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若是想平定西北,吐蕃不得不防,我們是否也要準備對其用兵呢?”江鉦指指地圖道。


    “是啊,吐蕃歸順於蒙元,受其轄製,他們若是出兵,將對我朝形成極大的威脅!”陸秀夫也點頭道。


    “吐蕃過去與我朝交好,臣以為可加以招撫,不宜急於動兵!”鄧光薦言道。


    “這……”對這個問題趙昺一時也不知如何作答。


    這實在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吐蕃這地方的資源以當前的科技能力根本無法開發,所以對於大宋而言都不如雞肋,吃它實在沒有什麽油水,弄不好還卡了嗓子眼兒。而你對其代答不理,它還時不時的給你添點膩歪。


    吐蕃也就是現代的西藏地區,由於地理隔絕,且又貧瘠的原因,在唐以前的曆朝曆代皆沒有將其兼並的意思。且青藏高原上的部族一直也是分裂狀態,從未出現過威脅中原王朝的強盛政權,對中原王朝構不成威脅,雙方也算相安無事的過了千年。


    不同於現代人平常認知的是在一千多年前青藏高原的氣候並不像今天一樣惡劣,彼時的青藏高原氣候較為溫暖濕潤,完全有條件發展農耕經濟,並非如同草原上一樣是遊牧民族,其主要經濟結構是畜牧+農耕,能夠給國家提供較為穩定的經濟基礎,同時遊牧農業又能為軍隊提供優良的馬匹和優秀的騎手。


    吐蕃王朝形成於七世紀初,彼時高原上並非隻有吐蕃王朝一家獨大,甚至還有兩個比吐蕃更強盛的政權,分別是阿裏地區的象雄和青海地區的蘇毗,而位於藏南河穀地帶的吐蕃王朝和唐王朝是被蘇毗象雄兩國隔開的。


    在唐王朝看來,吐蕃自然構不成什麽威脅,對這個方向用兵的興趣並不大,乃至於吐蕃在對唐朝附庸國吐穀渾用兵時,朝野之內都有很大的聲音反對出兵吐蕃支援吐穀渾。但吐蕃在吞並了更為富饒的吐穀渾之後,吐蕃王朝的實力達到頂峰,治下擁有近千萬人口。


    在唐太宗時期,吐蕃與唐王朝關係較好,在以文成公主入藏為代表的兩國往來之中,吐蕃從中原地區學習到了很多農耕、手工業知識,包括紡織、金屬冶煉、陶瓷、建築等等,尤其是先進的金屬冶煉技術,極大促進了吐蕃王朝的經濟發展,尤其是金屬鐵器的到來,不僅使吐蕃農業生產力得到激增,而且為極大提升了吐蕃軍隊的戰鬥力。


    各種先進技術的到來加上良好的氣候環境,吐蕃經濟一片繁榮,甚至還能進行一定的文化輸出。而兵強馬壯、國富軍強的吐蕃自然而然的也不安分了,想到了繼續對外擴張,但是環視四周,南麵和西麵是不可翻越的喜馬拉雅山脈,想要對外擴張,唯有在北麵和東麵,直接對抗唐王朝。


    可全盛時期的唐王朝完全不是吐蕃能打的過的,但是國內經濟和軍事力量的發展,給吐蕃帶來了不被唐王朝滅國的資本。不過唐朝也失去了對吐蕃的緩衝地帶,致使唐朝在往後的戰爭處於不利地位。


    此後百餘年間,唐朝也曾多次與吐蕃發生衝突,但隨著其的衰落實力大不如前,基本處於守勢。直到唐代後期,吐蕃發生分裂,後來宗教勢力和政治集團結合,形成了噶丹派、噶舉派、薩斯迦派、伯木古魯派、搽八裏派等,它們各據一方,互相征伐,持續了近四百多年。


    直到十四世紀蒙古人崛起,在窩闊台進攻宋四川的時候,蒙古軍進入了吐蕃東北部地區,征服了一些部落。後召請最有影響的宗教首領之一薩斯迦派首領薩班到涼州,議定歸附條款:吐蕃各地世俗首領官仍原職;任命薩斯迦首領為達魯花赤,賜金、銀符;各地編出籍冊,開列官員姓名、俗眾人數和貢賦定額,由朝廷遣官與薩斯迦官員共同征收國賦。


    在薩斯迦派的帶動下,烏思、藏、納裏諸地歸附了蒙古。其他地方仍散布著不少未降服的部落,因此蒙古繼續出兵征服。忽必烈南征大理,取道於今四川西部的吐蕃之地,渡過大渡河,直抵金沙江,順道收服了這一帶的許多吐蕃部落。其後,蒙古軍不斷進兵朵思麻、朵甘思地區,先後把這一帶零星部落收歸治下。


    後來忽必烈頒布藏文詔書,肯定八思巴宗教上師的地位,重申自己皈依佛法。蒙古承認並支持薩迦派在吐蕃的領袖地位並以佛教為國教,而薩迦派則承認蒙古對吐蕃的統治並接受蒙古的管轄。吐蕃的其他教派勢力,也相繼向蒙古統治者表示忠誠,以取得蒙古朝廷的支持。


    元在西藏清查民戶、設置驛站、征收賦稅、駐紮軍隊、任命官員,並將元朝刑法、曆法在西藏頒行。任用藏族僧俗擔當從中央到地方高級官吏。烏思藏、朵甘等地行政機構之設裁及官員的任免、升降、賞罰,皆聽命於元廷。


    至元元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下詔設立總製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吐藩地區軍政事務。烏思藏、朵甘等地成為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國的一部分,西藏地方從此正式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


    如此而言,吐蕃已經是蒙元的屬地,而今趙昺滅了蒙元,也是要繼承其的國家遺產。他若是就此放棄,導致吐蕃自此分裂出去,必將被後人唾罵。可是讓他現下派兵收複,那真是有心無力,且拿到手也毫無價值,更會成為國家的包袱。


    “陛下,吐蕃地處偏遠,物資匱乏,比之瓊州還不如。且中原人對那裏氣候極不適應,勞師遠征必會造成極大的傷亡。不若緩緩圖之!”陸秀夫看皇帝躊躇不語,一時間難以定奪,出言建議道。


    “陛下,我朝連年征戰,當下又分兵兩線作戰。攻破大都後也許休養生息,又要防備草原餘孽的侵擾,準備遠征塞外。若是再用兵吐蕃,國力實在難以支撐多線作戰,臣以為陸相所言極是,待平定西北和草原,中原穩固後,再圖之!”江璆也附議道。


    “此議不錯,但若吐蕃不平,則西域不同,西北不安啊!”趙昺點點頭,歎口氣道。


    他當然清楚麵臨的困難,第一點就是地理問題——宋朝是在中原的,軍隊裏的兵也都是平原兵,而吐蕃是在高原的。上過青藏高原的朋友肯定知道高原反應是什麽感覺,呼吸困難、渾身無力,走幾步就得停停,嚴重一些的還要得水腫。而這也是中原王朝幾乎沒有在高原用過兵的原因之一。


    其次,前去吐蕃的道路艱難,直到現代在科技的加持下,才勉強修通公路,而付出的代價不是古代社會所能承受的。現在從吐蕃想到大都,行程不是以月計,而是要以年來算的。漫長的高原行軍就會造成大量的非戰鬥減員,沒有生病的士兵戰鬥力也是大打折扣。要保證他們的軍需糧草也更是一個艱難的任務,耗費巨額財富。


    再有就是陸秀夫所言,糧就一石糧,嘴卻有那麽多張嘴,那麽用兵方向上肯定是要有個輕重緩急的,北方草原上蒙古人的威脅自不用多說,早在瓊州時趙昺就下定了攻滅蒙古的心思,可要將他們剿滅和收服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久。


    “陛下,西域地區為蒙古的察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盤踞,若想打通西域就必須對它們用兵,而那裏也非我大宋故土,且我朝早已自海上行商西洋,通達海外眾番國。臣以為暫時並無必要用兵西域。”江鉦指著地圖又言道,“此外,吐蕃在唐時入侵西北隻能假道吐穀渾,也就是當下的西寧州,我朝隻要在此築城遣兵據守,就能切斷他們進入中原的道路。”


    “嗯,有理!”趙昺順著其手指看去道。


    吐穀渾的位置在今青海省,緊鄰河西走廊,夾在彼時唐帝國和吐蕃王朝中間,是一塊很明顯的戰略緩衝地帶,是唐帝國和吐蕃王朝必爭之地。唐帝國得之,進可以從此地攻打吐蕃,退可以掩護內地;吐蕃得之,那麽河西走廊便觸手可及,掐斷河西走廊西域便是囊中之物,兵鋒甚至可以直指長安城。


    “陛下,其實吐蕃不足為患!”鄧光薦笑道,“據唐書所載,吐蕃人每次下高原作戰,一開始生龍活虎戰力強悍。但是十幾天之後就想睡覺,每天渾渾噩噩,沒有力氣,所以隻是在劫掠後便會退兵,從不敢深入關中地界。”


    “先生一說,朕也想起確是如此!”趙昺也笑道。


    他忘記了中原人上高原會因為缺氧而發生嚴重的反應。而吐蕃人由於長期生活在高原地區,每次一下來便會發生“醉氧症”,隨著氧氣濃度的增加,人就會出現全身不適、疲乏無力、困倦、嗜睡、食欲亢進、體重增加、下肢浮腫等症狀。


    所以,吐蕃不可能像女真、契丹那樣長期占領中原。不僅如此,在對西域的統治中吐蕃也並沒有實現真正的統治,主要還是掠奪其兵源和物資。那麽自己上不去,其也下不來,解決吐蕃的問題也就不那麽緊迫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讓你窩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讓你窩心並收藏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