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盛捧牢了這隻聚寶盆,馬上又騰出一隻手去抓搖錢樹——新興工業產品尼龍。


    他馬不停蹄穿梭於日本台灣之間,獲得幾家不同類別尼龍產品的代理權。這一項,年營業額又有一千萬港元。


    郭德盛年近半百,在通常人意識中,他快到頤享天年的時候。


    但郭氏連一絲這樣的念頭都沒有,他想的隻是進取。否則,郭德盛,至少不會是地產巨擘的郭德盛。


    馮景囍在三劍客中年齡居中,1922年生於廣州的小商人家庭。馮景囍因與後母不和,未讀完中學,十六歲便隻身闖蕩香港,在九龍土瓜灣卑利船塢做徒工,日薪13仙,如出滿勤,月薪近4港元。


    1941年日軍侵占香港,馮景囍逃離香港,回到了粵省。馮氏未回家,而是進一間錢莊做學徒,後升為管事、帳房,兌貨幣,買賣黃金,還與人合夥經營過酒樓。


    香港收複,馮氏攜帶積蓄的兩千元殺回香港做小生意。1948年,他聽說灣灣魚苗價高,於是集資、貸款,孤注一擲。


    馮景囍傾資買了一條船,自珠江三角洲裝上魚苗,請了一位船老大,啟程赴灣灣。船駛入公海,風大浪高,小船顛簸搖晃,馮景囍嘔吐不已,竟昏了過去。


    馮景囍醒來,發現魚苗死了一大半,急忙用手壓氣泵輸氣,但魚苗愈死愈多,航抵灣灣,魚苗死得一條不剩!


    這是自己十多年的血汗呀!馮景囍欲哭無淚!


    同是這一年,香港的另一位未來富豪霍鷹東,帶人去東沙島撈海人草,也是遭致慘敗。他們都喜歡冒險,慘重的教訓,並未阻止他們日後不冒險。


    已經破產的馮景囍,來到灣灣後索性一搏到底,他說服船老大拿酬金出來,自己以船作抵押,兩人合夥做水果生意。


    當載滿香蕉的船隻返航香港時,香蕉早變成一堆爛泥。


    馮景囍真正搏盡,一貧如洗了。他不得不從打工仔做起,到韓戰爆發,手頭又有一筆小小的積蓄。


    馮氏發了財,但不像霍氏那樣成為巨富。馮氏對傳媒談他的韓戰傳奇保持沉默。


    韓戰結束,馮景囍炒金炒股,斬獲不大,總希冀來個大突破。


    李兆集在三劍客中年齡最小,1928年生於粵省順德。


    父親在當地開一間“鋪頭”,李兆集讀私塾時,常去鋪頭吃飯,雙眼發亮,瞪著進進出出、花花綠綠的鈔票。


    父親開鋪頭略有斬獲,就把生意做到羊城去。李兆集小學畢業,便去父親設立在廣州的銀莊做學徒,先是做雜工,後來就做鋪麵夥計。


    李兆集成天看著鈔票進、鈔票出,給鈔票迷住了。法市、偽幣、金圓券,還有銀行銀號自行發行的代銀券,它們之間的兌換率是多少?變化如何?鈔票比值變幻無常,像有一隻魔手在無形中操縱。


    “鈔票都是人家的,我們隻是賺一點傭金。”父親向他灌輸從業常識。


    “我要自己有這麽多的鈔票就好了。”李兆集常這麽想。但他發現,華夏的鈔票愈來愈不值錢,昨天還能買一升米,幾天後可能一把都買不到。


    “鈔票有什麽用?還是實物牢靠。”李兆集對鈔票產生一種不信任感。


    1948年,李家的銀莊開不下去,變賣家財來到香港。


    此時,正是“難民”潮,香港市麵,炒匯炒金,如火如荼。於是李兆集就去金號掛單,加入炒匯炒金的行列。


    香港黃金匾乏,李兆集就去葡京,找到當地勢大財雄的賀氏,與澳門的炒手聯合炒金,獲利不菲。


    五十年代,炒金降溫,李兆集開始做貿易,找錢投進貨物裏滾動,錢自然愈滾愈多。


    麵對著大捆的鈔票,李兆集仍抱著根深蒂固的不踏實感。後成為地產巨無霸的李氏回憶道:


    “我七八歲時已常到父親的鋪頭吃飯,自小對生意耳染目睹,後來在銀莊工作,令我深深體會到無論法幣、偽幣、金圓券等,都可隨著zz的變遷,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所以,從那時候開始,我知道銀紙不能代表什麽,隻有抓著實物才是最可靠的,是可以保值的。”


    1958年,香港經濟步入起飛階段,房地產漸成熱潮。原先一些沒多少名氣的華商,如霍鷹東、廖寶善等人涉足地產,生意愈做愈大,成為財大氣粗的新貴。


    一天,郭德盛把至友馮景囍、李兆集相邀到一起,商議躋身地產界。


    地產是動輒需投入巨金的生意,三人都還是小富,唯有合股才能啟動。


    不久,三劍客和另外5名股東合資創立永業企業有限公司。他們第一宗業務,就是買入沙田酒店,然後以此為基點,穩紮穩打。


    永業手中沒一塊地盤,竟投官地,當時競爭力最強的是英資地產公司。


    他們便把目光盯住舊地盤,香港待拆的舊樓很多,舊地盤比較容易得手。這種地盤,通常麵積很小,大地產公司不屑一顧,他們卻如獲至寶買下,他們的資金,正適合在小地盤施展。


    幾年下來,永業雖沒出現奇跡,卻一步一個腳印,從未有過什麽失誤。


    1963年,三劍客從永業退出,重新注冊一間公司,叫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


    新鴻基公司的名稱,新,取自馮景囍;鴻,取自郭德盛鴻昌合記的鴻字;基,則取自李兆集的基字。


    熟悉三人的親友,說新鴻基的成立,是義結金蘭、桃園三結義,更有人把他們並稱為地產三劍客。


    這三劍客,郭德盛穩健持重,馮景囍勇猛果敢,李兆集敏捷精明。郭德盛年高望重,擔任董事會主席。


    公司注冊資本五百萬萬港元,實收資本三百萬萬港元,每人投資一百萬萬港元。


    這些錢拿到今天,隻夠一人買一個新界的住宅單位,從事地產生意,定會叫人笑掉大牙。自然,那時的所值,今非昔比,不過要想在地產大展拳腳,仍是捉襟見肘。他們靠的是齊心協力。


    公司寫字間,設在士丹利街16號3樓,職員下到10人。


    職員是來捧飯碗的,對這間小字號公司並沒多大奢望。下久,職員發現,三個老板,是一群拚命三郎,每天都要做足10多個小時,甚至通宵達旦。


    新鴻基業務剛人正軌,一場特大災難襲擊整個香港。1965年銀行擠提風潮,明德銀號、廣東信托銀行倒閉,恒生銀行“賣身投靠”才大難不死。


    銀行業陷入危機,拖累了整個產業界,工廠倒閉,地產公司破產,不知凡幾。


    1967年,港人大批移民國外,地產市道一落千丈,供過於求,而且有價無市。當時,司徒拔道一幢花園獨立洋房隻值六十萬港元。


    幸得郭德盛作風一貫穩健,未在危機爆發前過於擴張。又幸得郭氏的拉鏈、尼龍生意積攢下不少盈利,調來作為新鴻基的流動資金。


    1965年至1967年難關,新鴻基共建了二十多幢大廈,略有盈利——與損失慘重的同業比,這已是相當不錯的業績。


    五月風暴,繼而釀成大暴動。當時謠言四起,移民潮洶湧澎湃,地盤、物業更是一錢不值。


    走?還是留?三劍客焦慮地聚在一起商量。


    “留!”三人心念出奇的一致。現在地盤、物業無人問津,正是趁低吸納的大好時機。


    於是出現戲劇性場麵,別的業主紛紛拋售地盤、物業,三劍客大肆盤進。


    到1968年,局勢穩定,地產回潮。三劍客不慌不忙逐個出售低價盤進的物業,又不慌不忙在地盤興建工業大廈,成為工業樓宇市場的一霸。


    進入七十年代的新鴻基,無疑是間業績不俗的中型地產公司。三劍客同舟共濟,齊心協力,才有這番業績。人們看好新鴻基,地產市道轉旺,三劍客必有大的作為,卻傳出三劍客分道揚鑣的消息。


    1970年,馮景囍退出新鴻基的經營,另立一間新鴻基證券有限公司。數年後,李兆集效仿馮氏,自立一間恒基兆業地產公司。


    業界風生水起,議論紛紛:“人可患難,卻不可共享富貴。”“家業大了,盈利多了,即使是親兄弟,也分不平。”“什麽桃園三結義,現在幹得紅紅火火,卻鬧分裂。如同古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一山難容二虎,何況三虎哉?三劍客,都不是等閑之輩,他們都是有王侯雄心之人。


    他們合股,是勢單財薄下的權宜之計,而非終身抱負。三人合在一起,若產生矛盾,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令業界佩服的是,直至今日,他們有的離世,有的在世,都未透露任何有關“摩擦”的內幕。


    1976年,馮景囍向記者談三人分手的原因,不管可信不可信,這是三人集團唯一透露的信息。


    馮景囍說:“集團已具規模,大家職務開始分工,我是負責財務及投資方麵的業務,而另外兩位則負責地產發展..我們發現倘若業務過於集中,大家實難相互兼顧..因此決定證券與地產分手,各謀發展,但精神上仍為一家,休戚與共..”


    1972年,舊公司更名,注冊為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正式亮出地產旗號。注冊資金由五百萬萬港元增加到三億港元。三大股東仍是郭德盛、馮景囍、李兆集。


    9月,新鴻基地產股票上市,原計劃集資1億港元,股民看好新鴻基地產股票,結果集資十億港元。


    其後,新鴻基地產股票市值不斷攀升,馮景囍、李兆集趁高拋出股票套現,所得現金,注入各自的公司。三劍客經濟上徹底獨立,已成現實。


    1973年4月股市狂瀉,大股災中,新鴻基地產股票下跌慘重。郭德盛損失頗大,自不待言,但他卻認為這是暫時的現象,反而傾資大量趁低吸納新鴻基地產股票。這樣,郭德盛牢牢控有新鴻基地產。


    1970年初,馮景囍成立新鴻基證券公司,正值股市大旺之際,證券公司如雨後春筍冒出,競爭非常激烈。


    股市無常,證券公司出頭快,衰亡也快。新鴻基證券,一直執同業牛耳,1980年純利為2.122億港元,負責買賣全港總股票交投的1/3。


    1970年,馮景囍還組建了新鴻基財務公司,開展匯兌、存放款等多項業務。經過10餘年發展,馮景囍申請到銀行牌照,將財務公司改為銀行。


    “自1970年新鴻基財務有限公司成立以來,我們不斷成長..截止去年底,新鴻基財務的客戶存款總額超過31億港元,總資產達四十二億港元以上。這些數字,為新鴻基銀行奠下穩固的基礎。為求更有效率地統籌行政工作,新鴻基銀行中區總行大廈將於本年第三季開幕..”


    1979年,馮景囍成立新鴻基保險公司。


    證券、銀行、保險,馮景囍實現了他的金融王國的夢想。此外,馮氏集團還控有華夏企業有限公司、新鴻基億利商品公司、新景豐發展公司等。


    馮景囍積極開展國際間合作,與新鴻基進行合作的國際公司有:美國的美亞股票公司、億利商品公司、美林證券公司、萬國寶通銀行,法國的百利達集團、通用保險集團。他的集團成為國際金融的樞紐。


    股市風雲莫測,1973年大股災,馮景囍在3天內損失4億港元。


    馮景囍毫不氣餒,重振雄風,業務又蒸蒸日上。


    在新鴻基銀行成立的第二年,香港發生港無風暴,擠提風潮四起,華資銀行又紛紛陷入絕境。


    力求生存,馮景囍向法國百利達求援。他付出五成股權的代價,也讓出了銀行首腦的寶座。


    馮景囍與郭、李二人分手以來,遭受兩次重大挫折。他的決策、經營都沒什麽過夫,隻能解釋為他的時運不佳。


    馮景囍是個敢於向命運挑戰的人,他決不認輸,就像他青年時去台灣販魚苗、香蕉一樣。才一年多時間,他就調動資金,重新購回新鴻基25%的股權,又成為最大股東。


    為尋求國際大銀行的庇護,他與阿拉伯銀行達成協議,讓出15%的銀行股權,使新鴻基銀行成為該行在遠東的橋頭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香江大亨傳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老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老怪並收藏香江大亨傳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