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防盜章內容,請支持正版—————
他裝模作樣地擺弄著一把耙子,似乎在清除砂礫,然而漸漸地表現出某種意義隱晦的滑稽來,雖然他臉上仍是一本正經不動聲色。他的每個細小的動作都讓人樂不可支,最後,他的每一句話都引發出一場大笑。即使那些在遠處的人,如蘿絲瑪麗,聽不清他在說什麽,也一個個豎起耳朵,注意起來,到最後,海灘上不動心不分神的隻有那個掛珍珠項鏈的年輕女子。也許出於自製和穩重,每一陣歡鬧,她隻是更湊近那份清單。
那個戴單片眼鏡,手裏抓著瓶子的男子,不知從哪兒冒了出來,冷不了地同蘿絲瑪麗搭話。
“你是個頂呱呱的遊泳健將。”
她不以為然。
“真的很棒。我叫坎布恩。這裏有一位太太說她上星期在索倫托見過你,知道你是誰。她很想同你見見麵。”
蘿絲瑪麗壓住心中的不快,向四周掃了一眼,看見那群未被曬黑的人正等著她過去。她頗不情願地站起身來,朝他們走去。
“這是艾布拉姆斯夫人,這是麥基斯克夫人和麥基斯克先生,這是鄧弗萊先生。”
“我們知道你是誰,”守夜禮服的女人說,“你是蘿絲瑪麗·霍伊特,我在索倫托認出了你,我還向旅館侍者打聽過你的情況,我們都認為你演得十分出色,我們想知道你為什麽不回美同再拍一部響當當的片子。”
他們不無誇張地做了個禮讓的姿勢。那個認出蘿絲瑪麗來的女人不是猶太人,盡管她有個猶太名字。她屬於那種老“玩家”,不怎麽受閱曆的影響,而容易同年輕人打成一片。
“我們要給你忠告,不要剛來就曬焦了,”她興致勃勃地說,“因為你的皮膚很重要,但這兒似乎有太多的規矩,我們不知道你是否介意。”
“我們覺得你也許最有戲。”麥基斯克夫人說。她是個眼光陰毒,容貌姣好的,舉手投足有一種咄咄逼人的氣勢。“我們弄不懂誰有戲,誰沒戲。我丈夫特別欣賞的一個男子像是個大演員,但實際上,他是個配角。”
“戲?”蘿絲瑪麗似懂非懂地詢問道,“有什麽戲?”
“親愛的,我們可不知道,”艾布拉姆斯夫人邊說,邊顫動著肥胖的身子發出格格的笑聲,“我們沒戲,我們是觀眾。”
鄧弗萊先生是個長著亞麻色頭發,有些女人氣的青年,他插嘴道:“艾布拉姆斯媽媽自己就是一台戲。”這時,坎布恩對他晃晃眼鏡說:“哎,羅亞爾,別瞎扯了。”蘿絲瑪麗不耐煩地看著他們,心想要是她的母親在身邊就好了。她不喜歡這些人,在她把他們同海灘另一頭引起她興趣的那些人做過比較後尤其如此。換了她母親,她的端莊和左右逢源的社交天賦會很快地使她們擺脫這種不受歡迎的境況,然而蘿絲瑪麗出名才六個月,而巨她少女時期養成的法國派頭,以及後來學到的美國作風有時會混雜在一起,使她陷於眼下這種尷尬的境地。
麥基斯克先生是個長得瘦小,臉上有雀斑和紅點的三十歲的男子,他並不覺得“有戲沒戲”這個話題有什麽樂趣。他先前凝望著大海,此刻,他掃了妻子一眼,轉身麵對蘿絲瑪麗,唐突地問道:
“到這兒很久了嗎?”
“剛一天。”
“哦。”
他顯然覺得這樣發問過於突兀,便轉眼看看其他人。
“要呆上一夏天嗎?”麥基斯克夫人不識趣地問,“要是你在這兒呆下去,你就有戲看了。”
“看在上帝分上,瓦奧萊特,別再說這個了!”她丈夫吼道,“開別的玩笑吧,看在上帝分上!”
麥基斯克夫人轉向艾布拉姆斯夫人,呼吸聲粗粗地。
“他太激動了。”
“我沒有激動,”麥基斯克不承認,“恰恰相反,我一點兒也不激動。”
他分明很惱火。他臉色發青,這使他的所有表白徒勞無益。突然,他有點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便起身走向大海。他妻子跟著他,蘿絲瑪麗也趁機跟了上去。
麥基斯克長長地吸了口氣,紮進淺水裏,雙臂僵硬地拍打著地中海的海水,顯然想表明他遊的是一種自由泳——等氣用完時,他抬起頭四下張望,驚訝地發現他離海岸沒多遠。
“我還沒有學會換氣。我從來就弄不明白該怎樣換氣。”他帶著詢問的目光看著蘿絲瑪麗。
“我想你要學會在水下吐氣,”她對他講解,“每劃四下水,你側過頭來換口氣。”
“對我來說,換氣最難學了。我們到救生筏那兒去,好嗎?”
那個頭發蓬鬆的男子四仰八叉地躺在筏上。救生筏隨浪顛簸。麥基斯克夫人遊了過來,這時筏身猛然一晃,重重地撞了她的手臂一下。那男子探身將她拉上了竹筏。
“恐怕竹筏打著你了。”他說起話來緩慢遲疑。他有一張蘿絲瑪麗所見過的最難看的臉:印第安人的高顴骨,厚厚的上嘴唇,赤褐色的大眼睛深深陷進去。他說話輕聲細語,仿佛想讓他說的話以一種迂回而不是莽撞的方式傳達給麥基斯克夫人。一轉眼,他已躍入水中,頎長的身子平伸著衝向海岸。
蘿絲瑪麗和麥基斯克夫人注視著他。當前衝的動力耗盡,他猛地弓起身來,瘦細的大腿伸出水麵,隨後不見了人影,幾乎連個水泡都沒有留下。
“他是個遊泳能手。”蘿絲瑪麗說。
麥基斯克夫人的回答出乎意料地粗暴。
“嗨,他是個蹩腳的音樂家。”她向丈夫轉過身去。他經過兩次徒勞的嚐試才設法爬上了救生筏,本想賣弄地伸展一下手腳來平衡身體,不料更加踉踉蹌蹌起來。“我隻是說,艾貝·諾思或許是個遊泳能手,但他也是個蹩腳的音樂家。”
“是的。”麥基斯克勉強地附和著。顯然,他創造了他妻子的生活天地,隻允許她在這個世界裏有一點兒自由。
“安太爾跟我很熟。”麥基斯克夫人挑戰似地轉向蘿絲瑪麗,“安太爾和喬伊斯。我猜想你在好萊塢沒怎麽聽說過這些人,可我丈夫在美國第一個寫了評論《尤利西斯》的文章。”
“我現在真希望有根煙抽,”麥基斯克平靜地說,“眼下這個更重要。”
“他了解那個圈子的事情,你不這樣認為嗎,艾伯特?”
她突然沒了聲音。那個戴珍珠項鏈的女子也來到水裏,同她的兩個孩子會合。此時,艾貝·諾思從水下像一座火山島似地冒出來,將其中一個孩子舉起放在自己肩上。這孩子既害怕又高興地大聲喊叫,但那女子隻是恬靜地看著,沒有笑容。
“是他的妻子嗎?”蘿絲瑪麗問。
“不是,她是戴弗夫人。他們不住在旅館。”她直勾勾的眼光,一動不動地盯著那個女子的臉龐。過了一會,她倏地轉向蘿絲瑪麗。
“你以前到過國外嗎?”
“到過,我在巴黎上的學。”
“哦!那你也許懂得,你要是想在這兒玩得舒心,那就得設法結識一些真正的法國名門。這些人能有什麽長進呢?”她用左肩膀朝海岸指指,“他們隻是三五成群地四處閑逛。當然,我們有推薦信,我們在巴黎見到了法國所有第一流的藝術家和作家。那讓人多高興。”
“想必也是。”
“你可知道,我丈夫就要寫完他的第一部小說了。”
蘿絲瑪麗說:“噢,是嗎?”她井不很在意這些事兒,她隻是想,這麽熱的大,她母親能否睡得著。
“小說與《尤利西斯》一書的思想有關,”麥基斯克夫人接著說,“所不同的是,我丈夫表現的是一百年,而不是二十四小時之內的事。他表現一個老朽的法國貴族,並把他放到機械時代中加以比較——”
“嗨,看在上帝分上,瓦奧萊特,別見到一個告訴一個,”麥基斯克提出,“我不想在小說出版前就傳得沸沸揚揚。”
蘿絲瑪麗遊回到岸邊,她把浴巾披到酸疼的肩膀上,再次躺在陽光下。戴騎師帽的男子手隻拿著一瓶酒和幾隻玻璃杯,從這頂遮陽傘走到那頂遮陽傘。不一會,他和他的朋友鬧得更歡,湊得更近了。此刻,那些遮陽傘連成了一片。她猜想有人在辭行,這大概是他們在海灘上的最後一次聚會了。甚至孩子們也知道喧鬧聲是從那遮陽傘下發出的,都轉身朝那邊張望。在蘿絲瑪麗看來,這一切都與那個戴騎師帽的男子有關。
中午時分,熾熱的氣流籠罩著大海和天空,甚至五英裏遠處白帶子般的戛納市也漸漸模糊起來,恍如一道清新、涼爽的幻景。一艘旅鶇鳥式的船隻從外側黝黑的大海馳來,橫著靠近一塊海灘。似乎這廣闊的海岸到處死氣沉沉,唯獨在那透過遮陽傘的陽光下,紅紅綠綠的色彩和嘰嘰喳喳的聲音傳達出生活的氣息。
他裝模作樣地擺弄著一把耙子,似乎在清除砂礫,然而漸漸地表現出某種意義隱晦的滑稽來,雖然他臉上仍是一本正經不動聲色。他的每個細小的動作都讓人樂不可支,最後,他的每一句話都引發出一場大笑。即使那些在遠處的人,如蘿絲瑪麗,聽不清他在說什麽,也一個個豎起耳朵,注意起來,到最後,海灘上不動心不分神的隻有那個掛珍珠項鏈的年輕女子。也許出於自製和穩重,每一陣歡鬧,她隻是更湊近那份清單。
那個戴單片眼鏡,手裏抓著瓶子的男子,不知從哪兒冒了出來,冷不了地同蘿絲瑪麗搭話。
“你是個頂呱呱的遊泳健將。”
她不以為然。
“真的很棒。我叫坎布恩。這裏有一位太太說她上星期在索倫托見過你,知道你是誰。她很想同你見見麵。”
蘿絲瑪麗壓住心中的不快,向四周掃了一眼,看見那群未被曬黑的人正等著她過去。她頗不情願地站起身來,朝他們走去。
“這是艾布拉姆斯夫人,這是麥基斯克夫人和麥基斯克先生,這是鄧弗萊先生。”
“我們知道你是誰,”守夜禮服的女人說,“你是蘿絲瑪麗·霍伊特,我在索倫托認出了你,我還向旅館侍者打聽過你的情況,我們都認為你演得十分出色,我們想知道你為什麽不回美同再拍一部響當當的片子。”
他們不無誇張地做了個禮讓的姿勢。那個認出蘿絲瑪麗來的女人不是猶太人,盡管她有個猶太名字。她屬於那種老“玩家”,不怎麽受閱曆的影響,而容易同年輕人打成一片。
“我們要給你忠告,不要剛來就曬焦了,”她興致勃勃地說,“因為你的皮膚很重要,但這兒似乎有太多的規矩,我們不知道你是否介意。”
“我們覺得你也許最有戲。”麥基斯克夫人說。她是個眼光陰毒,容貌姣好的,舉手投足有一種咄咄逼人的氣勢。“我們弄不懂誰有戲,誰沒戲。我丈夫特別欣賞的一個男子像是個大演員,但實際上,他是個配角。”
“戲?”蘿絲瑪麗似懂非懂地詢問道,“有什麽戲?”
“親愛的,我們可不知道,”艾布拉姆斯夫人邊說,邊顫動著肥胖的身子發出格格的笑聲,“我們沒戲,我們是觀眾。”
鄧弗萊先生是個長著亞麻色頭發,有些女人氣的青年,他插嘴道:“艾布拉姆斯媽媽自己就是一台戲。”這時,坎布恩對他晃晃眼鏡說:“哎,羅亞爾,別瞎扯了。”蘿絲瑪麗不耐煩地看著他們,心想要是她的母親在身邊就好了。她不喜歡這些人,在她把他們同海灘另一頭引起她興趣的那些人做過比較後尤其如此。換了她母親,她的端莊和左右逢源的社交天賦會很快地使她們擺脫這種不受歡迎的境況,然而蘿絲瑪麗出名才六個月,而巨她少女時期養成的法國派頭,以及後來學到的美國作風有時會混雜在一起,使她陷於眼下這種尷尬的境地。
麥基斯克先生是個長得瘦小,臉上有雀斑和紅點的三十歲的男子,他並不覺得“有戲沒戲”這個話題有什麽樂趣。他先前凝望著大海,此刻,他掃了妻子一眼,轉身麵對蘿絲瑪麗,唐突地問道:
“到這兒很久了嗎?”
“剛一天。”
“哦。”
他顯然覺得這樣發問過於突兀,便轉眼看看其他人。
“要呆上一夏天嗎?”麥基斯克夫人不識趣地問,“要是你在這兒呆下去,你就有戲看了。”
“看在上帝分上,瓦奧萊特,別再說這個了!”她丈夫吼道,“開別的玩笑吧,看在上帝分上!”
麥基斯克夫人轉向艾布拉姆斯夫人,呼吸聲粗粗地。
“他太激動了。”
“我沒有激動,”麥基斯克不承認,“恰恰相反,我一點兒也不激動。”
他分明很惱火。他臉色發青,這使他的所有表白徒勞無益。突然,他有點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便起身走向大海。他妻子跟著他,蘿絲瑪麗也趁機跟了上去。
麥基斯克長長地吸了口氣,紮進淺水裏,雙臂僵硬地拍打著地中海的海水,顯然想表明他遊的是一種自由泳——等氣用完時,他抬起頭四下張望,驚訝地發現他離海岸沒多遠。
“我還沒有學會換氣。我從來就弄不明白該怎樣換氣。”他帶著詢問的目光看著蘿絲瑪麗。
“我想你要學會在水下吐氣,”她對他講解,“每劃四下水,你側過頭來換口氣。”
“對我來說,換氣最難學了。我們到救生筏那兒去,好嗎?”
那個頭發蓬鬆的男子四仰八叉地躺在筏上。救生筏隨浪顛簸。麥基斯克夫人遊了過來,這時筏身猛然一晃,重重地撞了她的手臂一下。那男子探身將她拉上了竹筏。
“恐怕竹筏打著你了。”他說起話來緩慢遲疑。他有一張蘿絲瑪麗所見過的最難看的臉:印第安人的高顴骨,厚厚的上嘴唇,赤褐色的大眼睛深深陷進去。他說話輕聲細語,仿佛想讓他說的話以一種迂回而不是莽撞的方式傳達給麥基斯克夫人。一轉眼,他已躍入水中,頎長的身子平伸著衝向海岸。
蘿絲瑪麗和麥基斯克夫人注視著他。當前衝的動力耗盡,他猛地弓起身來,瘦細的大腿伸出水麵,隨後不見了人影,幾乎連個水泡都沒有留下。
“他是個遊泳能手。”蘿絲瑪麗說。
麥基斯克夫人的回答出乎意料地粗暴。
“嗨,他是個蹩腳的音樂家。”她向丈夫轉過身去。他經過兩次徒勞的嚐試才設法爬上了救生筏,本想賣弄地伸展一下手腳來平衡身體,不料更加踉踉蹌蹌起來。“我隻是說,艾貝·諾思或許是個遊泳能手,但他也是個蹩腳的音樂家。”
“是的。”麥基斯克勉強地附和著。顯然,他創造了他妻子的生活天地,隻允許她在這個世界裏有一點兒自由。
“安太爾跟我很熟。”麥基斯克夫人挑戰似地轉向蘿絲瑪麗,“安太爾和喬伊斯。我猜想你在好萊塢沒怎麽聽說過這些人,可我丈夫在美國第一個寫了評論《尤利西斯》的文章。”
“我現在真希望有根煙抽,”麥基斯克平靜地說,“眼下這個更重要。”
“他了解那個圈子的事情,你不這樣認為嗎,艾伯特?”
她突然沒了聲音。那個戴珍珠項鏈的女子也來到水裏,同她的兩個孩子會合。此時,艾貝·諾思從水下像一座火山島似地冒出來,將其中一個孩子舉起放在自己肩上。這孩子既害怕又高興地大聲喊叫,但那女子隻是恬靜地看著,沒有笑容。
“是他的妻子嗎?”蘿絲瑪麗問。
“不是,她是戴弗夫人。他們不住在旅館。”她直勾勾的眼光,一動不動地盯著那個女子的臉龐。過了一會,她倏地轉向蘿絲瑪麗。
“你以前到過國外嗎?”
“到過,我在巴黎上的學。”
“哦!那你也許懂得,你要是想在這兒玩得舒心,那就得設法結識一些真正的法國名門。這些人能有什麽長進呢?”她用左肩膀朝海岸指指,“他們隻是三五成群地四處閑逛。當然,我們有推薦信,我們在巴黎見到了法國所有第一流的藝術家和作家。那讓人多高興。”
“想必也是。”
“你可知道,我丈夫就要寫完他的第一部小說了。”
蘿絲瑪麗說:“噢,是嗎?”她井不很在意這些事兒,她隻是想,這麽熱的大,她母親能否睡得著。
“小說與《尤利西斯》一書的思想有關,”麥基斯克夫人接著說,“所不同的是,我丈夫表現的是一百年,而不是二十四小時之內的事。他表現一個老朽的法國貴族,並把他放到機械時代中加以比較——”
“嗨,看在上帝分上,瓦奧萊特,別見到一個告訴一個,”麥基斯克提出,“我不想在小說出版前就傳得沸沸揚揚。”
蘿絲瑪麗遊回到岸邊,她把浴巾披到酸疼的肩膀上,再次躺在陽光下。戴騎師帽的男子手隻拿著一瓶酒和幾隻玻璃杯,從這頂遮陽傘走到那頂遮陽傘。不一會,他和他的朋友鬧得更歡,湊得更近了。此刻,那些遮陽傘連成了一片。她猜想有人在辭行,這大概是他們在海灘上的最後一次聚會了。甚至孩子們也知道喧鬧聲是從那遮陽傘下發出的,都轉身朝那邊張望。在蘿絲瑪麗看來,這一切都與那個戴騎師帽的男子有關。
中午時分,熾熱的氣流籠罩著大海和天空,甚至五英裏遠處白帶子般的戛納市也漸漸模糊起來,恍如一道清新、涼爽的幻景。一艘旅鶇鳥式的船隻從外側黝黑的大海馳來,橫著靠近一塊海灘。似乎這廣闊的海岸到處死氣沉沉,唯獨在那透過遮陽傘的陽光下,紅紅綠綠的色彩和嘰嘰喳喳的聲音傳達出生活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