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典信流著冷汗,急匆匆地沿著台階往下走,猛地身後聽到忠順王笑問了一聲:“孰湖,你要的琴修好了,是直接送去林家,還是先送你府上,讓你走這個人情?”不覺更有些心虛,甚至疑心永寧王回那句“我自己送去罷”的時候往他這兒瞥了一眼,忍不住縮了縮脖子。
雲嵩也跟著走了下來,二人相視苦笑了一回,穆典信先拱手道:“舍弟頑劣,口無遮攔,連累了南安世叔,改日我帶他去世叔府上請罪。”雲嵩忙道:“本是我家家事,賢侄是被我連累了才是真的。”
他剛剛得了皇帝的賞,不是多金貴的,皇帝把本來抓在手上用的扇子給他了。得賞本來就講究一個體麵,誰指望靠這個發財,何況能拿到皇上近身的東西,本該是長臉的事兒——如果這把扇子不是林徹畫的就好了。今晨的朝會上有人參了文華閣侍讀學士一本,說他身為晚輩,去南安王府時不敬尊長,擅參郡王家事——天地良心,雲嵩敢發誓這絕非他安排的,那人分明是二皇子母舅周昌敬的門客,可同僚火辣辣的眼神可直接就盯著他來了。
這要是能趁機出一口氣,他也就不介意被人當槍使這一回了,可林徹自己曾做過蘭台寺舍人,其伯父林海生前曾官至蘭台寺大夫,都察院不少是他們熟人——禦史台不搭話,那參人的兀自激動也不像話,場麵焦著了片刻,大理寺卿把前一陣震驚京師的那個案子的審理結果奏了,話題便自然地轉走,隻剩下雲嵩尷尬地站著。
上完朝,照例是要去禦書房議事的。雲嵩自起複後一直沒擔過什麽實職,如今剛領了接待茜雪國使臣的差使,監督行館的修建,稱不上“議事”,隻不過把進展提了,皇帝於是隨手賞下一把折扇來。本來這事也就過去了,偏林徹來送譯好的文書,禮部尚書把早朝時有人參他的事兒說了。林徹隻笑笑,並不願辯解的樣子,倒是原就伏在禦座下擬寫奏折的馬兗會心一笑,前排的忠順王倒是大笑起來:“怎麽讓我們林才子說出來呢,該寫篇文章或者寫折戲來解釋解釋,不然對不起文傑的名號啊。”劉遇也是頭一回對這件事發表意見:“還是算了,表兄那支筆,沒理攪三分,有理他就成懸崖上的小白菜了,寫出來兩家王府該破費的。”
這實際上是兩位皇子的較量,可他們倆被推了出來,擋在了永寧王的麵前,承擔這位最年輕的親王可能產生的怒火。
也沒別的辦法,隻能硬著頭皮解釋根本沒什麽爭吵,早上的那人不過是道聽途說。
“真是沒想到,忠順王爺......”穆典信歎了口氣。幾位皇子都還年幼,皇帝的年紀說起來也算不得多大,後宮這幾年又有新人晉位,多得幾位新主也未可知,永寧王雖如今占著年長的優,然外家人口伶仃,又無母妃相助,朝裏上下各有各的心思,倒真沒想到忠順王這麽鮮明地站到了他那頭去了。這麽說,宮裏頭的皇太後也.....
雲嵩沉悶地“唔”了一聲,倒沒說什麽。
這老狐狸,穆典信悄悄“呸”了一聲,他現在還是林家的親家,自然想要兩邊討巧,哪有那麽容易的事。
劉遇揉了揉眼睛,他的日程一向緊,一會兒還要去太上皇那兒盡孝——這點上他比不上幾個弟弟的優勢,因此每次都格外賣力。忠順王同他一道,他腿更長些,又不常顧及人,因而走一陣就要停下來稍等一下侄兒。劉遇忍不住抱怨了一聲:“我是要去陪王叔挨罵的,就不能稍微體諒我一下嗎?”
忠順王冷笑道:“今天被參的可不是我表兄,憑什麽要挨罵。”
“皇祖父才不會管表兄的事。”劉遇道,“倒是王叔你,府上那個戲子我都聽說了——”
“上皇也不會管底下人養戲子的。”忠順王一撇嘴,也沒反駁林徹的受寵。
事實上,雖然當今對林徹的提拔看得出十分的器重,但上皇對這位少年英才的寵幸,可比當今還要厲害些——林徹到底是天啟朝的進士,他愈能幹,愈顯得出上皇的“慧眼識珠”,何況宋子宜文章雖好,卻不願奉承,但他外孫賀上皇聖壽的文章卻因辭藻華美而流傳甚廣。
太上皇好熱鬧,他的宮裏什麽時候都不會少人,劉遇和忠順王到的時候,吳貴妃正帶著四皇子過來請皇太後的安——老四已經開蒙了一年,能背些簡單的詩賦,比劉遇當年差點兒,但勝在絞盡腦汁的模樣足夠嬌憨和討人喜歡。劉遇自認模樣不差,可最近個子在抽條,整個人變細得如同一杆風吹便倒的竹竿似的,聲音也不複幼時的甜膩明亮,賣起乖來便不如前兩年那麽理直氣壯了。
“啊,你們來了啊,”太上皇逗弄小孫兒久了,看到小兒子大孫子過來,倒是顯見地高興了一點,“今□□上有什麽事兒嗎?”
“茜雪國的女王、琉球國的國王和西藏土司都遞了文書來朝,皇祖父聖壽之時,這三位也會派使臣來京道賀呢。”
“怎麽,不敢跟父皇說你表兄被參的事啊。”忠順王在一邊道。
提到林徹,太上皇也來了興致:“怎麽回事?”
“因為點家長裏短的事,不知道為什麽要上朝的時候說,皇祖母恐怕喜歡聽。要我說,純去戶部那兒花一天就能解決的事,他們回回都要弄到禮部問。”劉遇笑道,“又不能給二表哥傷筋動骨的,偏還要招惹他——他一向是仗著手上有紙筆瞎說八道的,萬一真又寫點什麽,平白給自己找麻煩呢。”
林徹的家長裏短也就是他姐姐的那檔子婚事了,太上皇早聽膩了,順嘴說了一句:“你那個表妹的用器定下了沒?禮部也沒個動靜。”
劉遇心裏一動:“沒聽說,改日我去問問。”
太上皇警告了一聲:“可別把這話曲解成我要問禮部不幹正事,盡管些家長裏短。”他雖然猜得到劉遇的小心思,但看起來並沒有真正動怒——大約是這個孫兒一向識大體,小聰明隻在些無關大雅的事上耍的緣故,又或者,今時今日,他已經沒什麽大事需要對這位老人用小聰明了。
吳貴妃懷裏的四皇子扭動了下身子,往劉遇懷裏探去,劉遇也沒在意,對吳貴妃點了點頭,就接過了幼弟。他和弟弟們並沒有多少時間相處,不過這不妨礙他塑造自己親和慈愛的長兄形象。
忠順王一向覺得這個侄兒十分可怕。他很聰明,但是可能因為年紀小,不少人覺得他的聰明有些太過了——能被人看得出來的經營算計,可算不上城府。可是,那些算計,真的是他們這些自以為閱曆深厚的“大人”自己看出來的嗎?皇兄有近六年的時光隻有這一個子嗣,日日抱於膝上,從學步學語起便不假婦人奴仆,他目之所及,可不是十二歲少年人的眼界。
劉遇抱著老四,有些好奇吳貴妃今日竟耐得住性子,更敢把兒子交到他手上——這女人一向覺得自己想對幾個弟弟殺之而後快。顛了顛弟弟,倒是想起來了,如今宮裏除周貴妃、吳貴妃外,又多了個賈貴妃。可宮裏一應宴席場合,甚至過不久的太皇聖壽,座列可有大講究了。他曾經得罪過賈貴妃娘家,跟周貴妃娘家又一向不算和睦,吳貴妃這是打算拉攏了。
可真是想多了,皇後年將不惑而無子,他位居長位而失母,承恩侯家可都沒怎麽在明麵上靠過來呢。
雲嵩也跟著走了下來,二人相視苦笑了一回,穆典信先拱手道:“舍弟頑劣,口無遮攔,連累了南安世叔,改日我帶他去世叔府上請罪。”雲嵩忙道:“本是我家家事,賢侄是被我連累了才是真的。”
他剛剛得了皇帝的賞,不是多金貴的,皇帝把本來抓在手上用的扇子給他了。得賞本來就講究一個體麵,誰指望靠這個發財,何況能拿到皇上近身的東西,本該是長臉的事兒——如果這把扇子不是林徹畫的就好了。今晨的朝會上有人參了文華閣侍讀學士一本,說他身為晚輩,去南安王府時不敬尊長,擅參郡王家事——天地良心,雲嵩敢發誓這絕非他安排的,那人分明是二皇子母舅周昌敬的門客,可同僚火辣辣的眼神可直接就盯著他來了。
這要是能趁機出一口氣,他也就不介意被人當槍使這一回了,可林徹自己曾做過蘭台寺舍人,其伯父林海生前曾官至蘭台寺大夫,都察院不少是他們熟人——禦史台不搭話,那參人的兀自激動也不像話,場麵焦著了片刻,大理寺卿把前一陣震驚京師的那個案子的審理結果奏了,話題便自然地轉走,隻剩下雲嵩尷尬地站著。
上完朝,照例是要去禦書房議事的。雲嵩自起複後一直沒擔過什麽實職,如今剛領了接待茜雪國使臣的差使,監督行館的修建,稱不上“議事”,隻不過把進展提了,皇帝於是隨手賞下一把折扇來。本來這事也就過去了,偏林徹來送譯好的文書,禮部尚書把早朝時有人參他的事兒說了。林徹隻笑笑,並不願辯解的樣子,倒是原就伏在禦座下擬寫奏折的馬兗會心一笑,前排的忠順王倒是大笑起來:“怎麽讓我們林才子說出來呢,該寫篇文章或者寫折戲來解釋解釋,不然對不起文傑的名號啊。”劉遇也是頭一回對這件事發表意見:“還是算了,表兄那支筆,沒理攪三分,有理他就成懸崖上的小白菜了,寫出來兩家王府該破費的。”
這實際上是兩位皇子的較量,可他們倆被推了出來,擋在了永寧王的麵前,承擔這位最年輕的親王可能產生的怒火。
也沒別的辦法,隻能硬著頭皮解釋根本沒什麽爭吵,早上的那人不過是道聽途說。
“真是沒想到,忠順王爺......”穆典信歎了口氣。幾位皇子都還年幼,皇帝的年紀說起來也算不得多大,後宮這幾年又有新人晉位,多得幾位新主也未可知,永寧王雖如今占著年長的優,然外家人口伶仃,又無母妃相助,朝裏上下各有各的心思,倒真沒想到忠順王這麽鮮明地站到了他那頭去了。這麽說,宮裏頭的皇太後也.....
雲嵩沉悶地“唔”了一聲,倒沒說什麽。
這老狐狸,穆典信悄悄“呸”了一聲,他現在還是林家的親家,自然想要兩邊討巧,哪有那麽容易的事。
劉遇揉了揉眼睛,他的日程一向緊,一會兒還要去太上皇那兒盡孝——這點上他比不上幾個弟弟的優勢,因此每次都格外賣力。忠順王同他一道,他腿更長些,又不常顧及人,因而走一陣就要停下來稍等一下侄兒。劉遇忍不住抱怨了一聲:“我是要去陪王叔挨罵的,就不能稍微體諒我一下嗎?”
忠順王冷笑道:“今天被參的可不是我表兄,憑什麽要挨罵。”
“皇祖父才不會管表兄的事。”劉遇道,“倒是王叔你,府上那個戲子我都聽說了——”
“上皇也不會管底下人養戲子的。”忠順王一撇嘴,也沒反駁林徹的受寵。
事實上,雖然當今對林徹的提拔看得出十分的器重,但上皇對這位少年英才的寵幸,可比當今還要厲害些——林徹到底是天啟朝的進士,他愈能幹,愈顯得出上皇的“慧眼識珠”,何況宋子宜文章雖好,卻不願奉承,但他外孫賀上皇聖壽的文章卻因辭藻華美而流傳甚廣。
太上皇好熱鬧,他的宮裏什麽時候都不會少人,劉遇和忠順王到的時候,吳貴妃正帶著四皇子過來請皇太後的安——老四已經開蒙了一年,能背些簡單的詩賦,比劉遇當年差點兒,但勝在絞盡腦汁的模樣足夠嬌憨和討人喜歡。劉遇自認模樣不差,可最近個子在抽條,整個人變細得如同一杆風吹便倒的竹竿似的,聲音也不複幼時的甜膩明亮,賣起乖來便不如前兩年那麽理直氣壯了。
“啊,你們來了啊,”太上皇逗弄小孫兒久了,看到小兒子大孫子過來,倒是顯見地高興了一點,“今□□上有什麽事兒嗎?”
“茜雪國的女王、琉球國的國王和西藏土司都遞了文書來朝,皇祖父聖壽之時,這三位也會派使臣來京道賀呢。”
“怎麽,不敢跟父皇說你表兄被參的事啊。”忠順王在一邊道。
提到林徹,太上皇也來了興致:“怎麽回事?”
“因為點家長裏短的事,不知道為什麽要上朝的時候說,皇祖母恐怕喜歡聽。要我說,純去戶部那兒花一天就能解決的事,他們回回都要弄到禮部問。”劉遇笑道,“又不能給二表哥傷筋動骨的,偏還要招惹他——他一向是仗著手上有紙筆瞎說八道的,萬一真又寫點什麽,平白給自己找麻煩呢。”
林徹的家長裏短也就是他姐姐的那檔子婚事了,太上皇早聽膩了,順嘴說了一句:“你那個表妹的用器定下了沒?禮部也沒個動靜。”
劉遇心裏一動:“沒聽說,改日我去問問。”
太上皇警告了一聲:“可別把這話曲解成我要問禮部不幹正事,盡管些家長裏短。”他雖然猜得到劉遇的小心思,但看起來並沒有真正動怒——大約是這個孫兒一向識大體,小聰明隻在些無關大雅的事上耍的緣故,又或者,今時今日,他已經沒什麽大事需要對這位老人用小聰明了。
吳貴妃懷裏的四皇子扭動了下身子,往劉遇懷裏探去,劉遇也沒在意,對吳貴妃點了點頭,就接過了幼弟。他和弟弟們並沒有多少時間相處,不過這不妨礙他塑造自己親和慈愛的長兄形象。
忠順王一向覺得這個侄兒十分可怕。他很聰明,但是可能因為年紀小,不少人覺得他的聰明有些太過了——能被人看得出來的經營算計,可算不上城府。可是,那些算計,真的是他們這些自以為閱曆深厚的“大人”自己看出來的嗎?皇兄有近六年的時光隻有這一個子嗣,日日抱於膝上,從學步學語起便不假婦人奴仆,他目之所及,可不是十二歲少年人的眼界。
劉遇抱著老四,有些好奇吳貴妃今日竟耐得住性子,更敢把兒子交到他手上——這女人一向覺得自己想對幾個弟弟殺之而後快。顛了顛弟弟,倒是想起來了,如今宮裏除周貴妃、吳貴妃外,又多了個賈貴妃。可宮裏一應宴席場合,甚至過不久的太皇聖壽,座列可有大講究了。他曾經得罪過賈貴妃娘家,跟周貴妃娘家又一向不算和睦,吳貴妃這是打算拉攏了。
可真是想多了,皇後年將不惑而無子,他位居長位而失母,承恩侯家可都沒怎麽在明麵上靠過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