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畢竟是山東膏腴之地,這幾年雖經內亂,但是人口繁庶,手工業也頗為發達,如今新君已經即位,又有齊國做背書,政局是日漸穩定,相信用不了幾年就能恢複元氣。
不過可惜的是,魯國的心思卻並不在抗狄援衛上,這導致於正的外交首秀不太成功。衛國使團隻能暫時在曲阜住上幾天,等待魯君的下次召見。
於正閑著無聊,便與手下參觀起魯都曲阜的風土人情來。
曲阜乃是後世孔子的故鄉,是東方文化重要的發祥地,被譽為“東方聖城”、“東方耶路撒冷”。於正後世的時候也曾在此旅遊過,如今隔了兩千多年時光的“故地重遊”,卻也別有一番滋味。
大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群,街道旁佇立的高大樹木,以及威武雄壯的高大城牆,這一切都將隨著曆史車輪的持續運轉,而不斷變化甚至完全湮滅於塵埃之中。
也隻有城外那條泗河,不論哪個時空,都在同樣地奔騰流動。於正信步走到泗河岸邊,想到後世孔子的那一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這句曆史名言,就是孔子在觀看泗河奔流時的感歎。
於正立於泗河岸邊靜靜“懷古”,卻見一旁河邊的竹木涼亭之中,有兩位華服打扮、腰間配玉的貴人正在亭中小酌。於正猜測二人或許是魯國的大夫一類,想到此行的外交任務,他便有心上前結交一二。
他悄悄地往前行了幾步,稍微偷聽了幾句二人的談話,以便自己能找個合適的話由插進話去。
<a id="wzsy" href="https://www.wucuoxs.com">wucuoxs.com</a>
“唉!為謀君位,父子成仇,兄弟相爭,實乃人倫慘禍也。看今日之魯國,桓公時的魯國四公子如今隻剩季友、慶父二人,彼此皆欲殺對方而後快。莊公三子也隻剩新君姬申獨活,真是可悲啊。”
原來這二人談論的是魯國近來的君位更迭、兄弟相殘之事。
於正聞言稍稍組織了下措辭,便大步上前搭話道:
“魯雖遭不幸,但好在如今慶父已去,魯難將平。
再說多難興邦,說不定魯國經過此難之後,舉國更加一心,興盛之日指日可待也。”
“多難興邦,果真好見解。”其中一人聞言立馬稱讚道,另一人也是連連點頭,表示認可。
“多難興邦”這個成語要在一百多年後才會出現,所以於正此時講來,讓人覺得耳目一新,非常地有見地。
別人穿越偷詩,他偷成語。
亭中被驚擾的二人,見於正也是一副士大夫的打扮,自是起身行禮,相互間通報了名姓。
知道於正乃是衛國的大夫,更兼他“藏肉於袖”的賢名已開始在周邊各國傳播開來,於是二人便也熱情地邀請他坐下來,一起共飲暢談。
一番介紹之後,於正自也得知了二人的姓名,與預想的不一樣,其中一人確實是魯國的士大夫,而另一人卻是位流亡的它國公子。不過,二人皆是曆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惹得於正心中的“名人控”興起。
那年紀略大的老年男子,年約六旬,姬姓,展氏,名獲,字季禽,乃是魯國已故大夫無駭之子,食邑柳下。(死後諡號為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後人尊稱其為“柳下惠”,是百家姓“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無駭是魯孝公曾孫,魯國的公族,曾任魯國司空之職,因而也稱司空無駭。他生前曾統帥魯師滅掉極國,立下戰功,所以死後,魯隱公便以無駭祖父“公子展”之名賜予“展氏”,從此後人便正式開始以“展”為姓。
無駭身居高位,為魯國的上卿。然而到了兒子展獲這一代,因其堅持“以直道事人”,所以連續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誌。如今隻任魯國的士師,掌管刑罰獄訟之事。
另一男子,年約四十左右,這人卻更是有名,他乃是田姓的得姓始祖,陳國的流亡公子媯完(陳完)。他的後代在齊國完成了“田陳篡齊”的狀舉,讓後世所有統治者對於想要收買人心的商人,都格外的保有戒心,開始不斷打壓。
三人通過了姓名,互相謙讓一番,便再次落座,開始“坐而論道”起來。
因無論是展獲,還是陳完,或是於正,三人皆有賢名流傳在外,所以此次會麵也被後人稱為“三賢之會”。這處河邊的亭子,日後更被人改名成了“三賢亭”,成為了一處名勝古跡之所。
“我見二位兄長適才似乎在談論著什麽,小弟不才,可否參與一二?”於正有幸見到兩位曆史名人,心中自是興奮不已,欲要和他們好好交談一番。
“完的確有一事一直想不明白,剛才向季禽兄討教了一番,卻仍不能解惑。”陳完淡淡回道。
“哦,所謂何事?”於正大咧咧地問道。
“便如魯國之事,公子相爭不休,若君處期間,到底是該爭還是不爭呢?”陳完說著,語氣多有愁苦之意。
結合他的身世,於正立馬便明白過來,這是陳完觸景生情,由魯國最近的慶父、季友之事,想到了自己身上發生的家庭人倫悲劇。
“那您是怎麽決定的呢?”於正沒有回答,反問了一句。
“不爭。”陳完仍舊淡淡回道。
媯完者,陳國公子也,陳厲公媯躍之子,在陳國素有賢名。陳國國君宣公見太子禦寇與公子完交好,以為他們密謀不軌,就殺死了太子禦寇。禦寇被殺後,公子完擔心會禍及己身,於是攜家帶眷往齊國去避禍。
如今正好路經魯國,順道便拜訪了一下本地的賢人展獲(柳下惠),這才有了二人亭中之會。
“然而你雖不爭,別人卻是要爭,不爭也要流血,爭也要流血。”於正說著自己的見解。
“正是如此。”陳完喟然長歎,“不管爭與不爭,他都要殺人,天下洶洶,又有何處可得不爭之世?”
“既然如此,那便不如爭上一爭呢,以殺止殺,建一個自己心中的‘不爭之世’,可乎?”於正鏗鏘應答。
“好個以殺止殺,媯完受教。然此君之道也,非吾之道。”陳完有些遺憾的說道。
一旁的老者展禽聞得二人之言,卻是淡然一笑。其實他心中早已知道會是這個結果,所以先前陳完問他,他才不做過多的開解。
其實三人心中各有各的“道”,又豈是他人可以輕易改變的。
比如自己是“持正之道”,以“正直事人”,而陳完,是“不爭之道”,與人為善。如今看來,這位新認識的“賢大夫”於正,似乎卻是“殺伐之道”。
【作者題外話】:喜歡本書的大家投票支持一下吧,這個題材試讀不高,也隻有靠忠實書友們的追讀了。
不過可惜的是,魯國的心思卻並不在抗狄援衛上,這導致於正的外交首秀不太成功。衛國使團隻能暫時在曲阜住上幾天,等待魯君的下次召見。
於正閑著無聊,便與手下參觀起魯都曲阜的風土人情來。
曲阜乃是後世孔子的故鄉,是東方文化重要的發祥地,被譽為“東方聖城”、“東方耶路撒冷”。於正後世的時候也曾在此旅遊過,如今隔了兩千多年時光的“故地重遊”,卻也別有一番滋味。
大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群,街道旁佇立的高大樹木,以及威武雄壯的高大城牆,這一切都將隨著曆史車輪的持續運轉,而不斷變化甚至完全湮滅於塵埃之中。
也隻有城外那條泗河,不論哪個時空,都在同樣地奔騰流動。於正信步走到泗河岸邊,想到後世孔子的那一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這句曆史名言,就是孔子在觀看泗河奔流時的感歎。
於正立於泗河岸邊靜靜“懷古”,卻見一旁河邊的竹木涼亭之中,有兩位華服打扮、腰間配玉的貴人正在亭中小酌。於正猜測二人或許是魯國的大夫一類,想到此行的外交任務,他便有心上前結交一二。
他悄悄地往前行了幾步,稍微偷聽了幾句二人的談話,以便自己能找個合適的話由插進話去。
<a id="wzsy" href="https://www.wucuoxs.com">wucuoxs.com</a>
“唉!為謀君位,父子成仇,兄弟相爭,實乃人倫慘禍也。看今日之魯國,桓公時的魯國四公子如今隻剩季友、慶父二人,彼此皆欲殺對方而後快。莊公三子也隻剩新君姬申獨活,真是可悲啊。”
原來這二人談論的是魯國近來的君位更迭、兄弟相殘之事。
於正聞言稍稍組織了下措辭,便大步上前搭話道:
“魯雖遭不幸,但好在如今慶父已去,魯難將平。
再說多難興邦,說不定魯國經過此難之後,舉國更加一心,興盛之日指日可待也。”
“多難興邦,果真好見解。”其中一人聞言立馬稱讚道,另一人也是連連點頭,表示認可。
“多難興邦”這個成語要在一百多年後才會出現,所以於正此時講來,讓人覺得耳目一新,非常地有見地。
別人穿越偷詩,他偷成語。
亭中被驚擾的二人,見於正也是一副士大夫的打扮,自是起身行禮,相互間通報了名姓。
知道於正乃是衛國的大夫,更兼他“藏肉於袖”的賢名已開始在周邊各國傳播開來,於是二人便也熱情地邀請他坐下來,一起共飲暢談。
一番介紹之後,於正自也得知了二人的姓名,與預想的不一樣,其中一人確實是魯國的士大夫,而另一人卻是位流亡的它國公子。不過,二人皆是曆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惹得於正心中的“名人控”興起。
那年紀略大的老年男子,年約六旬,姬姓,展氏,名獲,字季禽,乃是魯國已故大夫無駭之子,食邑柳下。(死後諡號為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後人尊稱其為“柳下惠”,是百家姓“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無駭是魯孝公曾孫,魯國的公族,曾任魯國司空之職,因而也稱司空無駭。他生前曾統帥魯師滅掉極國,立下戰功,所以死後,魯隱公便以無駭祖父“公子展”之名賜予“展氏”,從此後人便正式開始以“展”為姓。
無駭身居高位,為魯國的上卿。然而到了兒子展獲這一代,因其堅持“以直道事人”,所以連續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誌。如今隻任魯國的士師,掌管刑罰獄訟之事。
另一男子,年約四十左右,這人卻更是有名,他乃是田姓的得姓始祖,陳國的流亡公子媯完(陳完)。他的後代在齊國完成了“田陳篡齊”的狀舉,讓後世所有統治者對於想要收買人心的商人,都格外的保有戒心,開始不斷打壓。
三人通過了姓名,互相謙讓一番,便再次落座,開始“坐而論道”起來。
因無論是展獲,還是陳完,或是於正,三人皆有賢名流傳在外,所以此次會麵也被後人稱為“三賢之會”。這處河邊的亭子,日後更被人改名成了“三賢亭”,成為了一處名勝古跡之所。
“我見二位兄長適才似乎在談論著什麽,小弟不才,可否參與一二?”於正有幸見到兩位曆史名人,心中自是興奮不已,欲要和他們好好交談一番。
“完的確有一事一直想不明白,剛才向季禽兄討教了一番,卻仍不能解惑。”陳完淡淡回道。
“哦,所謂何事?”於正大咧咧地問道。
“便如魯國之事,公子相爭不休,若君處期間,到底是該爭還是不爭呢?”陳完說著,語氣多有愁苦之意。
結合他的身世,於正立馬便明白過來,這是陳完觸景生情,由魯國最近的慶父、季友之事,想到了自己身上發生的家庭人倫悲劇。
“那您是怎麽決定的呢?”於正沒有回答,反問了一句。
“不爭。”陳完仍舊淡淡回道。
媯完者,陳國公子也,陳厲公媯躍之子,在陳國素有賢名。陳國國君宣公見太子禦寇與公子完交好,以為他們密謀不軌,就殺死了太子禦寇。禦寇被殺後,公子完擔心會禍及己身,於是攜家帶眷往齊國去避禍。
如今正好路經魯國,順道便拜訪了一下本地的賢人展獲(柳下惠),這才有了二人亭中之會。
“然而你雖不爭,別人卻是要爭,不爭也要流血,爭也要流血。”於正說著自己的見解。
“正是如此。”陳完喟然長歎,“不管爭與不爭,他都要殺人,天下洶洶,又有何處可得不爭之世?”
“既然如此,那便不如爭上一爭呢,以殺止殺,建一個自己心中的‘不爭之世’,可乎?”於正鏗鏘應答。
“好個以殺止殺,媯完受教。然此君之道也,非吾之道。”陳完有些遺憾的說道。
一旁的老者展禽聞得二人之言,卻是淡然一笑。其實他心中早已知道會是這個結果,所以先前陳完問他,他才不做過多的開解。
其實三人心中各有各的“道”,又豈是他人可以輕易改變的。
比如自己是“持正之道”,以“正直事人”,而陳完,是“不爭之道”,與人為善。如今看來,這位新認識的“賢大夫”於正,似乎卻是“殺伐之道”。
【作者題外話】:喜歡本書的大家投票支持一下吧,這個題材試讀不高,也隻有靠忠實書友們的追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