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法邱等六人在大廳之中,看到了來曆不明的銅棺,聽到了從銅棺之中傳來的低沉的樂聲,當他帶人撬開銅棺後,不但看到了八角音盒,但他最震驚的是居然見到了傳說中的“漂流石繭”。
漂流石繭,顧名思義,是漂流而來的用石頭仿照蠶蟲的繭做成的一件東西。如果尋找相同物,應該算是埃及法老的內棺了,不過外國佬裏麵的是脫水成幹的木乃伊,而中國的可是嬌滴滴的美女。從這一點上講,漂流石繭的左右相當於一件交通工具。
曆史上最早關於漂流石繭的記載,應該是春秋時期無名氏所著的《列國誌》。盡管這隻是一本記載春秋列國野史、神話鬼怪的筆記書,因為有些亂離怪神,以至於作者也不敢署上自己的名字,書中記載的事情真真假假,有的被後世考古證明確有其事,有的卻虛無縹緲無從考據。作為野史的重要證據,這本殘缺不全的筆記被明朝末期的大收藏家臧海收藏,當然他如何取得的不做深入研究,但基本可以斷定是從盜墓賊手中購得。解放後臧海將《列國誌》殘本捐獻給國家,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影印版在北大、人大等高校的教授手中。
書中記載,大約在春秋時代末期,齊、魯、楚三國交接之地有一彈丸之國名曰聊國,也就是現如今的sd、hn、hb接壤地區,黃河之濱。所謂聊國,並非閑著無事的聊天之國,實則取的是民不聊生的意思,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黃河經常泛濫成災,百姓流離失所。聊國周圍存在著齊、楚等大國,也有魯國這類周天子直係親屬的屬地,但所有的國家對這一地方都不願意管,畢竟每年幾萬流離失所的難民不是哪個國家願意承擔的。周天子勢弱,自然指揮不動齊、楚等大國,又不願意讓自己的弟弟——魯國國君管這一爛攤子。無奈之下,恰巧自己的一個侄子因為調戲周天子的一個並不待見的妃子而惹怒了天子,於是被罰到魯國去收拾爛攤子。
分封到聊國的國王其實本無大誌氣,更何況天子把那個妃子賜給了他,於是他夜夜笙簫,好不快活。可惜好景不長,就在他當上國王的第二年夏天,天降暴雨連綿數月,黃河水也漲到曆史最高位,水量之大前所未有。由於當時又沒有如大禹般的人物帶領大家治水,黃河最終決堤十裏,淹沒村莊無數,老百姓惶恐,以為是大神燭龍降災於世,紛紛攜家帶口爭相逃亡,一時之間舉國動蕩。
聊國國王也惶恐不已,以為自己的荒誕行為觸怒了天帝,隻好終日祈禱水退潮消,並昭告天下,如有入大禹般治水之能人,他願意上奏周天子,將王位禪讓於他。隻可惜,大禹是開立夏國,統治天下的賢能,如他一般的人物又怎會相中這彈丸之地?不過前來一試身手的人如過江之鯉般,有的說能召喚上古大神,有的說自己是大禹轉世,有的認為大水為妖魔作祟,說自己能斬妖除魔。
國王並無良策,估計是抱著死馬當活馬醫想法,不管是誰都讓他們去試。一時之間舉國上下烏煙瘴氣,人心更是惶惶。群臣也分成好幾派,有的主張用神靈之力,有的主張舉國逃亡,更有甚者將這天災歸於聊國國王治國無方,應以死謝罪。國王震怒,處決了幾個造謠生事的大臣,也斬了幾個故弄玄虛的治水之人,但於事無補,大水反而愈加厲害。
忽有一日,水流泛濫的黃河之中漂來一具石繭之棺,老百姓打開石繭後,從裏麵走出一名年輕女子,其貌驚為天人,並能口吐人言,指導民眾抗災,僅用數天便將洪水馴服。聊國國王聞之,不要臉地將詔書內容稍作變更,自己仍然當著國王,而將漂流石繭中走出的女子奉為天女。實際上國王想廢掉王後,立天女為後,隻不過天女卻不答應而已。這來曆不明的天女不但智慧卓絕,而且有種種神機手段,帶領全國老百姓興水利、墾荒田、發展畜牧和冶煉工業,與齊、魯等國通商,僅用半年多的時間變讓老百姓重新安居樂業。舉國民眾對其崇拜不已,紛紛信服其能,漸漸地聊國民眾信天女而不在奉周家。
齊國、魯國以及南方的楚國雖然不屑於管理聊國之地,但畢竟這片土地也是天子之壤,且諸國卜算,得這一國則能影響周天子,成為天子之下的第一人。於是便在洪水泛濫之時想趁火打劫,也派了無數間諜到聊國造謠生事,沒成想突然出現一個天女,不僅迅速平息了洪水,更發展農工,讓聊國迅速穩定下來。
三國國君心有不甘,又覬覦天女的美麗,畢竟貌若天仙又有治國隻能的女子舉國沒幾個,均想據為己有。於是便借聊國不奉周為名,聯合起兵十萬,討伐聊國。三國與聊國展開大戰,從夏天打到了冬天,盡管天女有種種手段,但聊國孱弱,最終被滅國,而天女在最後的戰爭中因被機弩射中而被俘,天女自然不肯淪為三國國君玩物,於是動用自己的神機手段影響幾人,讓他們互相顧忌而不敢擅動。最終三國國君互相猜忌,有考慮到誰也不可能將如此尤物收入囊中,更不可能與他人分享,惱怒之下的國君怕夜長夢多,本著“損人不利己”的原則,最後竟以熔化的銅水將天女處死。
《列國誌》中關於石繭和天女的記載雖然隻有寥寥數語,且言語太過神話,但其中諸如黃河決堤、四國戰爭等事件後經證明確有其事,因此也引起了史學專家的爭論。不過漂流石繭的記載也概括了天女的特征,首先是極具魅惑的外表,其次是有超出常人的能力,最後是能夠蠱惑人心,具有靈魂攻擊能力。雖然這一切看起來怪誕不經,但春秋時期本來很多事情就是未解之謎,因此不管是史學家還是平民百姓都無法判定真假。
漂流石繭,顧名思義,是漂流而來的用石頭仿照蠶蟲的繭做成的一件東西。如果尋找相同物,應該算是埃及法老的內棺了,不過外國佬裏麵的是脫水成幹的木乃伊,而中國的可是嬌滴滴的美女。從這一點上講,漂流石繭的左右相當於一件交通工具。
曆史上最早關於漂流石繭的記載,應該是春秋時期無名氏所著的《列國誌》。盡管這隻是一本記載春秋列國野史、神話鬼怪的筆記書,因為有些亂離怪神,以至於作者也不敢署上自己的名字,書中記載的事情真真假假,有的被後世考古證明確有其事,有的卻虛無縹緲無從考據。作為野史的重要證據,這本殘缺不全的筆記被明朝末期的大收藏家臧海收藏,當然他如何取得的不做深入研究,但基本可以斷定是從盜墓賊手中購得。解放後臧海將《列國誌》殘本捐獻給國家,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影印版在北大、人大等高校的教授手中。
書中記載,大約在春秋時代末期,齊、魯、楚三國交接之地有一彈丸之國名曰聊國,也就是現如今的sd、hn、hb接壤地區,黃河之濱。所謂聊國,並非閑著無事的聊天之國,實則取的是民不聊生的意思,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黃河經常泛濫成災,百姓流離失所。聊國周圍存在著齊、楚等大國,也有魯國這類周天子直係親屬的屬地,但所有的國家對這一地方都不願意管,畢竟每年幾萬流離失所的難民不是哪個國家願意承擔的。周天子勢弱,自然指揮不動齊、楚等大國,又不願意讓自己的弟弟——魯國國君管這一爛攤子。無奈之下,恰巧自己的一個侄子因為調戲周天子的一個並不待見的妃子而惹怒了天子,於是被罰到魯國去收拾爛攤子。
分封到聊國的國王其實本無大誌氣,更何況天子把那個妃子賜給了他,於是他夜夜笙簫,好不快活。可惜好景不長,就在他當上國王的第二年夏天,天降暴雨連綿數月,黃河水也漲到曆史最高位,水量之大前所未有。由於當時又沒有如大禹般的人物帶領大家治水,黃河最終決堤十裏,淹沒村莊無數,老百姓惶恐,以為是大神燭龍降災於世,紛紛攜家帶口爭相逃亡,一時之間舉國動蕩。
聊國國王也惶恐不已,以為自己的荒誕行為觸怒了天帝,隻好終日祈禱水退潮消,並昭告天下,如有入大禹般治水之能人,他願意上奏周天子,將王位禪讓於他。隻可惜,大禹是開立夏國,統治天下的賢能,如他一般的人物又怎會相中這彈丸之地?不過前來一試身手的人如過江之鯉般,有的說能召喚上古大神,有的說自己是大禹轉世,有的認為大水為妖魔作祟,說自己能斬妖除魔。
國王並無良策,估計是抱著死馬當活馬醫想法,不管是誰都讓他們去試。一時之間舉國上下烏煙瘴氣,人心更是惶惶。群臣也分成好幾派,有的主張用神靈之力,有的主張舉國逃亡,更有甚者將這天災歸於聊國國王治國無方,應以死謝罪。國王震怒,處決了幾個造謠生事的大臣,也斬了幾個故弄玄虛的治水之人,但於事無補,大水反而愈加厲害。
忽有一日,水流泛濫的黃河之中漂來一具石繭之棺,老百姓打開石繭後,從裏麵走出一名年輕女子,其貌驚為天人,並能口吐人言,指導民眾抗災,僅用數天便將洪水馴服。聊國國王聞之,不要臉地將詔書內容稍作變更,自己仍然當著國王,而將漂流石繭中走出的女子奉為天女。實際上國王想廢掉王後,立天女為後,隻不過天女卻不答應而已。這來曆不明的天女不但智慧卓絕,而且有種種神機手段,帶領全國老百姓興水利、墾荒田、發展畜牧和冶煉工業,與齊、魯等國通商,僅用半年多的時間變讓老百姓重新安居樂業。舉國民眾對其崇拜不已,紛紛信服其能,漸漸地聊國民眾信天女而不在奉周家。
齊國、魯國以及南方的楚國雖然不屑於管理聊國之地,但畢竟這片土地也是天子之壤,且諸國卜算,得這一國則能影響周天子,成為天子之下的第一人。於是便在洪水泛濫之時想趁火打劫,也派了無數間諜到聊國造謠生事,沒成想突然出現一個天女,不僅迅速平息了洪水,更發展農工,讓聊國迅速穩定下來。
三國國君心有不甘,又覬覦天女的美麗,畢竟貌若天仙又有治國隻能的女子舉國沒幾個,均想據為己有。於是便借聊國不奉周為名,聯合起兵十萬,討伐聊國。三國與聊國展開大戰,從夏天打到了冬天,盡管天女有種種手段,但聊國孱弱,最終被滅國,而天女在最後的戰爭中因被機弩射中而被俘,天女自然不肯淪為三國國君玩物,於是動用自己的神機手段影響幾人,讓他們互相顧忌而不敢擅動。最終三國國君互相猜忌,有考慮到誰也不可能將如此尤物收入囊中,更不可能與他人分享,惱怒之下的國君怕夜長夢多,本著“損人不利己”的原則,最後竟以熔化的銅水將天女處死。
《列國誌》中關於石繭和天女的記載雖然隻有寥寥數語,且言語太過神話,但其中諸如黃河決堤、四國戰爭等事件後經證明確有其事,因此也引起了史學專家的爭論。不過漂流石繭的記載也概括了天女的特征,首先是極具魅惑的外表,其次是有超出常人的能力,最後是能夠蠱惑人心,具有靈魂攻擊能力。雖然這一切看起來怪誕不經,但春秋時期本來很多事情就是未解之謎,因此不管是史學家還是平民百姓都無法判定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