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江南張世華起義隻是一個開始,在其他省份,類似的起義接連不斷,山東境內最大規模的起義是登州鎮總兵海時行,海時行是山東綠營的老資曆,在當年北洋戰區開辟山東戰場的時候便是膠州鎮總兵,與合眾國軍交戰過,而私下底也是往來不斷。
張存仁主政山東之後,山東的綠營老營伍基本損失殆盡,原本海時行以為自己這個資曆深且功勞大(在陸軍西進期間,海時行堅守後方)的總兵可以順勢升任山東提督,可惜的是,張存仁選了自己的人,海時行對滿清徹底絕望,非但山東提督沒撈到,反倒是發配道登州防海,海時行索性兩麵討好起來,一麵做著滿清的總兵,一麵與合眾國走私貿易,北洋戰區一直把海時行當做重點的培養對象,希望將來有一日山東再啟大戰的時候,海時行可以發揮出重要作用,但是遷界禁海,張存仁要解決的第一個不穩定因素就是海時行。
這幾年,海時行唯一的成果就是利用權錢交易籠絡了登州鎮的十幾營兵馬,等張存仁發難的時候,海時行麾下聚攏了七千餘人,嘯聚登州周邊,席卷登州、萊州兩府,如此,在膠萊運河以東,滿清再無重兵集團,而張存仁不斷從各個途徑得到消息,東番意圖借海時行造反,增兵青島要塞,再占登萊,與當年節製三省綠營,另有滿蒙八旗兩萬餘助戰,總計兵馬十四萬時不同,如今的張存仁部總計兵馬不過七萬,還分布在山東各地,頂在前線的隻有四萬餘,這還包括了海時行那支登州鎮。
<a id="wzsy" href="http://m.baimengshu.com">百盟書</a>
兵馬不足,更是不能分兵,海時行造反時已經盛春之際,張存仁最擔心的就是自己出兵進剿登州鎮,而合眾國陸戰隊則從膠州灣進入膠萊運河,切斷軍隊補給,而遼東水師大部又都在閩浙安親王麾下效力,張存仁不敢保證剩下的那些艦船可以保持渤海的控製權,無奈之下隻得請兵於北京,而朝廷對張存仁的命令竟然是以撫為主。
張存仁不敢渡河進擊,合眾國便是再次實際控製了膠萊運河以東的半島土地,北洋戰區則直接為山東戰場增兵,抽調義從軍丁維嶽部和治安軍河原田隊加入山東戰場,令派遣一支騎兵加入,由武行總體節製,膠萊河以東,除卻青島守軍,亦有兩萬三千兵馬。
武行一麵以海時行的名義發布與張世華一般無二的公告書,控訴滿清暴政,逼反沿海衛戍綠營,一麵對膠東的士紳官宦進行清算,如果不是清算這些人可以獲得軍費補給,合眾國也不會授權北洋戰區在山東大麵積開打。
張世華與海時行之後,福建沿海亦然掀起抗清熱潮,動手的是前廣東碣石鎮總兵蘇利,蘇利的碣石鎮水師曾經是滿清廣東第一綠營水師,兩廣會戰之前,按照博洛命令,蘇利的水師逃往了福建,此時清軍福建水師部在舟山一戰中損失慘重,蘇利被嶽樂任命署理福建水師,順勢出任福建水師提督是時間問題,可惜的是,施琅此時投降,嶽樂千金買馬骨,施琅成為福建水師提督,蘇利被雪藏。
而在此之前,蘇利就與李定國有所聯係,趁此機會,索性反正,隻是與海時行、張世華不同,蘇利反正有一要求是成為大明王師而非合眾國的盟友,李定國與林士章商議之後,授予其平海侯爵位,右都督,廣東水師總兵,依舊駐防碣石鎮,之所以這般安排,是因為閩浙等東南沿海是永曆安排給鄭成功的戰區。
蘇利反正,直接攻占了平潭島,並且南下進攻金門島,黃蜚率瓊藩水師北上,在金門海域與蘇利部聯合,大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部,登上金門,封鎖漳州灣,隻是二部接連攻打金門要塞失利,合眾國派遣陸戰隊支援,最終打下金門。
與三大反正勢力一起的還有各省大大小小的反抗軍,一時間,中國沿海烽火連天,席卷數省,而合眾國的‘颶風計劃’就此完全展開。
多爾袞攝政期間,在朝鮮試行的遷界禁海之策便是引發了合眾國的重視,合眾國以海為生,而且每年大量從沿海獲得人口與商貨,即便合眾國禁止商人與滿清進行貿易,但實質卻是通過安全局的情報途徑,把走私貿易壟斷起來,遷界禁海雖然不會威脅合眾國的生存,但對國內影響還是巨大的。
在中荷戰爭結束之後,颶風計劃被提上日程,因為當時已經確定,合眾國的陸地戰略的重心在西南,因此颶風計劃的前提就是不會投入太多的資源,而想要達到這個前提,最重要的就是少動用兵力。
颶風計劃的第一階段便是戰略分化與欺騙,戰略分化就是挑撥綠營與八旗的關係,沿海士紳百姓與清廷的關係,這一點已經做到了,最大程度讓滿清內部進行消耗,而戰略欺騙則是通過各種手段讓滿清以為合眾國會在沿海進行大規模的登陸作戰,迫使滿清將沿海的兵力集中在一起,讓其在遷界禁海之中無法使出全力。
如今第一階段基本達成,合眾國策應和配合三省的大規模反正已經導致滿清內部的分裂,雖然沿海五省的各督撫衙門快速發布了來自北京的詔令,特赦所有參與走私的官將,日後不在追求責任,隻要求其前往內陸駐防,由內陸綠營和八旗來完成遷界禁海,但這仍然被沿海綠營不信任。
而颶風行動之中,北洋戰區先後在拓林鎮和膠東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南方戰區則占據金門,潮州方向陸軍亦有聯動,讓滿清以為合眾國會大規模進攻福建和山東。
而第二階段就是大規模扶持和武裝地方武裝和農民武裝,向其提供軍火武器,合眾國大開武器庫,把曆年來繳獲的清軍武器和收繳的明軍武器一股腦的送達前線的島嶼和據點,不僅武裝已經反正的張、海、蘇三部,還聯絡沿海的宗族勢力和士紳地主,贈送其武器裝備,以備在滿清真的進行遷界禁海的時候,讓其有實力反抗。
而第三階段則是大規模的遷徙行動,海軍和陸戰隊在海洋島要塞到潮州府長達三萬裏的海岸沿線占據了大小島嶼七十多座,囤積帳篷、糧食和其他生活物資,特別是在福建與山東沿海,這兩處地域已經基本解除了清軍的海上威脅,除了外海囤積物資之外,還向沿海的城鎮和村落公布所有據點的位置,供其逃亡。
而配合第三階段的便是大規模的特赦和獎勵,尤其針對的是綠營將領和沿海士紳,在颶風計劃中,李明勳簽署了上萬份特赦令,發給沿海數省的士紳,持有特赦令的士紳隻要抵達沿海據點,就能保證人員和財產安全,不再追究其在滿清占領區所作所為的法律責任,給予其準國民待遇,無論其本人和直係親屬是否曾經在滿清朝廷為官、參與滿清科舉,隻要在颶風計劃期間抵達據點,便是免去一切罪責,而能率眾來投、斬殺韃官韃將者,還可以得到獎勵,而西蒙斯為了提升這些沿海士紳反抗意誌,還開創了‘報銷製度’。
所謂報銷製度就是為在颶風計劃中為反抗軍提供物資的士紳提供對等的回報,比如鬆江華亭徐氏,聽聞張世華反正之後便上門聯絡,得聞遷界禁海,其麾下田宅祖祠更是在遷界範圍,徐氏家老收拾家中金銀細軟,退入拓林鎮中,其家中所存米糧布匹一時帶不走,便是全部交由了拓林鎮張世華部,張世華派兵轉運,共得米糧一萬四千石,布匹絲綢七千匹,還有鹽、鐵等軍用物資,北洋戰區派人點驗之後,開具報銷單據,徐氏家老退去台北之後,持單據向台北戰略儲備庫支用水稻兩萬石,麻布一萬匹,另外貨物,以現銀兩千三百元補足。
報銷製度能保證士紳可以毫不擔心的用家財支持合眾國指定的三十餘支反抗軍,所費家財可以得到全部或部分官方報銷,這總比士紳付之一炬或者為滿清所用的好。
到了永曆九年的四月中旬,颶風計劃的物資準備和人員配備已經基本到位,這個時候,合眾國方麵坐等滿清朝廷進行遷界禁海,而滿清朝廷倒是有些不知所措,在無錢無糧的情況下,能厲行禁海的唯一倚仗就是沿海的兵馬,但此時綠營與八旗貌合神離,各省多有大規模反叛的情況下,滿清朝廷已經信心不足。
五月末,北京的福臨終於下定了決心,遷界禁海,首先便是籠絡沿海的綠營官兵,為其在內陸安排新的汛地,以免威脅其根本利益,在這基礎上,綠營的態度逐漸鬆動,劍拔弩張的局勢緩和,綠營家屬成為第一批遷界的百姓,讓沿海千萬紳民真正認識到,遷界禁海已成事實,但紳民仍在觀望,特別是沿海的士紳,他們在觀望安置和保障了綠營的朝廷如何保證自己的利益,有些人甚至準備好了討價還價,但最終,滿清朝廷讓他們徹底失望,朝廷沒有資源來保證他們的利益,北京的滿洲親貴們也不在乎這些奴才的利益。
幾乎在同一時間,沿海五省的遷界禁海接連展開,八旗與外省綠營兵騎馬量地,確定二十裏到五十裏的界線,插旗立樁,告曰三日遷徙,不從者斬!
這般鐵血無情的暴政讓沿海紳民頗為不解,百姓尚且不說,他們觀望本地士紳而行,士紳卻是萬分不解,前段時日沿海滿天飛的報紙上宣傳遷界暴政,上曰三日遷徙,不從則斬,無論草民士紳,一同視之,士紳們還以為是合眾國在造謠,抹黑大清朝廷,卻不曾想,事實比報紙上所說還要殘酷。
在沿海五省,除卻遼東之外,四省之地到處都掀起了殺戮,時間一到,清軍殺至,凡在界外者一律斬殺,絲毫不留情麵,清軍在界外殺人放火,搶掠民財,界外百姓隻得三日期限,滿清朝廷不給銀錢米糧安置,百姓隻得背起米糧鍋具,攜妻帶子,逃往內地,避免被殺,眼見遷界真如報紙所言一般殘酷,便是士紳也要盡棄田畝宅院和祖宗陵寢,當即便是惹出了大亂子,各地造反紛紛湧蕩。
界外之民,遷延者被殺、逃離者被殺,攜有重寶者亦被殺,而懼怕清軍而順意遷徙者,飄零日久養無生計,父子夫妻相棄,痛哭分攜,內地城市,多興人市,鬥米一子,百錢易女,豪族商民不損錙銖便可得全家為奴,為求生計,丁壯為奴,女子為婢,老弱輾轉流離,不得活路,或倒斃路邊,或投屍河中。有司官衙視為螻蟻,無安插之恩,親戚宗族視之為泥沙,全無周全之誼,不甘為奴就死者挺身為盜,聚攏反抗,而失地失親之士紳亦參與其中,組織斡旋,豪強一方。
自古封建王朝最懼怕的並非農民起義,農民起義雖然聲勢浩大,但起義軍往往組織能力低下內鬥不斷,可以輕易被剿滅,封建王朝最懼怕的是士紳地主造反,這些人不缺資源也不缺知識,在其家鄉聲望興隆,往往一呼百應,雄霸一方。
而對於沿海士紳而言,當初投降滿清是因為滿清能為其提供安定的環境,縱然忍受剃發易服的屈辱,但麵對實利誘惑和強兵威逼,仍然難以拒絕,但此番遷界禁海,完全是絕戶計,空士紳田畝,毀地主宅院,子嗣宗族無以繁衍,祖宗陵寢不得安寧,已經惹得天怒人怨,而與之相對的合眾國一方,雖然不再承認士紳階層在政治、法律和稅收等方麵的特殊利益,卻也不似從前那般斬盡殺絕,滿清一方是破家滅族的死路,而中國一方是移民海外的活局,尚有民族大義可用,如何抉擇,沿海士紳無需多想。
因此,北達遼東,南到福建,各省各地都有士紳鄉老組織的造反起義,紳民組織百姓挺身為盜,結寨自守,聯絡海外,獲得火器,囤積糧草,與綠營和八旗殺的難解難分,士紳一麵組織反抗,一麵與安全局聯絡,把自家財產家人轉移外海島嶼據點,繼而移民海外,縱然東南鄭藩前來召喚,大部分仍然不理,一鼓作氣,便是要移民海外,不往舟山而去。
張存仁主政山東之後,山東的綠營老營伍基本損失殆盡,原本海時行以為自己這個資曆深且功勞大(在陸軍西進期間,海時行堅守後方)的總兵可以順勢升任山東提督,可惜的是,張存仁選了自己的人,海時行對滿清徹底絕望,非但山東提督沒撈到,反倒是發配道登州防海,海時行索性兩麵討好起來,一麵做著滿清的總兵,一麵與合眾國走私貿易,北洋戰區一直把海時行當做重點的培養對象,希望將來有一日山東再啟大戰的時候,海時行可以發揮出重要作用,但是遷界禁海,張存仁要解決的第一個不穩定因素就是海時行。
這幾年,海時行唯一的成果就是利用權錢交易籠絡了登州鎮的十幾營兵馬,等張存仁發難的時候,海時行麾下聚攏了七千餘人,嘯聚登州周邊,席卷登州、萊州兩府,如此,在膠萊運河以東,滿清再無重兵集團,而張存仁不斷從各個途徑得到消息,東番意圖借海時行造反,增兵青島要塞,再占登萊,與當年節製三省綠營,另有滿蒙八旗兩萬餘助戰,總計兵馬十四萬時不同,如今的張存仁部總計兵馬不過七萬,還分布在山東各地,頂在前線的隻有四萬餘,這還包括了海時行那支登州鎮。
<a id="wzsy" href="http://m.baimengshu.com">百盟書</a>
兵馬不足,更是不能分兵,海時行造反時已經盛春之際,張存仁最擔心的就是自己出兵進剿登州鎮,而合眾國陸戰隊則從膠州灣進入膠萊運河,切斷軍隊補給,而遼東水師大部又都在閩浙安親王麾下效力,張存仁不敢保證剩下的那些艦船可以保持渤海的控製權,無奈之下隻得請兵於北京,而朝廷對張存仁的命令竟然是以撫為主。
張存仁不敢渡河進擊,合眾國便是再次實際控製了膠萊運河以東的半島土地,北洋戰區則直接為山東戰場增兵,抽調義從軍丁維嶽部和治安軍河原田隊加入山東戰場,令派遣一支騎兵加入,由武行總體節製,膠萊河以東,除卻青島守軍,亦有兩萬三千兵馬。
武行一麵以海時行的名義發布與張世華一般無二的公告書,控訴滿清暴政,逼反沿海衛戍綠營,一麵對膠東的士紳官宦進行清算,如果不是清算這些人可以獲得軍費補給,合眾國也不會授權北洋戰區在山東大麵積開打。
張世華與海時行之後,福建沿海亦然掀起抗清熱潮,動手的是前廣東碣石鎮總兵蘇利,蘇利的碣石鎮水師曾經是滿清廣東第一綠營水師,兩廣會戰之前,按照博洛命令,蘇利的水師逃往了福建,此時清軍福建水師部在舟山一戰中損失慘重,蘇利被嶽樂任命署理福建水師,順勢出任福建水師提督是時間問題,可惜的是,施琅此時投降,嶽樂千金買馬骨,施琅成為福建水師提督,蘇利被雪藏。
而在此之前,蘇利就與李定國有所聯係,趁此機會,索性反正,隻是與海時行、張世華不同,蘇利反正有一要求是成為大明王師而非合眾國的盟友,李定國與林士章商議之後,授予其平海侯爵位,右都督,廣東水師總兵,依舊駐防碣石鎮,之所以這般安排,是因為閩浙等東南沿海是永曆安排給鄭成功的戰區。
蘇利反正,直接攻占了平潭島,並且南下進攻金門島,黃蜚率瓊藩水師北上,在金門海域與蘇利部聯合,大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部,登上金門,封鎖漳州灣,隻是二部接連攻打金門要塞失利,合眾國派遣陸戰隊支援,最終打下金門。
與三大反正勢力一起的還有各省大大小小的反抗軍,一時間,中國沿海烽火連天,席卷數省,而合眾國的‘颶風計劃’就此完全展開。
多爾袞攝政期間,在朝鮮試行的遷界禁海之策便是引發了合眾國的重視,合眾國以海為生,而且每年大量從沿海獲得人口與商貨,即便合眾國禁止商人與滿清進行貿易,但實質卻是通過安全局的情報途徑,把走私貿易壟斷起來,遷界禁海雖然不會威脅合眾國的生存,但對國內影響還是巨大的。
在中荷戰爭結束之後,颶風計劃被提上日程,因為當時已經確定,合眾國的陸地戰略的重心在西南,因此颶風計劃的前提就是不會投入太多的資源,而想要達到這個前提,最重要的就是少動用兵力。
颶風計劃的第一階段便是戰略分化與欺騙,戰略分化就是挑撥綠營與八旗的關係,沿海士紳百姓與清廷的關係,這一點已經做到了,最大程度讓滿清內部進行消耗,而戰略欺騙則是通過各種手段讓滿清以為合眾國會在沿海進行大規模的登陸作戰,迫使滿清將沿海的兵力集中在一起,讓其在遷界禁海之中無法使出全力。
如今第一階段基本達成,合眾國策應和配合三省的大規模反正已經導致滿清內部的分裂,雖然沿海五省的各督撫衙門快速發布了來自北京的詔令,特赦所有參與走私的官將,日後不在追求責任,隻要求其前往內陸駐防,由內陸綠營和八旗來完成遷界禁海,但這仍然被沿海綠營不信任。
而颶風行動之中,北洋戰區先後在拓林鎮和膠東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南方戰區則占據金門,潮州方向陸軍亦有聯動,讓滿清以為合眾國會大規模進攻福建和山東。
而第二階段就是大規模扶持和武裝地方武裝和農民武裝,向其提供軍火武器,合眾國大開武器庫,把曆年來繳獲的清軍武器和收繳的明軍武器一股腦的送達前線的島嶼和據點,不僅武裝已經反正的張、海、蘇三部,還聯絡沿海的宗族勢力和士紳地主,贈送其武器裝備,以備在滿清真的進行遷界禁海的時候,讓其有實力反抗。
而第三階段則是大規模的遷徙行動,海軍和陸戰隊在海洋島要塞到潮州府長達三萬裏的海岸沿線占據了大小島嶼七十多座,囤積帳篷、糧食和其他生活物資,特別是在福建與山東沿海,這兩處地域已經基本解除了清軍的海上威脅,除了外海囤積物資之外,還向沿海的城鎮和村落公布所有據點的位置,供其逃亡。
而配合第三階段的便是大規模的特赦和獎勵,尤其針對的是綠營將領和沿海士紳,在颶風計劃中,李明勳簽署了上萬份特赦令,發給沿海數省的士紳,持有特赦令的士紳隻要抵達沿海據點,就能保證人員和財產安全,不再追究其在滿清占領區所作所為的法律責任,給予其準國民待遇,無論其本人和直係親屬是否曾經在滿清朝廷為官、參與滿清科舉,隻要在颶風計劃期間抵達據點,便是免去一切罪責,而能率眾來投、斬殺韃官韃將者,還可以得到獎勵,而西蒙斯為了提升這些沿海士紳反抗意誌,還開創了‘報銷製度’。
所謂報銷製度就是為在颶風計劃中為反抗軍提供物資的士紳提供對等的回報,比如鬆江華亭徐氏,聽聞張世華反正之後便上門聯絡,得聞遷界禁海,其麾下田宅祖祠更是在遷界範圍,徐氏家老收拾家中金銀細軟,退入拓林鎮中,其家中所存米糧布匹一時帶不走,便是全部交由了拓林鎮張世華部,張世華派兵轉運,共得米糧一萬四千石,布匹絲綢七千匹,還有鹽、鐵等軍用物資,北洋戰區派人點驗之後,開具報銷單據,徐氏家老退去台北之後,持單據向台北戰略儲備庫支用水稻兩萬石,麻布一萬匹,另外貨物,以現銀兩千三百元補足。
報銷製度能保證士紳可以毫不擔心的用家財支持合眾國指定的三十餘支反抗軍,所費家財可以得到全部或部分官方報銷,這總比士紳付之一炬或者為滿清所用的好。
到了永曆九年的四月中旬,颶風計劃的物資準備和人員配備已經基本到位,這個時候,合眾國方麵坐等滿清朝廷進行遷界禁海,而滿清朝廷倒是有些不知所措,在無錢無糧的情況下,能厲行禁海的唯一倚仗就是沿海的兵馬,但此時綠營與八旗貌合神離,各省多有大規模反叛的情況下,滿清朝廷已經信心不足。
五月末,北京的福臨終於下定了決心,遷界禁海,首先便是籠絡沿海的綠營官兵,為其在內陸安排新的汛地,以免威脅其根本利益,在這基礎上,綠營的態度逐漸鬆動,劍拔弩張的局勢緩和,綠營家屬成為第一批遷界的百姓,讓沿海千萬紳民真正認識到,遷界禁海已成事實,但紳民仍在觀望,特別是沿海的士紳,他們在觀望安置和保障了綠營的朝廷如何保證自己的利益,有些人甚至準備好了討價還價,但最終,滿清朝廷讓他們徹底失望,朝廷沒有資源來保證他們的利益,北京的滿洲親貴們也不在乎這些奴才的利益。
幾乎在同一時間,沿海五省的遷界禁海接連展開,八旗與外省綠營兵騎馬量地,確定二十裏到五十裏的界線,插旗立樁,告曰三日遷徙,不從者斬!
這般鐵血無情的暴政讓沿海紳民頗為不解,百姓尚且不說,他們觀望本地士紳而行,士紳卻是萬分不解,前段時日沿海滿天飛的報紙上宣傳遷界暴政,上曰三日遷徙,不從則斬,無論草民士紳,一同視之,士紳們還以為是合眾國在造謠,抹黑大清朝廷,卻不曾想,事實比報紙上所說還要殘酷。
在沿海五省,除卻遼東之外,四省之地到處都掀起了殺戮,時間一到,清軍殺至,凡在界外者一律斬殺,絲毫不留情麵,清軍在界外殺人放火,搶掠民財,界外百姓隻得三日期限,滿清朝廷不給銀錢米糧安置,百姓隻得背起米糧鍋具,攜妻帶子,逃往內地,避免被殺,眼見遷界真如報紙所言一般殘酷,便是士紳也要盡棄田畝宅院和祖宗陵寢,當即便是惹出了大亂子,各地造反紛紛湧蕩。
界外之民,遷延者被殺、逃離者被殺,攜有重寶者亦被殺,而懼怕清軍而順意遷徙者,飄零日久養無生計,父子夫妻相棄,痛哭分攜,內地城市,多興人市,鬥米一子,百錢易女,豪族商民不損錙銖便可得全家為奴,為求生計,丁壯為奴,女子為婢,老弱輾轉流離,不得活路,或倒斃路邊,或投屍河中。有司官衙視為螻蟻,無安插之恩,親戚宗族視之為泥沙,全無周全之誼,不甘為奴就死者挺身為盜,聚攏反抗,而失地失親之士紳亦參與其中,組織斡旋,豪強一方。
自古封建王朝最懼怕的並非農民起義,農民起義雖然聲勢浩大,但起義軍往往組織能力低下內鬥不斷,可以輕易被剿滅,封建王朝最懼怕的是士紳地主造反,這些人不缺資源也不缺知識,在其家鄉聲望興隆,往往一呼百應,雄霸一方。
而對於沿海士紳而言,當初投降滿清是因為滿清能為其提供安定的環境,縱然忍受剃發易服的屈辱,但麵對實利誘惑和強兵威逼,仍然難以拒絕,但此番遷界禁海,完全是絕戶計,空士紳田畝,毀地主宅院,子嗣宗族無以繁衍,祖宗陵寢不得安寧,已經惹得天怒人怨,而與之相對的合眾國一方,雖然不再承認士紳階層在政治、法律和稅收等方麵的特殊利益,卻也不似從前那般斬盡殺絕,滿清一方是破家滅族的死路,而中國一方是移民海外的活局,尚有民族大義可用,如何抉擇,沿海士紳無需多想。
因此,北達遼東,南到福建,各省各地都有士紳鄉老組織的造反起義,紳民組織百姓挺身為盜,結寨自守,聯絡海外,獲得火器,囤積糧草,與綠營和八旗殺的難解難分,士紳一麵組織反抗,一麵與安全局聯絡,把自家財產家人轉移外海島嶼據點,繼而移民海外,縱然東南鄭藩前來召喚,大部分仍然不理,一鼓作氣,便是要移民海外,不往舟山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