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轔轔馬蕭蕭,於正率領四千常備軍、四千農兵從共邑出征,隻留下兩千軍勢留守,可謂是傾巢而出,也足以見得他對此次軍事行動的重視。
因為此次的目的是為了匡複邘國,所以其餘兩家黑山聯軍倒是並未出動,這也是於正放心隻留兩千軍勢看家的原因,也算是對黑山同盟的信任。
官道上,一隊輕騎兵正風馳電掣般地疾奔而來,明顯是有重要軍情要向中軍匯報。輕騎兵作為軍中的新兵種,如今主要是用來傳遞情報,還未大規模投入到戰陣中去。
後世一直以為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才開始構建遍及全國的馳道,並且廣設驛站郵亭,構成了中國古代最早的交通體係。其實三代時期就有這樣的建設了,夏朝初年大禹經啟大道、以通九州便有先例。
西周開始營建的“周道”和“周行”,更是經過數百年的建設,以宗周和成周兩座都城為核心,向外建設聯係各諸侯國都城的官道。
周武王滅商後,除都城鎬京外,還根據周公的建議,修建了東都洛邑,以便控製東方新得到的大片疆土。為了有效加強鎬京和洛邑兩地的聯係,周武王便在兩地之間修建了一條寬闊平坦的大道,稱為“周道”。並以洛邑為中心,向東、向北、向南、向東南又修建成等級不同的、呈輻射狀的道路。
《周禮·疏》中說:“南北之道謂之經,東西之道謂之緯。”
周朝對道路交通的修築非常重視。在道路修築上同樣有嚴格的等級規定。當時的道路根據寬度和質量分為五級:一曰“徑”,是小路;二曰“畛”,是田間道路;三曰“塗”,是間寬八尺堤上的道路,寬可行一軌(即一輛車);四曰“道”,即間隔更大的地域間寬平的交通幹道;五曰“路”,是比道更高級的道路,一般是從王都通向諸侯國的交通大動脈。
此次伐鄭,為減少大軍旅途勞頓之苦,於正便是讓大軍行的官道,堂堂正正出擊,這樣行進速度也會快上許多。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戰事中,也正是這一完善的道路體係讓大規模的行軍和動員成為可能,讓各諸侯國之間的紛爭變得更為激烈。
“報,諸侯聯軍大勝,如今正圍密邑。”
輕騎兵們一路飛奔,在中軍帳前這才下馬,將諸侯聯軍動向的情報交由情報司主官施展,再由施展麵呈匯報給於正。
“主君,諸侯聯軍最新戰報到了!”
施展不敢耽誤,直接入內稟報,於正正在跟幾個重要家臣開會,聞言立馬言道:“此處無外人,你念就是。”
施展這才將剛已看過一遍的軍情密信再次打開,當眾念了出來:
“齊侯已率六國諸侯聯軍正式攻略鄭地,鄭國不敵,主動收縮兵力,導致東境大部城邑都已淪陷。如今諸侯聯軍正包圍著鄭國的密邑,跟鄭國守軍對峙之中。
另外,南麵的許國攻略鄭國南境也有所進展,收複了一些疆土。”
於正趕緊對著鄭國的地形輿圖,找到了密邑所在,卻是在鄭國的腹心之地,便是離鄭國國都新鄭邑(今河南新鄭)也不算遠。
密邑,因為是鄭國新修建的城邑,所以又稱“新密”(今河南新密)。新鄭,因鄭國東遷,西邊的舊地原有一鄭邑,所以東邊便自然成了新鄭邑。
“諸侯聯軍為何止步於密邑不前,可是糧草有所短缺?”於正問道。
情報司人員對鄭國各地的曆史和地理等都早有做過收集,因而施展能脫口而出地回答於正這個問題:
“啟稟主君,這卻與密邑的曆史有關。西周分封時曾建立了姬姓密國,春秋時,密國被鄭國所滅,成為鄭的附庸。
密國是以密山為名,又南鄰洧水河,因為地理位置險峻,所以鄭國在此新建了關隘城邑。也因為是新城,所以城牆高聳堅固,暫時抵擋住了諸侯聯軍的攻勢。”
於正一邊聽著匯報,一邊就著地圖推演著形勢:
“諸侯聯軍春季出兵,剛入夏季便推進到了鄭國的腹地密邑,進展不可謂不順利。如今既阻於關隘,怕是要有一段的相持期。
<a id="wzsy" href="http://m.2kxiaoshuo.com">2k小說</a>
既如此,趁著鄭國大軍被聯軍所牽製,我們也可出兵了。”
密邑離鄭國的國都新鄭邑也並不算遠,若是密邑被攻克,諸侯聯軍便能趁勢包圍鄭國國都新鄭,到時候鄭國亡國也是有可能的。
對於鄭國來說,形勢已是萬分危急,所以於正認為鄭國在此危亡之時還會留上一手,此時便是有十分力氣也都全用上了,各地城邑必然空虛,正給他攻取的機會。
家臣們也都同意於正的決定,此次確實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應該說自東周以來,鄭國還從未這麽虛弱過。平常都是鄭國欺壓別的小國,什麽時候被別國攻到過國都附近。
“元銳,禮賓司的出使情況如何,可有什麽收獲?”於正又問道。
元銳出列奏道:“邘邑中,禮賓司已派出使者聯係過,邘邑不少士大夫皆有相從之心,隻等我大軍一到,他們便會倒戈相向。隻是……”
“隻是什麽?”於正坦率問道。
“隻是主君的父親邘君,似乎頗有些猶豫,擔心即便邘國能獨立一時,將來等鄭國回過神來,恐怕會給邘國帶來更大的劫難,甚至宗廟傾覆……”
“怎麽,你們沒跟他說齊國會給與邘國獨立保證嗎?”
“自是說了的。”元銳答道。
“隻是邘君說齊國遠而鄭國近,鄭兵朝發夕至,即便又再好的保證也起不到實際作用。再說齊鄭也未嚐沒有再度交好的可能,到時候即便鄭國從庶支小宗中扶持一個親鄭之人繼位,便也算給齊侯麵子了。”
這話不是沒有道理,齊國保證了獨立,但鄭國也要保證自己的利益,對鄭國來說,在周邊小國更換一個親鄭的邘君是輕而易舉的,到時候邘君的人頭隻能是白白落地。
“到時我會派兵協防邘國的。”
“邘君似乎也擔心這個……”
於正有些無語,他有些幫邘國振作,但他的國君父親非要擺爛,更看重眼前的蠅頭小利。
“另外,我們的姻親國燕國似乎也並不願意出兵得罪鄭國,同樣也畏懼鄭國日後的報複。”
因為與燕姞關係的僵持,燕姞手下自有不少為其抱屈的侍女,也向於正坦白了燕姞真正的身份,她不是簡單的宗女而是國君的女兒,燕國真正的公女。
於正為求得燕國的援軍,也稍稍緩和了與燕姞的關係,以換得自己老丈人的出兵,然而仍然事與願違。
於正有些感歎:“鄭國雖然逐漸沒落了,但是昔日之威仍在,周邊的小國仍不敢得罪它,就是怕它以後報複。”
虎死有餘威,更何況鄭國如今也隻能算是一支病虎,餘威仍在。鄭國的疆域和人口擺在那裏,也許哪一天就能再度崛起呢,所以周邊的小國也不敢得罪太過。
因為此次的目的是為了匡複邘國,所以其餘兩家黑山聯軍倒是並未出動,這也是於正放心隻留兩千軍勢看家的原因,也算是對黑山同盟的信任。
官道上,一隊輕騎兵正風馳電掣般地疾奔而來,明顯是有重要軍情要向中軍匯報。輕騎兵作為軍中的新兵種,如今主要是用來傳遞情報,還未大規模投入到戰陣中去。
後世一直以為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才開始構建遍及全國的馳道,並且廣設驛站郵亭,構成了中國古代最早的交通體係。其實三代時期就有這樣的建設了,夏朝初年大禹經啟大道、以通九州便有先例。
西周開始營建的“周道”和“周行”,更是經過數百年的建設,以宗周和成周兩座都城為核心,向外建設聯係各諸侯國都城的官道。
周武王滅商後,除都城鎬京外,還根據周公的建議,修建了東都洛邑,以便控製東方新得到的大片疆土。為了有效加強鎬京和洛邑兩地的聯係,周武王便在兩地之間修建了一條寬闊平坦的大道,稱為“周道”。並以洛邑為中心,向東、向北、向南、向東南又修建成等級不同的、呈輻射狀的道路。
《周禮·疏》中說:“南北之道謂之經,東西之道謂之緯。”
周朝對道路交通的修築非常重視。在道路修築上同樣有嚴格的等級規定。當時的道路根據寬度和質量分為五級:一曰“徑”,是小路;二曰“畛”,是田間道路;三曰“塗”,是間寬八尺堤上的道路,寬可行一軌(即一輛車);四曰“道”,即間隔更大的地域間寬平的交通幹道;五曰“路”,是比道更高級的道路,一般是從王都通向諸侯國的交通大動脈。
此次伐鄭,為減少大軍旅途勞頓之苦,於正便是讓大軍行的官道,堂堂正正出擊,這樣行進速度也會快上許多。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戰事中,也正是這一完善的道路體係讓大規模的行軍和動員成為可能,讓各諸侯國之間的紛爭變得更為激烈。
“報,諸侯聯軍大勝,如今正圍密邑。”
輕騎兵們一路飛奔,在中軍帳前這才下馬,將諸侯聯軍動向的情報交由情報司主官施展,再由施展麵呈匯報給於正。
“主君,諸侯聯軍最新戰報到了!”
施展不敢耽誤,直接入內稟報,於正正在跟幾個重要家臣開會,聞言立馬言道:“此處無外人,你念就是。”
施展這才將剛已看過一遍的軍情密信再次打開,當眾念了出來:
“齊侯已率六國諸侯聯軍正式攻略鄭地,鄭國不敵,主動收縮兵力,導致東境大部城邑都已淪陷。如今諸侯聯軍正包圍著鄭國的密邑,跟鄭國守軍對峙之中。
另外,南麵的許國攻略鄭國南境也有所進展,收複了一些疆土。”
於正趕緊對著鄭國的地形輿圖,找到了密邑所在,卻是在鄭國的腹心之地,便是離鄭國國都新鄭邑(今河南新鄭)也不算遠。
密邑,因為是鄭國新修建的城邑,所以又稱“新密”(今河南新密)。新鄭,因鄭國東遷,西邊的舊地原有一鄭邑,所以東邊便自然成了新鄭邑。
“諸侯聯軍為何止步於密邑不前,可是糧草有所短缺?”於正問道。
情報司人員對鄭國各地的曆史和地理等都早有做過收集,因而施展能脫口而出地回答於正這個問題:
“啟稟主君,這卻與密邑的曆史有關。西周分封時曾建立了姬姓密國,春秋時,密國被鄭國所滅,成為鄭的附庸。
密國是以密山為名,又南鄰洧水河,因為地理位置險峻,所以鄭國在此新建了關隘城邑。也因為是新城,所以城牆高聳堅固,暫時抵擋住了諸侯聯軍的攻勢。”
於正一邊聽著匯報,一邊就著地圖推演著形勢:
“諸侯聯軍春季出兵,剛入夏季便推進到了鄭國的腹地密邑,進展不可謂不順利。如今既阻於關隘,怕是要有一段的相持期。
<a id="wzsy" href="http://m.2kxiaoshuo.com">2k小說</a>
既如此,趁著鄭國大軍被聯軍所牽製,我們也可出兵了。”
密邑離鄭國的國都新鄭邑也並不算遠,若是密邑被攻克,諸侯聯軍便能趁勢包圍鄭國國都新鄭,到時候鄭國亡國也是有可能的。
對於鄭國來說,形勢已是萬分危急,所以於正認為鄭國在此危亡之時還會留上一手,此時便是有十分力氣也都全用上了,各地城邑必然空虛,正給他攻取的機會。
家臣們也都同意於正的決定,此次確實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應該說自東周以來,鄭國還從未這麽虛弱過。平常都是鄭國欺壓別的小國,什麽時候被別國攻到過國都附近。
“元銳,禮賓司的出使情況如何,可有什麽收獲?”於正又問道。
元銳出列奏道:“邘邑中,禮賓司已派出使者聯係過,邘邑不少士大夫皆有相從之心,隻等我大軍一到,他們便會倒戈相向。隻是……”
“隻是什麽?”於正坦率問道。
“隻是主君的父親邘君,似乎頗有些猶豫,擔心即便邘國能獨立一時,將來等鄭國回過神來,恐怕會給邘國帶來更大的劫難,甚至宗廟傾覆……”
“怎麽,你們沒跟他說齊國會給與邘國獨立保證嗎?”
“自是說了的。”元銳答道。
“隻是邘君說齊國遠而鄭國近,鄭兵朝發夕至,即便又再好的保證也起不到實際作用。再說齊鄭也未嚐沒有再度交好的可能,到時候即便鄭國從庶支小宗中扶持一個親鄭之人繼位,便也算給齊侯麵子了。”
這話不是沒有道理,齊國保證了獨立,但鄭國也要保證自己的利益,對鄭國來說,在周邊小國更換一個親鄭的邘君是輕而易舉的,到時候邘君的人頭隻能是白白落地。
“到時我會派兵協防邘國的。”
“邘君似乎也擔心這個……”
於正有些無語,他有些幫邘國振作,但他的國君父親非要擺爛,更看重眼前的蠅頭小利。
“另外,我們的姻親國燕國似乎也並不願意出兵得罪鄭國,同樣也畏懼鄭國日後的報複。”
因為與燕姞關係的僵持,燕姞手下自有不少為其抱屈的侍女,也向於正坦白了燕姞真正的身份,她不是簡單的宗女而是國君的女兒,燕國真正的公女。
於正為求得燕國的援軍,也稍稍緩和了與燕姞的關係,以換得自己老丈人的出兵,然而仍然事與願違。
於正有些感歎:“鄭國雖然逐漸沒落了,但是昔日之威仍在,周邊的小國仍不敢得罪它,就是怕它以後報複。”
虎死有餘威,更何況鄭國如今也隻能算是一支病虎,餘威仍在。鄭國的疆域和人口擺在那裏,也許哪一天就能再度崛起呢,所以周邊的小國也不敢得罪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