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衛星發射中心位於文昌市龍樓鎮,是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建設的中國首個濱海發射基地。這裏的海岸、椰林、清新空氣等自然稟賦和旅遊、航天科技、工作人員生活所需要的美好環境,正在建設中的航天城在人工與自然環境結合方麵體現當地特色,在汙染物排放和處置方麵做到綠色、環保,在能源利用方麵大力推進現代科研成果,節能。
2016.06.22。
長征七號火箭平穩行駛約3個小時,安全轉運到發射塔架,計劃在6月25日到29日擇機發射。以設計數字化、模裝數字化、試驗預試化、生產自動化、管理信息化為準則,長征七號全麵推進數字化設計,構建數字化工程體係,能自主檢測設備故障,也能夠有效縮短火箭測試發射流程。
它是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總長53.1米、芯級直徑3.35米、捆綁4個2.25米助推器,起飛重量597噸,運載能力達到13.5噸。
王福臣:“cz—7這個大家夥,內部鋪設有加注、供氣、空調管路和箭上眾多控製電纜,以及配氣台和中頻電源房間,因此它的結構和組成是最複雜的,也意味著運載火箭的研製技術又邁出了一大步。”
楊立江:“我的任務是做好基地的後勤,讓在這裏參與航天工程的人員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各項準備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長征七號挺拔豎立在發射塔架,在發射中心的路上碰到米棣和郝秋岩。
王福臣微笑著:“你倆是實習還是觀摩?”
倆人表示:“不能觀摩,需要崗位鍛煉。”
楊立江帶著笑容:“有闖勁兒,將來的擔子還得由你們來挑。”
王福臣對他倆特別看重,親切地說:“有時間請你們吃飯。”
下午的時候,火箭副總設計師李佳斌、空間實驗室總設計師王寧、火箭發射中心主任楊立江和總工程師王福臣來到指揮控製大廳,看到他倆在屏幕前繁忙的樣子,王福臣介紹:“他倆是北大博士生,來這裏工作不久,他叫米棣、他叫郝秋岩。”
王寧詢問:“學的什麽領域?”
米棣:“星際介質物理、恒星與行星係統。”
郝秋岩:“天體技術及應用。”
李佳斌在一旁關切問:“對操控適應嗎?”
表現出笨拙的表情,米棣:“應該沒問題。”
楊立江繃著臉:“說話不爽,不像咱東北爺們兒。”
郝秋岩幫著解釋:“他從來都那麽謹慎,不說十拿九穩的話。”
王福臣笑著說:“他是聰明的膽小鬼。”
李佳斌看看他的表,時間對航天人來說是很重要的,覺得還夠用,便又多交流幾句:“你們第一次參加發射任務,心裏有壓力嗎?”
郝秋岩很直率:“我感覺就像是一款動作敏感的遊戲。”
李佳斌很欣賞他的闖勁,拍拍郝秋岩的肩膀:“比喻方法有點過,發射火箭不是冒險;一次火箭發射,凝聚著很多人的辛勞和心血。”
因在一個基地工作,必定是同事,楊立江急忙解圍:“他倆有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工作態度蠻認真的,都是好苗子。”
看到基地領導,火箭設計師,飛船設計師們走遠,米棣驚異地看著郝秋岩:“這些人是中國航天界的大人物,你真敢說話。”
郝秋岩皺著眉,“愛咋咋地,米老艮,你要小心。”他倆是七八年同學,彼此十分了解,爭吵的事時常就有,在一起很有意思。米棣,“你還要揍我?多說一句和少說一句憋不死你,關鍵還是工作。”
06.25。18:30。
發射中心的大屏幕上,數據、曲線清晰可見,牽動著在場每個人的神經。發射時刻,北京時間,發射倒計時。
90分鍾準備。
60分鍾準備。
30分鍾準備。
10分鍾準備。
05分鍾準備。
01分鍾準備。
40秒,明白。
30秒,明白。
20秒,明白。
10秒,10、09、08、07、06、05、04、03、02、01,點火。
20:00:07秒413毫秒,火箭起飛。伴隨著巨大的起飛轟鳴聲,cz—7火箭奔向浩渺的太空。
“317跟蹤正常”、“文昌光學雷達跟蹤正常”、“遙測信號正常”......“對地遙測信號正常”、“三亞3901跟蹤正常”、“三亞4227跟蹤正常”......“助推器分離”、“一級關機”、“一級分離”,進入近地點200千米、遠地點394千米的橢圓形軌道。郝秋岩和米棣在控製台前不敢有絲毫的懈怠,雙眼緊盯大屏幕,火箭飛行的每一個動作都及時地向外發布。
20:39,“級箭分離。”
cz—7升空約603秒後,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cz—7首飛成功。隨即,控製大廳裏發出熱烈掌聲。
碧空長夜,朗月疏星。cz—7隻是個起點,接下來,還有更多的發射任務。
走進米棣的辦公室,他正在看報紙,郝秋岩把辦工桌上剛沏好的龍井茶倒上一杯。
“沏一杯龍井茶,栽一株鳳凰花;賞一簾夏初雨,靜聽雨聲如沙。”
喝完一杯還要倒,米棣開玩笑地把他攔住:“實在不好意思,今年天旱,茶貴呀!”
不屑於他:“啥時變得這樣摳搜!”
米棣:“宇宙又現類地行星,移民外星有戲了。”
郝秋岩笑著:“移民外星‘遊戲’了?”
米棣:“我還沒看完,你看看。”
他把報紙遞給郝秋岩,仔細看了一下:
英國《自然》雜誌2日在官方網站刊登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一個比利時研究團隊首次發現了3顆圍繞一顆矮星公轉且可能適宜人類居住的類地行星。
科學家說,待新一代太空望遠鏡發射升空後,他們將得以進一步觀測這些行星是否具備支持生命存在的條件。
或宜居
這3顆行星圍繞公轉的是顆“名副其實”的矮星,表麵溫度僅為太陽溫度的一半,質量隻有太陽的十分之一,比木星大一點,剛剛達到恒星的標準,距離太陽係不到40光年。
不過,與地球和太陽的距離相比,這3顆行星與矮星的距離要近許多,其中更靠裏的兩顆接受的輻射量約是地球的4倍,公轉周期約為1.5天到2.4天;最靠外的一顆所受輻射量是地球的兩倍,公轉周期尚難判斷,估計在4.5天至73天之間。
科學家們根據這些信息推測,這3顆行星應該處在這顆矮星的宜居帶上,大小可能與地球類似,還可能存在水和大氣層,星球表麵部分區域適宜生命存活。
隻是,更靠裏的兩顆行星可能與月球類似,永遠隻有一麵對著“太陽”,即一側永享光明、一側長眠黑夜。
賭贏了!
此前,不少科學家都熱衷於觀測與太陽大小接近或更大、更亮的恒星,期待能在它們的行星中找到宜居的類地行星,而這類“星光暗淡”的矮星往往不受待見。
然而,由於“大個頭”的恒星輻射太強以至於將周圍行星的特征完全掩蓋,以人類目前的觀測技術難以捕捉,而不那麽“強勢”的矮星則更容易將附近的行星“暴露”出來。
比利時列日大學教授米歇爾?吉倫決定挑幾個矮星,帶領他的團隊試試運氣。最終,他們賭贏了。
由於這些矮星用肉眼甚至一般天文望遠鏡都難以觀測到,吉倫和其他研究人員於是利用一架更為精密的天文望遠鏡,從去年12月起花62個夜晚觀測這些矮星的星光和亮度變化,其間還捕捉到了轉瞬即逝的“日食”。
研究團隊在報告中說,這次發現開辟了地外生命研究的新領域,未來研究前景廣闊。
“那種感覺就好像你突然發現身邊一位相識多年的老友竟然是王室成員,”項目參與者之一、專注研究矮星的美國天文學家亞當?布加斯說。
剛起步
不過,這一發現隻是起步,後續研究還將持續數年。今後,科學家們將觀測這些行星上是否存在水和甲烷分子。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計劃於2018年發射新一代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屆時,科學家們將能夠分析這些行星是否存在大氣層以及大氣成分,以判斷這些星球與地球的相似程度。
至於向這些星球“移民”,短期內恐怕難以實現。以現有技術水平,人造航天器飛行40光年大約需要幾百萬年,差不多與類人猿進化到現代人的時間跨度相當。
據新華社
郝秋岩邊看邊笑:“火星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行星,你相信布蘭登伯格的假說嗎?”
米棣:“管它咋炸的,反正不是我炸的。”
“這麽無賴?”
“厚黑學,你可是師父。”
“嘿、嘿、嘿,如果火星上真有過像人一樣冷靜的生物,不管自然環境多麽惡劣,也不會滅亡。”
“人類是冷靜生物?政治爭鬥,宗教極端組織,以及人類無限掠奪的本性,始終處於冷戰和熱戰之中。”
“你看過霍金的《時間簡史》?”
“他是位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
“被稱為‘宇宙之王’。”
“宇宙不簡單哪!霍金有些觀點太過於樂觀。”
“他隻是從科學角度出發,並未考慮其它因素。”
“火星的問題就很值得思考。”
“有點難度和深度。”
“我倒覺得,極有可能是內外因素造成火星的結局。”
“火星人與外星人?”
“很大程度上。”
米棣臉上重新掛上了微笑:“我同玉姝商量,準備八月結婚。”
“真好,我早盼望這一天了,祝福你們,打算采取什麽樣的結婚方式?”
“旅行結婚。”
“這樣也好,省心。”
“可雙方的家人不同意,至少要在儀式現場見一麵。”
“要求不過分,畢竟父母養一回,打算兩地分居嗎?”
“也隻能這樣,誰讓我們選擇了這裏。”
“是啊,當初我倆都有很好的去處,最終選擇了這裏。”
“人生側重的多了,失去的也會很多,我們都是堅定走路的人。”
“行程怎麽安排?”
“先到常州,再回哈爾濱,我倆想讓你參加。”
“嗯,不告訴我也說不過去。”
“常州你就不用去了,到哈爾濱就行。”
“好。”
“我倆還要去常州,帶東西不方便,你走時把中心的天文望遠鏡、攝像機、魔鐳射帶上。”
“帶這些幹嘛?”
“東北也很美麗,我想帶你去鳳凰山森林公園旅遊。9月17日的半影月食,發生在淩晨0點52至4點55分,可以觀察到全程。”
“嗬嗬,彼此彼此。”
“我們不光有地球觀,還要有宇宙觀,地球僅是宇宙的一個塵埃。”
“好吧,就這樣安排。”
2016.06.22。
長征七號火箭平穩行駛約3個小時,安全轉運到發射塔架,計劃在6月25日到29日擇機發射。以設計數字化、模裝數字化、試驗預試化、生產自動化、管理信息化為準則,長征七號全麵推進數字化設計,構建數字化工程體係,能自主檢測設備故障,也能夠有效縮短火箭測試發射流程。
它是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總長53.1米、芯級直徑3.35米、捆綁4個2.25米助推器,起飛重量597噸,運載能力達到13.5噸。
王福臣:“cz—7這個大家夥,內部鋪設有加注、供氣、空調管路和箭上眾多控製電纜,以及配氣台和中頻電源房間,因此它的結構和組成是最複雜的,也意味著運載火箭的研製技術又邁出了一大步。”
楊立江:“我的任務是做好基地的後勤,讓在這裏參與航天工程的人員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各項準備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長征七號挺拔豎立在發射塔架,在發射中心的路上碰到米棣和郝秋岩。
王福臣微笑著:“你倆是實習還是觀摩?”
倆人表示:“不能觀摩,需要崗位鍛煉。”
楊立江帶著笑容:“有闖勁兒,將來的擔子還得由你們來挑。”
王福臣對他倆特別看重,親切地說:“有時間請你們吃飯。”
下午的時候,火箭副總設計師李佳斌、空間實驗室總設計師王寧、火箭發射中心主任楊立江和總工程師王福臣來到指揮控製大廳,看到他倆在屏幕前繁忙的樣子,王福臣介紹:“他倆是北大博士生,來這裏工作不久,他叫米棣、他叫郝秋岩。”
王寧詢問:“學的什麽領域?”
米棣:“星際介質物理、恒星與行星係統。”
郝秋岩:“天體技術及應用。”
李佳斌在一旁關切問:“對操控適應嗎?”
表現出笨拙的表情,米棣:“應該沒問題。”
楊立江繃著臉:“說話不爽,不像咱東北爺們兒。”
郝秋岩幫著解釋:“他從來都那麽謹慎,不說十拿九穩的話。”
王福臣笑著說:“他是聰明的膽小鬼。”
李佳斌看看他的表,時間對航天人來說是很重要的,覺得還夠用,便又多交流幾句:“你們第一次參加發射任務,心裏有壓力嗎?”
郝秋岩很直率:“我感覺就像是一款動作敏感的遊戲。”
李佳斌很欣賞他的闖勁,拍拍郝秋岩的肩膀:“比喻方法有點過,發射火箭不是冒險;一次火箭發射,凝聚著很多人的辛勞和心血。”
因在一個基地工作,必定是同事,楊立江急忙解圍:“他倆有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工作態度蠻認真的,都是好苗子。”
看到基地領導,火箭設計師,飛船設計師們走遠,米棣驚異地看著郝秋岩:“這些人是中國航天界的大人物,你真敢說話。”
郝秋岩皺著眉,“愛咋咋地,米老艮,你要小心。”他倆是七八年同學,彼此十分了解,爭吵的事時常就有,在一起很有意思。米棣,“你還要揍我?多說一句和少說一句憋不死你,關鍵還是工作。”
06.25。18:30。
發射中心的大屏幕上,數據、曲線清晰可見,牽動著在場每個人的神經。發射時刻,北京時間,發射倒計時。
90分鍾準備。
60分鍾準備。
30分鍾準備。
10分鍾準備。
05分鍾準備。
01分鍾準備。
40秒,明白。
30秒,明白。
20秒,明白。
10秒,10、09、08、07、06、05、04、03、02、01,點火。
20:00:07秒413毫秒,火箭起飛。伴隨著巨大的起飛轟鳴聲,cz—7火箭奔向浩渺的太空。
“317跟蹤正常”、“文昌光學雷達跟蹤正常”、“遙測信號正常”......“對地遙測信號正常”、“三亞3901跟蹤正常”、“三亞4227跟蹤正常”......“助推器分離”、“一級關機”、“一級分離”,進入近地點200千米、遠地點394千米的橢圓形軌道。郝秋岩和米棣在控製台前不敢有絲毫的懈怠,雙眼緊盯大屏幕,火箭飛行的每一個動作都及時地向外發布。
20:39,“級箭分離。”
cz—7升空約603秒後,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cz—7首飛成功。隨即,控製大廳裏發出熱烈掌聲。
碧空長夜,朗月疏星。cz—7隻是個起點,接下來,還有更多的發射任務。
走進米棣的辦公室,他正在看報紙,郝秋岩把辦工桌上剛沏好的龍井茶倒上一杯。
“沏一杯龍井茶,栽一株鳳凰花;賞一簾夏初雨,靜聽雨聲如沙。”
喝完一杯還要倒,米棣開玩笑地把他攔住:“實在不好意思,今年天旱,茶貴呀!”
不屑於他:“啥時變得這樣摳搜!”
米棣:“宇宙又現類地行星,移民外星有戲了。”
郝秋岩笑著:“移民外星‘遊戲’了?”
米棣:“我還沒看完,你看看。”
他把報紙遞給郝秋岩,仔細看了一下:
英國《自然》雜誌2日在官方網站刊登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一個比利時研究團隊首次發現了3顆圍繞一顆矮星公轉且可能適宜人類居住的類地行星。
科學家說,待新一代太空望遠鏡發射升空後,他們將得以進一步觀測這些行星是否具備支持生命存在的條件。
或宜居
這3顆行星圍繞公轉的是顆“名副其實”的矮星,表麵溫度僅為太陽溫度的一半,質量隻有太陽的十分之一,比木星大一點,剛剛達到恒星的標準,距離太陽係不到40光年。
不過,與地球和太陽的距離相比,這3顆行星與矮星的距離要近許多,其中更靠裏的兩顆接受的輻射量約是地球的4倍,公轉周期約為1.5天到2.4天;最靠外的一顆所受輻射量是地球的兩倍,公轉周期尚難判斷,估計在4.5天至73天之間。
科學家們根據這些信息推測,這3顆行星應該處在這顆矮星的宜居帶上,大小可能與地球類似,還可能存在水和大氣層,星球表麵部分區域適宜生命存活。
隻是,更靠裏的兩顆行星可能與月球類似,永遠隻有一麵對著“太陽”,即一側永享光明、一側長眠黑夜。
賭贏了!
此前,不少科學家都熱衷於觀測與太陽大小接近或更大、更亮的恒星,期待能在它們的行星中找到宜居的類地行星,而這類“星光暗淡”的矮星往往不受待見。
然而,由於“大個頭”的恒星輻射太強以至於將周圍行星的特征完全掩蓋,以人類目前的觀測技術難以捕捉,而不那麽“強勢”的矮星則更容易將附近的行星“暴露”出來。
比利時列日大學教授米歇爾?吉倫決定挑幾個矮星,帶領他的團隊試試運氣。最終,他們賭贏了。
由於這些矮星用肉眼甚至一般天文望遠鏡都難以觀測到,吉倫和其他研究人員於是利用一架更為精密的天文望遠鏡,從去年12月起花62個夜晚觀測這些矮星的星光和亮度變化,其間還捕捉到了轉瞬即逝的“日食”。
研究團隊在報告中說,這次發現開辟了地外生命研究的新領域,未來研究前景廣闊。
“那種感覺就好像你突然發現身邊一位相識多年的老友竟然是王室成員,”項目參與者之一、專注研究矮星的美國天文學家亞當?布加斯說。
剛起步
不過,這一發現隻是起步,後續研究還將持續數年。今後,科學家們將觀測這些行星上是否存在水和甲烷分子。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計劃於2018年發射新一代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屆時,科學家們將能夠分析這些行星是否存在大氣層以及大氣成分,以判斷這些星球與地球的相似程度。
至於向這些星球“移民”,短期內恐怕難以實現。以現有技術水平,人造航天器飛行40光年大約需要幾百萬年,差不多與類人猿進化到現代人的時間跨度相當。
據新華社
郝秋岩邊看邊笑:“火星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行星,你相信布蘭登伯格的假說嗎?”
米棣:“管它咋炸的,反正不是我炸的。”
“這麽無賴?”
“厚黑學,你可是師父。”
“嘿、嘿、嘿,如果火星上真有過像人一樣冷靜的生物,不管自然環境多麽惡劣,也不會滅亡。”
“人類是冷靜生物?政治爭鬥,宗教極端組織,以及人類無限掠奪的本性,始終處於冷戰和熱戰之中。”
“你看過霍金的《時間簡史》?”
“他是位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
“被稱為‘宇宙之王’。”
“宇宙不簡單哪!霍金有些觀點太過於樂觀。”
“他隻是從科學角度出發,並未考慮其它因素。”
“火星的問題就很值得思考。”
“有點難度和深度。”
“我倒覺得,極有可能是內外因素造成火星的結局。”
“火星人與外星人?”
“很大程度上。”
米棣臉上重新掛上了微笑:“我同玉姝商量,準備八月結婚。”
“真好,我早盼望這一天了,祝福你們,打算采取什麽樣的結婚方式?”
“旅行結婚。”
“這樣也好,省心。”
“可雙方的家人不同意,至少要在儀式現場見一麵。”
“要求不過分,畢竟父母養一回,打算兩地分居嗎?”
“也隻能這樣,誰讓我們選擇了這裏。”
“是啊,當初我倆都有很好的去處,最終選擇了這裏。”
“人生側重的多了,失去的也會很多,我們都是堅定走路的人。”
“行程怎麽安排?”
“先到常州,再回哈爾濱,我倆想讓你參加。”
“嗯,不告訴我也說不過去。”
“常州你就不用去了,到哈爾濱就行。”
“好。”
“我倆還要去常州,帶東西不方便,你走時把中心的天文望遠鏡、攝像機、魔鐳射帶上。”
“帶這些幹嘛?”
“東北也很美麗,我想帶你去鳳凰山森林公園旅遊。9月17日的半影月食,發生在淩晨0點52至4點55分,可以觀察到全程。”
“嗬嗬,彼此彼此。”
“我們不光有地球觀,還要有宇宙觀,地球僅是宇宙的一個塵埃。”
“好吧,就這樣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