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荷蘭人宣稱他們隻損失了兩艘木質戰列艦,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七艘護衛艦中,至少有三艘毀損,隻不過沒有在海戰中沉沒罷了,包括旗艦北荷蘭號,還有澤蘭號、烏德勒支號。


    這三艘戰艦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屬於木殼鐵甲艦,本質上就是給木質戰艦掛上裝甲,安裝蒸汽動力罷了,在撞擊之後,三艘戰艦的龍骨和肋板不同程度的出現損傷,烏德勒支號更是差點沉沒,最後緊急在葡萄牙海岸擱淺。


    在經過勘驗之後,三艘戰艦都認為不再適合服役,最終荷蘭海軍選擇對其進行重建,隻不過再次重建就不能在用木質船殼了,而是直接采取和後四艘一樣的鍛鐵船殼,但一直到戰爭結束,這三艘戰艦也沒有下水。


    雖然損失頗大,但勝利者必然屬於大同盟一方,原因很簡單,在直布羅陀海戰結束後僅僅五天,葡萄牙就宣布加入大同盟,對法宣戰。一個月內,又有瑞典對法宣戰。


    但兩國也是有區別的,葡萄牙是加入大同盟對法宣戰,而瑞典僅僅是對法宣戰,並未加入大同盟。


    之所以如此是,大同盟一方迫切需要瑞典的海軍,擁有瑞典海軍之後,大同盟一方就占據絕對優勢,但大同盟又不願意與法國、波蘭、薩克森為敵,而對瑞典來說,目前對波蘭、薩克森與俄國作戰,海軍戰艦根本沒有作用,隻能當運輸船,還不如交給荷蘭。


    因此,瑞典宣布對法宣戰,但隻與荷蘭結盟,拿出自己的海軍組建了荷瑞聯合艦隊,一切開銷都由荷蘭承擔不說,還可以從阿姆斯特丹金融市場獲得戰爭融資,雙方各得其利。


    而直布羅陀海戰的結果對帝國來說並不是什麽好事,大同盟一方取得了製海權,戰爭的天平再次向大同盟一方傾斜。而且,無論是普魯士、荷蘭聯合推動英國第二次光榮革命,還是葡萄牙秘密商定海戰之後加入大同盟,乃至瑞典以海軍換取金融支持,對法宣戰,都不在帝國的計劃之中,帝國在歐洲的友好國家開始秘密聯合,瞞著帝國自行其是。


    其中一些策略,是損害帝國利益的。更重要的是,兩大同盟之間的戰略平衡被打破,西班牙王位戰爭可能會在短期內結束。


    事實也是如此,在直布羅陀海戰之後,法國向大同盟提出停戰和談,雖然大同盟各方接受,但在條款上是法國絕對不能接受的,其中一點就是腓力五世必須退位。


    而在另一方麵,荷蘭、英國瞞著帝國和葡萄牙,竟然打起了直布羅陀的主意,由荷蘭提供海軍,英國提供陸軍,閃擊直布羅陀,幸運的是,荷蘭海軍動用了瑞典的四艘鐵甲艦,瑞典將領把消息傳遞給了帝國方麵。


    於是磐石計劃啟動,先是哥薩克共和國駐休達領事代表哥薩克共和國向法國、西班牙宣戰,理由是本國商船被襲擊和侵害,影響了哥薩克共和國作為中立國家的利益,在宣戰之後,立刻從休達出兵,占領了直布羅陀。


    雖然磐石計劃保證了帝國獨霸直布羅陀海峽的戰略利益,但不可避免的造成戰略天平再度傾斜。尤其法國境內反響明顯,現如今的法國幾乎完全靠著國債收入用於戰爭開支,在直布羅陀被占領後,法國的國債收入暴跌。


    原因很簡單,每個人都知道進攻法國的高加索團是從休達出發的,因此一個謠言甚囂塵上,那就是直布羅陀陷落是中國加入戰爭的前奏。雖然這隻是一個謠言,但已經可以大規模打擊法國人的信心。


    一段時間的國債收入減少直接造成的結果就是法國財政破產,雖然西班牙王國迅速補充了一筆財政收入,填補缺口,但也為時已晚,法國借新債還舊債成了事實,投資人對法國政府的信心再次受挫。


    而這一係列的連鎖反應還有完,西班牙王國補充給法國的錢款並非是來自本國財政,而是西班牙在帝國的借款。


    在直布羅陀海戰結束後,李君威就感覺戰爭天平急速改變,為了維持戰略力量的平衡,李君威決定接受法、西兩國的請求,向兩國提供貸款,但問題就在於法國人本身就財政破產,海外殖民地又隻剩下了西印度群島的海地,還朝不保夕,根本拿不出像樣的抵押物。


    在三國緊急磋商之後,方案確定,由西班牙王國出麵,以美洲殖民地的海關收入這一項被帝國控製的收入為抵押,向帝國銀行貸款一千五百萬帝國銀元,這相當於西班牙一年的財政收入。


    這筆錢如何支出,就看路易十四和腓力五世這爺孫倆怎麽商量了。


    這筆借款中大部分在休達和西津變成了戰爭物資,各類槍炮彈藥送到法國和西班牙,一定程度的緩和了兩國在戰爭中的頹勢,但由此又引發了新一輪的連鎖反應,那就是大同盟認為帝國破壞了自己的中立立場,向敵對國提供戰爭借款。


    當然,大同盟知道的時候,錢款已經到位,物資也陸續到港,因此破壞這次貸款已經來不及,所以大同盟各國,尤其是英國、荷蘭和奧地利提出,為了維持帝國的中立立場,帝國理應向大同盟提供貸款。


    這是合理的要求,畢竟相對於一直與帝國敵對的法國、西班牙兩國,大同盟中的荷蘭、普魯士和葡萄牙是帝國友好國家,可問題就在於,那一千五百萬銀元的貸款是李君威基於戰略平衡做出的決斷,再向大同盟提供貸款,就會破壞這種平衡。


    對於帝國來說,歐洲的戰爭最好以兩敗俱傷,維持均勢的方式結束,就像大同盟戰爭一樣。


    然而,一個意外卻毀滅了李君威對歐洲局勢的控製,帝國三十九年四月十五日,一艘通報船從西津駛入了休達的港口,西津最高行政長官裴元器帶來了一個噩耗——皇室驚變。


    西津與申京之間的有線電報在帝國三十八年的六月建成通訊,之後,休達與申京直接的信息往來都由西津轉接,因此裴元器能比李君威更早知道來自申京的消息。


    帝國三十九年對於帝國百姓來說,是無比悲痛的一年,從四月五日開始,皇室的噩耗接連不斷的傳來,先是帝國唯一的皇子李昭稷因病去世,繼而是皇帝唯一的妃子容妃離世,等到四月十號,帝國皇太後,前明公主離世。


    半個月內,接連有三位受帝國臣民愛戴的皇室成員去世,給皇室乃至整個帝國沉重的打擊,而這一切的噩耗源於一隻狗。


    “我他媽的就知道,早晚要出事!”


    在休達的裕王行營,在得知真相後,李君威憤怒的砸爛了眼前的一切東西,用人生從未有過的狂怒咆哮著這麽一句話。


    因為早在李昭稷降生的那一年,李君威從海外歸來,就看到後宮之中養了不少貓狗,這是容妃的個人愛好給皇室帶來的轉變。


    從太上皇李明勳時代起,皇室也養狗,但多是獵犬,平日與戰馬養在一起,沒有養在身邊的伴侶犬。但容妃改變了這一切,但誰又能說什麽呢,這位容妃給皇帝生下了兒子,讓皇位後繼有人。


    也是從那個時候起,皇室的公主、皇子乃至於一些勳貴家庭,都以養狗為樂,以至於養狗成為了帝國上流社會的風氣,權貴階層,尤其是女人們之間的交流,離不開愛犬的參與。


    李昭稷四歲的時候,就擁有了自己的第一隻小狗,此後身邊就一直有愛犬陪伴,當年李君威擔憂皇子長於深宮婦人之手,性格驕縱,單獨帶李昭稷北上的時候,李昭稷最放不下的就是他那幾條愛犬。


    曾經驕縱無禮的皇子被李君威教育的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但這愛狗的嗜好卻是一直沒有改掉。但誰也沒有想到,李昭稷竟因此得了狂犬病。


    這種不治之症最終要了這位年少英才的性命,早些年,李君威提議不要皇宮內不要養狗,也提過狂犬病,但都沒有起效,這種小事在皇帝那裏,自然不如容妃的枕頭風管用。


    當李昭稷因狂犬病去世之後,容妃悲痛欲絕,後悔萬分,因為當年是她拒絕了裕王好意,好在背後幾番得意說笑,又與皇帝爆發爭吵,竟一時想不開,上吊氣絕。


    太後多年籌謀,才讓皇帝子嗣延綿,親孫尚未長成,猝然崩逝,讓她無比傷心,更讓她痛苦萬分的是,那隻咬到孫兒的小狗,是她挑選後送給孫兒的生日禮物,卻不成想成了奪命之物。


    太後本就年邁,心傷萬分最終因心悸而死。


    三位親人的離去讓李君威無比難受,他雖不是太後親生,但太後卻如生母一樣疼愛。李昭稷雖是侄子,也是他最疼愛的孩子之一,就連那容妃,她與皇帝的結合都是李君威當的月老。


    但傷心之事,隻是小節,真正的大事在於,李昭稷是皇帝唯一的兒子,他的離去意味著皇帝失去了唯一的繼承人。雖然李君華本人從來就沒有把李昭稷視若唯一,可這種心思也隻有寥寥幾個人知道,至少在天下人看來,皇帝子嗣斷絕,社稷不穩。


    <a id="wzsy" href="https://m.biquge.name">筆趣閣</a>


    無論家事還是國事,李君威都必須返回帝國,他讓裴元器暫時坐鎮休達,命還在巴拿馬的榮王李素前來接替,執掌海外事務,本人略微收拾了一下,坐上通報船,立刻出發回國。


    那艘以青鳥為名的通報船是一艘三桅飛剪船,同時配有蒸汽動力,在風力最充足的時候,速度可以達到二十二節,而在風力不足,打開蒸汽機航行時,可以達到十八節,一路航行,即便在塞得港和直布羅陀,李君威都沒有下船,用了三十四天,回到了申京。


    李君威回到了申京,去見了父親,去見了兄長,去見了母親,去見了皇嫂,他沒有說什麽‘我早就知道養狗會出事’這種屁話。他也沒有安慰這些親人,因為他自己也是極度傷心的。


    他隻是陪伴在他們身邊,陪著皇帝辦公,和父親一起下棋,吃母親和嫂子做的飯菜,時間是能抹掉傷痛的,但不是短時間。


    李明勳老年喪妻、孫兒去世,他變的有些遲鈍,平時喜歡開玩笑的他現在話很少。皇帝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雖然不過四十六歲,但白發與日俱增,他看起來老了很多。


    整個皇宮裏死氣沉沉,孩子們也不敢打鬧嬉笑,全都壓抑著自己。原本裕王府的孩子全都住在宮裏,現在包括皇帝的女兒們也都暫居到了王府。


    李昭稷不是一個完美的孩子,他小時候很淘氣,很狂傲,被李君威教育一番後才改了性子,在那以後,他與兄弟姐妹親密了很多,不再認為自己身為皇子是特殊的,也變的好學上進。他的離去,帶給了愛他的人太多的悲傷。或許有人再也走不出這種悲傷了。


    六月的一天,在禦書房辦完公務,隨著內閣大臣們散去,李君華起身,與李君威一起吃了些東西,然後帶著兄弟去了奉先殿。


    奉先殿裏祭祀的那些牌位全都是李明勳胡編亂造的,這個秘密隻有李君威一個人知道。二人一起上香後,李君華拿出了供奉在台上的一卷聖旨,遞給了李君威。


    這是帝國皇位傳承的聖旨,是秘密議儲的措施所在。


    而打開聖旨,卻不是把皇位傳給皇子的旨意,而是表明若皇帝意外離世,由太上皇李明勳定繼位之人。並且在聖旨最後表明,裕王、誠王、成王三人有參議之權,若太上皇大行,則定位之人由三王順序決斷。


    “雖然昭稷以太子之禮下葬,但我從未屬意他為繼承之人。”李君華盤腿坐在了蒲團上,平淡的對兄弟說出了自己的心跡。


    “昭稷已然去了,他是一個好孩子。”


    “是啊,隻是他短暫的一生都為展現出當一個好皇帝的潛質。”李君華說。


    李君威不明白兄長是何意,李君華卻是接過那封詔書,扔進了火盆之中:“我沒有兒子了,老三,我鄭重問你,你願意當皇太弟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七海揚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且看昨日風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且看昨日風華並收藏七海揚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