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那小兒,離著清邑還有多遠?”
邑①者,城邦也,清邑就是清城。
“翻過這座山就是了。甲首大人,你都問了好多遍了,翻過這山再走上十裏地就是清邑了。”小孩沒好氣地回道。許是被問了許多遍,實在有些煩了,複又對著後麵幾人高聲嚷嚷道:“若是想早些回家,你們還得加把勁開路才是。”
身後幾名男子手中正揮舞著刀劍,對著四周的荊棘、亂枝砍個不停。這高山野嶺之上荒草叢生,到處是茂密低矮的灌木叢,不時又有大石、小溪攔路,說是有條林間小路,卻也十分不好走。
這帶路的山民小孩生得矮小,又是山裏長大,走慣了此地,倒能快速在林間穿梭著。身後幾個大人卻是不行,須要用刀具劈砍出一條小道來,方能緩緩前進。
如此費時費力忙活了一上午,如今幾人早已是氣喘籲籲。
“各位兄弟,再加把勁吧,老子等不及要回清邑了。也不知我那婆娘有沒有照顧好我那老娘和小兒。”為首的甲士招呼著大家繼續出力,身後的兩名同伴卻是叫起苦來。
“哎呦,我的甲首哥哥呀,還是先歇歇吧,一上午淨在這林子中繞了,身上幹糧也用盡了,如實沒多少力氣了。”他氣喘籲籲地言道。
“是啊,甲首,反正離得也不遠了,急什麽。難道你那婆娘還能又給你生出個大胖小子在家等你不成。”身旁一人接茬打趣道,趁機也停了手上的活計稍稍歇上片刻。
“她敢,老子幾年不曾回家,是誰播的種啊……”
“哈哈哈哈,那可說不準……”
近鄉情怯或許有之,但更多的卻是即將回鄉的欣喜之情,連說話間都開始打著趣。想到即將到達的家鄉,眾人心情也不自覺歡快起來。
這三名甲士本是黃河邊上鄭衛兩國邊境的鄭國戍卒,都是清邑之人。
幾年前,清邑的上百甲士並千餘征夫跟隨著大夫高克,來到黃河邊上為國戍邊。說好的以一年為期,可是瓜熟蒂落已是幾番春秋,鄭國的朝堂上卻好像忘了還有這麽一支戍卒,一直也沒有讓他們回轉的消息。
此次,更逢狄人入侵,數萬狄師接連屠邢滅衛,兵峰之盛,望之膽寒。於是,當狄人的軍勢逼近黃河邊時,這支清邑的戍卒卻是未戰先潰了。②
<a href="http://m.beqege.cc" id="wzsy">beqege.cc</a>
如今成了逃卒,他們已然是戴罪之身。一路上不僅多次被鄭國的城邑拒之門外,甚至還遇邑宰派兵追捕,成了有家難回之人。因而隻能繞路來到此地,聽聞在這荒山之中便有一條返鄉的小路。
此刻,他們並不知道的是,就在這茂密的灌木林後,卻有幾雙眼睛正炯炯有神地注視著這三名甲士的一舉一動,便如猛虎狩獵前的凝視觀察。
“注意,獵物已被帶入陷阱,大家兵戈準備。”為首的青年幽幽地說道,對著手下們下著命令。
身後幾人聞言紛紛拿起青銅刀劍戈矛,手中弩箭上弦。此刻他們化身了林中的獵手,而獵物便是那三名甲士,要獵取的便是他們身上的兵(武器)、甲(甲胄)。
“這就是落武者狩,專門用來狩獵落單的戰敗武士。”
“西門吉,你帶兩人從後路包抄,多注意些腳下,別發出大聲響露了行蹤。”
“計察,你率三人繼續於側邊埋伏,持弩射擊,記得著重先射那為首的精壯之人。”
“仆楊、仆柳,你二人隨我一起攔截前路。”
於正見時機成熟,微一甩手,示意眾人趕緊行動起來。
“是,公子。”
這位名為於正的年輕人也不知前世做了什麽惡事惹怒了老天,一個精準的閃電,硬是把他劈得穿越了,而且還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古代周朝。他魂穿了一個與自己同名同姓的貴族小子,成了眾人口中的“公子”。
這時的“公子”可不是後世古裝劇裏爛大街的稱呼,在此時“公子”乃是真正的貴族之稱。
《禮記》:諸侯之子為公子,公子之子為公孫。
華夏諸侯國中,國君的同族之人稱之為公族,國君的兒子則稱之為“公子”,國君的女兒稱為“公女”或者“女公子”。
所以“公子”乃是國君或者上代國君之子才能有的專屬稱呼,是這個國家真正的貴族。公子可以治政,成為公族大夫;公子也可以領兵,成為一軍之將。在整個春秋戰國的曆史上,便有不少文武兼備,建立了赫赫威名的“名公子”。
不過於正所穿越的這個“公子”卻是有些悲催了。繼承了原身腦海中零碎的記憶後,於正了解到自己所在的國家乃是“邘國”,正是他“於”這個姓氏的始祖之國。
周滅商而興後,大舉分封諸侯。由於邘地所在北扼上黨之門,南控虎牢之險,交通東西各國,位置十分重要,所以武王特封其次子邘叔(姬誕)於邘地,建立了姬姓邘國。從這之後,邘叔的後世子孫便都開始以邘為氏③。
春秋時代姓和氏是分開的,姓是族屬,氏是分支。所以於正此時正確的寫法應該是姬·邘·正,姬是姓,邘是氏,正是名。當然他如今還有個字,叫做子敬,取“德正而人敬之”之意。
西周初年,邘國作為武王次子的封國也曾顯赫一時。然而滄海桑田,周朝也由西周變成了東周。王室東遷後,邘邑所在之地因靠近王都雒邑(“雒”同“洛”,後世洛陽)附近,竟變成了天下炙手可熱的近畿之地。而邘國所控的虎牢之險,更是東方諸侯上洛朝拜天子的必經之所。
了解日本戰國曆史的人都知道,“上洛”④對於那些野心勃勃的諸侯們來說是多有吸引力的事。而邘邑所處關鍵之地,卻無足夠的實力,便如“稚兒持金於鬧市”,下場如何可想而知。
【作者題外話】:注①:邑,此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上部是“囗”,表示城市;下部為跪著的人形。有土地有人,意思是都邑、城市。用作偏旁時變體為“阝”(右耳旁)。從“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關,如都、郡、鄰、邦等。有些姓氏如鄭、邢、鄧、鄒、郭、邱等也有“阝”旁,說明在商周時期,這些姓氏是個有城邦的諸侯。
注②:《春秋·魯閔公二年》記載:“冬,十有二月,狄入衛,鄭棄其師。”《左傳》雲:“鄭人惡高克,使帥師次於河上,久而弗召,師潰而歸,高克奔陳。鄭人為之賦《清人》。”
注③:於姓,中華姓氏之一,一般認為於姓最早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邘叔獲封於邘國,後邘叔的子孫就以於為氏。春秋戰國,邘叔有後裔遷山東郯城。魏晉南北朝時期,於姓真正走向全國。
注④:上洛,提起這兩個字大家會不自覺地想到日本戰國,其實這卻是日本先學的中國。
首先,就說這京都的名稱。京都的曆史始自平安時代的平安京,平安京東側的“左京”取名叫“洛陽”,西側的“右京”取名“長安”。看這名字就知道,這是仿的中國唐代的都城。
再說上洛這件事本身,其實也是學的春秋時期齊桓公的九合諸侯,最後讓天子承認他是霸主之事。齊桓公不僅幹涉了周王室的廢立,還讓天子正式承認了他的霸主地位。這不就是日本戰國大名今川義元、武田信玄甚至織田信長等人想要上洛的原因嘛。
邑①者,城邦也,清邑就是清城。
“翻過這座山就是了。甲首大人,你都問了好多遍了,翻過這山再走上十裏地就是清邑了。”小孩沒好氣地回道。許是被問了許多遍,實在有些煩了,複又對著後麵幾人高聲嚷嚷道:“若是想早些回家,你們還得加把勁開路才是。”
身後幾名男子手中正揮舞著刀劍,對著四周的荊棘、亂枝砍個不停。這高山野嶺之上荒草叢生,到處是茂密低矮的灌木叢,不時又有大石、小溪攔路,說是有條林間小路,卻也十分不好走。
這帶路的山民小孩生得矮小,又是山裏長大,走慣了此地,倒能快速在林間穿梭著。身後幾個大人卻是不行,須要用刀具劈砍出一條小道來,方能緩緩前進。
如此費時費力忙活了一上午,如今幾人早已是氣喘籲籲。
“各位兄弟,再加把勁吧,老子等不及要回清邑了。也不知我那婆娘有沒有照顧好我那老娘和小兒。”為首的甲士招呼著大家繼續出力,身後的兩名同伴卻是叫起苦來。
“哎呦,我的甲首哥哥呀,還是先歇歇吧,一上午淨在這林子中繞了,身上幹糧也用盡了,如實沒多少力氣了。”他氣喘籲籲地言道。
“是啊,甲首,反正離得也不遠了,急什麽。難道你那婆娘還能又給你生出個大胖小子在家等你不成。”身旁一人接茬打趣道,趁機也停了手上的活計稍稍歇上片刻。
“她敢,老子幾年不曾回家,是誰播的種啊……”
“哈哈哈哈,那可說不準……”
近鄉情怯或許有之,但更多的卻是即將回鄉的欣喜之情,連說話間都開始打著趣。想到即將到達的家鄉,眾人心情也不自覺歡快起來。
這三名甲士本是黃河邊上鄭衛兩國邊境的鄭國戍卒,都是清邑之人。
幾年前,清邑的上百甲士並千餘征夫跟隨著大夫高克,來到黃河邊上為國戍邊。說好的以一年為期,可是瓜熟蒂落已是幾番春秋,鄭國的朝堂上卻好像忘了還有這麽一支戍卒,一直也沒有讓他們回轉的消息。
此次,更逢狄人入侵,數萬狄師接連屠邢滅衛,兵峰之盛,望之膽寒。於是,當狄人的軍勢逼近黃河邊時,這支清邑的戍卒卻是未戰先潰了。②
<a href="http://m.beqege.cc" id="wzsy">beqege.cc</a>
如今成了逃卒,他們已然是戴罪之身。一路上不僅多次被鄭國的城邑拒之門外,甚至還遇邑宰派兵追捕,成了有家難回之人。因而隻能繞路來到此地,聽聞在這荒山之中便有一條返鄉的小路。
此刻,他們並不知道的是,就在這茂密的灌木林後,卻有幾雙眼睛正炯炯有神地注視著這三名甲士的一舉一動,便如猛虎狩獵前的凝視觀察。
“注意,獵物已被帶入陷阱,大家兵戈準備。”為首的青年幽幽地說道,對著手下們下著命令。
身後幾人聞言紛紛拿起青銅刀劍戈矛,手中弩箭上弦。此刻他們化身了林中的獵手,而獵物便是那三名甲士,要獵取的便是他們身上的兵(武器)、甲(甲胄)。
“這就是落武者狩,專門用來狩獵落單的戰敗武士。”
“西門吉,你帶兩人從後路包抄,多注意些腳下,別發出大聲響露了行蹤。”
“計察,你率三人繼續於側邊埋伏,持弩射擊,記得著重先射那為首的精壯之人。”
“仆楊、仆柳,你二人隨我一起攔截前路。”
於正見時機成熟,微一甩手,示意眾人趕緊行動起來。
“是,公子。”
這位名為於正的年輕人也不知前世做了什麽惡事惹怒了老天,一個精準的閃電,硬是把他劈得穿越了,而且還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古代周朝。他魂穿了一個與自己同名同姓的貴族小子,成了眾人口中的“公子”。
這時的“公子”可不是後世古裝劇裏爛大街的稱呼,在此時“公子”乃是真正的貴族之稱。
《禮記》:諸侯之子為公子,公子之子為公孫。
華夏諸侯國中,國君的同族之人稱之為公族,國君的兒子則稱之為“公子”,國君的女兒稱為“公女”或者“女公子”。
所以“公子”乃是國君或者上代國君之子才能有的專屬稱呼,是這個國家真正的貴族。公子可以治政,成為公族大夫;公子也可以領兵,成為一軍之將。在整個春秋戰國的曆史上,便有不少文武兼備,建立了赫赫威名的“名公子”。
不過於正所穿越的這個“公子”卻是有些悲催了。繼承了原身腦海中零碎的記憶後,於正了解到自己所在的國家乃是“邘國”,正是他“於”這個姓氏的始祖之國。
周滅商而興後,大舉分封諸侯。由於邘地所在北扼上黨之門,南控虎牢之險,交通東西各國,位置十分重要,所以武王特封其次子邘叔(姬誕)於邘地,建立了姬姓邘國。從這之後,邘叔的後世子孫便都開始以邘為氏③。
春秋時代姓和氏是分開的,姓是族屬,氏是分支。所以於正此時正確的寫法應該是姬·邘·正,姬是姓,邘是氏,正是名。當然他如今還有個字,叫做子敬,取“德正而人敬之”之意。
西周初年,邘國作為武王次子的封國也曾顯赫一時。然而滄海桑田,周朝也由西周變成了東周。王室東遷後,邘邑所在之地因靠近王都雒邑(“雒”同“洛”,後世洛陽)附近,竟變成了天下炙手可熱的近畿之地。而邘國所控的虎牢之險,更是東方諸侯上洛朝拜天子的必經之所。
了解日本戰國曆史的人都知道,“上洛”④對於那些野心勃勃的諸侯們來說是多有吸引力的事。而邘邑所處關鍵之地,卻無足夠的實力,便如“稚兒持金於鬧市”,下場如何可想而知。
【作者題外話】:注①:邑,此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上部是“囗”,表示城市;下部為跪著的人形。有土地有人,意思是都邑、城市。用作偏旁時變體為“阝”(右耳旁)。從“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關,如都、郡、鄰、邦等。有些姓氏如鄭、邢、鄧、鄒、郭、邱等也有“阝”旁,說明在商周時期,這些姓氏是個有城邦的諸侯。
注②:《春秋·魯閔公二年》記載:“冬,十有二月,狄入衛,鄭棄其師。”《左傳》雲:“鄭人惡高克,使帥師次於河上,久而弗召,師潰而歸,高克奔陳。鄭人為之賦《清人》。”
注③:於姓,中華姓氏之一,一般認為於姓最早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邘叔獲封於邘國,後邘叔的子孫就以於為氏。春秋戰國,邘叔有後裔遷山東郯城。魏晉南北朝時期,於姓真正走向全國。
注④:上洛,提起這兩個字大家會不自覺地想到日本戰國,其實這卻是日本先學的中國。
首先,就說這京都的名稱。京都的曆史始自平安時代的平安京,平安京東側的“左京”取名叫“洛陽”,西側的“右京”取名“長安”。看這名字就知道,這是仿的中國唐代的都城。
再說上洛這件事本身,其實也是學的春秋時期齊桓公的九合諸侯,最後讓天子承認他是霸主之事。齊桓公不僅幹涉了周王室的廢立,還讓天子正式承認了他的霸主地位。這不就是日本戰國大名今川義元、武田信玄甚至織田信長等人想要上洛的原因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