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焦尾現世
《漢末三國之霜瑜煮雨》 作者:叢瑾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詞有雲:“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清秋晨間,偌大的閨房裏,隻剩小喬一人獨倚窗台。
“咚咚咚……”
平兒扣門,道:“早膳已然做得,小姐可否用些?”
“不用。”
“小姐若不想用飯食,可否用些水果?”
平兒話音剛落,小喬倏然猛地瞥了一眼桌案,可桌案上,卻空空如也。她流眄四下,卻依然不見盼念之物,遂道:“昨日我放在桌案上的食盒呢?”
“現在廚下。”
“食盒裏的葡萄呢?”
“擱在冰鑒裏。”
“速速提來。”
“小姐是要食盒?”
“都要。”
僅片刻的工夫,平兒就提著複原的食盒,擺在桌案上,道:“葡萄在此,小姐請用。”
“嗯,退下。”
“諾。”
待平兒踏出臥房,她才揭開蓋子,欣然享用葡萄。此刻,小喬能吃得下的,恐怕也隻有這幾串葡萄了。
巳時初刻,策馬追了半個時辰的周安,終於在皖縣東郊追上了周瑜的身影。相比清晨,此刻的溫度已然攀升許多,周瑜覺得暖意叢生,便脫下披風,交與周安,道:“好生收著。”
周安接過披風,端詳了一陣,道:“公子,這披風從何而來,老奴為何從沒見過?”
“我出門急切,忘了攜帶衣物,昨日傍晚覺得天涼,便買了一件禦寒。”
“我看看。”
周玨搶過披風,上下打量著。
她看披風的尺寸太小,又散發著香氣,便立時猜出了披風的主人。她揪著披風,盯著周瑜,道:“這是那女人的,對嗎?”
“給我。”
他伸出手掌,向周玨索要著。
“是不是?”
周玨依然揪著披風不放。
周瑜回了句“你既已知曉,又何必問我”,又繼續伸手,道:“快給我。”
“不給。”
周玨緊緊地抓著披風。
“玨兒,休得胡鬧!”
“我就是胡鬧了,你又能如何!”
“你要是再胡鬧,休怪堂兄不客氣!”
“你還敢打我不成!”
“你!”
“我怎的!”
在這僵持不下時,周瑜忽然轉了緩和的語氣,道“堂兄不敢打你。”
“這還差不多。”
周玨聞聽,遂放鬆警惕。
“走。”
周瑜伸腳碰了一下飄兒,它就宛若離弦之箭般奔向周玨。
在他們即將相撞之前,飄兒即刻向右一歪,躲開了周玨。
當他們擦肩而過時,隻見周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把搶下了周玨手中的披風。
“收好。”
他疊了疊披風,將它交與了周安。
周玨有被嚇到,遂怔在原地,一動不動。
待周安收好披風,周瑜便大聲提醒道:“定在原地作甚,上路!”
傍晚時分,經過一日奔波的他們,終於回到了舒縣家中。周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著堂兄去見父親。
此刻,周尚正在自己的房裏,拿著本史書研讀。
看著麵色凝重的堂伯,周瑜不禁跪道:“侄兒拜見堂伯。”
周尚瞥了一眼他,道:“你回來作甚,留在溫柔鄉豈不快哉。”
周瑜不曾接話,他隻是岔開話題,道:“家中事物,幸有堂伯打理。袁術一行,現下可否穩定?”
周尚回了句“穩定得很”,便將話題引回道:“賢侄還知袁術在此,不錯,我還以為你眼裏隻有美人呢!”
“堂伯說笑了。”周瑜低頭道。
“哼!”
周尚扔下書本,怒道:“我說笑!若不是玨兒去尋你,你現下,恐怕還回不來吧!”
“堂伯教訓的是,侄兒認錯。”
周尚見賢侄已經認錯,便放緩語速,語重心長道:“你父母歿了,你又年幼,按照慣例,我本該替你打理家事,直至你弱冠為止。這些日子裏,我為何放任你不管?還不是因為你懂得克己,有著超乎年齡的穩重。可是,你如今這是在作甚?袁術乃一方諸侯,手握十餘萬重兵,他此番前來,就是抱著‘不為我所用,必為我所滅’的想法,來探看我們周家。你拋下他不管,便是將自己的生死置於不顧,將周家的存亡安於天命,而你這樣做的目的,竟然隻是為了私會女子。你糊塗,你糊塗啊!”
“侄兒錯了,以後再也不敢了。”周瑜道,“堂伯息怒,保重身體要緊。”
“窸……”
周尚深吸了一口氣,道:“既已認錯,就應悔改。此事的起因,皆怪皖縣喬家,你要是答應不再搭理喬家,堂伯就原諒你。”
周瑜不想辜負上天給予的緣分,又不想以欺騙的手段獲取片刻的安寧,遂道:“我不能答應。”
“你說什麽!你再說一遍!”
周尚氣得直咬後槽牙。
“這次的事,是我思慮不周,日後我會注意。現下袁術當前,我們切不可自亂陣腳、禍起蕭牆。”
周尚呢喃了句“險些誤了大事”,即與周瑜商量道:“明天就是第三天了,你可願效命袁術?打算如何回複於他哪?”
“袁術昏聵無能,侄兒自然不會效命於他。”周瑜道,“至於如何回複於他,還望堂伯指點一二。”
“唉。”
周尚仰天踟躇了片刻,給出十六個字曰:“給予利益,許以諾言,以退為進,丁憂為托。”
“妙哉!”周瑜道。
翌日午間,周尚就以周家家長的身份設宴款待袁術,除了周瑜作陪外,共同與宴的還有:周玨、楊弘、孫策。
宴會伊始,楊弘就反客為主,道:“周公子,我主初到貴府,你當夜就不知所蹤,直到此刻方才現身,看你的態度,是不想與我主為友嗎?”
“周公子,你該不是有意輕慢袁某吧!”袁術附和道。
“在下絕不敢起這般念頭。”周瑜辯解道,“將軍乃一方諸侯,身份尊榮無比,在下隻是一介紈絝,憑借著家族資本,才得以與將軍對話,若要招待將軍,在下就不夠資格了。況,在下年幼,與將軍可論及叔侄,由我招待將軍,豈不是亂了輩分,怠慢了將軍。故,在下特意請得家中長輩主事,以示對將軍的無上敬意。”
“嗬嗬嗬……”
這番諛媚之辭,哄得袁術不禁笑道:“周賢侄言重了。”
“既如此,你留在家中即可,又怎麽會不知所蹤呢?”
袁術雖然將此事一笑帶過,可楊弘卻不依不饒。
“這……”
周瑜囁嚅著。
周尚見狀,假意罵了他一句“你這孩子,色令智昏”,遂與袁術辯道:“袁將軍見笑,他消失的兩日,原是私會女子。”
常言道:“溫柔鄉即英雄塚”,袁術本就隻欣賞周瑜音律上的飄然,並不看好他軍政上的才能,聽到周尚的這番話,袁術更加肯定了自己當初的看法。他悄悄瞥了一眼楊弘,道:“不想周公子竟有這番韻事。”
相較而言,楊弘此刻的感受,則要複雜許多:一方麵,在他的認知裏,被情愛驅使之人,必定難成大器;可他的深層意識裏,卻仍然覺得周瑜不是沉迷美色之人。他問道:“三日前的事,公子可有考慮清楚?”
“已然明了。”周瑜道,“袁將軍乃人中龍鳳,能為袁將軍鞍前馬後,實乃周瑜之幸。可惜瑜現在丁憂期間,若跟隨袁將軍,恐有違定製。”
“動蕩之年,一切從簡,丁憂之事,能免則免。”楊弘道,“況且,丁憂期間尋覓佳人,同樣是有違禮製之事。公子違了一條,又何懼再違一條?”
對這個問題,周瑜似乎早有準備,他不慌不忙道:“丁憂期間,人難免犯煞,瑜是怕衝撞了袁將軍的福運。”
楊弘指了指孫策,道:“孫小將軍也在丁憂期間,怎不見他衝撞主公福運?”
“伯符一家,乃是孫子之後,聖人子孫,自有神靈護佑。”
還不等楊弘繼續發難,周瑜就給袁術作揖道:“兩年之後,丁憂期滿,在下願為將軍鞍前馬後。”
“這……”
就在袁術猶豫不覺之時,周瑜忽然“啪啪”拍了兩下手,道:“呈上來。”遂見一奴仆,提著個狹長的木盒,走到了袁術的席位旁,將木盒放置於食案上。當木盒緩緩打開的那一刻,袁術不禁被盒中之物深深吸引,他摸著盒中之物,道:“這是送給我的?”
“這是在下示誠的一番心意。”周瑜道。
眾人探頭望去,才發現盒中之物,乃是一張與眾不同的琴。這張琴最大的不同之處,便是它的外觀。古書記載,“伏羲之琴一弦,虞舜改為五弦,文王武王改為七弦,武王後,弦數定矣。”這張琴的弦數,乃是定製後七弦,倒是沒有什麽特異之處。它的特異之處,在於琴身的尾端,有著一片被火燒灼的痕跡。這張琴,便是名震當世的焦尾琴,它的製作者,乃是蔡文姬之父——蔡邕。
據傳:有一日,蔡邕路徑吳縣,見一挑夫正點火燒水。從木料散發的氣味中,蔡邕分辨出了上等梧桐的香味。他不想暴殄天物,便衝上前去,抽出了桐木,撲滅了烈火。火勢雖滅,但這塊桐木的尾端,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焦黑之跡。他舍不得這塊上等的桐木,遂道:“這塊木,在下很是喜歡,先生開個價吧。”挑夫為人樸實,便將桐木送與了蔡邕。蔡邕謝過挑夫,便回到家中,根據桐木的形狀、大小,精心將其製作成琴。上等的桐木,獨特的技藝——桐木成琴後,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有燒灼痕跡,此琴便被蔡邕命名為“焦尾琴”。
周家與蔡家素有往來。在蔡邕失意時,周家曾經幫助過他。他感念情誼,又不想明珠暗投,便將這張焦尾琴,贈予了精於音律的周瑜。
“周公子真是客道。這般貴重之物,袁某萬萬不能無功受祿。”
“將軍不收,便是兩年之後,不想用我周瑜嘍。”
“這……”
“將軍若是過意不去,我稱將軍一聲叔父,將軍認下我這個侄兒,這張琴,就當是侄兒孝敬叔叔的。”
至此,楊弘不禁“咳咳”兩聲,示意袁術不可妄動。可袁術卻道:“既如此,袁某收下。”
話音剛落,周瑜就起身跪拜,道:“侄兒周瑜,拜見叔父。”
“賢侄快起,不必多禮,我認下你這個侄兒就是了。”
說著,袁術就收起了焦尾琴。
“恭賀將軍喜得賢侄。”
相較於眾人的賀詞,楊弘則獨自唉聲歎著。
清秋晨間,偌大的閨房裏,隻剩小喬一人獨倚窗台。
“咚咚咚……”
平兒扣門,道:“早膳已然做得,小姐可否用些?”
“不用。”
“小姐若不想用飯食,可否用些水果?”
平兒話音剛落,小喬倏然猛地瞥了一眼桌案,可桌案上,卻空空如也。她流眄四下,卻依然不見盼念之物,遂道:“昨日我放在桌案上的食盒呢?”
“現在廚下。”
“食盒裏的葡萄呢?”
“擱在冰鑒裏。”
“速速提來。”
“小姐是要食盒?”
“都要。”
僅片刻的工夫,平兒就提著複原的食盒,擺在桌案上,道:“葡萄在此,小姐請用。”
“嗯,退下。”
“諾。”
待平兒踏出臥房,她才揭開蓋子,欣然享用葡萄。此刻,小喬能吃得下的,恐怕也隻有這幾串葡萄了。
巳時初刻,策馬追了半個時辰的周安,終於在皖縣東郊追上了周瑜的身影。相比清晨,此刻的溫度已然攀升許多,周瑜覺得暖意叢生,便脫下披風,交與周安,道:“好生收著。”
周安接過披風,端詳了一陣,道:“公子,這披風從何而來,老奴為何從沒見過?”
“我出門急切,忘了攜帶衣物,昨日傍晚覺得天涼,便買了一件禦寒。”
“我看看。”
周玨搶過披風,上下打量著。
她看披風的尺寸太小,又散發著香氣,便立時猜出了披風的主人。她揪著披風,盯著周瑜,道:“這是那女人的,對嗎?”
“給我。”
他伸出手掌,向周玨索要著。
“是不是?”
周玨依然揪著披風不放。
周瑜回了句“你既已知曉,又何必問我”,又繼續伸手,道:“快給我。”
“不給。”
周玨緊緊地抓著披風。
“玨兒,休得胡鬧!”
“我就是胡鬧了,你又能如何!”
“你要是再胡鬧,休怪堂兄不客氣!”
“你還敢打我不成!”
“你!”
“我怎的!”
在這僵持不下時,周瑜忽然轉了緩和的語氣,道“堂兄不敢打你。”
“這還差不多。”
周玨聞聽,遂放鬆警惕。
“走。”
周瑜伸腳碰了一下飄兒,它就宛若離弦之箭般奔向周玨。
在他們即將相撞之前,飄兒即刻向右一歪,躲開了周玨。
當他們擦肩而過時,隻見周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把搶下了周玨手中的披風。
“收好。”
他疊了疊披風,將它交與了周安。
周玨有被嚇到,遂怔在原地,一動不動。
待周安收好披風,周瑜便大聲提醒道:“定在原地作甚,上路!”
傍晚時分,經過一日奔波的他們,終於回到了舒縣家中。周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著堂兄去見父親。
此刻,周尚正在自己的房裏,拿著本史書研讀。
看著麵色凝重的堂伯,周瑜不禁跪道:“侄兒拜見堂伯。”
周尚瞥了一眼他,道:“你回來作甚,留在溫柔鄉豈不快哉。”
周瑜不曾接話,他隻是岔開話題,道:“家中事物,幸有堂伯打理。袁術一行,現下可否穩定?”
周尚回了句“穩定得很”,便將話題引回道:“賢侄還知袁術在此,不錯,我還以為你眼裏隻有美人呢!”
“堂伯說笑了。”周瑜低頭道。
“哼!”
周尚扔下書本,怒道:“我說笑!若不是玨兒去尋你,你現下,恐怕還回不來吧!”
“堂伯教訓的是,侄兒認錯。”
周尚見賢侄已經認錯,便放緩語速,語重心長道:“你父母歿了,你又年幼,按照慣例,我本該替你打理家事,直至你弱冠為止。這些日子裏,我為何放任你不管?還不是因為你懂得克己,有著超乎年齡的穩重。可是,你如今這是在作甚?袁術乃一方諸侯,手握十餘萬重兵,他此番前來,就是抱著‘不為我所用,必為我所滅’的想法,來探看我們周家。你拋下他不管,便是將自己的生死置於不顧,將周家的存亡安於天命,而你這樣做的目的,竟然隻是為了私會女子。你糊塗,你糊塗啊!”
“侄兒錯了,以後再也不敢了。”周瑜道,“堂伯息怒,保重身體要緊。”
“窸……”
周尚深吸了一口氣,道:“既已認錯,就應悔改。此事的起因,皆怪皖縣喬家,你要是答應不再搭理喬家,堂伯就原諒你。”
周瑜不想辜負上天給予的緣分,又不想以欺騙的手段獲取片刻的安寧,遂道:“我不能答應。”
“你說什麽!你再說一遍!”
周尚氣得直咬後槽牙。
“這次的事,是我思慮不周,日後我會注意。現下袁術當前,我們切不可自亂陣腳、禍起蕭牆。”
周尚呢喃了句“險些誤了大事”,即與周瑜商量道:“明天就是第三天了,你可願效命袁術?打算如何回複於他哪?”
“袁術昏聵無能,侄兒自然不會效命於他。”周瑜道,“至於如何回複於他,還望堂伯指點一二。”
“唉。”
周尚仰天踟躇了片刻,給出十六個字曰:“給予利益,許以諾言,以退為進,丁憂為托。”
“妙哉!”周瑜道。
翌日午間,周尚就以周家家長的身份設宴款待袁術,除了周瑜作陪外,共同與宴的還有:周玨、楊弘、孫策。
宴會伊始,楊弘就反客為主,道:“周公子,我主初到貴府,你當夜就不知所蹤,直到此刻方才現身,看你的態度,是不想與我主為友嗎?”
“周公子,你該不是有意輕慢袁某吧!”袁術附和道。
“在下絕不敢起這般念頭。”周瑜辯解道,“將軍乃一方諸侯,身份尊榮無比,在下隻是一介紈絝,憑借著家族資本,才得以與將軍對話,若要招待將軍,在下就不夠資格了。況,在下年幼,與將軍可論及叔侄,由我招待將軍,豈不是亂了輩分,怠慢了將軍。故,在下特意請得家中長輩主事,以示對將軍的無上敬意。”
“嗬嗬嗬……”
這番諛媚之辭,哄得袁術不禁笑道:“周賢侄言重了。”
“既如此,你留在家中即可,又怎麽會不知所蹤呢?”
袁術雖然將此事一笑帶過,可楊弘卻不依不饒。
“這……”
周瑜囁嚅著。
周尚見狀,假意罵了他一句“你這孩子,色令智昏”,遂與袁術辯道:“袁將軍見笑,他消失的兩日,原是私會女子。”
常言道:“溫柔鄉即英雄塚”,袁術本就隻欣賞周瑜音律上的飄然,並不看好他軍政上的才能,聽到周尚的這番話,袁術更加肯定了自己當初的看法。他悄悄瞥了一眼楊弘,道:“不想周公子竟有這番韻事。”
相較而言,楊弘此刻的感受,則要複雜許多:一方麵,在他的認知裏,被情愛驅使之人,必定難成大器;可他的深層意識裏,卻仍然覺得周瑜不是沉迷美色之人。他問道:“三日前的事,公子可有考慮清楚?”
“已然明了。”周瑜道,“袁將軍乃人中龍鳳,能為袁將軍鞍前馬後,實乃周瑜之幸。可惜瑜現在丁憂期間,若跟隨袁將軍,恐有違定製。”
“動蕩之年,一切從簡,丁憂之事,能免則免。”楊弘道,“況且,丁憂期間尋覓佳人,同樣是有違禮製之事。公子違了一條,又何懼再違一條?”
對這個問題,周瑜似乎早有準備,他不慌不忙道:“丁憂期間,人難免犯煞,瑜是怕衝撞了袁將軍的福運。”
楊弘指了指孫策,道:“孫小將軍也在丁憂期間,怎不見他衝撞主公福運?”
“伯符一家,乃是孫子之後,聖人子孫,自有神靈護佑。”
還不等楊弘繼續發難,周瑜就給袁術作揖道:“兩年之後,丁憂期滿,在下願為將軍鞍前馬後。”
“這……”
就在袁術猶豫不覺之時,周瑜忽然“啪啪”拍了兩下手,道:“呈上來。”遂見一奴仆,提著個狹長的木盒,走到了袁術的席位旁,將木盒放置於食案上。當木盒緩緩打開的那一刻,袁術不禁被盒中之物深深吸引,他摸著盒中之物,道:“這是送給我的?”
“這是在下示誠的一番心意。”周瑜道。
眾人探頭望去,才發現盒中之物,乃是一張與眾不同的琴。這張琴最大的不同之處,便是它的外觀。古書記載,“伏羲之琴一弦,虞舜改為五弦,文王武王改為七弦,武王後,弦數定矣。”這張琴的弦數,乃是定製後七弦,倒是沒有什麽特異之處。它的特異之處,在於琴身的尾端,有著一片被火燒灼的痕跡。這張琴,便是名震當世的焦尾琴,它的製作者,乃是蔡文姬之父——蔡邕。
據傳:有一日,蔡邕路徑吳縣,見一挑夫正點火燒水。從木料散發的氣味中,蔡邕分辨出了上等梧桐的香味。他不想暴殄天物,便衝上前去,抽出了桐木,撲滅了烈火。火勢雖滅,但這塊桐木的尾端,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焦黑之跡。他舍不得這塊上等的桐木,遂道:“這塊木,在下很是喜歡,先生開個價吧。”挑夫為人樸實,便將桐木送與了蔡邕。蔡邕謝過挑夫,便回到家中,根據桐木的形狀、大小,精心將其製作成琴。上等的桐木,獨特的技藝——桐木成琴後,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有燒灼痕跡,此琴便被蔡邕命名為“焦尾琴”。
周家與蔡家素有往來。在蔡邕失意時,周家曾經幫助過他。他感念情誼,又不想明珠暗投,便將這張焦尾琴,贈予了精於音律的周瑜。
“周公子真是客道。這般貴重之物,袁某萬萬不能無功受祿。”
“將軍不收,便是兩年之後,不想用我周瑜嘍。”
“這……”
“將軍若是過意不去,我稱將軍一聲叔父,將軍認下我這個侄兒,這張琴,就當是侄兒孝敬叔叔的。”
至此,楊弘不禁“咳咳”兩聲,示意袁術不可妄動。可袁術卻道:“既如此,袁某收下。”
話音剛落,周瑜就起身跪拜,道:“侄兒周瑜,拜見叔父。”
“賢侄快起,不必多禮,我認下你這個侄兒就是了。”
說著,袁術就收起了焦尾琴。
“恭賀將軍喜得賢侄。”
相較於眾人的賀詞,楊弘則獨自唉聲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