒有任何難度,而且都是可以批量生產的。
趙大貴對私鑄銀元和毀錢鑄銅的利潤一直覬覦已久,但因為這兩樣都是官府竭力禁止的違法事務,就算清廷再怎麽腐敗,在上海做這種事情也非常勉強,加上他前段時間還要跟很多商行鬥法,不敢給人留下把柄,因此才忍住不敢涉足。
不過,定海現在還在英國人手裏,官府實管不到這邊來,那就是另一回事情了,而且剛好可以用來彌補造船等投資造成的窟窿。
當然,從徐文強的角度而言,絲茶等合法生意的利潤都這麽高,還涉足風險如此巨大的行當,實在有些畫蛇添足,不是特別同意就是了。
私鑄銀元和毀錢鑄銅其實不難,涉及的硬件不難製作,而且就算沒有西方機械和科技書籍幫助,勤勞的中國工匠也早就掌握了這兩項技術,有的還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趙大貴帶著技術人員們在定海秘密工作一個月時間,總算把這兩個項目的生產線建立起來,隻要原料和銷售跟得上,每個月都能有四五萬元的純收益,堪稱是穩定的暴利。
有這筆錢做支持,就能放心大膽地造船,不需要過多考慮成本的問題。
按照趙大貴的想法,是希望現在就掌握生產蒸汽機輪船的能力,可惜這不現實,如果隻是設計圖紙還能嚐試一下,但大貴係的金屬加工能力不足,就是切割金屬的刀具都不能自己生產,大部分依靠進口,手上也沒有足夠的優質鐵料可供揮霍。
在這種情況下,隻能從木製帆船開始,然後過渡到以熟鐵和鋼鐵為龍骨的木殼船,之後逐漸過渡到蒸汽船。
總之,工業就是個細致活,帶著主角光環的主角們回到古代,然後帶領幾十名傳統工人就想打造出世界一流的蒸汽船,這樣的情節隻能存在小說裏,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發生的。
還好,以大貴係的技術能力,如果不考慮成本和銷售問題,單純仿製千噸以上西洋帆船,中間幾乎沒有什麽技術瓶頸可言,就是機床和刀具都足夠用。
趙大貴財大氣粗,大筆一揮,便決定挖九個船塢,建造三艘西洋帆船、三艘中式硬帆船和三艘中式軟帆船,還都是千噸以上的大船。
千噸級西洋帆船的售價為五萬元左右,千噸級中式帆船的價格為兩萬元左右,這九艘船的售價達到二十七萬,成本至少也在十五萬以上,果然是大手筆啊。
這些船的生產涉及的人工很多,單靠帶來的數百名工人遠遠不夠,還要在定海、上海和廣東等地招募更多工人,那是必然的事情了。
如今掌管定海的英國駐軍的是一位少校,多次到船廠觀看熱火朝天的造船場景,然後點了點頭就走了,不做任何評價。
在這一時期,以九艘大船的建造為核心,大貴係在機械製造方麵做出很多突破,為之後的發展打造非常堅實的技術基礎。
在這段時期,英國人和清廷舉行多次談判,談論定海的交割問題,英國人希望繼續拿著定海,但又不想付出太多代價;
清廷對定海也是一定要拿回來的,否則沒法向祖宗和百官交代。
雙方在談判桌上不斷扯皮,都不確定定海未來會屬於哪個國家,這使得雙方同時疏忽定海本身的管理問題,導致沒人理會趙大貴在定海的野蠻發展。
在這個時候,光是埋頭發展工業是不行的,還要掌握自己的武裝力量,也就是說要跟楊威利為首的水手們進行一場男人之間的談話。
得到趙大貴的召喚後,楊威利便放下手頭的事情,來到定海,踏上定海的土地。
這段時間,楊威利的壓力很大。
原來,他先前是澳門一家修道院的圖書館管理員,與謝爾敦是至交,後來被趙大貴看中,然後招入大貴係的序列。
到了上海後,謝爾敦更喜歡射擊和工程方麵的事情,進入趙大貴主持的繅絲廠建設項目;而楊威利則更喜歡航海,便接受英國軍官們的培訓,得到基本的海軍軍官培訓,然後又到東方號,在船上工作近一年。
像楊威利這樣有意往航海方麵發展的西學派學者共有九人,後來因為各種緣故,隻剩下六人堅持到現在。
在這些人當中,楊威利本身的數學功底最好,為人又特別勤奮,從海圖認知、航海術到船舶指揮等多個項目都表現出色,隱然為這六名學者的首領,繼而成為趙大貴派去學習西洋船隻操控的五十多名水手的領頭人物。
如今,楊威利是東方號的二副,屬於級別最高的中國水手,深受船長和東西方水手們的信任。
單從這個角度來講,楊威利也算功成名就了,但跟好友謝爾敦相比,就差了不止一星半點。
原來,謝爾敦數學基礎很好,隱然為李心蘭之下最厲害的數學家,在繅絲廠的建造過程中表現出色,在造船等事務中也逐漸超越擁有豐富造船經驗的陳凡,隱然成為趙大貴手下中方工程師中的第一人。
在大貴係的人員中,李心蘭和王韜作為最早跟隨趙大貴的學者,又是主持東方學院工作的校董,自然屬於第一序列;
大貴商行的徐文強作為趙大貴秘書室的室長,職位似乎不高,但掌握著很大的實權,在去年商戰中又立下大功,深受趙大貴信任,也屬於第一序列;
謝爾敦給趙大貴介紹顧盛,幫忙獲得大量科技書籍,在繅絲廠的建造中又立下很多功勞,在造船等方麵的進步也很快,明眼人都能看出謝爾敦早晚成為大貴係的首席工程師,因此也是第一序列的。
這四人既有功勞也有資曆,被人們稱為趙大貴手下四大巨頭;再往下就是最早跟趙大貴的陳掌櫃以及張掌櫃、白斯元等手握實權的部長級人物,也都是位高權重之人。
與之相比,指揮東方號的克裏斯船長雖然受趙大貴的禮遇,但最多算第三序列的,甚至克裏斯本人都認為這種劃分很合理,遇到謝爾敦和李心蘭等人都客氣非常。
那麽,問題就來了,克裏斯船長都隻算第三序列的,那麽作為東方號的二副(還不是大副),楊威利應該算第幾序列的?
而且銅跟白銀一樣,走貨非常快,就算有積壓那也是現金,不用擔心像布匹那樣砸在手裏。
以趙大貴現在技術能力,從製錢獲得銅還是將銅鑄造成各種器具,都沒有任何難度,而且都是可以批量生產的。
趙大貴對私鑄銀元和毀錢鑄銅的利潤一直覬覦已久,但因為這兩樣都是官府竭力禁止的違法事務,就算清廷再怎麽腐敗,在上海做這種事情也非常勉強,加上他前段時間還要跟很多商行鬥法,不敢給人留下把柄,因此才忍住不敢涉足。
不過,定海現在還在英國人手裏,官府實管不到這邊來,那就是另一回事情了,而且剛好可以用來彌補造船等投資造成的窟窿。
當然,從徐文強的角度而言,絲茶等合法生意的利潤都這麽高,還涉足風險如此巨大的行當,實在有些畫蛇添足,不是特別同意就是了。
私鑄銀元和毀錢鑄銅其實不難,涉及的硬件不難製作,而且就算沒有西方機械和科技書籍幫助,勤勞的中國工匠也早就掌握了這兩項技術,有的還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趙大貴帶著技術人員們在定海秘密工作一個月時間,總算把這兩個項目的生產線建立起來,隻要原料和銷售跟得上,每個月都能有四五萬元的純收益,堪稱是穩定的暴利。
有這筆錢做支持,就能放心大膽地造船,不需要過多考慮成本的問題。
按照趙大貴的想法,是希望現在就掌握生產蒸汽機輪船的能力,可惜這不現實,如果隻是設計圖紙還能嚐試一下,但大貴係的金屬加工能力不足,就是切割金屬的刀具都不能自己生產,大部分依靠進口,手上也沒有足夠的優質鐵料可供揮霍。
在這種情況下,隻能從木製帆船開始,然後過渡到以熟鐵和鋼鐵為龍骨的木殼船,之後逐漸過渡到蒸汽船。
總之,工業就是個細致活,帶著主角光環的主角們回到古代,然後帶領幾十名傳統工人就想打造出世界一流的蒸汽船,這樣的情節隻能存在小說裏,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發生的。
還好,以大貴係的技術能力,如果不考慮成本和銷售問題,單純仿製千噸以上西洋帆船,中間幾乎沒有什麽技術瓶頸可言,就是機床和刀具都足夠用。
趙大貴財大氣粗,大筆一揮,便決定挖九個船塢,建造三艘西洋帆船、三艘中式硬帆船和三艘中式軟帆船,還都是千噸以上的大船。
千噸級西洋帆船的售價為五萬元左右,千噸級中式帆船的價格為兩萬元左右,這九艘船的售價達到二十七萬,成本至少也在十五萬以上,果然是大手筆啊。
這些船的生產涉及的人工很多,單靠帶來的數百名工人遠遠不夠,還要在定海、上海和廣東等地招募更多工人,那是必然的事情了。
如今掌管定海的英國駐軍的是一位少校,多次到船廠觀看熱火朝天的造船場景,然後點了點頭就走了,不做任何評價。
在這一時期,以九艘大船的建造為核心,大貴係在機械製造方麵做出很多突破,為之後的發展打造非常堅實的技術基礎。
在這段時期,英國人和清廷舉行多次談判,談論定海的交割問題,英國人希望繼續拿著定海,但又不想付出太多代價;
清廷對定海也是一定要拿回來的,否則沒法向祖宗和百官交代。
雙方在談判桌上不斷扯皮,都不確定定海未來會屬於哪個國家,這使得雙方同時疏忽定海本身的管理問題,導致沒人理會趙大貴在定海的野蠻發展。
在這個時候,光是埋頭發展工業是不行的,還要掌握自己的武裝力量,也就是說要跟楊威利為首的水手們進行一場男人之間的談話。
得到趙大貴的召喚後,楊威利便放下手頭的事情,來到定海,踏上定海的土地。
這段時間,楊威利的壓力很大。
原來,他先前是澳門一家修道院的圖書館管理員,與謝爾敦是至交,後來被趙大貴看中,然後招入大貴係的序列。
到了上海後,謝爾敦更喜歡射擊和工程方麵的事情,進入趙大貴主持的繅絲廠建設項目;而楊威利則更喜歡航海,便接受英國軍官們的培訓,得到基本的海軍軍官培訓,然後又到東方號,在船上工作近一年。
像楊威利這樣有意往航海方麵發展的西學派學者共有九人,後來因為各種緣故,隻剩下六人堅持到現在。
在這些人當中,楊威利本身的數學功底最好,為人又特別勤奮,從海圖認知、航海術到船舶指揮等多個項目都表現出色,隱然為這六名學者的首領,繼而成為趙大貴派去學習西洋船隻操控的五十多名水手的領頭人物。
如今,楊威利是東方號的二副,屬於級別最高的中國水手,深受船長和東西方水手們的信任。
單從這個角度來講,楊威利也算功成名就了,但跟好友謝爾敦相比,就差了不止一星半點。
原來,謝爾敦數學基礎很好,隱然為李心蘭之下最厲害的數學家,在繅絲廠的建造過程中表現出色,在造船等事務中也逐漸超越擁有豐富造船經驗的陳凡,隱然成為趙大貴手下中方工程師中的第一人。
在大貴係的人員中,李心蘭和王韜作為最早跟隨趙大貴的學者,又是主持東方學院工作的校董,自然屬於第一序列;
大貴商行的徐文強作為趙大貴秘書室的室長,職位似乎不高,但掌握著很大的實權,在去年商戰中又立下大功,深受趙大貴信任,也屬於第一序列;
謝爾敦給趙大貴介紹顧盛,幫忙獲得大量科技書籍,在繅絲廠的建造中又立下很多功勞,在造船等方麵的進步也很快,明眼人都能看出謝爾敦早晚成為大貴係的首席工程師,因此也是第一序列的。
這四人既有功勞也有資曆,被人們稱為趙大貴手下四大巨頭;再往下就是最早跟趙大貴的陳掌櫃以及張掌櫃、白斯元等手握實權的部長級人物,也都是位高權重之人。
與之相比,指揮東方號的克裏斯船長雖然受趙大貴的禮遇,但最多算第三序列的,甚至克裏斯本人都認為這種劃分很合理,遇到謝爾敦和李心蘭等人都客氣非常。
那麽,問題就來了,克裏斯船長都隻算第三序列的,那麽作為東方號的二副(還不是大副),楊威利應該算第幾序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