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和陸軍麵臨同樣的問題,但陸軍的問題不在於裝備,而隻是在於作戰地域問題,因此從帝國十七年開始,陸軍便開始實行派遣軍製度,第一支海外派遣軍是前往澳洲,有兩個旅的陸軍駐紮於澳洲行省的主要城市邊緣,解決當地的土著騷擾問題。


    之後派遣軍規模不斷擴大,而且陸軍開始在陸地方向接管理藩院的防區,特別是在葉爾羌汗國徹底崩潰之後,此地由陸軍進行軍事占領當治權仍然是由理藩院的西疆地區進行管理,陸軍隻負責軍事行動,隨後從帕米爾高原到裏海,與印度斯坦國、波斯帝國的邊境線也由帝國陸軍負責保護,此後,西津與南非也劃入派遣軍範疇之內,尤其是南非地區,更是派遣軍規模最大的地方,帝國陸軍已經形成了三萬人的駐紮規模。


    等到了帝國二十三年的時候,已經有十二萬軍隊駐紮於邊疆區域和派遣到海外,並且製定的輪戍體製,帝國陸軍順利改革成一種保護帝國全部領地和為帝國進行開拓的作戰力量。


    這樣的改革原則同樣適用於帝國海軍,但受限於裝備,並不那麽容易,黑海艦隊的組成和派遣算是一種嚐試,帝國百姓總是記得西班牙海軍在直布羅陀攔截帝國黑海艦隊的仇恨,卻忘了也有戰列艦折損於前往歐洲的航線上。


    而海軍在帝國二十一年發生的一件事極大的促進了海軍的改革。


    早在帝國十六年時候,帝國太上皇與皇太後就曾乘坐海軍艦艇從申京出發遊曆南洋各行省和公司轄地,其中在檳城停留時間最長,以至於六十五歲的萬壽節都是在檳城渡過的,因為沒有提前準備,檳城當地的百姓很是遺憾,由檳城海軍學院發起,為太上皇七十大壽恭賀的事掀起了一片高潮。


    南洋各界各行業募捐資金四十萬兩,決定由檳城的海軍造船廠為太上皇建造一艘超級戰列艦,作為七十大壽的禮物,這艘戰列艦自帝國十六年末開始動工,切割的第一塊木板,期間追加了一部分投資讓這艘命名為萬歲號的戰艦的建造成本達到了六十六萬兩,當然,如此高的建造成本,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這是一艘很華麗的戰艦,它擁有四層火炮甲板,一百四十門火炮,全部都是少見的銅炮,而且每一門都有複雜的花紋,而最華麗的就是船尾樓,簡直就完美的木雕。


    萬歲號原定於帝國二十年完工,海試之後前往舟山群島的海軍基地,然後參加帝國二十一年,在申京舉辦的海上大遊行活動,但因為一次偶然的著火事故,讓這艘船下水時已經是帝國二十年的八月,這樣隻能提前一個月抵達舟山了。


    但是海試的時候,印度洋艦隊的官兵們驚奇的發現,這艘戰艦根本無法在冬季前往申京方向,因為萬歲號基本不具備逆風航行的能力,如果非要去,也要到四月份,西南季風起來後,可那時候萬壽節就結束了。


    雖然嚐試了很多次,但結果仍然是失敗的,冬季的西太平洋不是什麽良善時節,非要逆風航行的話,很有可能遭遇海難,要知道,這艘船上可是擁有一千二百名海軍船員。


    消息傳回申京,李明勳倒是一點意外的感覺都沒有,他對海軍很熟悉,四層火炮甲板的戰列艦那高大的船舷就是一麵收不起來的大帆,逆風航行根本做不到,海軍造船廠製造出不具備完全作戰能力的戰艦也不是什麽新聞,在歐洲造船廠,甚至有製造出漂浮不起來戰艦的事情,有些因為吃水太深,最下一層甲板必須關閉,硬生生少一層火力的事情也屢見不鮮。


    最終,李明勳直接要求這艘萬歲號就近加入印度洋艦隊,擔任旗艦,在檳城也舉辦一場海上遊行慶祝活動。


    實際上,萬歲號服役的二十五年裏,大半時間都在船廠渡過,因為在其服役的末端,帝國海軍已經開始使用蒸汽動力,因此這艘超級戰列艦沒有得到重建的機會,一直到服役解說後,她被送往了帝國首都申京,拆解之後上岸,成為了帝國海軍博物館裏一件最珍貴的藏品。


    可是萬歲號卻在帝國高層引發了震動,議員們毫不客氣的把她和與之類似的海軍戰列艦們稱之為豪華海上旅館。


    但海軍根本沒有反駁,帝國建立後建造的那些戰列艦大部分都沒有承擔過作戰任務,帝國上下都知道,海軍也必須改革了。


    議員們對海軍和陸軍發難,無外乎是爭權奪利,想要壓製元老院,但這是不被允許的,海軍很快拿出了一份改革方案,那就是減少戰列艦數量,建立以巡航艦為主力的遠洋艦隊。


    海軍的意思很明確,帝國海軍的敵人不在東方不在印度洋,而是在非洲西海岸,美洲東西海岸和歐洲,敵人在哪裏,我們的艦艇必須要能到達那裏,可對於戰列艦,哪怕隻是三級戰列艦來說,前往如此遙遠的距離作戰,都是非常困難的,而隻有巡航艦可以輕鬆自如的抵達。


    但是海軍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巡航艦確實可以抵達作戰海域,但未必是敵人的對手,在美洲,西班牙人是有主力戰艦的,這些艦船的擁有一千噸左右的排水量和五十門甚至更多的火炮,雖然防禦力不怎麽樣,但對巡航艦的三十六門左右的火炮已經形成了火力優勢。


    而更關鍵的是,巡航艦根本無法參與北大西洋和地中海的艦隊主力決戰,要知道,英、法、西、荷和瑞典每個國家都有數十艘的戰列艦,特別是幾次英荷海戰之後,六十四門火炮以下的戰艦已經沒有資格站在戰列線之上,巡航艦就連主力艦都不算了。


    最終,帝國海軍決意發展台北級那樣的重巡航艦,台北級巡航艦是由六十四炮戰列艦改造來的,隻保留一層火炮甲板,因為采用的是戰列艦的標準,一層火炮甲板外加露天火炮,讓這種重巡擁有四十四門火炮,結果就是,戰列艦跑不過它,其餘的打不過它。因為台北級重巡受到帝國各類海上力量的歡迎,尤其是那些殖民公司,甚至一些退役重巡都被他們購買走。


    但台北級仍然有問題,其一,就是自持力,也不足以到美洲等地作戰,其二,火力仍然不夠,其三,遠洋航行能力也不足,所以帝國海軍也不會再建這種巡航艦。


    <a href="https://m.biquge.name" id="wzsy">biquge.name</a>


    帝國二十年,海軍改建了一批揚字級重巡,一共四艘,分別是揚威、揚波、揚武、揚功,這四艘其實就是把四艘服役到達重建期的七十四炮戰列艦削了一層火炮甲板之後的產物,結果測試之後發現,與台北級的問題一樣,沒有根本性的轉變,隻不過就是讓必然被削減的戰列艦數量減少了四艘罷了。


    但是很快,皇帝叫停這種敗家的行為,原因很簡單,蘇伊士運河計劃已經取得了實質進展,帝國目前無用的海軍戰列艦在運河開通之後,一樣可以前往地中海大殺四方,所以改建取消,而把原定改建的十四艘戰列艦上岸封存,準備待用。


    顯然,這一次皇帝支持了軍隊,支持了元老院,帝國海軍麵臨的是因為改革成一種符合帝國國家戰略的新型力量,而不是借此打壓海軍地位和元老院的權力。


    也正是在帝國皇帝的支持下,海軍拿出了全新的作戰計劃,致遠級和美洲級兩種重巡出現在了帝國百姓的視野之中。


    致遠級是帝國重巡的集大成者,也是這次改革最重要的成果,它的一切,從使用材料、建造技術乃至編製訓練都完全對標帝國的一級戰列艦,每一艘致遠級的艦長都是上校,要知道,隻有巡航艦領艦艦長和三級戰列艦艦長才有這個資格,而且致遠級還要進行戰列艦的作戰訓練,原因就在於這是專門為歐洲作戰打造的戰艦。


    雖然致遠級對標一級戰列艦,但並不代表它是一級戰列艦的減火炮甲板版本,從設計到建造它都是執行遠洋作戰的標準,與其他重巡不同的是,致遠級擁有變身為戰列艦的能力。帝國的一級戰列艦的排水量達到了三千八百噸,致遠級則是達到了兩千噸,在歐洲,這已經是一級戰列艦的排水量。


    隻要有基本的造船能力和合適的材料,致遠級就可以通過加高露天甲板船舷加裝木板的辦法成為一艘擁有兩層火炮甲板和一層露天甲板的戰列艦,它的火炮會達到八十四門,隻不過它的新加裝的防禦力不如純粹的戰列艦,隻不過這僅僅是傷亡率的問題。


    致遠級唯一的缺憾就是造價,與一艘三級戰列艦平齊,但它卻能做到三級戰列艦不能做的事,也因為高造價,所以誕生了美洲級重巡航艦。


    美洲級巡航艦采用的是致遠級的外形和戰術原則,但是沒有再對標一級戰列艦,而是對標的最低的六十四炮戰列艦,它的速度更快,自持力也更強,火力也與致遠級一樣凶悍,隻不過就是防禦力不行,如果改裝成戰列艦,加入海軍決戰,肯定會很慘烈,但美洲級的建造成本就比較低,也是被需要規模的帝國海軍可以接受。


    當然,改革進行的很徹底,海軍也逐漸做出了妥協,最重要的就是減少戰列艦數量,規定擁有兩層及以上火炮甲板的戰列艦數量維持在四十艘,當然,這隻是和平時期的編製問題,在蘇伊士運河開通後,帝國海軍參與歐洲戰事增多,最多時候海軍戰列艦達到了七十五艘。


    在數量有限的情況下,海軍為了增強戰鬥力,選擇減少等級,提高火力的辦法,原本的六十八艘戰列艦中,一百門火炮以上的一級戰列艦,九十到一百門火炮的二級戰列艦,七十四炮戰列艦和六十四炮戰列艦都有,改革之後,二級戰列艦最先被取消,因為海軍發現這類戰列艦建造成本相當高接近於一級戰列艦,而在戰鬥力上無法對三級戰列艦取得壓倒性的優勢,尤其是歐洲出現的一些擁有三層火炮甲板的,火炮數量在八十門以上的三級戰列艦。


    六十四門火炮的戰列艦也被取消,對七十四炮戰列艦進行改裝,新建的戰列艦要求必須全部三層火炮甲板,火炮數量提升到八十二門以上。


    由此帝國海軍主力戰艦實際就兩種,一種是一級戰列艦,除了萬歲號,全部是三層甲板戰列艦,火炮數量在一百零六到一百一十二之間,第二種就是三層火炮甲板的三級戰列艦,火炮數量在八十二到八十八之間。這樣改革之後,一級戰列艦能對所有歐洲戰艦形成優勢,而三級戰列艦可以對歐洲一二級戰列艦之外的戰艦形成優勢,而且擁有和一二級戰列艦作戰的能力。


    這實際上就是體現了海軍的建軍原則,精益求精,追求單艦作戰能力,而不是追求數量。雖然這與海軍曆史相悖,一般來說,海軍強國會追求數量而非質量,而弱國才會追求質量,因為他們無法獲得數量。


    但這就是帝國的實情,因為在世界上大部分水域帝國都沒有對手,所以要減少海軍主力艦規模,降低軍費開支,而在用的著主力艦的歐洲海域,帝國總是可以找到盟友,因此往往十幾艘二十艘的戰艦加入就可以獲得改變戰局的能力,更何況帝國海軍還有封存主力艦的傳統,又有致遠級和美洲級兩種特殊戰艦,可以在戰時大量擴充主力戰艦規模。


    最重要的是,帝國在歐洲地區的海軍作戰,往往不動則已,一擊必殺的原則,隻要參戰就要盡快的解決對手,而不是在一場一場的海上消耗戰中消耗實力,而海軍戰艦火力猛還跑得快,就是能做到這一切的最大的依仗,而隨著蒸汽動力使用,帝國海軍的作戰能力更是會提升一個台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七海揚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且看昨日風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且看昨日風華並收藏七海揚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