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斐然食肆
《漢末三國之霜瑜煮雨》 作者:叢瑾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家食肆名曰“斐然”,占地大約十五畝,裝飾以素雅為主,食、宿皆有涉獵,是皖縣遠近聞名的食肆。
由於已經錯過了早餐的飯點,又不到午餐的時候,故而食肆裏,隻有零星的幾個客人。食肆的店家,乃是一對青年夫妻——丈夫姓鄧,主要負責店中的采買事宜;妻子姓呂,主要負責店中的待客之道。
“貴客雅間請。”
呂氏見喬家二小姐蒞臨,就領著他們雅間入座。
這方雅間,占了大約半分土地,雅間的正中央,擺放著一張三尺三寸的方形桌案,桌案的四周,是四方精致的筵席,每方筵席左側,放置著兩卷厚重不一的竹簡。除此之外,桌案之南,十尺之遙的銅爐上,還氤氳著淡淡的檀香。
“貴客想吃何物——湯餅還是糜粥?”呂氏道。
“糜粥。”他們異口同聲道。
“筵席左邊,那卷稍顯厚重的竹簡,便是本店售粥之名錄。”呂氏道。
“白露為霜,浸彼稻田……”
周瑜順著店家的指引,拿起那卷稍重的竹簡展開,才發現竹簡上寫著的,不是《詩經》裏的佳句,就是些高深莫測的辭藻。
周瑜看了許久,終挑出一粥名,道:“‘維秬維秠’出自《大雅·生民》。秬者,黑黍;秠者,一殼中含兩粒黍米。從字麵上看,這粥當是由秬、秠熬成的黍米粥。”
“正是。”呂氏道。
摸清《詩經》冠以粥名的套路,周瑜又盯著“博望侯出仕”這個辭藻,道:“博望侯乃是漢使張騫。傳說張騫未出仕時,曾得文曲星入夢曰:‘汝見黑米之日,即出仕之時也。’自此,張騫便常常留意於田地之中。三年後,張騫終在某處稻田,偶遇黑米現世。也正是那一年,張騫得以出仕為官。故而,‘博望侯出仕’當是黑米粥。”
呂氏點著頭,回了聲“正是”,又道:“貴客請點餐吧。”
“伏波珠。”他們又異口同聲道。
一再的默契,令小喬不禁害羞地地下了頭。呂氏看到這一幕,以衣袖遮住自己忍俊的臉,道了句“貴客稍候”,就慢慢退了出去。
“眼下時令入秋,發膚略顯幹燥,故食用些保養。”
“連夜趕路,身體中積累了許多濕氣,故食用些調理。”
這伏波珠,其實就是薏米粥。
據《後漢書》記載,漢光武帝時期,伏波將軍馬援奉命遠征交趾,因南方多有瘴氣,以致全軍身染濕病。後,經醫者指點,全軍開始食用南方特產的薏米解濕。旬月,全軍得以治愈。待戰事結束,馬援率軍回師時,便載了一車薏米回到洛陽。當時的洛陽臣民,大多不識薏米,還以為是馬援從南方帶回來的奇珍。馬援在世時,乃帝王寵臣,故無人膽敢多言。馬援死後,就有政敵借此誣陷馬援生前不臣。後經周折,冤屈才得以昭雪。
薏米粥取名伏波珠,便是薏苡明珠背後的典故。
談話間,呂氏已將兩碗薏米粥端上,道:“這是按照喬小姐的口味所做,公子可能會吃不慣。”
周瑜瞥了一眼薏米粥,發現表麵並無異樣,這才接過碗,拿起勺子舀了些許品嚐。這一口下去,他立時就嚐出了粥中的不同之處——這碗粥的味道,要比尋常的薏米粥甜上許多。
若是尋常人吃到這碗薏米粥,一定會甜得難以忍受,可同樣愛吃甜食的周瑜,卻道:“很好吃。”
“果然不出所料。”呂氏呢喃道。
原來,將周瑜的那份薏米粥,也做成極甜的口味,正是呂氏刻意而為。呂氏之所以這樣做,就是想看看他們之間,是否連吃東西的口味,都默契的出奇。
“這粥名取得甚好,是何人如此用心哪?”周瑜邊吃,邊扯開話題。
“是我的相公。貴客稍候,我這就喚他前來。”
呂氏端著托盤,退了出去。
少時,鄧先生進到雅間,作揖道:“在下鄧當,貴客找我何事?”
“在下周瑜。”
他看鄧當衣著素雅、談吐不凡,頗像個大隱之士,便試探道:“斐然者,文采出眾也。能以《詩經》佳句、曆朝典故冠以粥名,先生當之無愧於斐然二字。以先生學問之斐然而言,當是出生於書香門第,或是官宦之家。”
鄧當先是一怔,後又笑道:“公子說笑了,鄧當就是個再尋常不過的食肆之主,一個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
雖然鄧當故作鎮定,但他片刻的那一怔,卻暴露了他的心緒。這時,門外突然傳來“砰”地一聲。眾人聞聲尋去,才發現是個十二三歲的少年,將硯台打翻在書房。
“你這小子,又把硯台給打翻了,今天我要再不收拾你,我就不是你長姐。”
呂氏一邊叫喊著,一邊翻起袖子,擺出一副要打人的樣子。
那少年見狀,邊喊著“長姐饒命”,邊躲到小喬身後,拉著小喬的衣角道:“喬姐姐救我,喬姐姐救我!”
小喬伸手護住呂蒙,道:“呂姐姐,阿蒙也不是有意的,你就饒了他吧。”
“這已經是他一個月內,第七次打翻硯台了。”
“第七次!”
小喬無言以對,隻得站在原地不動。
周瑜對此事很感興趣,便與呂氏商量道:“可否容我與呂蒙閑談兩句?”
“公子請便。”呂氏道。
周瑜俯下身,道:“我叫周瑜,你可以叫我周哥哥。你告訴周哥哥,你為何會在一月之內,七次打翻硯台哪?”
“唉!”
呂蒙歎道:“我不愛讀書識字,可長姐與姐夫卻整日逼著我讀書識字。每次讀書,總是忍不住睡意,每次睡著,手就止不住亂動,每次亂動,就時常把硯台打翻。”
周瑜走到書案前,隨手拿起幾卷書翻了翻,又放下書,回到呂蒙身邊,道:“告訴周哥哥,你喜歡做什麽?”
呂蒙想都不想,就脫口而出道:“我喜歡練武,我的理想是做將軍。”
“那哥哥再問你,做將軍是否要給帝王上奏疏,是否要給部將下手令?要上奏疏、下手令,是否需要會寫字呢?”
“是,不是……”
呂蒙囁嚅著。
“聽見你周哥哥話沒?”
“阿蒙,隻要你將來想要有一番作為,就逃不了讀書、寫字。”
鄧當夫婦一齊教訓著呂蒙。
“二位別急,聽我把話說完。”周瑜道,“但是,似《詩經》《論語》這些文雅之作,似乎不是呂蒙應該讀的。”
鄧當並不讚同周瑜的話,他“哦”地一聲,道:“那依公子之見呢?”
周瑜看出了鄧當的不悅,但出於“因材施教”的真理,周瑜還是言說道:“呂蒙若是一心從軍,無意文班之列,亦無意文武雙全之將,識字隻需三千常用字,明理隻需少許史書、兵書即可。由此省下的時間,可以讓他用來練武。”
也許是周瑜管得太多了,隻聽鄧當“哼”地一聲,道:“呂蒙是我的妻弟,如何教育,就不勞周公子費心了。”說完,鄧當就拂袖離去。
呂氏作揖道了句“公子見諒”,就拉著呂蒙,跟上了鄧當的腳步。
看著他們離去的背影,周瑜隻當做什麽都沒發生般,道:“我們繼續用餐吧。”
小喬莞爾一笑,附和了句“繼續用餐”,便與他回到了雅間。
與此同時,適才拂袖而去的鄧當,則是去到了食肆深處的後園。
僅過了片刻,呂氏與呂蒙也跟了過來。
在後園的一顆巨大的樟樹下,呂蒙跪下,道:“長姐、姐夫,阿蒙錯了。”
鄧當不曾說話,隻是“咯咯”作笑。呂氏也掩麵一笑,扶起弟弟,道:“今天這硯台,你還真是打對了。”
“長姐,阿蒙再也不敢了。”呂蒙低頭道。
呂氏摸了摸弟弟的頭,道了句“這次真的不怪你”,便與呂蒙說起了適才的難處:“適才那個周哥哥……”
原來,鄧當的身份,確實不止是食肆店主那般簡單。出於某些原因,鄧當在周瑜麵前,並不想坦露自己的身份。適才,若不是呂蒙打翻硯台,鄧當此刻,恐怕還在雅間浪費口舌。
聽到姐姐的分說,呂蒙終於得以安心。他與姐姐、姐夫打過招呼,就去到了城東郊外的一處馬場。
周瑜與小喬回到雅間,一度默不作聲地,各自食用著薏米粥。雙方都在等著對方先開口,卻都不願意自己打開僵局。直到薏米粥用盡,周瑜才道:“我之所以違背做客之道,隨意言談鄧當的家事,除了替呂蒙說話,還給了鄧當一個脫身的理由。”
“脫身的理由?”
“他對世人有防備之心,故不願以真實身份示人。適才在書房,就算我不去招惹他,他也會借故離開。既如此,倒不如送個順水人情,替呂蒙說幾句好話。”
“我曾聽旁人提及,鄧先生並非皖縣人氏,他是南陽新野人。黃巾起義時期,南陽被戰亂波及,鄧當遂舉家南遷避難。在皖縣,他邂逅了呂氏。
呂氏一家,本是汝南富陂人。後來,因為黃巾起義的波及,他們才遷往皖縣定居。
鄧當與呂氏接觸後,互相頗為喜歡,遂結為連理。鄧當也因此留在了皖縣,開起了這家食肆。
“新野人,新野人……”周瑜呢喃道,“哼,不久的將來,我要讓他親口說出自己的身份。”
“看來,你已經有了計較。”小喬道。
周瑜聽她言語之中似乎透露著一絲好奇,便與她玩笑道:“少時,你陪我四處遊賞一番,我就告訴你鄧先生的真實身份。”
小喬嘟著嘴,扔下一句“你愛說不說”,遂站起身,擺出一副拂袖離去的樣子。
“且慢。告訴你,行了吧……”
周瑜一把拉住小喬,湊到她身邊悄悄耳語了兩句,誰想她竟咋呼道:“當真?”
“自然當真。”周瑜道,“我騙你,對我有何好處。”
“就算你不說,我也會陪你在皖縣遊賞。”
小喬掩麵笑著,走出了雅間。
“你,這丫頭……”
周瑜摸著額頭,眨了眨眼睛,便跟著走了出去。
結賬時,接待他們的,是鄧家的一名侍婢。
兩碗薏米粥,原本隻價值一百錢。可是,周瑜卻從錢袋裏,掏出了價值萬錢的一兩黃金,道:“交給你家主人,說我還會再來的。”
他們剛走,侍婢就找到了鄧當,將黃金與話語,一並轉與。鄧當接過黃金細細看了看,才發現這塊黃金的背麵,竟隱約鐫刻著一個“周”字。這個“周”字的字體,並不是東漢最為盛行的隸書,而是秦朝“書同文”政策下的小篆。看到這“周”字的一瞬間,鄧當似乎明白了些什麽,遂收起黃金,命令侍婢退下。
由於已經錯過了早餐的飯點,又不到午餐的時候,故而食肆裏,隻有零星的幾個客人。食肆的店家,乃是一對青年夫妻——丈夫姓鄧,主要負責店中的采買事宜;妻子姓呂,主要負責店中的待客之道。
“貴客雅間請。”
呂氏見喬家二小姐蒞臨,就領著他們雅間入座。
這方雅間,占了大約半分土地,雅間的正中央,擺放著一張三尺三寸的方形桌案,桌案的四周,是四方精致的筵席,每方筵席左側,放置著兩卷厚重不一的竹簡。除此之外,桌案之南,十尺之遙的銅爐上,還氤氳著淡淡的檀香。
“貴客想吃何物——湯餅還是糜粥?”呂氏道。
“糜粥。”他們異口同聲道。
“筵席左邊,那卷稍顯厚重的竹簡,便是本店售粥之名錄。”呂氏道。
“白露為霜,浸彼稻田……”
周瑜順著店家的指引,拿起那卷稍重的竹簡展開,才發現竹簡上寫著的,不是《詩經》裏的佳句,就是些高深莫測的辭藻。
周瑜看了許久,終挑出一粥名,道:“‘維秬維秠’出自《大雅·生民》。秬者,黑黍;秠者,一殼中含兩粒黍米。從字麵上看,這粥當是由秬、秠熬成的黍米粥。”
“正是。”呂氏道。
摸清《詩經》冠以粥名的套路,周瑜又盯著“博望侯出仕”這個辭藻,道:“博望侯乃是漢使張騫。傳說張騫未出仕時,曾得文曲星入夢曰:‘汝見黑米之日,即出仕之時也。’自此,張騫便常常留意於田地之中。三年後,張騫終在某處稻田,偶遇黑米現世。也正是那一年,張騫得以出仕為官。故而,‘博望侯出仕’當是黑米粥。”
呂氏點著頭,回了聲“正是”,又道:“貴客請點餐吧。”
“伏波珠。”他們又異口同聲道。
一再的默契,令小喬不禁害羞地地下了頭。呂氏看到這一幕,以衣袖遮住自己忍俊的臉,道了句“貴客稍候”,就慢慢退了出去。
“眼下時令入秋,發膚略顯幹燥,故食用些保養。”
“連夜趕路,身體中積累了許多濕氣,故食用些調理。”
這伏波珠,其實就是薏米粥。
據《後漢書》記載,漢光武帝時期,伏波將軍馬援奉命遠征交趾,因南方多有瘴氣,以致全軍身染濕病。後,經醫者指點,全軍開始食用南方特產的薏米解濕。旬月,全軍得以治愈。待戰事結束,馬援率軍回師時,便載了一車薏米回到洛陽。當時的洛陽臣民,大多不識薏米,還以為是馬援從南方帶回來的奇珍。馬援在世時,乃帝王寵臣,故無人膽敢多言。馬援死後,就有政敵借此誣陷馬援生前不臣。後經周折,冤屈才得以昭雪。
薏米粥取名伏波珠,便是薏苡明珠背後的典故。
談話間,呂氏已將兩碗薏米粥端上,道:“這是按照喬小姐的口味所做,公子可能會吃不慣。”
周瑜瞥了一眼薏米粥,發現表麵並無異樣,這才接過碗,拿起勺子舀了些許品嚐。這一口下去,他立時就嚐出了粥中的不同之處——這碗粥的味道,要比尋常的薏米粥甜上許多。
若是尋常人吃到這碗薏米粥,一定會甜得難以忍受,可同樣愛吃甜食的周瑜,卻道:“很好吃。”
“果然不出所料。”呂氏呢喃道。
原來,將周瑜的那份薏米粥,也做成極甜的口味,正是呂氏刻意而為。呂氏之所以這樣做,就是想看看他們之間,是否連吃東西的口味,都默契的出奇。
“這粥名取得甚好,是何人如此用心哪?”周瑜邊吃,邊扯開話題。
“是我的相公。貴客稍候,我這就喚他前來。”
呂氏端著托盤,退了出去。
少時,鄧先生進到雅間,作揖道:“在下鄧當,貴客找我何事?”
“在下周瑜。”
他看鄧當衣著素雅、談吐不凡,頗像個大隱之士,便試探道:“斐然者,文采出眾也。能以《詩經》佳句、曆朝典故冠以粥名,先生當之無愧於斐然二字。以先生學問之斐然而言,當是出生於書香門第,或是官宦之家。”
鄧當先是一怔,後又笑道:“公子說笑了,鄧當就是個再尋常不過的食肆之主,一個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
雖然鄧當故作鎮定,但他片刻的那一怔,卻暴露了他的心緒。這時,門外突然傳來“砰”地一聲。眾人聞聲尋去,才發現是個十二三歲的少年,將硯台打翻在書房。
“你這小子,又把硯台給打翻了,今天我要再不收拾你,我就不是你長姐。”
呂氏一邊叫喊著,一邊翻起袖子,擺出一副要打人的樣子。
那少年見狀,邊喊著“長姐饒命”,邊躲到小喬身後,拉著小喬的衣角道:“喬姐姐救我,喬姐姐救我!”
小喬伸手護住呂蒙,道:“呂姐姐,阿蒙也不是有意的,你就饒了他吧。”
“這已經是他一個月內,第七次打翻硯台了。”
“第七次!”
小喬無言以對,隻得站在原地不動。
周瑜對此事很感興趣,便與呂氏商量道:“可否容我與呂蒙閑談兩句?”
“公子請便。”呂氏道。
周瑜俯下身,道:“我叫周瑜,你可以叫我周哥哥。你告訴周哥哥,你為何會在一月之內,七次打翻硯台哪?”
“唉!”
呂蒙歎道:“我不愛讀書識字,可長姐與姐夫卻整日逼著我讀書識字。每次讀書,總是忍不住睡意,每次睡著,手就止不住亂動,每次亂動,就時常把硯台打翻。”
周瑜走到書案前,隨手拿起幾卷書翻了翻,又放下書,回到呂蒙身邊,道:“告訴周哥哥,你喜歡做什麽?”
呂蒙想都不想,就脫口而出道:“我喜歡練武,我的理想是做將軍。”
“那哥哥再問你,做將軍是否要給帝王上奏疏,是否要給部將下手令?要上奏疏、下手令,是否需要會寫字呢?”
“是,不是……”
呂蒙囁嚅著。
“聽見你周哥哥話沒?”
“阿蒙,隻要你將來想要有一番作為,就逃不了讀書、寫字。”
鄧當夫婦一齊教訓著呂蒙。
“二位別急,聽我把話說完。”周瑜道,“但是,似《詩經》《論語》這些文雅之作,似乎不是呂蒙應該讀的。”
鄧當並不讚同周瑜的話,他“哦”地一聲,道:“那依公子之見呢?”
周瑜看出了鄧當的不悅,但出於“因材施教”的真理,周瑜還是言說道:“呂蒙若是一心從軍,無意文班之列,亦無意文武雙全之將,識字隻需三千常用字,明理隻需少許史書、兵書即可。由此省下的時間,可以讓他用來練武。”
也許是周瑜管得太多了,隻聽鄧當“哼”地一聲,道:“呂蒙是我的妻弟,如何教育,就不勞周公子費心了。”說完,鄧當就拂袖離去。
呂氏作揖道了句“公子見諒”,就拉著呂蒙,跟上了鄧當的腳步。
看著他們離去的背影,周瑜隻當做什麽都沒發生般,道:“我們繼續用餐吧。”
小喬莞爾一笑,附和了句“繼續用餐”,便與他回到了雅間。
與此同時,適才拂袖而去的鄧當,則是去到了食肆深處的後園。
僅過了片刻,呂氏與呂蒙也跟了過來。
在後園的一顆巨大的樟樹下,呂蒙跪下,道:“長姐、姐夫,阿蒙錯了。”
鄧當不曾說話,隻是“咯咯”作笑。呂氏也掩麵一笑,扶起弟弟,道:“今天這硯台,你還真是打對了。”
“長姐,阿蒙再也不敢了。”呂蒙低頭道。
呂氏摸了摸弟弟的頭,道了句“這次真的不怪你”,便與呂蒙說起了適才的難處:“適才那個周哥哥……”
原來,鄧當的身份,確實不止是食肆店主那般簡單。出於某些原因,鄧當在周瑜麵前,並不想坦露自己的身份。適才,若不是呂蒙打翻硯台,鄧當此刻,恐怕還在雅間浪費口舌。
聽到姐姐的分說,呂蒙終於得以安心。他與姐姐、姐夫打過招呼,就去到了城東郊外的一處馬場。
周瑜與小喬回到雅間,一度默不作聲地,各自食用著薏米粥。雙方都在等著對方先開口,卻都不願意自己打開僵局。直到薏米粥用盡,周瑜才道:“我之所以違背做客之道,隨意言談鄧當的家事,除了替呂蒙說話,還給了鄧當一個脫身的理由。”
“脫身的理由?”
“他對世人有防備之心,故不願以真實身份示人。適才在書房,就算我不去招惹他,他也會借故離開。既如此,倒不如送個順水人情,替呂蒙說幾句好話。”
“我曾聽旁人提及,鄧先生並非皖縣人氏,他是南陽新野人。黃巾起義時期,南陽被戰亂波及,鄧當遂舉家南遷避難。在皖縣,他邂逅了呂氏。
呂氏一家,本是汝南富陂人。後來,因為黃巾起義的波及,他們才遷往皖縣定居。
鄧當與呂氏接觸後,互相頗為喜歡,遂結為連理。鄧當也因此留在了皖縣,開起了這家食肆。
“新野人,新野人……”周瑜呢喃道,“哼,不久的將來,我要讓他親口說出自己的身份。”
“看來,你已經有了計較。”小喬道。
周瑜聽她言語之中似乎透露著一絲好奇,便與她玩笑道:“少時,你陪我四處遊賞一番,我就告訴你鄧先生的真實身份。”
小喬嘟著嘴,扔下一句“你愛說不說”,遂站起身,擺出一副拂袖離去的樣子。
“且慢。告訴你,行了吧……”
周瑜一把拉住小喬,湊到她身邊悄悄耳語了兩句,誰想她竟咋呼道:“當真?”
“自然當真。”周瑜道,“我騙你,對我有何好處。”
“就算你不說,我也會陪你在皖縣遊賞。”
小喬掩麵笑著,走出了雅間。
“你,這丫頭……”
周瑜摸著額頭,眨了眨眼睛,便跟著走了出去。
結賬時,接待他們的,是鄧家的一名侍婢。
兩碗薏米粥,原本隻價值一百錢。可是,周瑜卻從錢袋裏,掏出了價值萬錢的一兩黃金,道:“交給你家主人,說我還會再來的。”
他們剛走,侍婢就找到了鄧當,將黃金與話語,一並轉與。鄧當接過黃金細細看了看,才發現這塊黃金的背麵,竟隱約鐫刻著一個“周”字。這個“周”字的字體,並不是東漢最為盛行的隸書,而是秦朝“書同文”政策下的小篆。看到這“周”字的一瞬間,鄧當似乎明白了些什麽,遂收起黃金,命令侍婢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