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尚生怕得罪滿室的佛陀菩薩,言語未盡便又跪在佛像前恭敬行禮作揖磕頭。惹得被撩起興致的少年也不好再次言語打探。不過既然已經醒來,所處情況自然也要探查一方。
少年一向不信山澤精怪之說,可一路艱辛經曆也讓他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這世間到底是未知的多,已知的少。唯恐驚擾此間神奇精怪,少年也學著蘊色小和尚的模樣跪在佛前,持香跪拜,以表心誠。
畢竟,不管世間是否真有佛陀菩薩,可彎彎身子,添添香火,舉手之勞的事情也是大多數人願意幹的。
等到少年添完香火已畢,屢屢青煙隨著少年那淺淺的心願蔓過屋頂,心中雜念一掃而空之後,滿臉唏噓的少年才抬起頭來,看著那個起身直立的身影有些不明究竟的詫異。
“覺得奇怪?”少年輕聲一笑,拍了拍手上的灰塵。
蘊色不言不語,依舊愣愣的看著少年。
少年也不故作高明,他轉過身子輕聲道:“先生常說不語怪力亂神,可俗世之中也有人在做,天在看之說。如今我窮愁潦倒,不知歸處。權當積下了善業功果,也好衝一衝身上沾染的邪魅之氣。”
少年一板一眼,拿著手中點燃的香燭逐漸接近正中的香案,插在了燭台之上。
小和尚聞言一愣,隻覺歪理。
“我幼時出家,供奉香火誠心無數,每次上香,都是空明一片,不求佛祖釋法,隻求能贖往世罪孽。似施主這般,來此隻為福氣功德,那縱使佛法無量,這世間眾生雲雲,如恒沙數,佛祖如何能全部解救過來。”
少年心中苦悶,也不退讓,他輕聲道:“可若是求神拜佛不求功果,不求榮華,那求什麽。世人所求無外乎名利二字,所求之事也是自己不能辦妥之事。”
“那自己辦不到,佛祖就能辦到不成。”蘊色抬頭怒視。
少年溫和一笑,重新走到那個皺成一團的蒲團邊伸手捋順蒲團,邊說道:“先生說有心則靈。”
小和尚無奈扶額,有些無語凝噎。此時倒是有些想言而不能言。
趙晴柔跨在美人馬上,一路馳騁。碰著尋常的土丘川澤少女也不躲讓回避,而是任憑身下駿馬直接跨過。以至於扯著少女衣領的矮小老頭時而咋咋呼呼,遮住雙眼,生怕一不小心便撞上了沿途的山石樹木。
“怎麽樣?本姑娘的馬術是不是極為精湛。”少女自得催馬,頗為縱橫馳騁天地的姿態。老頭並不出言回答,而是冷眼旁觀,一路仔細的察看著身邊的風吹草動。
眼見老頭並不回答,縱馬正是得意的小姑娘愈發得意。她拉住韁繩,籠住馬頭,直接躍過了身前一片不大不小的淺淺坑窪。
修行百年的精怪早已深知水澤低窪之處有精魅居其間的道理。看著少女縱馬狂奔也並不出言阻攔。而是任由風聲吹過,索性來了個不管不問。至於他心中所想。自然也隻有自己知曉。
小姑娘正在興頭,對老頭反常的安靜也未曾多加理會。而是想著露出自己非凡的馬術讓平素一向喋喋不休的鯉魚能在心中留下一個不大不小的印象,好為找到少年留下一個鋪墊。
老頭自然不知少女心中所想,也未曾打著花花腸子別有所圖。在他心中確實想著幫助這個讓他吃盡苦頭的小姑娘。說來似乎讓人頗為匪夷所思,不過嚐過世間百般孤苦的鯉魚對於這個見麵就欺負自己的小姑娘真是頗為喜歡。
這種喜歡無關風月,隻有孤寂百年後第一次遇到不打自己主意的歡喜。
趙晴柔縱馬馳騁,對老頭一反常態的舉動也未多加注意。隻是憑借著心中那股怒氣與歡喜馳騁而來,希望看見那一襲白衣,希望看到那個羞澀怯弱又好心腸的少年。
駿馬馳騁,迅捷如風。一路跨過山水坑窪,一路向著少年而來。
蘊色小師傅此時好生為難。既為少年的問題,又為他那一句輕飄飄卻仿佛重若萬鈞的話語。
“有心則靈。”小和尚嘀嘀咕咕,不斷想著其中道理緣由。
少年也不出聲打擾,而是轉身看著一尊尊威嚴又慈悲的佛像,深邃的眸子中讓人看不清究竟。
咚的一聲,小和尚使勁拍了拍自己頭頂,靜謐的佛殿之中傳出陣陣餘音。
少年聞聲收回目光,重新打量著麵前的蘊色。
“小師傅這是怎麽了?”少年輕聲一笑,走到滿臉苦澀的和尚身邊,瞧著他悄然皺起的眉角。
小和尚苦著小臉不答,等到少年轉身之後,小和尚才抬起眼臉,笑著道:“施主所言無錯。隻是我是和尚,早已出家修行;而施主你卻是塵緣未了,在俗世之中奔波勞累,所見所感自然與小僧大相徑庭。不是施主說錯了,也不是小和尚我說錯了。而是你我之間,有道相隔,故而有些風馬牛不相及。”
小和尚輕聲一笑,對著少年躬身行禮。
少年不置可否,沉思片刻之後,那雙清澈的眸子陡然變得無比的複雜。似乎心有所感觸。
蘊色久居山門,對山下事物僅有的了解也是聽香客以及幾個要好的師侄輩處聽來。此時見著少年陡然轉變無數情緒的臉龐,小和尚也不知該當做何解。他遲疑片刻,等到心中有所答之後才邁出那遲疑許久的步伐,站到了少年的身後。
“師傅說,這世間千百塵緣千百法,千百種人千百聲。施主你說有心則靈,大抵無礙。可佛門之中無外乎拿起放下四字。有許多人以為一刀斷盡煩惱絲,便可安然物外。在此清修正果。可我認為,若是心有掛礙,不說剔成光頭,就是削盡毫發,到頭來也是門外的漢子,終究入不得正果。”蘊色侃侃而談,再不見絲毫局促壓抑。
少年聞言一愣,也不做聲。所謂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無外乎如此道理。
尋常人見著佛陀菩薩顯靈顯聖,或是見著鬼火冷幽,山野寂寂。便會念著菩薩保佑,阿彌陀佛。若是春風得意,功名盡取,那心中唯一所念的彎彎道道也不過是抬頭轉身皆可拋棄之物。由此而看蘊色小和尚說的也並無大礙。可少年素來信奉心誠則靈,至於是一時還是一生到並未想過,此時聽著他這麽信誓旦旦的一片言語,少年也不知當如何決斷。隻是憑著心中的義氣風流來等一個不大不小的道理。
至於是對還是錯,他到真沒有想那麽多。
那條聞名州郡的大河之上,泛起無數水花。若不是劉增輝明白其中緣由,恐怕任誰都不敢相信,竟然還有人無法無天到了這個地步,膽敢以身犯險,來此不明之地,見此當死之人。
“師父說,人間事,人間斷,與鬼神無關。可你我之間恩恩怨怨,情情愛愛,委實太多。和尚我雖然早已六根清淨,可和施主之間還有些許瓜葛糾纏。今天承蒙師父教誨,增輝去而複返,隻請施主放下。”男人輕聲言語,從懷中取出了一個黑色木匣。
河水奔淌依舊,並無人聲傳來。隻有時而掀起的水花似在述說著女子心中的憤恨與不平。
男人臉色蕭然,望著手中倒提的那隻木匣,平靜的臉上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思緒。或是愧疚,亦或是憤恨與不平。
他思慮良久,終於放下手中死死抓住的那隻黑色木匣,放入了奔湧無盡的水波之中。
平章經有節記,半緣修道,半生彌苦;月半陰晴,月半圓缺。有不少佛法高深誦無量的名寺寶刹結一寺之力而不得其說,苦研半生,青蔥少年熬白了鬢角,滿腹經綸熬成了古板佛陀,唯獨對這一本名不見經傳的經書不能釋其意。也有文采風流的道德名宿每每提到這本經書便三緘其口,不得其說。而今天站在這的不顯聲名的和尚早在二十年前,便向名嶽山川許了一個宏願,向天地眾生講了一個道理。
那時正是青春年少的俊逸書生,背著長匣飲著烈酒,踩著節拍遨遊大楚南北三十州時,秀才的書匣裏可沒放著聖人之言,沒放著君王孝悌,放著的隻有那一襲紅衣。
江南好,最好是折柳;江北俏,最俏是佳人。
“這些年,南南北北,也曾閱遍群書,也曾看過無數山河。唯有一句,增輝一直不解。金風玉露一相逢,如何便勝卻人間無數。現在想來,心中終究還是明白了。”男人哈哈一笑,從腰間取過烈酒,倒在了江河之中。
那年,也曾一襲紅衣霓裳舞,也曾水袖長衫歌離賦。
明鏡台上,一臉笑意的女子脫下長裙,換上了塵封許久的華美嫁衣。她笑著拈起額邊垂下的青絲,喝下了這杯塵封了二十年的烈酒。
……
趙晴柔催馬直奔,隻求快走。雖然一路勞累,腰背發苦,一路快行的小姑娘仍覺馬勢衰微,依舊使勁的催著那匹美人馬。
美人馬本是趙恒通於北境所獲,腳力與靠近邊塞的南馬自不可相提並論。不說腳力身材,僅憑馬匹奔騰而起的力勢就完全勝過了南馬的一個層次。更遑論這匹美人馬自小於草原生長,未被馴服,其中野性腳力更勝過北地尋常騎兵所屬馬匹許多。此時在小姑娘一再催馬的情況之下,美人馬所跨幅度自然較之平常更甚。
一人一妖一馬行走在蒼茫之中,聽著夜雨鍾斷,終於在苦行許久之後,望見了遠處的燈火熹微,聽到了遠方的鍾聲停停。
“小姑娘,快緩緩馬勢。”無比活躍的老翁此時有些無精打采。他低著腦袋,直伸手拍著猶然不停起伏的胸膛。
趙晴柔置若罔聞,隻是愣愣出神的瞧著遠處依稀朦朧的光景。
美人馬已通人意,見小姑娘不曾裹夾馬腹,也不奮蹄上前,隻是圍繞著方寸之抬蹄慢走,好似意猶未盡。
一片肅穆的寺廟之中,少年與蘊色小和尚也停止了無休止的爭論。兩個相同年紀的少年互相瞧著彼此,抓耳撓腮,就是不曾想出一個說服對方的理由。
“喂!小師父,你說這世間真有姻緣一說嗎?”少年忽然抬起眼眸,故作平靜的臉上有些難以掩飾的慌張。
蘊色目瞪口呆,顯然也未嚐料到苦思許久的少年有此一問。他習慣的伸手抓頭,不過片刻,又訕笑著放下了手來。
“笑什麽?”少年疑惑道。
“沒事,沒事!隻是學著施主抓耳撓腮,為求一解。可我早已剃度出家,三千煩惱絲已歸塵土,這才覺得好笑。”小和尚紅著小臉,又放下了悄然抬起的右手。
少年輕聲一笑“斷盡煩惱絲,真能不再煩惱麽?”他似在問著自己,又似在問著麵前的和尚。
蘊色秀眉稍蹙,並不作答。等到心中有著一個似是而非的答案之後,小和尚才抬起腦袋,平視著少年,正經道:“還是不能的。”
少年輕笑點頭。
二人一問一答,所言都是些尋常話語,和之前的劍拔弩張自然是天壤之別。說道後來,百無聊賴的少年逐漸說起了自己堪稱心酸艱難的往事,說起了那些難為常人語盡的坎坷波折。
蘊色並不出聲打擾,而是撐著腦袋仔細聆聽,遇到少年不解之處時,小和尚便會用自己苦讀許久的佛經道理以作解答,二人雖然南北有隔,然而世間道理大同小異,二人也時常會有相互印證之處。雖然淺陋易見,可於大道而言,也未嚐不是好事。畢竟世間道理千千萬,大抵也無外乎深思慎獨。
“施主,你我一見如故。隻是可惜和尚我是出家人,不能學著江湖豪俠與你說些同生共死之類的話語。可在下學識雖陋,也有一言相贈。”蘊色悄然抬起頭來,秀氣的小臉上爬上了些許的紅暈。
少年淺淺一笑,攤開雙手,示意但說無妨。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小和尚輕啟唇角,臉上雖然仍舊殘留著些許的緋紅,可語氣完全是一片不可置疑之意。
少年莞爾一笑,打趣道:“佛家高僧所言讖語,大多都是含而不露,隻有事情發生之時,才會心有所悟。如今大師你這淺白易懂,不知是否正確。”
蘊色臉色稍怒,他靠近少年些許,再次一字一句道:“情深不壽,慧極必傷。”
“施主你切莫以為蘊色隻是笑談。尋常人求佛添香,都是為己為名。可我等出家人,有拈花拜佛,有隻求破壁,參那枯禪天書。但小僧不同,小僧……”蘊色說道此處,不在往下繼續言語。
被撩起興趣的少年接話道:“你又怎樣?”
蘊色靜默的轉過身子,學著做著各式法樣的佛陀菩薩,靜默不語。等到少年好奇的湊過身來,才發現蘊色早已閉著眼眸熟睡了過去。
少年無語後退,卻沒發現蘊色小和尚悄然變化了手勢,他雙手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麵色慈悲。
佛家有印名與願,與無畏印相輔相成,可持咒降妖鎮魔。隻是今天的小和尚不想持經掐咒,發下普度眾生的大宏願,隻想這個一見如故的少年能順風順水,平平安安。
屋外,雨勢已減緩許多,如先前那般的秋風摧城可破廬的異常景象早已不見。隻有時而吹刮起伏的清風緩緩吹來,多增了幾分寒意。
少年仍是一襲白色長衫,此時站在夜雨初過的台階之上仍覺森寒。可不知為何,少年心中有一種直覺讓他久展留駐,眺望遠方。
就像那個暖風晴朗的下午,不諳世事懵懵懂懂的少年上山摘桃一樣。那時誰能知道回望便是黃衣單薄,回望便是此生滄海。
由於前路泥濘濕滑,趙晴柔已跳下了馬背,此時隻將馬韁抓在了手中,深一步淺一步的走在泥濘小道之上。
“這路還有多遠。”小姑娘勞累半晚,又是加之一路顛簸,已沒有了出門的神采奕奕。
漂浮在前方的老頭不理不睬,隻是悶聲趕路。
趙晴柔平素一向心態極佳,眼見前方仍不知歸路何方,苦行許久的少女也逐漸壓抑不住心中的火氣。她低著眼瞼,隻在心中默默道:“李知宇,別讓本姑娘找到了你。”
可言語未完,小姑娘又搖了搖腦袋,隻在心中安慰自己道:“先找到人一切都好說。”
一行腳步悠悠,由遠及近。
這麽一個轉折被八麵玲瓏的老頭看到眼中則完全又是另外一幅光景畫麵。他忍不住心中嘀咕犯難,這前方的路到底還要不要繼續走下去。
一行漸行漸近,帶著熱切,帶著心底那淺淺的希望。
少年站在外麵無語憑欄,蘊色帶著疑惑沉浸夢鄉。兩人互不幹擾,又仿佛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點滴關聯。
王家府邸,王知然站在長欄上半夜未眠,直等得天色微亮,意興闌珊的老人才脫下了那身被風雨吹刮浸得半濕的長衫。
“燁燁雷電,不寧不令”
祈安縣內,臉色黝黑的男人同樣輾轉難眠。他看著破曉的天光,有些激憤難眠。他再度從柔軟的臥榻之上爬起,嘶啞著喉嚨唱起了一首已經被他遺忘了許久的歌謠。
“燕子繞梁,米酒留香。誰家黑鍋留白底,誰家新燕啄春泥。”
“關山零落,驟雨初荷。怎奈身如飄絮,蕩無所依。”
男人臉上由喜轉悲,粗獷的聲音驀轉蒼涼蕭瑟,他咽了口唾沫,繼續唱道:“也曾夜半抒懷,為求雨打風吹。也曾手懸寇首,怎奈報圖不興……”
男人引吭高歌,五味俱陳。
靈明寺的山腳下,此時來了一夥不速之客。隻見前方帶路的是一個五大三粗的漢子,他身後跟著一個柔柔弱弱的小姑娘。若不是時而響起的馬蹄悠悠,恐怕誰都不能看清身後那匹被壓得半垮的毛驢原來是一匹神采奕奕的駿馬。
馬蹄聲脆,由遠及近。
寺廟昏沉,雖有燈火長亮,可夜半已過,漏室鍾鳴的氣派景象自然不複,除了獨倚長欄的少年期期艾艾,目有所依,恐怕再無人聲反複。
“喂,你真沒用騙我。他真在這。”趙晴柔壓著聲音,問著旁邊的矮小的老人。
老頭兒也不搭理,而是挺直腰背,背著一支青翠欲滴的短節竹竿,哼著小曲,難得在小姑娘麵前硬氣了一回。
“他真在這。”小姑娘再問。
老頭依舊不答。而是拿著那隻竹竿東點西敲,念念有詞。如同經文上繪著的畫麵,神奇古樸虔誠卻又讓人望而生畏。
小姑娘見老頭並不答話,也不在追問。難得老實的跟在後麵,隨著老頭的腳步緩緩上山。
少年一向不信山澤精怪之說,可一路艱辛經曆也讓他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這世間到底是未知的多,已知的少。唯恐驚擾此間神奇精怪,少年也學著蘊色小和尚的模樣跪在佛前,持香跪拜,以表心誠。
畢竟,不管世間是否真有佛陀菩薩,可彎彎身子,添添香火,舉手之勞的事情也是大多數人願意幹的。
等到少年添完香火已畢,屢屢青煙隨著少年那淺淺的心願蔓過屋頂,心中雜念一掃而空之後,滿臉唏噓的少年才抬起頭來,看著那個起身直立的身影有些不明究竟的詫異。
“覺得奇怪?”少年輕聲一笑,拍了拍手上的灰塵。
蘊色不言不語,依舊愣愣的看著少年。
少年也不故作高明,他轉過身子輕聲道:“先生常說不語怪力亂神,可俗世之中也有人在做,天在看之說。如今我窮愁潦倒,不知歸處。權當積下了善業功果,也好衝一衝身上沾染的邪魅之氣。”
少年一板一眼,拿著手中點燃的香燭逐漸接近正中的香案,插在了燭台之上。
小和尚聞言一愣,隻覺歪理。
“我幼時出家,供奉香火誠心無數,每次上香,都是空明一片,不求佛祖釋法,隻求能贖往世罪孽。似施主這般,來此隻為福氣功德,那縱使佛法無量,這世間眾生雲雲,如恒沙數,佛祖如何能全部解救過來。”
少年心中苦悶,也不退讓,他輕聲道:“可若是求神拜佛不求功果,不求榮華,那求什麽。世人所求無外乎名利二字,所求之事也是自己不能辦妥之事。”
“那自己辦不到,佛祖就能辦到不成。”蘊色抬頭怒視。
少年溫和一笑,重新走到那個皺成一團的蒲團邊伸手捋順蒲團,邊說道:“先生說有心則靈。”
小和尚無奈扶額,有些無語凝噎。此時倒是有些想言而不能言。
趙晴柔跨在美人馬上,一路馳騁。碰著尋常的土丘川澤少女也不躲讓回避,而是任憑身下駿馬直接跨過。以至於扯著少女衣領的矮小老頭時而咋咋呼呼,遮住雙眼,生怕一不小心便撞上了沿途的山石樹木。
“怎麽樣?本姑娘的馬術是不是極為精湛。”少女自得催馬,頗為縱橫馳騁天地的姿態。老頭並不出言回答,而是冷眼旁觀,一路仔細的察看著身邊的風吹草動。
眼見老頭並不回答,縱馬正是得意的小姑娘愈發得意。她拉住韁繩,籠住馬頭,直接躍過了身前一片不大不小的淺淺坑窪。
修行百年的精怪早已深知水澤低窪之處有精魅居其間的道理。看著少女縱馬狂奔也並不出言阻攔。而是任由風聲吹過,索性來了個不管不問。至於他心中所想。自然也隻有自己知曉。
小姑娘正在興頭,對老頭反常的安靜也未曾多加理會。而是想著露出自己非凡的馬術讓平素一向喋喋不休的鯉魚能在心中留下一個不大不小的印象,好為找到少年留下一個鋪墊。
老頭自然不知少女心中所想,也未曾打著花花腸子別有所圖。在他心中確實想著幫助這個讓他吃盡苦頭的小姑娘。說來似乎讓人頗為匪夷所思,不過嚐過世間百般孤苦的鯉魚對於這個見麵就欺負自己的小姑娘真是頗為喜歡。
這種喜歡無關風月,隻有孤寂百年後第一次遇到不打自己主意的歡喜。
趙晴柔縱馬馳騁,對老頭一反常態的舉動也未多加注意。隻是憑借著心中那股怒氣與歡喜馳騁而來,希望看見那一襲白衣,希望看到那個羞澀怯弱又好心腸的少年。
駿馬馳騁,迅捷如風。一路跨過山水坑窪,一路向著少年而來。
蘊色小師傅此時好生為難。既為少年的問題,又為他那一句輕飄飄卻仿佛重若萬鈞的話語。
“有心則靈。”小和尚嘀嘀咕咕,不斷想著其中道理緣由。
少年也不出聲打擾,而是轉身看著一尊尊威嚴又慈悲的佛像,深邃的眸子中讓人看不清究竟。
咚的一聲,小和尚使勁拍了拍自己頭頂,靜謐的佛殿之中傳出陣陣餘音。
少年聞聲收回目光,重新打量著麵前的蘊色。
“小師傅這是怎麽了?”少年輕聲一笑,走到滿臉苦澀的和尚身邊,瞧著他悄然皺起的眉角。
小和尚苦著小臉不答,等到少年轉身之後,小和尚才抬起眼臉,笑著道:“施主所言無錯。隻是我是和尚,早已出家修行;而施主你卻是塵緣未了,在俗世之中奔波勞累,所見所感自然與小僧大相徑庭。不是施主說錯了,也不是小和尚我說錯了。而是你我之間,有道相隔,故而有些風馬牛不相及。”
小和尚輕聲一笑,對著少年躬身行禮。
少年不置可否,沉思片刻之後,那雙清澈的眸子陡然變得無比的複雜。似乎心有所感觸。
蘊色久居山門,對山下事物僅有的了解也是聽香客以及幾個要好的師侄輩處聽來。此時見著少年陡然轉變無數情緒的臉龐,小和尚也不知該當做何解。他遲疑片刻,等到心中有所答之後才邁出那遲疑許久的步伐,站到了少年的身後。
“師傅說,這世間千百塵緣千百法,千百種人千百聲。施主你說有心則靈,大抵無礙。可佛門之中無外乎拿起放下四字。有許多人以為一刀斷盡煩惱絲,便可安然物外。在此清修正果。可我認為,若是心有掛礙,不說剔成光頭,就是削盡毫發,到頭來也是門外的漢子,終究入不得正果。”蘊色侃侃而談,再不見絲毫局促壓抑。
少年聞言一愣,也不做聲。所謂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無外乎如此道理。
尋常人見著佛陀菩薩顯靈顯聖,或是見著鬼火冷幽,山野寂寂。便會念著菩薩保佑,阿彌陀佛。若是春風得意,功名盡取,那心中唯一所念的彎彎道道也不過是抬頭轉身皆可拋棄之物。由此而看蘊色小和尚說的也並無大礙。可少年素來信奉心誠則靈,至於是一時還是一生到並未想過,此時聽著他這麽信誓旦旦的一片言語,少年也不知當如何決斷。隻是憑著心中的義氣風流來等一個不大不小的道理。
至於是對還是錯,他到真沒有想那麽多。
那條聞名州郡的大河之上,泛起無數水花。若不是劉增輝明白其中緣由,恐怕任誰都不敢相信,竟然還有人無法無天到了這個地步,膽敢以身犯險,來此不明之地,見此當死之人。
“師父說,人間事,人間斷,與鬼神無關。可你我之間恩恩怨怨,情情愛愛,委實太多。和尚我雖然早已六根清淨,可和施主之間還有些許瓜葛糾纏。今天承蒙師父教誨,增輝去而複返,隻請施主放下。”男人輕聲言語,從懷中取出了一個黑色木匣。
河水奔淌依舊,並無人聲傳來。隻有時而掀起的水花似在述說著女子心中的憤恨與不平。
男人臉色蕭然,望著手中倒提的那隻木匣,平靜的臉上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思緒。或是愧疚,亦或是憤恨與不平。
他思慮良久,終於放下手中死死抓住的那隻黑色木匣,放入了奔湧無盡的水波之中。
平章經有節記,半緣修道,半生彌苦;月半陰晴,月半圓缺。有不少佛法高深誦無量的名寺寶刹結一寺之力而不得其說,苦研半生,青蔥少年熬白了鬢角,滿腹經綸熬成了古板佛陀,唯獨對這一本名不見經傳的經書不能釋其意。也有文采風流的道德名宿每每提到這本經書便三緘其口,不得其說。而今天站在這的不顯聲名的和尚早在二十年前,便向名嶽山川許了一個宏願,向天地眾生講了一個道理。
那時正是青春年少的俊逸書生,背著長匣飲著烈酒,踩著節拍遨遊大楚南北三十州時,秀才的書匣裏可沒放著聖人之言,沒放著君王孝悌,放著的隻有那一襲紅衣。
江南好,最好是折柳;江北俏,最俏是佳人。
“這些年,南南北北,也曾閱遍群書,也曾看過無數山河。唯有一句,增輝一直不解。金風玉露一相逢,如何便勝卻人間無數。現在想來,心中終究還是明白了。”男人哈哈一笑,從腰間取過烈酒,倒在了江河之中。
那年,也曾一襲紅衣霓裳舞,也曾水袖長衫歌離賦。
明鏡台上,一臉笑意的女子脫下長裙,換上了塵封許久的華美嫁衣。她笑著拈起額邊垂下的青絲,喝下了這杯塵封了二十年的烈酒。
……
趙晴柔催馬直奔,隻求快走。雖然一路勞累,腰背發苦,一路快行的小姑娘仍覺馬勢衰微,依舊使勁的催著那匹美人馬。
美人馬本是趙恒通於北境所獲,腳力與靠近邊塞的南馬自不可相提並論。不說腳力身材,僅憑馬匹奔騰而起的力勢就完全勝過了南馬的一個層次。更遑論這匹美人馬自小於草原生長,未被馴服,其中野性腳力更勝過北地尋常騎兵所屬馬匹許多。此時在小姑娘一再催馬的情況之下,美人馬所跨幅度自然較之平常更甚。
一人一妖一馬行走在蒼茫之中,聽著夜雨鍾斷,終於在苦行許久之後,望見了遠處的燈火熹微,聽到了遠方的鍾聲停停。
“小姑娘,快緩緩馬勢。”無比活躍的老翁此時有些無精打采。他低著腦袋,直伸手拍著猶然不停起伏的胸膛。
趙晴柔置若罔聞,隻是愣愣出神的瞧著遠處依稀朦朧的光景。
美人馬已通人意,見小姑娘不曾裹夾馬腹,也不奮蹄上前,隻是圍繞著方寸之抬蹄慢走,好似意猶未盡。
一片肅穆的寺廟之中,少年與蘊色小和尚也停止了無休止的爭論。兩個相同年紀的少年互相瞧著彼此,抓耳撓腮,就是不曾想出一個說服對方的理由。
“喂!小師父,你說這世間真有姻緣一說嗎?”少年忽然抬起眼眸,故作平靜的臉上有些難以掩飾的慌張。
蘊色目瞪口呆,顯然也未嚐料到苦思許久的少年有此一問。他習慣的伸手抓頭,不過片刻,又訕笑著放下了手來。
“笑什麽?”少年疑惑道。
“沒事,沒事!隻是學著施主抓耳撓腮,為求一解。可我早已剃度出家,三千煩惱絲已歸塵土,這才覺得好笑。”小和尚紅著小臉,又放下了悄然抬起的右手。
少年輕聲一笑“斷盡煩惱絲,真能不再煩惱麽?”他似在問著自己,又似在問著麵前的和尚。
蘊色秀眉稍蹙,並不作答。等到心中有著一個似是而非的答案之後,小和尚才抬起腦袋,平視著少年,正經道:“還是不能的。”
少年輕笑點頭。
二人一問一答,所言都是些尋常話語,和之前的劍拔弩張自然是天壤之別。說道後來,百無聊賴的少年逐漸說起了自己堪稱心酸艱難的往事,說起了那些難為常人語盡的坎坷波折。
蘊色並不出聲打擾,而是撐著腦袋仔細聆聽,遇到少年不解之處時,小和尚便會用自己苦讀許久的佛經道理以作解答,二人雖然南北有隔,然而世間道理大同小異,二人也時常會有相互印證之處。雖然淺陋易見,可於大道而言,也未嚐不是好事。畢竟世間道理千千萬,大抵也無外乎深思慎獨。
“施主,你我一見如故。隻是可惜和尚我是出家人,不能學著江湖豪俠與你說些同生共死之類的話語。可在下學識雖陋,也有一言相贈。”蘊色悄然抬起頭來,秀氣的小臉上爬上了些許的紅暈。
少年淺淺一笑,攤開雙手,示意但說無妨。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小和尚輕啟唇角,臉上雖然仍舊殘留著些許的緋紅,可語氣完全是一片不可置疑之意。
少年莞爾一笑,打趣道:“佛家高僧所言讖語,大多都是含而不露,隻有事情發生之時,才會心有所悟。如今大師你這淺白易懂,不知是否正確。”
蘊色臉色稍怒,他靠近少年些許,再次一字一句道:“情深不壽,慧極必傷。”
“施主你切莫以為蘊色隻是笑談。尋常人求佛添香,都是為己為名。可我等出家人,有拈花拜佛,有隻求破壁,參那枯禪天書。但小僧不同,小僧……”蘊色說道此處,不在往下繼續言語。
被撩起興趣的少年接話道:“你又怎樣?”
蘊色靜默的轉過身子,學著做著各式法樣的佛陀菩薩,靜默不語。等到少年好奇的湊過身來,才發現蘊色早已閉著眼眸熟睡了過去。
少年無語後退,卻沒發現蘊色小和尚悄然變化了手勢,他雙手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麵色慈悲。
佛家有印名與願,與無畏印相輔相成,可持咒降妖鎮魔。隻是今天的小和尚不想持經掐咒,發下普度眾生的大宏願,隻想這個一見如故的少年能順風順水,平平安安。
屋外,雨勢已減緩許多,如先前那般的秋風摧城可破廬的異常景象早已不見。隻有時而吹刮起伏的清風緩緩吹來,多增了幾分寒意。
少年仍是一襲白色長衫,此時站在夜雨初過的台階之上仍覺森寒。可不知為何,少年心中有一種直覺讓他久展留駐,眺望遠方。
就像那個暖風晴朗的下午,不諳世事懵懵懂懂的少年上山摘桃一樣。那時誰能知道回望便是黃衣單薄,回望便是此生滄海。
由於前路泥濘濕滑,趙晴柔已跳下了馬背,此時隻將馬韁抓在了手中,深一步淺一步的走在泥濘小道之上。
“這路還有多遠。”小姑娘勞累半晚,又是加之一路顛簸,已沒有了出門的神采奕奕。
漂浮在前方的老頭不理不睬,隻是悶聲趕路。
趙晴柔平素一向心態極佳,眼見前方仍不知歸路何方,苦行許久的少女也逐漸壓抑不住心中的火氣。她低著眼瞼,隻在心中默默道:“李知宇,別讓本姑娘找到了你。”
可言語未完,小姑娘又搖了搖腦袋,隻在心中安慰自己道:“先找到人一切都好說。”
一行腳步悠悠,由遠及近。
這麽一個轉折被八麵玲瓏的老頭看到眼中則完全又是另外一幅光景畫麵。他忍不住心中嘀咕犯難,這前方的路到底還要不要繼續走下去。
一行漸行漸近,帶著熱切,帶著心底那淺淺的希望。
少年站在外麵無語憑欄,蘊色帶著疑惑沉浸夢鄉。兩人互不幹擾,又仿佛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點滴關聯。
王家府邸,王知然站在長欄上半夜未眠,直等得天色微亮,意興闌珊的老人才脫下了那身被風雨吹刮浸得半濕的長衫。
“燁燁雷電,不寧不令”
祈安縣內,臉色黝黑的男人同樣輾轉難眠。他看著破曉的天光,有些激憤難眠。他再度從柔軟的臥榻之上爬起,嘶啞著喉嚨唱起了一首已經被他遺忘了許久的歌謠。
“燕子繞梁,米酒留香。誰家黑鍋留白底,誰家新燕啄春泥。”
“關山零落,驟雨初荷。怎奈身如飄絮,蕩無所依。”
男人臉上由喜轉悲,粗獷的聲音驀轉蒼涼蕭瑟,他咽了口唾沫,繼續唱道:“也曾夜半抒懷,為求雨打風吹。也曾手懸寇首,怎奈報圖不興……”
男人引吭高歌,五味俱陳。
靈明寺的山腳下,此時來了一夥不速之客。隻見前方帶路的是一個五大三粗的漢子,他身後跟著一個柔柔弱弱的小姑娘。若不是時而響起的馬蹄悠悠,恐怕誰都不能看清身後那匹被壓得半垮的毛驢原來是一匹神采奕奕的駿馬。
馬蹄聲脆,由遠及近。
寺廟昏沉,雖有燈火長亮,可夜半已過,漏室鍾鳴的氣派景象自然不複,除了獨倚長欄的少年期期艾艾,目有所依,恐怕再無人聲反複。
“喂,你真沒用騙我。他真在這。”趙晴柔壓著聲音,問著旁邊的矮小的老人。
老頭兒也不搭理,而是挺直腰背,背著一支青翠欲滴的短節竹竿,哼著小曲,難得在小姑娘麵前硬氣了一回。
“他真在這。”小姑娘再問。
老頭依舊不答。而是拿著那隻竹竿東點西敲,念念有詞。如同經文上繪著的畫麵,神奇古樸虔誠卻又讓人望而生畏。
小姑娘見老頭並不答話,也不在追問。難得老實的跟在後麵,隨著老頭的腳步緩緩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