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知宇和趙晴柔臥在大江之上,頗有些不知雲與我俱東的瀟灑淡然。隻是隨著洪波東流,眼前風光刹那間便已千萬之後。人力終有盡時,不等風景無限的山河看完,有些昏沉睡意的兩人那擺合的眼皮已有些止不住的上下跳動。


    安之若素便是極好,攜人同遊應為極佳。可奈何良辰美景千萬到頭來終歸虛設,性子內斂的少年如何看不出來那若有若無的淺淡離別。


    世人隻知遙望山河風光是人生一大趣事,可又有誰知道當著如此山河,麵對即將的離別,想必不管是誰,心中都會有些那麽不是滋味。何況,是一個已將小姑娘放在心頭的少年。


    大魚自在安逸,上下起伏搖擺,身姿縹緲不定。若不是時而浮現的色彩斑斕,恐怕少年已早已忘記了身旁還有著這麽一尾大鯉。


    水隨秋波,溫潤無意。當此的人兒不知又是假了誰的流年。


    纖纖素手曳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喂!李知宇。”小姑娘突然出聲打破了來之不易的平靜。


    少年淡淡點頭,捏了捏垂下的衣擺。


    小姑娘裝作若無其事的說道:“告訴你一件事情,可能過不了多久,我就要走了。”


    小姑娘盡管想盡可能的淡然,可她說話言語之時,無論如何都有些製止不住的哀傷。


    少年悶不做聲,依舊雙手抱住膝間,老久的不見個回應。


    “以前,爹教我讀書的時候,他說過這麽一句,叫什麽來著。”小姑娘鼓起腮幫,一手撐住腦袋,似在努力的回憶思索,就連那雙轉動的妙眸此時也略微多了幾分凝滯。


    少年沉默不語,未曾抬頭回答。隻有那空曠的天際中飄過一縷秋風之後,沉思的少年才偶爾伸出指尖打理了一下垂在鬢角的青絲。


    “喂!李知宇,你有在聽我說話嗎?”小姑娘忽然轉身回頭,看著少年的目光稍帶些幽怨。


    “嗯!在聽的。”李知宇若無其事,又滿臉的複雜。


    “那你說,這話怎麽說來著。”趙晴柔快走兩步,足尖點著床頭,踩的小舟也是一陣晃動。甚至少年在心中覺得這條大船時刻便會有傾覆之危。


    少年抓了抓船身,眼底少了許多的色彩斑斕。他看向無聲秋波的眼中除了那溫潤明媚的秋光,有的便隻有那一襲飄曳的裙擺,還有那個不知何時便已放在心間的身影。


    說不上是討厭,有的隻是那抹想起來便會會心一笑的甜蜜,那種感覺,想必就是喜歡。


    ……


    溫知良扛著一株蓮花北上,一路上想不引人注目都難。更何況這個奇怪的道士生的分外的儒雅俊朗,不僅沒有沾染絲毫塵世的一點煙火,整個人還多了些出塵到不可方物的浩然。


    這世間有人唱興亡皆苦,有人日夜即興離賦。可還剩下一些人不願在這塵世繁雜中隨波流俗,還有人想要在這昏沉的天地間種下那一縷因果。溫知良自然是不屬於這兩者之間的。這個言行古怪,才入道門便已然天人的道士所想的隻是該如何來報答師父的恩情,又該怎麽去償還那些欠下的債孽。這些才是溫知良飲下那壺老酒的原因,也是他溫知良與師父相比差了一壺酒的道理。


    有些東西想要償還真的挺難。難到了這世間的都仙人束手無策,難到這塵世間欠下的冤債如此難斬。


    溫知良繼續快走,肩上扛著的那株蓮花自然也在不斷隨著溫知良不斷起伏的身形搖曳。雖然不如剛被溫知良從南海之中采摘出來時的那般青翠,可其枝節到是沒能少了丁點絲毫。


    世間的大道玄機也無外乎於是。彼竭我盈,變者而觀,這樣的東西溫知良見過了千百,可卻從來未曾悟透。直到扛著這株金蓮由南北山,重新經曆了一番心曆路程的他才終於明白,這世間情債難償的道理。


    不管是對師父,還是對那個身披霓裳卻慘死的女子。


    “看來貧道也上了年紀,人們都說人老成精,可我溫知良怎麽越活越是回去了。如此畏首畏尾,難不成還真是被那個小子傷了自尊不成。”溫知良輕聲一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那個少年。


    這個少年,讓他覺得分外有緣。


    道士繼續前行,飄擺的白色道袍在紛飛的雪花中白的純粹而徹底。


    ……


    祈安縣內,沿途百姓聽著知縣大人要同都尉將軍上山剿匪,一傳十,十傳百,個個喜慶。這不,已到正午的街道之上本是行人極少的時刻,可現在則大不相同,鑼鼓喧天,滿街嘩然。有些人是嗤之以鼻,以為官軍南戰則南敗,北征則北輸,難到遇到了這落霞山的悍匪便能生出些不同的道道不成。可還有些人則是翹首以盼,期待著在這無奈的世道之中還能看到那絲絲光亮,還能經曆當初那種久經壓抑之後剩下的希望。


    劉淵黑馬當頭,其餘扈從一律是白馬打底,其中又夾雜些青驄馬之類。看著馬匹種類,便可知曉其中頗為駁雜。外人初看之時自然不知道其中門道,可若是從北地退伍的老卒若是看見,便會知曉此人深得北地用兵之妙。


    北境多山多雪,地勢廣袤,以草地居多。若是尋常時節還好,可逢著雪花逼人的時節,那紛飛的大雪又豈是隻會迷人眼界,更會給行軍增加不少的難度。故而隨著軍力調度的第一大事便為後勤補給。而腳力最佳北地茂林馬匹便是其中最佳的選擇。調度的方式軍陣正是如同劉淵此時一般,褐馬為引,白馬壓陣。雖然馬匹駁雜,但在行軍之中時常倒是會有些出人意料的功效。


    劉淵信馬由韁,借著馬匹腳力微合眼眸,好似漫不經心。對於即將到來的一場血戰也未曾太過放在心上。隻是任由馬匹斜跨,仰聽風聲海浪。


    費俊建功意願強烈,當然沒有劉淵此時的輕鬆態勢。他跨在駿馬上正襟危坐,整個人無形之中多一些肅穆莊嚴。


    所謂的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大抵也就是這麽一副光景。


    一行人過市招搖,赫赫淩然。


    離得縣衙不遠處的王府,完全已經亂了套路。老爺不知何故身倒於地,聽風樓內失火焚書,這些極少發生的變故一時之間卷在一起,又豈是雞飛狗跳四字可以說得。


    田建跟了王知然多年,又是他的最先發現變故,此時的他正襟危坐在大堂之上,瞧著四周慘淡的雲煙,心裏也裝滿了萬斤陰霾,撥不開一道光亮。


    “這到底是什麽變故。”男人站起身子,過不多時又返回坐下,腦中疑慮萬千而不得其解,如此來往無數遍,沉思許久依舊還是不見個著落。田建思來想去終歸不解,隻得抱著一本老爺最愛的古藉細細查看。至於上麵的文字敘述,在此時的他眼中反而是居於次要地位。隻要能夠轉移注意,這才是他的第一選擇。


    軍士整裝待發,在路邊停留躑躅的商旅客人自然齊刷刷的讓出了一條過道出來。除了年紀稍大的一些老人來不及收回腳步,其中大多數的青壯都是忙不迭身的躲到了一旁,生怕稍有不慎便會惹來事端。


    所謂的民不與官鬥大概也就是這麽個道理。


    麵若秋波的費俊牽住韁繩,忍不住的搖頭低歎。這蒸蒸然的世道,怎麽就淪落到了這般的田地。這些年,大楚民生凋敝,百業不興。就連以往最為濃重的科舉也停辦了好些年。


    朝廷不以科舉取士,改察舉而替。雖說有些名宿大儒,以及朝廷之中的閣老高德反對,可皇帝陛下的旨意還是從中書省發了出來。


    按照黃瑜謹黃尚書的說法,這察舉孝廉與恩科無異。可明眼人心裏都明白,朝廷現在或許是連科舉的銀兩發給也是為難。故而想了這麽一個折中的法子來應對人才的枯竭。


    隻是那些有真才實學的學子盼星星盼月亮,從總角少年寒窗十載,都沒能等到宣室今年。


    費俊或是想起了往事,本來滿含希望興奮的他現在又多多少少變得情緒有些低沉。


    那年,他費俊初到此地之時,曾許下三載成村,五載為城的大願。時之至今,流水東城倒是一般無二,隻是那時所懷有的雄心壯誌,所想的大有作為到了現在早已化作了緩緩的溪流隨風而走。其中滋味,現在眼觀目聽之下,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半邊南垂可安身,可容身。”費俊輕聲呢喃,加力催馬。


    劉淵合目斂息,瞧著四方左右的滾滾人群,心裏也是別有一番清秋。那時的他帶著八百騎下江南時,是何等的興高采烈,可看著沿途的一切已成昨日黃花,如鉛沉的心底早已是千瘡百孔,聲嘶力竭。


    都說江南歌姬咿呀婉轉是天下一絕,可聽過之後,身在北地許少來過江南的漢子才知道那哪是什麽太平氣象,分明是杜鵑啼血,人世炎涼如鼓。


    一行人快馬奔馳,遙遙而去。


    許多年前的落霞山,來了一夥強人。他們趁著南北戰端重開,那夥原本隻打算作些剪徑之事的歹徒胃口自然越來越大。除了作些打家劫舍的勾當,就連偶有南北被調度的軍資甚至逢著些寨中匪徒多的時候也敢去抓一抓官軍的羊毛。而葉垂陽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不僅憑借著一身武藝很快做到了二當家的位置,就是那個年至耄耋的大當家也對這個不知是第一次下海還是多次加入這行的小夥青眼相加,每每逢人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死之後,這落霞山的家當就要歸於垂陽了。


    葉垂陽也不負老人的厚望,不過才堪堪三年便已在匪寇之中積累了莫大的威名。不管是所屬的青壯一派,還是所屬的年老一脈,年輕的男人始終都是遊刃有餘,兩邊留意。等到大當家身死人滅,所屬排第一的葉垂陽自然當之無愧的衝到了前台,坐上了那個鋪著一層厚厚毛氈的座榻。


    白景是在葉垂陽做了一年大當家之後上山的,那時年輕的白景還未如現在一樣戾氣滔天,那時的他牽著駿馬便可朝夕千裏,便可持節遠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緣來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水流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水流舟並收藏緣來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