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獨.家.發.表,晚會兒替換喲~(⊙v⊙)
《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書的創始之作。所謂紀傳體的“紀”就是指本紀。《史紀》共有本紀十二篇,以曆史上的帝王為中心,上自黃帝,下至司馬遷當時的帝王漢武帝,依次記敘了他們的言行政跡,同時也記載了各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麵的重大事件。可以說,本紀就是一部按年代次序編寫的帝王簡史或係統的編年大事記。本紀排在全書的最前頭,曆來被視為全書的綱,它保存了許多曆代相傳的曆史資料,對於後人了解曆史年代發展順序有著重要的價值。縱觀本紀十二篇,就思想內容來說,處處反映了司馬遷的唯物主義史學觀和實事求是的嚴謹態度,往往是從客觀史實出發總結出曆史經驗教訓,而不以個人好惡評價英雄的成敗和朝代的興衰;就藝術特色來說,最為突出的是取材慎重,剪裁適當,布局合理,詳略有致,抓住重點,渲染抒情,在多數篇目中都有精彩之筆,人物真實,場麵生動,感情飽滿,或敬慕,或憎惡,或惋惜,或悲壯……
《五帝本紀》記載的是遠古傳說中相繼為帝的五個部落首領——黃帝、顓頊(zhuānxu,專須)、帝嚳(ku,酷)、堯、舜的事跡,同時也記錄了當時部落之間頻繁的戰爭,部落聯盟首領實行禪讓,遠古初民戰猛獸、治洪水、開良田、種嘉穀、觀測天文、推算曆法、譜製音樂舞蹈等多方麵的情況。這些雖為傳說,但從人類曆史發展的規律和地下文物的發掘來看,有些記載亦屬言之有征,它為我們了解和研究遠古社會,提供了某些線索或信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曆史,就是從這遠古的傳說開始的,黃帝和炎帝兩個部落的聯合,戰爭,最後融為一體,在黃河流域定居繁衍,從而構成了華夏族的主幹,創造了我國遠古時代的燦爛文化。
司馬遷寫作《五帝本紀》主要取材於《世本》《大戴禮記·五帝德》和《尚書》。材料安排巧妙是本篇的突出特點,如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與炎帝的阪泉之戰,並非不可以重筆描繪,但都隻是平平帶過,而把筆力集中到堯、舜二帝身上去。這或許有材料不足的原因,但其效果是既突出了由黃帝開創,由堯、舜繼承並發揚光大的帝王事業,又使曆史事件與全篇的結構極其和諧。在敘寫方式上,本篇開頭對黃帝、顓頊、帝嚳的記述,都是用敘述的口吻,侃侃道來;到了本篇的中心部分,則又利用了敘議結合,敘事中穿插對話的方式,既突出了堯、舜知人善任、從諫如流的部落聯盟首領的政治家風貌,也烘托出為曆代儒家所日夜思慕的自由、民主、君臣和睦的祥和政治氣氛。
五帝開創的事業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的開端,《五帝本紀》又是十二篇本紀的首篇。這篇本紀,在記事上確立了曆史發展的根基,在寫作上又為以後各篇的鋪展設下了伏筆。司馬遷利用了連環鎖的敘寫方式,一環緊扣一環。如在寫堯時提出舜,而重在寫堯的知人善任;寫舜時一方麵繼續扣緊對堯的敘寫,一方麵又突出了對舜的刻畫,同時還帶出了禹、契、後稷等,為以後各篇打下了基礎。
五帝的傳說,幾千年來深深紮根於中華民族的心裏,被當作賢君聖主的楷模曆代傳頌。“炎黃子孫”早已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親切稱呼,“人皆可以為堯舜”、“六億神州盡舜堯”,也早已成為鼓勵人們賢能為善的有力口號。
【譯文】
黃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孫,姓公孫名叫軒轅。他一生下來,就很有靈性,出生不久就會說話,幼年時聰明機敏,長大後誠實勤奮,成年以後見聞廣博,對事物看得清楚。
軒轅時代,神農氏的後代已經衰敗,各諸侯互相攻戰,殘害百姓,而神農氏沒有力量征討他們。於是軒轅就習兵練武,去征討那些不來朝貢的諸侯,各諸侯這才都來歸從。而蚩尤在各諸侯中最為凶暴,沒有人能去征討他。炎帝想進攻欺壓諸侯,諸侯都來歸從軒轅。於是軒轅修行德業,整頓軍旅,研究四時節氣變化,種植五穀,安撫民眾,丈量四方的土地,訓練熊、羆、貔(pi,皮)、貅(xiu,休)、(chu,初)、虎等猛獸,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戰,先後打了幾仗,才征服炎帝,如願得勝。蚩尤發動叛亂,不聽從黃帝之命。於是黃帝征調諸侯的軍隊,在涿鹿郊野與蚩尤作戰,終於擒獲並殺死了他。這樣,諸侯都尊奉軒轅做天子,取代了神農氏,這就是黃帝。天下有不歸順的,黃帝就前去征討,平定一個地方之後就離去,一路上劈山開道,從來沒有在哪兒安寧地居住過。
黃帝往東到過東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過空桐,登上了雞頭山。往南到過長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驅逐了葷粥(xunyu,薰玉)部族,來到釜山與諸侯合驗了符契,就在逐鹿山的山腳下建起了都邑。黃帝四處遷徙,沒有固定的住處,帶兵走到哪裏,就在哪裏設置軍營以自衛。黃帝所封官職都用雲來命名,軍隊號稱雲師。他設置了左右大監,由他們督察各諸侯國。這時,萬國安定,因此,自古以來,祭祀鬼神山川的要數黃帝時最多。黃帝獲得上天賜給的寶鼎,於是觀測太陽的運行,用占卜用的蓍(shi,師)草推算曆法,預知節氣日辰。他任用風後、力牧、常先、大鴻等治理民眾。黃帝順應天地四時的規律,推測陰陽的變化,講解生死的道理,論述存與亡的原因,按照季節播種百穀草木,馴養鳥獸蠶蟲,測定日月星辰以定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飽受辛勞,有節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種財物。他做天子有土這種屬性的祥瑞征兆,土色黃,所以號稱黃帝。
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建立自已姓氏的有十四人。
黃帝居住在軒轅山,娶西陵國的女兒為妻,這就是嫘祖。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生有兩個兒子,他們的後代都領有天下:一個叫玄囂,也就是青陽,青陽被封為諸侯,降居在江水;另一個叫昌意,也被封為諸侯,降居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兒,名叫昌仆,生下高陽,高陽有聖人的品德。黃帝死後,埋葬在橋山,他的孫子,也就是昌意的兒子高陽即帝位,這就是顓頊帝。
顓頊帝高陽,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他沉靜穩練而有機謀,通達而知事理。他養殖各種莊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時節令以順應自然,依順鬼神以製定禮義,理順四時五行之氣以教化萬民,潔淨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過幽陵,往南到過交阯,往西到過流沙,往東到過蟠木。各種動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臨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沒有不歸服的。
顓頊帝生的兒子叫窮蟬。顓頊死後,玄囂的孫子高辛即位,這就是帝嚳。
帝嚳高辛,是黃帝的曾孫。高辛的父親叫極,極的父親叫玄囂,玄囂的父親就是黃帝。玄囂和極都沒有登上帝位,到高辛時才登上帝位。高辛是顓頊的侄子。
高辛生來就很有靈氣,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他普遍施予恩澤於眾人而不及其自身。他耳聰目明,可以了解遠處的情況,可以洞察細微的事理。他順應上天的意旨,了解下民之所急。仁德而且威嚴,溫和而且守信,修養自身,天下歸服。他收取土地上的物產,儉節地使用;他撫愛教化萬民,把各種有益的事教給他們;他推算日月的運行以定歲時節氣,恭敬地迎送日月的出入;他明識鬼神,慎重地加以事奉。他儀表堂堂,道德高尚。他行動合乎時宜,服用如同士人。帝嚳治民,像雨水澆灌農田一樣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風雨所到的地方,沒有人不順從歸服。
帝嚳娶陳鋒氏的女兒,生下放勳。娶訾(juzi,居資)氏的女兒,生下摯。帝嚳死後,摯接替帝位。帝摯登位後,沒有幹出什麽政績,於是弟弟放勳登位。這就是帝堯。
帝堯,就是放勳。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陽一樣溫暖人心;仰望他,就像雲彩一般覆潤大地。他富有卻不驕傲,尊貴卻不放縱。他戴的是黃色的帽子,穿的是黑色衣
《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書的創始之作。所謂紀傳體的“紀”就是指本紀。《史紀》共有本紀十二篇,以曆史上的帝王為中心,上自黃帝,下至司馬遷當時的帝王漢武帝,依次記敘了他們的言行政跡,同時也記載了各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麵的重大事件。可以說,本紀就是一部按年代次序編寫的帝王簡史或係統的編年大事記。本紀排在全書的最前頭,曆來被視為全書的綱,它保存了許多曆代相傳的曆史資料,對於後人了解曆史年代發展順序有著重要的價值。縱觀本紀十二篇,就思想內容來說,處處反映了司馬遷的唯物主義史學觀和實事求是的嚴謹態度,往往是從客觀史實出發總結出曆史經驗教訓,而不以個人好惡評價英雄的成敗和朝代的興衰;就藝術特色來說,最為突出的是取材慎重,剪裁適當,布局合理,詳略有致,抓住重點,渲染抒情,在多數篇目中都有精彩之筆,人物真實,場麵生動,感情飽滿,或敬慕,或憎惡,或惋惜,或悲壯……
《五帝本紀》記載的是遠古傳說中相繼為帝的五個部落首領——黃帝、顓頊(zhuānxu,專須)、帝嚳(ku,酷)、堯、舜的事跡,同時也記錄了當時部落之間頻繁的戰爭,部落聯盟首領實行禪讓,遠古初民戰猛獸、治洪水、開良田、種嘉穀、觀測天文、推算曆法、譜製音樂舞蹈等多方麵的情況。這些雖為傳說,但從人類曆史發展的規律和地下文物的發掘來看,有些記載亦屬言之有征,它為我們了解和研究遠古社會,提供了某些線索或信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曆史,就是從這遠古的傳說開始的,黃帝和炎帝兩個部落的聯合,戰爭,最後融為一體,在黃河流域定居繁衍,從而構成了華夏族的主幹,創造了我國遠古時代的燦爛文化。
司馬遷寫作《五帝本紀》主要取材於《世本》《大戴禮記·五帝德》和《尚書》。材料安排巧妙是本篇的突出特點,如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與炎帝的阪泉之戰,並非不可以重筆描繪,但都隻是平平帶過,而把筆力集中到堯、舜二帝身上去。這或許有材料不足的原因,但其效果是既突出了由黃帝開創,由堯、舜繼承並發揚光大的帝王事業,又使曆史事件與全篇的結構極其和諧。在敘寫方式上,本篇開頭對黃帝、顓頊、帝嚳的記述,都是用敘述的口吻,侃侃道來;到了本篇的中心部分,則又利用了敘議結合,敘事中穿插對話的方式,既突出了堯、舜知人善任、從諫如流的部落聯盟首領的政治家風貌,也烘托出為曆代儒家所日夜思慕的自由、民主、君臣和睦的祥和政治氣氛。
五帝開創的事業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的開端,《五帝本紀》又是十二篇本紀的首篇。這篇本紀,在記事上確立了曆史發展的根基,在寫作上又為以後各篇的鋪展設下了伏筆。司馬遷利用了連環鎖的敘寫方式,一環緊扣一環。如在寫堯時提出舜,而重在寫堯的知人善任;寫舜時一方麵繼續扣緊對堯的敘寫,一方麵又突出了對舜的刻畫,同時還帶出了禹、契、後稷等,為以後各篇打下了基礎。
五帝的傳說,幾千年來深深紮根於中華民族的心裏,被當作賢君聖主的楷模曆代傳頌。“炎黃子孫”早已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親切稱呼,“人皆可以為堯舜”、“六億神州盡舜堯”,也早已成為鼓勵人們賢能為善的有力口號。
【譯文】
黃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孫,姓公孫名叫軒轅。他一生下來,就很有靈性,出生不久就會說話,幼年時聰明機敏,長大後誠實勤奮,成年以後見聞廣博,對事物看得清楚。
軒轅時代,神農氏的後代已經衰敗,各諸侯互相攻戰,殘害百姓,而神農氏沒有力量征討他們。於是軒轅就習兵練武,去征討那些不來朝貢的諸侯,各諸侯這才都來歸從。而蚩尤在各諸侯中最為凶暴,沒有人能去征討他。炎帝想進攻欺壓諸侯,諸侯都來歸從軒轅。於是軒轅修行德業,整頓軍旅,研究四時節氣變化,種植五穀,安撫民眾,丈量四方的土地,訓練熊、羆、貔(pi,皮)、貅(xiu,休)、(chu,初)、虎等猛獸,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戰,先後打了幾仗,才征服炎帝,如願得勝。蚩尤發動叛亂,不聽從黃帝之命。於是黃帝征調諸侯的軍隊,在涿鹿郊野與蚩尤作戰,終於擒獲並殺死了他。這樣,諸侯都尊奉軒轅做天子,取代了神農氏,這就是黃帝。天下有不歸順的,黃帝就前去征討,平定一個地方之後就離去,一路上劈山開道,從來沒有在哪兒安寧地居住過。
黃帝往東到過東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過空桐,登上了雞頭山。往南到過長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驅逐了葷粥(xunyu,薰玉)部族,來到釜山與諸侯合驗了符契,就在逐鹿山的山腳下建起了都邑。黃帝四處遷徙,沒有固定的住處,帶兵走到哪裏,就在哪裏設置軍營以自衛。黃帝所封官職都用雲來命名,軍隊號稱雲師。他設置了左右大監,由他們督察各諸侯國。這時,萬國安定,因此,自古以來,祭祀鬼神山川的要數黃帝時最多。黃帝獲得上天賜給的寶鼎,於是觀測太陽的運行,用占卜用的蓍(shi,師)草推算曆法,預知節氣日辰。他任用風後、力牧、常先、大鴻等治理民眾。黃帝順應天地四時的規律,推測陰陽的變化,講解生死的道理,論述存與亡的原因,按照季節播種百穀草木,馴養鳥獸蠶蟲,測定日月星辰以定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飽受辛勞,有節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種財物。他做天子有土這種屬性的祥瑞征兆,土色黃,所以號稱黃帝。
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建立自已姓氏的有十四人。
黃帝居住在軒轅山,娶西陵國的女兒為妻,這就是嫘祖。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生有兩個兒子,他們的後代都領有天下:一個叫玄囂,也就是青陽,青陽被封為諸侯,降居在江水;另一個叫昌意,也被封為諸侯,降居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兒,名叫昌仆,生下高陽,高陽有聖人的品德。黃帝死後,埋葬在橋山,他的孫子,也就是昌意的兒子高陽即帝位,這就是顓頊帝。
顓頊帝高陽,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他沉靜穩練而有機謀,通達而知事理。他養殖各種莊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時節令以順應自然,依順鬼神以製定禮義,理順四時五行之氣以教化萬民,潔淨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過幽陵,往南到過交阯,往西到過流沙,往東到過蟠木。各種動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臨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沒有不歸服的。
顓頊帝生的兒子叫窮蟬。顓頊死後,玄囂的孫子高辛即位,這就是帝嚳。
帝嚳高辛,是黃帝的曾孫。高辛的父親叫極,極的父親叫玄囂,玄囂的父親就是黃帝。玄囂和極都沒有登上帝位,到高辛時才登上帝位。高辛是顓頊的侄子。
高辛生來就很有靈氣,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他普遍施予恩澤於眾人而不及其自身。他耳聰目明,可以了解遠處的情況,可以洞察細微的事理。他順應上天的意旨,了解下民之所急。仁德而且威嚴,溫和而且守信,修養自身,天下歸服。他收取土地上的物產,儉節地使用;他撫愛教化萬民,把各種有益的事教給他們;他推算日月的運行以定歲時節氣,恭敬地迎送日月的出入;他明識鬼神,慎重地加以事奉。他儀表堂堂,道德高尚。他行動合乎時宜,服用如同士人。帝嚳治民,像雨水澆灌農田一樣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風雨所到的地方,沒有人不順從歸服。
帝嚳娶陳鋒氏的女兒,生下放勳。娶訾(juzi,居資)氏的女兒,生下摯。帝嚳死後,摯接替帝位。帝摯登位後,沒有幹出什麽政績,於是弟弟放勳登位。這就是帝堯。
帝堯,就是放勳。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陽一樣溫暖人心;仰望他,就像雲彩一般覆潤大地。他富有卻不驕傲,尊貴卻不放縱。他戴的是黃色的帽子,穿的是黑色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