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之類的,皇帝早已知曉,但從來往公文來看,事情並未那麽簡單,首先高平莫氏早已於今年春季就已經落敗,不得已逃亡帝國境內,被廣西當地官員暫時安置在了太平府一帶,按照職權劃分,藩屬勢力,自藏地往南,便不屬理藩院職權,而是內閣所轄外交部,因此善後工作也都是外交部做的。
但在兩個月前,也就是北伐大軍剛剛定下撤軍行期前後,陸軍部和海軍部聯合向統帥部提交了西南備戰條陳,統帥部也由此製定作戰計劃,甚至調配了一些軍需物資到瓊州,還有一些軍隊做了前期部署,當然,並未大動幹戈。
李明勳直接問其中緣由,而李君度卻沒有事先準備,臨時措辭就怕出錯,也就不敢隱瞞,隻是稍加潤色,其中關竅就是,把其中自己監國期間屢屢重視催促作戰計劃產生的情節刪減,畢竟皇帝已經說了這件事不妥當。
“.......統帥部的作戰計劃向來是幾番推演修改,但納土歸附這種事,還是外交先行,所以就依舊例責內閣那邊接洽外交,也不過是籌備之中,本就是想等父皇哪日空閑了,兒臣再奏報,戰與不戰都憑父皇一人做主..........。”李君度緩緩說著,不住抬頭偷瞄皇帝的神色。
“是誰挑的這個頭?總不會告訴我是內閣吧。”李明勳冷言問道。
事已至此,李君度倒也不好隱瞞,說:“海軍部那邊力主進軍的,聽說定海公遊說了不少人.........。”
李明勳聽到這裏,就明白這件事和英王脫不了關係了,定海公李北極是他的學生,也是現如今海軍作戰係統的第一人,而他恰恰與英王交情很深,且不說二人曾一起征戰印度洋的袍澤情義,英王成親也是由其從中撮合的,而在皇帝、英王和定海公之間還有一個秘密,那就是當年在廣東的英王遇刺案,當年也是借助這個案子,李君度掃清了西南朱明藩鎮勢力,而李君度也是投桃報李,在當年定海公率領艦隊威懾安南,讓其交出漂流難民的軍事行動中,還執掌西南軍政大全的李君度派遣軍隊逼近邊境,加以配合。
當然,李明勳更是明白,海陸兩軍同時力主對安南作戰,最關鍵的還是保證軍隊在朝中的話語權,保證勳貴階層的利益,有戰爭就仰賴軍隊,有戰爭就有軍費,有戰爭就有職銜,而普遍有從軍經曆的元老們則也有更多的權柄。而海軍,當年印度洋大海戰勝利之後,一直處於削減狀態,開戰安南,也好提振一下軍種利益。
隨著北伐的結束,帝國的軍事戰略到達一個新的階段。帝國軍隊誕生之後,有陸地和海洋兩大威脅,如今帝國獨霸好望角以東,已經沒有了對手,而如今滿清淪為流寇之屬,陸地威脅也就不存在了,既然沒有了威脅,還需要那麽大規模的軍隊嗎?
“你不要管別人遊說,你不能再表現的對此事如此積極了!君度,國戰結束,裁軍勢在必行,這既是國家戰略,也是朕這個皇帝的職責,帝國無法持續這麽巨大的軍事投入,你懂了嗎?”李明勳沒有讓兒子把話說完,而是直接給了一個答案。
李君度低頭應是,如果說當年在外領軍為將的他不懂朝政的話,那監國大半年的英王已經今非昔比了,這幾個月在統帥部任職,主管軍需軍費,他才知道巨額的軍費開支給帝國財政帶來的巨大壓力。
為了對付強大的敵人,帝國軍隊,尤其是帝國陸軍不斷擴軍,其中尤以光複之中最甚,為了收羅散兵遊勇,安置舊軍隊,帝國大量收編明清兩國軍隊,雖然因為國內穩定而遣散了一批,但仍然大量軍隊在冊,這些軍隊加上陸軍主力軍團,合計超過八十萬,而帝國陸軍素來薪餉遠超明清軍隊,即便是最低的新兵,每個月也可以領到兩個銀元,而與舊式軍隊不同,一切軍需耗損,都由軍隊提供,僅僅維持這樣一支軍隊每年就要消耗超過三千萬兩,遇到打仗,軍費消耗更多。而這還是隻算陸軍,海軍另有一千萬餘的花銷。
之所以能維持這樣規模的消耗,除卻內閣在理財稅收方麵遠超舊朝之外,主要還在於帝國可以通過借貸、國債等金融手段融資,再有就是吃老本。
在光複的過程中,清算委員會從八旗權貴、士大夫階層手中為帝國獲得了大量的資產,這些資產就是帝國的老本,但這些老本已經吃光了,其實原因很簡單,那些逆產、賊贓中大部分是以土地、房產等不動產的形式存在的,而這些已經實現了國有化,不對外出售,不然,僅賣了這些,就可以供帝國再吃十年老本的。而在帝國建立後的七年裏,連續進行了西南、朝鮮、西域和漠北四場戰爭,除卻西南平叛外,其餘都在吃老本,早已入不敷出。也正是這個原因,李明勳在漠北力主退兵,不再為虛名而繼續遠征。
如果不裁軍,僅僅軍費支出就會占據帝國每年財政的百分之七十五,這簡直是戰時經濟比例,絕對是帝國臣民無法長期接受的。當然,如果以後世者的角度來說,這個比例也並不可怕,滿清王朝二百多年的國祚中,軍費開支大部分時候也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左右,即便是最為和平的乾隆朝,這一比例也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是,兒臣明白了,既有裁決之國策,那安南萬不可再生戰事。”李君度回應給了皇帝想要的答案。
“但既然這事已經擺上了台麵,就不得不解決。”李明勳淡淡說道。
李君度連忙請旨:“請父皇示下。”
“鄭氏與莫氏之爭多年,其中情弊實難說清,莫氏已歸誠稱臣,便是我朝藩屬,鄭氏若願意歸誠,也在莫氏之後,帝國既不會見莫氏遭難而不顧,亦不許其奪鄭氏之地。而此次鄭氏興兵,殘害地方,殺戮兵民,實非善事,朕準備遣內閣、侍從室僚屬前往安南調和,若鄭氏願歸還莫氏所有四州之地,則可為帝國藩屬,實若不願,便為仇敵。”李明勳淡淡說道。
李君度點點頭,既然不動刀兵,隻能息事寧人,讓安南國以四州之地來換取帝國藩屬國地位,對以往之罪既往不咎。細細一想,這樣可以不用動刀兵,同時在安南境內維持一支可以牽製安南的力量。而鄭氏多半也會同意,畢竟帝國一統華夏,國力之強世所罕見,而中南半島上,除卻安南之外,已盡是帝國藩屬,若有戰事,安南為遭遇多方勢力四麵圍攻,肯定是支撐不住的。
“父皇,若鄭氏猖獗不從呢?”雖然感覺沒有多大可能,李君度還是多嘴問一句。
“不願交出四州,兩州亦可。若再不從,那就隻能兵戈相見了。”李明勳淡淡說道,對於安南國尚未稱臣納貢,國內早有不許,其又曾與滿清勾結,罪大惡極,而且,越南還占著後世防城港市這些原本的中國土地呢,在這個時空裏,可沒有法國殖民者幫著討要回來。
“退下吧,裁軍的事明日禦前會議上再議,你久在軍中又曾監國,這件事你很有發言權,明日會上可多說些。”皇帝最後說道。
李君度連忙告退,待他出去,李明勳問烏以風:“你覺得英王有什麽變化嗎?”
烏以風道:“似乎不如以前灑脫了,深沉了些,這也難怪,畢竟監國期間,要操心的事多。”
“還有呢?我是想問這次回來你看到他的第一感受。”李明勳又問。
烏以風想起北伐歸來,在燕北第一次見到英王的情景,老實說道:“瘦了,感覺瘦了很多!”
“是啊,他幾次征戰歸來,變化僅僅是黑了、高了、壯了,可在京城監國,卻瘦了很多,而且精氣神也不如以往,這類狀況,我在阿海身上見過。”
烏以風微笑說:“這正說明英王殿下勤於國事,操勞太多了。”
“讓人把統帥部的記事檔送來。”李明勳想了一會,吩咐道。
回到了英王府,李君度心中煩躁不安,對於監國時期的軍政要務處置,皇帝給出了並不高的評價,顯然不是多麽滿意,這比李君度預期的結果要差一些,畢竟這段時日他是傾盡全力的。正此時,林西塘走了進來,低聲說道:“王爺,什刹海那邊有動靜,昨天太子和誠王去了那裏,找了那女子,今天那女子喬裝出去,匯入了誠王儀仗,去了安全局總衙..........。”
“進入之後發生了什麽?”李君度連忙問道。
“去的是天牢,太子隻許誠王在側,我在裏麵的幾個暗線都沒能靠近,若按記檔來看,太子提審了幾個漠北擒來的細作,但沒有問詢筆錄交接,而記檔之中隻提到了太子和誠王,沒有提及第三人。”林西塘把實情告知。
李君度倒是不好猜了,左思右想沒有結果,問:“出來後他們做了什麽,與以往有何變化?”
林西塘道:“先是去了誠王府,後把那女子送回了什刹海的院子,若說變化,對了,誠王也讓人加了崗,並且把院子裏幾個與那女子熟稔的傭人役使調換了。”
“倒是奇怪了,算了,想破腦袋未必有結果,這樣,你讓人小心監控,隻要那女子再出來,便通知歐陽止,讓他尋個機會聯絡,要做的天衣無縫,伺機再探問真相。”李君度吩咐著,就聽說有人到訪,也就讓林西塘去做了。
來人正是內閣副相馬東來,英王監國的這段時日,他沒少往來南北之間,也因為有了他,李君度與南京那邊關係緩和了許多,一些事情辦的順遂了。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馬東來逐漸成了英王一黨。
“裁軍的事,馬大人可有得到消息?”李君度把奉茶的傭人趕出去,直接問道。
“皇上沒有直說,但行營在燕北的時候,就跟內閣通過消息,讓我們籌備減支方案,卑職想,裁軍應該也算是其中一部分吧。不過說起來,這件事也分大小,畢竟元老和勳貴都出身軍旅,皇上總要考慮他們,應當是小裁吧。”馬東來試探說道,他已經知道英王剛從宮裏出來,考慮到明天要開禦前會議,特此來打探下消息。
“你錯了,本王剛從宮裏來,皇上已經定下安南的章程,令安南鄭氏還地、稱臣,安南是打不起來了。”李君度直言不諱的說道。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是動真格的了。”馬東來道,但他也並未表現的多麽驚異。
李君度搖搖頭:“本王就怕這差事落在我腦袋上,皇上說了,我久在軍中,頗有威望,明日禦前會議,當暢所欲言。又提前告知我他的決斷,明天本王若說出個四五六來,怕不能幸免了。”
而馬東來卻說:“王爺,這倒不能全然說是一件壞事。”
“哦,怎麽說?”
“裁軍確實要動一批人的利益,這批人肯定恨主事者,可裁軍後剩下的那批人也要感念主事者的恩情啊。”馬東來意味深長了說了一句。
<a id="wzsy" href="http://m.baimengshu.com">百盟書</a>
李君度眼睛一亮,但很快搖頭:“話雖然能這麽說,但遭人嫉恨的事可不好做。裁軍這差事,對本王太不公平了。”
馬東來理解英王的意思,所謂公平不公平,是他與太子之間的,說白了,這二人肯定有一個人要接下這事,對已經不被南京那邊喜歡的英王來說,最好的結果是得到未來帝國陸軍的擁戴,最壞的結果則是遭軍政兩屆記恨,而對太子來說,最壞最壞的結果,也就是被軍隊唾棄,肯定能得到政界的擁戴。
而馬東來見李君度愁眉不展,說道:“王爺,這差事您不接,太子就會接啊。”
李君度就犯愁這件事,自己接肯定是有褒有貶,太子接又怕他做好了,自己落得一個不能為君父分憂的結果,那就是徹底失去皇位的繼承資格。
“依卑職來看,您大可接下裁軍的擔子!”馬東來又說,在李君度滿臉疑惑的時候,他又補了一句:“但前提是,一定給太子塞一個必然失分的選項。”
但在兩個月前,也就是北伐大軍剛剛定下撤軍行期前後,陸軍部和海軍部聯合向統帥部提交了西南備戰條陳,統帥部也由此製定作戰計劃,甚至調配了一些軍需物資到瓊州,還有一些軍隊做了前期部署,當然,並未大動幹戈。
李明勳直接問其中緣由,而李君度卻沒有事先準備,臨時措辭就怕出錯,也就不敢隱瞞,隻是稍加潤色,其中關竅就是,把其中自己監國期間屢屢重視催促作戰計劃產生的情節刪減,畢竟皇帝已經說了這件事不妥當。
“.......統帥部的作戰計劃向來是幾番推演修改,但納土歸附這種事,還是外交先行,所以就依舊例責內閣那邊接洽外交,也不過是籌備之中,本就是想等父皇哪日空閑了,兒臣再奏報,戰與不戰都憑父皇一人做主..........。”李君度緩緩說著,不住抬頭偷瞄皇帝的神色。
“是誰挑的這個頭?總不會告訴我是內閣吧。”李明勳冷言問道。
事已至此,李君度倒也不好隱瞞,說:“海軍部那邊力主進軍的,聽說定海公遊說了不少人.........。”
李明勳聽到這裏,就明白這件事和英王脫不了關係了,定海公李北極是他的學生,也是現如今海軍作戰係統的第一人,而他恰恰與英王交情很深,且不說二人曾一起征戰印度洋的袍澤情義,英王成親也是由其從中撮合的,而在皇帝、英王和定海公之間還有一個秘密,那就是當年在廣東的英王遇刺案,當年也是借助這個案子,李君度掃清了西南朱明藩鎮勢力,而李君度也是投桃報李,在當年定海公率領艦隊威懾安南,讓其交出漂流難民的軍事行動中,還執掌西南軍政大全的李君度派遣軍隊逼近邊境,加以配合。
當然,李明勳更是明白,海陸兩軍同時力主對安南作戰,最關鍵的還是保證軍隊在朝中的話語權,保證勳貴階層的利益,有戰爭就仰賴軍隊,有戰爭就有軍費,有戰爭就有職銜,而普遍有從軍經曆的元老們則也有更多的權柄。而海軍,當年印度洋大海戰勝利之後,一直處於削減狀態,開戰安南,也好提振一下軍種利益。
隨著北伐的結束,帝國的軍事戰略到達一個新的階段。帝國軍隊誕生之後,有陸地和海洋兩大威脅,如今帝國獨霸好望角以東,已經沒有了對手,而如今滿清淪為流寇之屬,陸地威脅也就不存在了,既然沒有了威脅,還需要那麽大規模的軍隊嗎?
“你不要管別人遊說,你不能再表現的對此事如此積極了!君度,國戰結束,裁軍勢在必行,這既是國家戰略,也是朕這個皇帝的職責,帝國無法持續這麽巨大的軍事投入,你懂了嗎?”李明勳沒有讓兒子把話說完,而是直接給了一個答案。
李君度低頭應是,如果說當年在外領軍為將的他不懂朝政的話,那監國大半年的英王已經今非昔比了,這幾個月在統帥部任職,主管軍需軍費,他才知道巨額的軍費開支給帝國財政帶來的巨大壓力。
為了對付強大的敵人,帝國軍隊,尤其是帝國陸軍不斷擴軍,其中尤以光複之中最甚,為了收羅散兵遊勇,安置舊軍隊,帝國大量收編明清兩國軍隊,雖然因為國內穩定而遣散了一批,但仍然大量軍隊在冊,這些軍隊加上陸軍主力軍團,合計超過八十萬,而帝國陸軍素來薪餉遠超明清軍隊,即便是最低的新兵,每個月也可以領到兩個銀元,而與舊式軍隊不同,一切軍需耗損,都由軍隊提供,僅僅維持這樣一支軍隊每年就要消耗超過三千萬兩,遇到打仗,軍費消耗更多。而這還是隻算陸軍,海軍另有一千萬餘的花銷。
之所以能維持這樣規模的消耗,除卻內閣在理財稅收方麵遠超舊朝之外,主要還在於帝國可以通過借貸、國債等金融手段融資,再有就是吃老本。
在光複的過程中,清算委員會從八旗權貴、士大夫階層手中為帝國獲得了大量的資產,這些資產就是帝國的老本,但這些老本已經吃光了,其實原因很簡單,那些逆產、賊贓中大部分是以土地、房產等不動產的形式存在的,而這些已經實現了國有化,不對外出售,不然,僅賣了這些,就可以供帝國再吃十年老本的。而在帝國建立後的七年裏,連續進行了西南、朝鮮、西域和漠北四場戰爭,除卻西南平叛外,其餘都在吃老本,早已入不敷出。也正是這個原因,李明勳在漠北力主退兵,不再為虛名而繼續遠征。
如果不裁軍,僅僅軍費支出就會占據帝國每年財政的百分之七十五,這簡直是戰時經濟比例,絕對是帝國臣民無法長期接受的。當然,如果以後世者的角度來說,這個比例也並不可怕,滿清王朝二百多年的國祚中,軍費開支大部分時候也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左右,即便是最為和平的乾隆朝,這一比例也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是,兒臣明白了,既有裁決之國策,那安南萬不可再生戰事。”李君度回應給了皇帝想要的答案。
“但既然這事已經擺上了台麵,就不得不解決。”李明勳淡淡說道。
李君度連忙請旨:“請父皇示下。”
“鄭氏與莫氏之爭多年,其中情弊實難說清,莫氏已歸誠稱臣,便是我朝藩屬,鄭氏若願意歸誠,也在莫氏之後,帝國既不會見莫氏遭難而不顧,亦不許其奪鄭氏之地。而此次鄭氏興兵,殘害地方,殺戮兵民,實非善事,朕準備遣內閣、侍從室僚屬前往安南調和,若鄭氏願歸還莫氏所有四州之地,則可為帝國藩屬,實若不願,便為仇敵。”李明勳淡淡說道。
李君度點點頭,既然不動刀兵,隻能息事寧人,讓安南國以四州之地來換取帝國藩屬國地位,對以往之罪既往不咎。細細一想,這樣可以不用動刀兵,同時在安南境內維持一支可以牽製安南的力量。而鄭氏多半也會同意,畢竟帝國一統華夏,國力之強世所罕見,而中南半島上,除卻安南之外,已盡是帝國藩屬,若有戰事,安南為遭遇多方勢力四麵圍攻,肯定是支撐不住的。
“父皇,若鄭氏猖獗不從呢?”雖然感覺沒有多大可能,李君度還是多嘴問一句。
“不願交出四州,兩州亦可。若再不從,那就隻能兵戈相見了。”李明勳淡淡說道,對於安南國尚未稱臣納貢,國內早有不許,其又曾與滿清勾結,罪大惡極,而且,越南還占著後世防城港市這些原本的中國土地呢,在這個時空裏,可沒有法國殖民者幫著討要回來。
“退下吧,裁軍的事明日禦前會議上再議,你久在軍中又曾監國,這件事你很有發言權,明日會上可多說些。”皇帝最後說道。
李君度連忙告退,待他出去,李明勳問烏以風:“你覺得英王有什麽變化嗎?”
烏以風道:“似乎不如以前灑脫了,深沉了些,這也難怪,畢竟監國期間,要操心的事多。”
“還有呢?我是想問這次回來你看到他的第一感受。”李明勳又問。
烏以風想起北伐歸來,在燕北第一次見到英王的情景,老實說道:“瘦了,感覺瘦了很多!”
“是啊,他幾次征戰歸來,變化僅僅是黑了、高了、壯了,可在京城監國,卻瘦了很多,而且精氣神也不如以往,這類狀況,我在阿海身上見過。”
烏以風微笑說:“這正說明英王殿下勤於國事,操勞太多了。”
“讓人把統帥部的記事檔送來。”李明勳想了一會,吩咐道。
回到了英王府,李君度心中煩躁不安,對於監國時期的軍政要務處置,皇帝給出了並不高的評價,顯然不是多麽滿意,這比李君度預期的結果要差一些,畢竟這段時日他是傾盡全力的。正此時,林西塘走了進來,低聲說道:“王爺,什刹海那邊有動靜,昨天太子和誠王去了那裏,找了那女子,今天那女子喬裝出去,匯入了誠王儀仗,去了安全局總衙..........。”
“進入之後發生了什麽?”李君度連忙問道。
“去的是天牢,太子隻許誠王在側,我在裏麵的幾個暗線都沒能靠近,若按記檔來看,太子提審了幾個漠北擒來的細作,但沒有問詢筆錄交接,而記檔之中隻提到了太子和誠王,沒有提及第三人。”林西塘把實情告知。
李君度倒是不好猜了,左思右想沒有結果,問:“出來後他們做了什麽,與以往有何變化?”
林西塘道:“先是去了誠王府,後把那女子送回了什刹海的院子,若說變化,對了,誠王也讓人加了崗,並且把院子裏幾個與那女子熟稔的傭人役使調換了。”
“倒是奇怪了,算了,想破腦袋未必有結果,這樣,你讓人小心監控,隻要那女子再出來,便通知歐陽止,讓他尋個機會聯絡,要做的天衣無縫,伺機再探問真相。”李君度吩咐著,就聽說有人到訪,也就讓林西塘去做了。
來人正是內閣副相馬東來,英王監國的這段時日,他沒少往來南北之間,也因為有了他,李君度與南京那邊關係緩和了許多,一些事情辦的順遂了。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馬東來逐漸成了英王一黨。
“裁軍的事,馬大人可有得到消息?”李君度把奉茶的傭人趕出去,直接問道。
“皇上沒有直說,但行營在燕北的時候,就跟內閣通過消息,讓我們籌備減支方案,卑職想,裁軍應該也算是其中一部分吧。不過說起來,這件事也分大小,畢竟元老和勳貴都出身軍旅,皇上總要考慮他們,應當是小裁吧。”馬東來試探說道,他已經知道英王剛從宮裏出來,考慮到明天要開禦前會議,特此來打探下消息。
“你錯了,本王剛從宮裏來,皇上已經定下安南的章程,令安南鄭氏還地、稱臣,安南是打不起來了。”李君度直言不諱的說道。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是動真格的了。”馬東來道,但他也並未表現的多麽驚異。
李君度搖搖頭:“本王就怕這差事落在我腦袋上,皇上說了,我久在軍中,頗有威望,明日禦前會議,當暢所欲言。又提前告知我他的決斷,明天本王若說出個四五六來,怕不能幸免了。”
而馬東來卻說:“王爺,這倒不能全然說是一件壞事。”
“哦,怎麽說?”
“裁軍確實要動一批人的利益,這批人肯定恨主事者,可裁軍後剩下的那批人也要感念主事者的恩情啊。”馬東來意味深長了說了一句。
<a id="wzsy" href="http://m.baimengshu.com">百盟書</a>
李君度眼睛一亮,但很快搖頭:“話雖然能這麽說,但遭人嫉恨的事可不好做。裁軍這差事,對本王太不公平了。”
馬東來理解英王的意思,所謂公平不公平,是他與太子之間的,說白了,這二人肯定有一個人要接下這事,對已經不被南京那邊喜歡的英王來說,最好的結果是得到未來帝國陸軍的擁戴,最壞的結果則是遭軍政兩屆記恨,而對太子來說,最壞最壞的結果,也就是被軍隊唾棄,肯定能得到政界的擁戴。
而馬東來見李君度愁眉不展,說道:“王爺,這差事您不接,太子就會接啊。”
李君度就犯愁這件事,自己接肯定是有褒有貶,太子接又怕他做好了,自己落得一個不能為君父分憂的結果,那就是徹底失去皇位的繼承資格。
“依卑職來看,您大可接下裁軍的擔子!”馬東來又說,在李君度滿臉疑惑的時候,他又補了一句:“但前提是,一定給太子塞一個必然失分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