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威雖然從來談不上是一個勇敢的人,而且性格隨和,但他也很少哭泣,隻不過這一次實在是情況特殊。
在與奧斯曼帝國重新緩和了關係之後,李君威沒有前往西津,而是通過鐵路去了蘇伊士,然後登上已經等待在此地的坐艦南下,按照他親自規劃的路線,坐艦不會直接返回帝國,而是要沿著非洲海岸線南下,前往夏城、瀛洲,對帝國海外殖民地和行省進行訪問,然後再去一次澳洲。
這也是帝國的傳統,帝國特使或者宗室出外,都會盡可能的前往更多的海外領地。
隻不過,到達夏城之後不久,李君威就得到了一個很不好的消息,他的長兄,印度斯坦帝國的開國皇帝李君度身患重病,生命垂危。李君威得聞此事,立刻準備啟程前往印度,但最新的消息讓他不得不停下腳步,這些消息都與印度國內的形勢有關,情報證明,因為李君度的身體狀況已經在印度國內引發了政治變動。
因為消息來源很複雜,既有安全局送來的情報通知,也有印度皇室給的私訊,更有商人帶來的消息,印度形勢已經處於迷霧之中,李君威很清楚,準備越充分也就越好。
這些年來,李君度一直在次大陸進行擴張,但是效果並不是特別好,李君度一邊軍事擴張,一邊政治改革,可以說創立了一個高度集權的封建國家,這樣一個國家是次大陸從未有過的,如果沒有外界的幹預,李君度完全可以建立雄圖大業。
可問題在於,帝國從來都不支持有任何一個國家在次大陸上一家獨大,以前的莫臥兒王朝如此,帝國曾經支持馬拉地人,但是在其崛起,稱霸德幹後也進行了打壓。
李君度的帝國位於印度河流域,在南方有馬拉地王國,在東方有莫臥兒王朝的半壁江山,西北則是波斯,此外次大陸上還有大大小小七八個國家,而在過去的十五年裏,李君度屢屢遠征,每戰必勝,但卻無法完全征服。李君度的帝國雖然強大,但到底是封建王朝,對於已經開啟工業革命的帝國來說,實在不算什麽,往往帝國稍微傾斜一下資源,就能讓馬拉地王國、莫臥兒帝國擋住印度斯坦帝國的全力進攻。
即便如此,印度斯坦帝國的領土仍舊得到了擴張,也成為了亞洲第二大的強國。可問題在於,極限也就如此了。
曾經競爭帝國皇位失敗的李君度,也設想過在印度東山再起,重返中原,可現在都已經成了過眼雲煙。
印度斯坦帝國一直把統一次大陸作為目標,與帝國的關係並不好,但也從未敵對國。而兩個國家之間也是矛盾重重。
李君度建立了一個高度集權的國家,為了避免帝國對印度的影響,實行禁海政策,建立了類似後世滿清廣州十三行那樣的組織,控製與外國的貿易,也正因為這些政策,幾家歐洲的東印度公司才能擁有高利潤,獲得了生存下來的空間,其尤其是壟斷印度國內貨物的出口。這與帝國一直倡導的自由貿易門戶開放的政策所相悖,隻不過還遠遠不到對這樣一個強大國家發動戰爭的地步。
隨著印度的崛起,兩國之間的關係越發的微妙,尤其是帝國對英戰爭爆發以來,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次大陸的殖民地和貿易據點處置成為了兩國之間的最大矛盾。
帝國一手主導了對英戰爭,其在海外的一切都應該被帝國接收才是,但是英國攪屎棍的傳統在此刻展現的淋漓盡致,英國把大量在次大陸西海岸的殖民地和貿易據點直接交給了印度斯坦帝國,為了避免戰爭,帝國僅僅進行了外交交涉,卻沒有結果。
<a id="wzsy" href="http://m.fantuantanshu.com">飯團探書</a>
林西塘從李君威口中聽到了舊主病危的消息,一時間心痛難耐。
林西塘雖然出身侍從室,但與很多侍從室出來的人不同,林西塘沒有那些人的家室,不然也不會早早被發到李君度身邊效力,李君度對其誠心以待,但林西塘的行為無疑是背叛,之後,李君度選擇前往中亞拓展自己的事業,當時的林西塘尚未暴露,李明勳也明確希望林西塘可以繼續潛伏在長子身邊,卻被林西塘明確拒絕,他無臉麵呆在李君度身邊,更不想繼續傷害他,所以沉淪了這二十多年。
“您想要我做什麽,我又能做什麽呢?”林西塘滿臉淚水,問道。
李君威說道:“大哥病危,此時不知是死是活,我亦不知這一關他是否能撐過來,若能好轉,一切皆好,若是不能,兄長所遺基業,斷然不能被小人所奪!”
林西塘問:“誰是小人?”
這些年,林西塘去過美洲,去過澳洲,最終在東印度公司謀了一個差事,苦悶過了半生,他從未去過印度,或者說,不想去那裏。對印度的形勢根本不了解,他隻是偶爾聽人講起,李君度在次大陸縱橫捭闔,百戰百勝。從未想過,曾經意氣風發,現在仍然是春秋鼎盛的李君度會有病危的那一天,而且消息來的這麽突然。
“我不知誰是小人,其國內有人蠢蠢欲動,周圍敵國更是磨刀霍霍,就連帝國都不值得信任。”李君威咬牙說道。
林西塘訝異看向李君威,完全不敢相信。
因為早年出身侍從室的緣故,林西塘對李家三兄弟還是非常了解的,若論最像太上皇的,還是要說長子君度,而次子君華仁義正直,自幼就顯現出不一般的氣度。三子君威,自幼頑劣,卻最得太上皇喜歡,亦是三兄弟之中最聰慧之人。
當年皇位之爭,雖然那時李君威尚未長成,卻已經聰明到退出爭位的地步了,與世無爭,終成帝國支柱。
此後數年,雖說李家二子各成君主,但這十幾年來,真正說縱橫天下,攪動風雲的,還是這位裕王殿下。
而林西塘也知道,在皇室之中,真正可以做到對李家兄弟公平的,也隻有這位裕王殿下。真正以真心對李君度的,也隻有這位裕王殿下。
“傳言中的沒錯,您是殿下真正的兄弟。”林西塘感慨道。
李君威搖搖頭:“我隻是希望在兄弟之中尋個公平罷了。”
李君威對兄弟二人確實公平,在兩位兄長爭奪皇位的時候,他不支持任何一方,也不反對任何一方,就連當時的誠王林君弘都站隊了,唯有李君威不站隊。之後,李君度失敗,遠走河中之地,重新打下一片江山,在申京為其護持妻女兒子的也是李君威。
待李君華執掌權柄後,對其長兄一直把持河中之地不滿,也是李君威出麵解決,他率軍橫掃哈薩克,土地為帝國開疆,兵丁為長兄強軍,若無李君威相助,李君度攻入次大陸,建立一個帝國,不知道要多花多長時間。
“您希望我做什麽,我是一個脖子都埋進土裏的廢人了,還能為殿下做什麽?”林西塘擦掉了淚水,問道。
“我想知道,你願意不願意去做?”李君威問,繼而說道:“在這種事上,值得我信賴的人實在不夠多。”
畢竟李君威是把帝國的力量排除在外的,他知道自己的長兄李君度,那一位是能接受帝國吞並他的事業,畢竟他即便做了印度斯坦帝國的皇帝,娶了那麽多異族女人,卻從未把自己當成印度人,更是永遠以自己是李明勳的兒子而驕傲,但是他心裏有一根刺,那就是搶走他皇位的二弟李君華。
成年的他已經在外征戰,為父分憂,屍山血海之中穿梭,而一建立帝國,尚且年幼的弟弟就立刻成為了太子,成為了法定繼承人。他甚至可以接受自己的帝國四分五裂,畢竟他從來都是一個信封我死之後哪怕洪水滔天的人,也不能接受李君華奪走他的任何一點東西。
“我願意,我曾經對不起殿下,現在讓我做什麽,我都願意。”林西塘直接說道,沒有任何一點的猶豫。
李君威說:“現在局勢紛繁複雜,隻有掌握軍隊,才能扭轉乾坤。”
“您的意思是,讓我在非洲組建一支軍隊去印度?”林西塘問。
李君威搖搖頭:“太晚了,而且你未必能做到。現在夏城有原本為馬格裏布征服和補充本地鎮守的一萬四千兵馬,分了三個旅,我可以征調這支軍隊去印度,而你作為統帥。”
“您的意思是.......。”林西塘立刻明白過來,李君威要一肩挑起這件事。他立刻說道:“裕王殿下,不要這樣,這有損您的聲譽,如果事情敗露,或者國內有人挑唆,您會很難做的。”
“這就要考驗我的智慧了,同樣也是考驗你的忠誠。我要介入印度的局勢,當然是以帝國的名義,但你要知道,大哥想要的,和帝國想要的,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我需要你掌握這支軍隊,並在合適的時候,聽從我的命令。”李君威說。
林西塘猛然明白了過來,李君威之所以找到自己,看中的不僅僅是自己對舊主的忠誠,還有自己曾經英王門下的身份,等到了李君威真要動手的那一天,此後要承擔的責任,卻不會由裕王來承擔,而是由自己來承擔。這件事,最好不用動兵,一旦動兵,林西塘會是替罪羊。
李君威見他神色,知道他已經明白,卻仍然細致的講述了自己的目的,與林西塘猜測的一樣,李君威要的就是林西塘去背黑鍋,隻不過說到最後,李君威解釋說道:“我想要幫助大哥,不希望有人奪走他的基業,不希望國內有人趁火打劫。但是我不能因為這件事失去權柄,因為我還承擔著父親的理想,身上還有更重大的責任。因此我必須要找一個合適的人,在關鍵的時候承擔起責任來。
時間太過緊急了,我能找到的人力,你是最合適的人選,但是我仍然想要你主動參與。”
“我已全然明白,為了殿下,我願意付出一切,但是裕王殿下,這隻是小義,你我都是帝國臣民,大義要在先。我雖然因背叛殿下而後悔半生,但也不會背叛帝國。”林西塘提醒說道。
李君威點點頭:“這也是我的意誌,林大人。”
“那您準備怎麽讓大義與親情共存呢?”林西塘主動問道。
李君威搖搖頭:“這是我要麵臨的問題,不是你的問題,你隻需要去做就是好了。不過我仍然感謝你的支持,你堅持問,我就給你一個答案,雖然這個答案你未必能滿意。
我不知道該如何做,局勢複雜,訊息更為複雜,如今印度的局勢籠罩在一片迷霧之中,連究竟發生了什麽我都看不清,又如何能給出解決的方案呢。”
“其實這是最好的答案。”林西塘向李君威敬禮,鄭重說道。
李君威不明其理,林西塘也沒有多說,他認為這就是最好的答案,如果現在李君威可以巴啦啦的說一大堆,他反倒不願意去相信,坦然承認不知道如何做,本就是一種真誠的態度,而林西塘看重的就是這種真誠。
在得到林西塘認可之後,李君威簡單收拾了一下,放棄了前往瀛洲、澳洲訪問的計劃,直奔印度而去,他不敢再拖延下去,因為他擔心軍隊尚未準備好,就等到來自國內的命令,隻要皇帝的命令不到跟前,他仍舊是帝國海外的最高指揮官。
而軍隊倒是不用擔心這些,畢竟就算皇帝派遣特使來阻攔,也不會給與比裕王還高的權柄。
在這種大事麵前,黑人士兵李黑帥和班巴都隻不過是一個再渺小不過的小人物,所以當集合的命令下達之後,二人隻能立刻回到的軍營,並且在十天後就登上了前往印度的運輸船,而那日奇妙的經曆也改變了二人,李黑帥和班巴在船上再次被林西塘遇見,林西塘在非洲公司多年,卻少在軍隊,二人幸運的成為了林西塘的衛兵。
在與奧斯曼帝國重新緩和了關係之後,李君威沒有前往西津,而是通過鐵路去了蘇伊士,然後登上已經等待在此地的坐艦南下,按照他親自規劃的路線,坐艦不會直接返回帝國,而是要沿著非洲海岸線南下,前往夏城、瀛洲,對帝國海外殖民地和行省進行訪問,然後再去一次澳洲。
這也是帝國的傳統,帝國特使或者宗室出外,都會盡可能的前往更多的海外領地。
隻不過,到達夏城之後不久,李君威就得到了一個很不好的消息,他的長兄,印度斯坦帝國的開國皇帝李君度身患重病,生命垂危。李君威得聞此事,立刻準備啟程前往印度,但最新的消息讓他不得不停下腳步,這些消息都與印度國內的形勢有關,情報證明,因為李君度的身體狀況已經在印度國內引發了政治變動。
因為消息來源很複雜,既有安全局送來的情報通知,也有印度皇室給的私訊,更有商人帶來的消息,印度形勢已經處於迷霧之中,李君威很清楚,準備越充分也就越好。
這些年來,李君度一直在次大陸進行擴張,但是效果並不是特別好,李君度一邊軍事擴張,一邊政治改革,可以說創立了一個高度集權的封建國家,這樣一個國家是次大陸從未有過的,如果沒有外界的幹預,李君度完全可以建立雄圖大業。
可問題在於,帝國從來都不支持有任何一個國家在次大陸上一家獨大,以前的莫臥兒王朝如此,帝國曾經支持馬拉地人,但是在其崛起,稱霸德幹後也進行了打壓。
李君度的帝國位於印度河流域,在南方有馬拉地王國,在東方有莫臥兒王朝的半壁江山,西北則是波斯,此外次大陸上還有大大小小七八個國家,而在過去的十五年裏,李君度屢屢遠征,每戰必勝,但卻無法完全征服。李君度的帝國雖然強大,但到底是封建王朝,對於已經開啟工業革命的帝國來說,實在不算什麽,往往帝國稍微傾斜一下資源,就能讓馬拉地王國、莫臥兒帝國擋住印度斯坦帝國的全力進攻。
即便如此,印度斯坦帝國的領土仍舊得到了擴張,也成為了亞洲第二大的強國。可問題在於,極限也就如此了。
曾經競爭帝國皇位失敗的李君度,也設想過在印度東山再起,重返中原,可現在都已經成了過眼雲煙。
印度斯坦帝國一直把統一次大陸作為目標,與帝國的關係並不好,但也從未敵對國。而兩個國家之間也是矛盾重重。
李君度建立了一個高度集權的國家,為了避免帝國對印度的影響,實行禁海政策,建立了類似後世滿清廣州十三行那樣的組織,控製與外國的貿易,也正因為這些政策,幾家歐洲的東印度公司才能擁有高利潤,獲得了生存下來的空間,其尤其是壟斷印度國內貨物的出口。這與帝國一直倡導的自由貿易門戶開放的政策所相悖,隻不過還遠遠不到對這樣一個強大國家發動戰爭的地步。
隨著印度的崛起,兩國之間的關係越發的微妙,尤其是帝國對英戰爭爆發以來,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次大陸的殖民地和貿易據點處置成為了兩國之間的最大矛盾。
帝國一手主導了對英戰爭,其在海外的一切都應該被帝國接收才是,但是英國攪屎棍的傳統在此刻展現的淋漓盡致,英國把大量在次大陸西海岸的殖民地和貿易據點直接交給了印度斯坦帝國,為了避免戰爭,帝國僅僅進行了外交交涉,卻沒有結果。
<a id="wzsy" href="http://m.fantuantanshu.com">飯團探書</a>
林西塘從李君威口中聽到了舊主病危的消息,一時間心痛難耐。
林西塘雖然出身侍從室,但與很多侍從室出來的人不同,林西塘沒有那些人的家室,不然也不會早早被發到李君度身邊效力,李君度對其誠心以待,但林西塘的行為無疑是背叛,之後,李君度選擇前往中亞拓展自己的事業,當時的林西塘尚未暴露,李明勳也明確希望林西塘可以繼續潛伏在長子身邊,卻被林西塘明確拒絕,他無臉麵呆在李君度身邊,更不想繼續傷害他,所以沉淪了這二十多年。
“您想要我做什麽,我又能做什麽呢?”林西塘滿臉淚水,問道。
李君威說道:“大哥病危,此時不知是死是活,我亦不知這一關他是否能撐過來,若能好轉,一切皆好,若是不能,兄長所遺基業,斷然不能被小人所奪!”
林西塘問:“誰是小人?”
這些年,林西塘去過美洲,去過澳洲,最終在東印度公司謀了一個差事,苦悶過了半生,他從未去過印度,或者說,不想去那裏。對印度的形勢根本不了解,他隻是偶爾聽人講起,李君度在次大陸縱橫捭闔,百戰百勝。從未想過,曾經意氣風發,現在仍然是春秋鼎盛的李君度會有病危的那一天,而且消息來的這麽突然。
“我不知誰是小人,其國內有人蠢蠢欲動,周圍敵國更是磨刀霍霍,就連帝國都不值得信任。”李君威咬牙說道。
林西塘訝異看向李君威,完全不敢相信。
因為早年出身侍從室的緣故,林西塘對李家三兄弟還是非常了解的,若論最像太上皇的,還是要說長子君度,而次子君華仁義正直,自幼就顯現出不一般的氣度。三子君威,自幼頑劣,卻最得太上皇喜歡,亦是三兄弟之中最聰慧之人。
當年皇位之爭,雖然那時李君威尚未長成,卻已經聰明到退出爭位的地步了,與世無爭,終成帝國支柱。
此後數年,雖說李家二子各成君主,但這十幾年來,真正說縱橫天下,攪動風雲的,還是這位裕王殿下。
而林西塘也知道,在皇室之中,真正可以做到對李家兄弟公平的,也隻有這位裕王殿下。真正以真心對李君度的,也隻有這位裕王殿下。
“傳言中的沒錯,您是殿下真正的兄弟。”林西塘感慨道。
李君威搖搖頭:“我隻是希望在兄弟之中尋個公平罷了。”
李君威對兄弟二人確實公平,在兩位兄長爭奪皇位的時候,他不支持任何一方,也不反對任何一方,就連當時的誠王林君弘都站隊了,唯有李君威不站隊。之後,李君度失敗,遠走河中之地,重新打下一片江山,在申京為其護持妻女兒子的也是李君威。
待李君華執掌權柄後,對其長兄一直把持河中之地不滿,也是李君威出麵解決,他率軍橫掃哈薩克,土地為帝國開疆,兵丁為長兄強軍,若無李君威相助,李君度攻入次大陸,建立一個帝國,不知道要多花多長時間。
“您希望我做什麽,我是一個脖子都埋進土裏的廢人了,還能為殿下做什麽?”林西塘擦掉了淚水,問道。
“我想知道,你願意不願意去做?”李君威問,繼而說道:“在這種事上,值得我信賴的人實在不夠多。”
畢竟李君威是把帝國的力量排除在外的,他知道自己的長兄李君度,那一位是能接受帝國吞並他的事業,畢竟他即便做了印度斯坦帝國的皇帝,娶了那麽多異族女人,卻從未把自己當成印度人,更是永遠以自己是李明勳的兒子而驕傲,但是他心裏有一根刺,那就是搶走他皇位的二弟李君華。
成年的他已經在外征戰,為父分憂,屍山血海之中穿梭,而一建立帝國,尚且年幼的弟弟就立刻成為了太子,成為了法定繼承人。他甚至可以接受自己的帝國四分五裂,畢竟他從來都是一個信封我死之後哪怕洪水滔天的人,也不能接受李君華奪走他的任何一點東西。
“我願意,我曾經對不起殿下,現在讓我做什麽,我都願意。”林西塘直接說道,沒有任何一點的猶豫。
李君威說:“現在局勢紛繁複雜,隻有掌握軍隊,才能扭轉乾坤。”
“您的意思是,讓我在非洲組建一支軍隊去印度?”林西塘問。
李君威搖搖頭:“太晚了,而且你未必能做到。現在夏城有原本為馬格裏布征服和補充本地鎮守的一萬四千兵馬,分了三個旅,我可以征調這支軍隊去印度,而你作為統帥。”
“您的意思是.......。”林西塘立刻明白過來,李君威要一肩挑起這件事。他立刻說道:“裕王殿下,不要這樣,這有損您的聲譽,如果事情敗露,或者國內有人挑唆,您會很難做的。”
“這就要考驗我的智慧了,同樣也是考驗你的忠誠。我要介入印度的局勢,當然是以帝國的名義,但你要知道,大哥想要的,和帝國想要的,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我需要你掌握這支軍隊,並在合適的時候,聽從我的命令。”李君威說。
林西塘猛然明白了過來,李君威之所以找到自己,看中的不僅僅是自己對舊主的忠誠,還有自己曾經英王門下的身份,等到了李君威真要動手的那一天,此後要承擔的責任,卻不會由裕王來承擔,而是由自己來承擔。這件事,最好不用動兵,一旦動兵,林西塘會是替罪羊。
李君威見他神色,知道他已經明白,卻仍然細致的講述了自己的目的,與林西塘猜測的一樣,李君威要的就是林西塘去背黑鍋,隻不過說到最後,李君威解釋說道:“我想要幫助大哥,不希望有人奪走他的基業,不希望國內有人趁火打劫。但是我不能因為這件事失去權柄,因為我還承擔著父親的理想,身上還有更重大的責任。因此我必須要找一個合適的人,在關鍵的時候承擔起責任來。
時間太過緊急了,我能找到的人力,你是最合適的人選,但是我仍然想要你主動參與。”
“我已全然明白,為了殿下,我願意付出一切,但是裕王殿下,這隻是小義,你我都是帝國臣民,大義要在先。我雖然因背叛殿下而後悔半生,但也不會背叛帝國。”林西塘提醒說道。
李君威點點頭:“這也是我的意誌,林大人。”
“那您準備怎麽讓大義與親情共存呢?”林西塘主動問道。
李君威搖搖頭:“這是我要麵臨的問題,不是你的問題,你隻需要去做就是好了。不過我仍然感謝你的支持,你堅持問,我就給你一個答案,雖然這個答案你未必能滿意。
我不知道該如何做,局勢複雜,訊息更為複雜,如今印度的局勢籠罩在一片迷霧之中,連究竟發生了什麽我都看不清,又如何能給出解決的方案呢。”
“其實這是最好的答案。”林西塘向李君威敬禮,鄭重說道。
李君威不明其理,林西塘也沒有多說,他認為這就是最好的答案,如果現在李君威可以巴啦啦的說一大堆,他反倒不願意去相信,坦然承認不知道如何做,本就是一種真誠的態度,而林西塘看重的就是這種真誠。
在得到林西塘認可之後,李君威簡單收拾了一下,放棄了前往瀛洲、澳洲訪問的計劃,直奔印度而去,他不敢再拖延下去,因為他擔心軍隊尚未準備好,就等到來自國內的命令,隻要皇帝的命令不到跟前,他仍舊是帝國海外的最高指揮官。
而軍隊倒是不用擔心這些,畢竟就算皇帝派遣特使來阻攔,也不會給與比裕王還高的權柄。
在這種大事麵前,黑人士兵李黑帥和班巴都隻不過是一個再渺小不過的小人物,所以當集合的命令下達之後,二人隻能立刻回到的軍營,並且在十天後就登上了前往印度的運輸船,而那日奇妙的經曆也改變了二人,李黑帥和班巴在船上再次被林西塘遇見,林西塘在非洲公司多年,卻少在軍隊,二人幸運的成為了林西塘的衛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