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在彭,駟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駟介鑣鑣。二矛重喬,河上乎逍遙。
清人在軸,駟介陶陶。左旋右抽,中軍作好。
“清人”就是清邑之人,這首詩名字就叫《清人》。是說清人戍卒們看上去兵甲齊備、威武雄壯,實際上卻是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乃是一首諷刺之詩。
於正作為後世的語文老師,對這首名為《清人》的詩自是熟悉不過,這也是他會想出要來此地落武者狩的原因。
因為提前知道,這夥潰卒大多數是“清邑之人”,所以隻要在他們回鄉的目的地前守著,則必定能攔截住他們。更何況他還有謀劃,收買了附近的山民小孩,布下這引君入甕之局。
作為穿越之人,於正能倚仗得也隻有他腦海中那些來自後世的記憶:那些記載著曆史大勢的文獻,那些簡單易懂的科技知識。
漸漸地,他對自己的未來也有了計劃:留在邘邑發展,勢必要處處受鄭人掣肘,事事不便,不如跳脫出去,謀求從外破局,挽救“邘國”。
於是在征得國君父親同意後,他帶著自己手下共十人離開了家鄉邘邑,言說要去出仕它國。
而這一趟清邑之旅,便是為了搞些裝備。畢竟手下數人多是仆隸(奴隸)出身,不可能自備兵甲,而於正不過國君眾多公子中的一個,自也囊中羞澀。
他們前番數次獵殺落單的甲士,也算順利,如今眾人手中已然有了不少青銅武器。不過這狩獵三人隊伍卻尚屬首次……
“若要財貨,我們身上有的盡可給你。可是這兵甲是我們士人的門庭榮光,如何能給。”三人毫不猶豫地便拒絕了,手中緊握武器做好了一搏生死的準備,以兵甲交換對他們來說那是萬萬不可能的。
<a id="wzsy" href="http://m.beqege.cc">筆趣閣</a>
春秋時代,青銅產量本就稀少,又要做禮器(青銅器),又要做兵器,還要做流通的貨幣(刀幣、布幣),可說每一兩銅都非常珍貴。一柄昂貴的青銅兵器,往往是家族世代傳承的,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奴隸是不能佩兵的,隻有貴族和國人才能使用青銅兵器。
甲士們會拒絕也很正常,因為手中這柄青銅兵器,對他們來說不僅僅是武器,更是家族的榮譽和傳承。這柄青銅兵器上麵有來自他們的祖輩、父輩的鮮血,而將來也是要傳給兒子、孫子的。
因為有這柄青銅兵器,他們家才能世代成為高人一等的甲士,得賜“食田”,全家不用受那農耕勞役之苦。
因為有這柄青銅兵器,即使此次潰敗必然要受牽連,他們也有信心能憑著它再立功績,再次成為“士”人階級。
因為有這柄青銅兵器,一切還皆有可能……
眼見商量不通,那最後也隻能手底下見真章了,真正“兵戈”相見了。
不過困獸之鬥最是危險,殺敵之時也要珍惜自家性命,畢竟穿越者可是超稀有動物。
“不識好歹,那便拿命來吧。”於正一馬當先,提著他的青銅翼耳戈①率先展開了進攻。
這青銅翼耳戈乃是離開邘國時他的便宜父親所贈,戈身刻有紋飾瑞獸紋,以示其戰無不勝、威武不屈之意,也是持有者身份與權力的象征。畢竟邘國祖上也曾闊過,所以這戈無論是用料還是形製,都是上佳之作。
於正揮舞著青銅戈,當頭先是對著那甲首一記斜側揮砍而去,卻是不能立馬建功,被對方的青銅鉞迎麵的橫檔攔住。見此,他立即改砍為勾,順勢利用戈的勾處來了一記勾帶,想要讓甲士的兵器脫手。誰想卻如石牛入海,明顯是對方氣力更勝一籌,緊握的兵器竟然不動分毫。
沒法,於正隻能再次變招,改勾帶為“嘬”,也就是直刺,朝他的胸膛刺去,欲要逼他後退。如此戈類兵器的“砍”、“勾”、“刺”三板斧也算是用盡了。
卻見那甲士隻是微微一側身,就輕鬆躲過於正的直刺一擊。看到於正力氣用老的時機竟然還反攻了過來,青銅鉞一記“劈斬”當頭而下。
好在身邊的仆楊見機得早,及時抽身回來幫助於正格擋了一下,這才沒讓於正受傷,卻也驚出他一身冷汗。仆柳這時也趕緊護衛過來,揮舞著手中的長戈好歹將那甲首逼退了幾分,護住了主家的安全。
於正差點就死於甲士的青銅鉞下,此刻仍是心悸未停,反應在手上就是握兵的雙手顫抖不已,十分力氣已是去了五分。不過他也知道如今沒有時間讓他矯情,讓他去慢慢適應戰場。
於是穩了下情緒,讓自己的手別再抖得那麽厲害,他再鼓勇氣,提著自己的青銅戈重新加入戰鬥,援助場中的仆楊仆柳兄弟。
那仆楊仆柳兄弟本來是被於正安排用來先對付那眼睛中箭的受傷甲士的,那甲士因為眇了一目,身手必然大大下降,先解決了他,才好更加從容地夾擊其他人。誰知二人畢竟奴仆出身,沒有受過正規的武藝訓練,以二敵一,對麵還是個傷患的情況下卻還是久久不能建功,隻是給對方身上又帶去幾處傷口。
如今重新以三對二,戰況卻是更加膠著,誰勝誰負尤未可知。
而此時在後路的西門吉三人,以三敵一竟也一時僵持不下。畢竟一方是久經戰陣的兵士,武藝嫻熟,一方不過初出茅廬的小子,雖然仗著人多,可雙方可差了不少道行。那後方甲士的武藝著實不錯,竟還有餘力三四招防守裏攻出一招,直取幾人要害。
“沒想到竟是一些瓜皮。”
甲士們交上手後才發現,這些攔路截道之人的武藝實在一般,一時胸中倒也有了些許信心。隻要瞅準機會,殺傷他一兩個,這些初出茅廬的小子士氣必潰,到時就能將他們殺散。
如此又是來往了幾招,以多打少,場上的局勢卻是逐漸朝有利甲士的一方傾斜了,人數占優的於正等人反倒是左支右絀地抵擋著。
莫非這無名野嶺便是眾人的折戟沉沙之處?穿越者功名未建身先死……
【作者題外話】:注①青銅戈:青銅戈是先秦時代我國特有的一種句(勾)兵,在古代戰爭中能夠大範圍內揮擊,能勾能啄、可推可掠,具有極強的殺傷性,尤為適宜於在戰車上進攻時使用。
戈由戈頭、戈柲(即手持的長柄,多為竹、木質,柲頂端捆紮戈頭)和戈柲下端的鐏組成(東周時期,柲的下端常裝有套筒狀的鐏)。
關於戈的起源,一般認為是由鐮刀類工具演化而來。新石器時代的石戈頭,隻有援和內,至今僅在福建、廣東的一些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過。到了青銅時代,戈成為軍中必備的主要兵器。在商朝,青銅戈的使用已極普遍。戰國晚期,鐵兵器的使用漸多,逐漸淘汰了青銅戈,到西漢以後已絕跡。
清人在消,駟介鑣鑣。二矛重喬,河上乎逍遙。
清人在軸,駟介陶陶。左旋右抽,中軍作好。
“清人”就是清邑之人,這首詩名字就叫《清人》。是說清人戍卒們看上去兵甲齊備、威武雄壯,實際上卻是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乃是一首諷刺之詩。
於正作為後世的語文老師,對這首名為《清人》的詩自是熟悉不過,這也是他會想出要來此地落武者狩的原因。
因為提前知道,這夥潰卒大多數是“清邑之人”,所以隻要在他們回鄉的目的地前守著,則必定能攔截住他們。更何況他還有謀劃,收買了附近的山民小孩,布下這引君入甕之局。
作為穿越之人,於正能倚仗得也隻有他腦海中那些來自後世的記憶:那些記載著曆史大勢的文獻,那些簡單易懂的科技知識。
漸漸地,他對自己的未來也有了計劃:留在邘邑發展,勢必要處處受鄭人掣肘,事事不便,不如跳脫出去,謀求從外破局,挽救“邘國”。
於是在征得國君父親同意後,他帶著自己手下共十人離開了家鄉邘邑,言說要去出仕它國。
而這一趟清邑之旅,便是為了搞些裝備。畢竟手下數人多是仆隸(奴隸)出身,不可能自備兵甲,而於正不過國君眾多公子中的一個,自也囊中羞澀。
他們前番數次獵殺落單的甲士,也算順利,如今眾人手中已然有了不少青銅武器。不過這狩獵三人隊伍卻尚屬首次……
“若要財貨,我們身上有的盡可給你。可是這兵甲是我們士人的門庭榮光,如何能給。”三人毫不猶豫地便拒絕了,手中緊握武器做好了一搏生死的準備,以兵甲交換對他們來說那是萬萬不可能的。
<a id="wzsy" href="http://m.beqege.cc">筆趣閣</a>
春秋時代,青銅產量本就稀少,又要做禮器(青銅器),又要做兵器,還要做流通的貨幣(刀幣、布幣),可說每一兩銅都非常珍貴。一柄昂貴的青銅兵器,往往是家族世代傳承的,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奴隸是不能佩兵的,隻有貴族和國人才能使用青銅兵器。
甲士們會拒絕也很正常,因為手中這柄青銅兵器,對他們來說不僅僅是武器,更是家族的榮譽和傳承。這柄青銅兵器上麵有來自他們的祖輩、父輩的鮮血,而將來也是要傳給兒子、孫子的。
因為有這柄青銅兵器,他們家才能世代成為高人一等的甲士,得賜“食田”,全家不用受那農耕勞役之苦。
因為有這柄青銅兵器,即使此次潰敗必然要受牽連,他們也有信心能憑著它再立功績,再次成為“士”人階級。
因為有這柄青銅兵器,一切還皆有可能……
眼見商量不通,那最後也隻能手底下見真章了,真正“兵戈”相見了。
不過困獸之鬥最是危險,殺敵之時也要珍惜自家性命,畢竟穿越者可是超稀有動物。
“不識好歹,那便拿命來吧。”於正一馬當先,提著他的青銅翼耳戈①率先展開了進攻。
這青銅翼耳戈乃是離開邘國時他的便宜父親所贈,戈身刻有紋飾瑞獸紋,以示其戰無不勝、威武不屈之意,也是持有者身份與權力的象征。畢竟邘國祖上也曾闊過,所以這戈無論是用料還是形製,都是上佳之作。
於正揮舞著青銅戈,當頭先是對著那甲首一記斜側揮砍而去,卻是不能立馬建功,被對方的青銅鉞迎麵的橫檔攔住。見此,他立即改砍為勾,順勢利用戈的勾處來了一記勾帶,想要讓甲士的兵器脫手。誰想卻如石牛入海,明顯是對方氣力更勝一籌,緊握的兵器竟然不動分毫。
沒法,於正隻能再次變招,改勾帶為“嘬”,也就是直刺,朝他的胸膛刺去,欲要逼他後退。如此戈類兵器的“砍”、“勾”、“刺”三板斧也算是用盡了。
卻見那甲士隻是微微一側身,就輕鬆躲過於正的直刺一擊。看到於正力氣用老的時機竟然還反攻了過來,青銅鉞一記“劈斬”當頭而下。
好在身邊的仆楊見機得早,及時抽身回來幫助於正格擋了一下,這才沒讓於正受傷,卻也驚出他一身冷汗。仆柳這時也趕緊護衛過來,揮舞著手中的長戈好歹將那甲首逼退了幾分,護住了主家的安全。
於正差點就死於甲士的青銅鉞下,此刻仍是心悸未停,反應在手上就是握兵的雙手顫抖不已,十分力氣已是去了五分。不過他也知道如今沒有時間讓他矯情,讓他去慢慢適應戰場。
於是穩了下情緒,讓自己的手別再抖得那麽厲害,他再鼓勇氣,提著自己的青銅戈重新加入戰鬥,援助場中的仆楊仆柳兄弟。
那仆楊仆柳兄弟本來是被於正安排用來先對付那眼睛中箭的受傷甲士的,那甲士因為眇了一目,身手必然大大下降,先解決了他,才好更加從容地夾擊其他人。誰知二人畢竟奴仆出身,沒有受過正規的武藝訓練,以二敵一,對麵還是個傷患的情況下卻還是久久不能建功,隻是給對方身上又帶去幾處傷口。
如今重新以三對二,戰況卻是更加膠著,誰勝誰負尤未可知。
而此時在後路的西門吉三人,以三敵一竟也一時僵持不下。畢竟一方是久經戰陣的兵士,武藝嫻熟,一方不過初出茅廬的小子,雖然仗著人多,可雙方可差了不少道行。那後方甲士的武藝著實不錯,竟還有餘力三四招防守裏攻出一招,直取幾人要害。
“沒想到竟是一些瓜皮。”
甲士們交上手後才發現,這些攔路截道之人的武藝實在一般,一時胸中倒也有了些許信心。隻要瞅準機會,殺傷他一兩個,這些初出茅廬的小子士氣必潰,到時就能將他們殺散。
如此又是來往了幾招,以多打少,場上的局勢卻是逐漸朝有利甲士的一方傾斜了,人數占優的於正等人反倒是左支右絀地抵擋著。
莫非這無名野嶺便是眾人的折戟沉沙之處?穿越者功名未建身先死……
【作者題外話】:注①青銅戈:青銅戈是先秦時代我國特有的一種句(勾)兵,在古代戰爭中能夠大範圍內揮擊,能勾能啄、可推可掠,具有極強的殺傷性,尤為適宜於在戰車上進攻時使用。
戈由戈頭、戈柲(即手持的長柄,多為竹、木質,柲頂端捆紮戈頭)和戈柲下端的鐏組成(東周時期,柲的下端常裝有套筒狀的鐏)。
關於戈的起源,一般認為是由鐮刀類工具演化而來。新石器時代的石戈頭,隻有援和內,至今僅在福建、廣東的一些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過。到了青銅時代,戈成為軍中必備的主要兵器。在商朝,青銅戈的使用已極普遍。戰國晚期,鐵兵器的使用漸多,逐漸淘汰了青銅戈,到西漢以後已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