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搞成的原因,主要是他太忙了,每天日夜操練,哪有時間搞發明?


    嗯,絕非他眼高手低,不是搞科研的料……


    不過有道是功不唐捐,至少折騰幾年讓他想清楚了所有的技術難點,以及接下來的路該怎麽走。所以在萬曆四年,將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交給張鑒時,他明確的指出了研究的方向和步驟!


    首先趙昊決定繞過有線電報,直接上無線電!


    有線電報機雖然原理上簡單一些,但遠距離傳輸是個大問題。尤其是他需要跨越好幾個大洋的通行,光想想如何製造並架設幾萬千米長的電纜,就讓他頭大如鬥。


    製造其實還好說,集團的拉絲機已經很成熟,都能供應海警用上鐵絲網了,拉個幾萬公裏長的銅絲,至少在技術上沒難度。


    而且海底電纜包線所用的古塔膠,是可以從杜仲膠中提煉出來的。或者直接從南洋的雨林中尋找古塔波樹,也不是什麽太難的事兒。


    但問題是,這幾萬公裏的電纜怎麽架設?在陸地上要起電線杆,膠皮包的可是銅線啊!還不得前頭架線,後頭就讓人偷割了去?


    好吧,就算他豁出去了,派個幾萬人沿線駐守。可海底段的線路怎麽辦?雖然不用擔心人偷,但以目前的技術水平,他斷無信心連下上萬公裏的電線,膠皮能一點不開裂。但凡哪裏開裂,銅線直接與海水接觸,電流就會耗散,通訊便告中斷。修都不知道該修哪兒。


    而且架設電報線路這種興師動眾之舉,也完全不符合他的‘有限代差理論’。那不是明擺著告訴歐洲人,怎麽實現遠距離通訊嗎?


    無線電就好多了,小小的電台保密性極強,隻要嚴格遵守保密條例,是有可能做到長期保密的。


    雖然不管怎麽保密,將來終究會被對手推測出,我方有遠距離通訊的秘法。


    但還可以靠神秘化迷惑窺探者,比如把無線電技術說成是道教的‘千裏傳音’之術。想學就找道觀拜師修行去吧……


    這就是趙昊將電磁研究所,命名為道法研究所的初衷。


    ~~


    無線電技術,在另一個時空是怎麽誕生的呢?


    它來自於數位折磨中學生的科學偉人的接力。西元1820年,奧斯特發現了電流能產生磁的物理現象。


    11年後,法拉第在此基礎上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


    又過了42年,麥克斯韋提出了電磁場理論,並描述了電磁波的一些特性,為無線電誕生奠定了理論基礎。


    <a href="http://m.1200ksw.net" id="wzsy">1200ksw.net</a>


    15年後,赫茲通過實驗發現,在線圈的兩端加上高電壓使它發生火花,這時便從火花射出電波,可以使遠處的線圈產生電流,首次在實驗室中生成並接收到了電波。


    至此,無線電產生的所有條件已經成熟,可惜赫茲沒想到無線電偉大的用途,隻將自己的研究發了篇論文了事兒。


    結果沒過幾年就被意大利的馬可尼摘了桃子,……當然,俄國人堅持認為,發明無線電的是波波夫。


    趙昊準備複原的,是波波夫發明的火花發報機。


    它的構造很簡單,不需要晶體管和電子管,以及任何超出16世紀水平的電子元件,所需材料完全在西山島研究中心的製造能力之內。


    隻需要湊齊七顆龍珠就可以召喚神龍。隻需要湊齊七個部件,就可以組成一具能正常使用、波及千萬裏的火花發報機。


    七個部件分別是,電鍵、電池、升壓線圈、電容、火花隙、天線和地線。


    當電鍵閉合後,電池提供的強大電流通過升壓線圈變為高壓電,加載在電容中。電容又與火花球兩端的金屬球相連。當電容兩極加載在火花隙上兩個金屬小球上的電壓,高到可以擊穿空氣間隙時,就產生了火花放電。


    根據電磁感應原理,火花放電產生了振蕩的電磁波,電磁波通過天線向外輻射,便是無線電波了。


    通過控製電鍵閉合的長短和間隔,便可得得到或長或短的電波,將其按照一定的規律編碼,就可以用來傳遞信息了,這就是無線電發報了。


    接下來就是如何將符合需求的部件,一一生產出來了。


    電鍵就是影視劇中發報員滴滴答答按的那玩意兒,其實就是發報機的電源開關。唯一的區別在於,平常的開關按下是不能彈起的,而電鍵按下鬆開後會彈起。不過也沒什麽門道,無非就是在按鍵下加個簧片。


    所以研究團隊很早就搞掂了電鍵,如今用的都是第三代了。漂亮的黃銅按鍵安裝在花梨木的電鍵架上,按鍵下伸出一前一後兩根觸杆。按下一半按鍵,前一個觸杆與電鍵架上的觸點接觸;把按鍵全部按下,則兩個觸杆都與觸點接觸,這樣就能清晰區別所發信號的長短了。


    ~~


    然後是電池,這個也不難。雖然還造不出幹電池,但濕電池可是有曆史悠久曆史的,最早可以追溯到1800年前,巴格達人將一個鐵棒和一個鋅質圓筒插入裝滿醋的陶罐中,就已經可以很好的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並使用很長時間了。


    當然真正意義上的電池,是另一個時空中伏特發明的伏打電堆,也就是電池組。


    他將銀板和鋅板疊合在一起,中間以含有鹽水的濕布間隔,就這樣三片一組為一個單元,便產生了可以控製和儲存的電流。


    雖然單一單元產生的電壓很低,但他通過後續實驗發現,隻要按順序堆疊單元,就可以明顯增強電流。大概六個單元串在一起,就能產生4伏的電壓。這點電壓在後世不算什麽,幾個小電池串起來就能辦到,然而卻已經可以為科學實驗,提供足夠的電能了。


    中學物理知識告訴我們,伏特雖然發明了電池,並得到了電壓的命名權。但是他對發電原理的認識是錯誤的,並非兩種金屬接觸就能發電。實際上金屬與鹽水發生了化學反應。所以直接把鋅棒和銀棒插入電解液中效果會好得多。


    趙昊最初是打算讓張鑒他們用這種改進過的罐式伏打電池來供電的。他想當然的認為,電壓低無非多串聯十幾二十個單元就是了,總能達到要求的。


    但團隊在實際應用中發現,伏打電池的發電量的遠遠達不到理論值,而且電池電壓會逐漸減小,直到徹底報廢。


    經過研究,徐光啟發現,電池運行過程中,會在銀棒上聚集很多氣泡,隨著反應不斷進行,氣泡越來越多,電池則同步失去放電能力。


    他便推測是這些氣泡阻礙了液體中的電荷擴散,讓電池失效。他收集這些氣泡研究發現,居然是氫氣。這下就更不敢再用這種電池了。


    那麽多電池一起工作,萬一要是通風沒做好,放出的氫氣積少成多,火花發電機打個火花,直接全員火化……


    他想出的解決方法是,將兩根金屬棒分別插在不同的電解液中,並用另一種電解液來消耗鋅反應時產生的氫氣。


    經過反複實驗,徐光啟發明了一種雙液電池。這種電池有圓柱形的陶瓷外殼,內有一個小一號的圓柱狀中空玻璃筒,筒底以豬膀胱膜紮緊。


    他在內膽中注入硫酸銅溶液,插入銅棒,在外膽中注入硫酸鋅溶液,插入鋅棒。兩種電解液通過豬膀胱這種天然的半透膜相連接。


    這種電池非但解決了伏打電池電壓容易下降的問題,而且還能充電,可以反複使用,所以它還是一種蓄電池。可謂大大的改進,趙昊欣然將其命名為‘光啟電池’!


    這次試驗的電力,就是由八罐串聯在一起的光啟電池提供。


    ~~


    第三個是升壓線圈,這個簡單,就是纏線圈嘛。趙公子念書的時候就纏過,對這一步還是很有自信的。初級線圈的圈數很少,纏上二十圈膠皮電線就夠了。次級線圈導線要盡量的細,這樣能多纏幾圈。


    根據電磁感應的原理,理論上兩者圈數的倍數,就是電壓增幅的倍數。大概纏它個……兩萬圈就夠了。結果他當然半途而廢,後來研究所用了足足三年,才生產出足夠細的膠皮電線。


    第四個就是儲存高壓電的電容了。


    這一步現成的,因為在科普展覽館中大出風頭的萊頓瓶,就是雖然原始但效果很好的高壓電容。


    徐光啟還設計出一種以堆疊油紙和錫箔,再用石蠟密封的油浸紙介電容器,但還在改進中。這次為了萬無一失,所以用的還是萊頓瓶。


    第五個是火花隙,這個更簡單——就是兩個相距僅幾厘米的小銅球。徐光啟又給其中一個小球加了滑道,通過轉動一旁的木質螺栓,可以改變銅球間距,從而改變發射功率。


    至於第六個天線……比火花隙還簡單,更沒啥好說的了。就越長越好使唄。


    第七個底線,弄跟導線綁上塊銅板,往地上一埋,搞掂。


    趙昊一直覺著,七個部件自己搞掂了五個,已經稱得上無線電之父了。


    但他看到除了這七件套之外,桌上還有個裝置——兩道盤成蚊香似的螺旋狀銅條,安裝在個絕緣的木軸上。一盤蚊香上接著天線和底線,另一盤則與電容和火花隙相連。


    這由徐光啟加上的第八個部件,是一個可調電感器,可以讓電磁波頻率固定在某一個值,以實現通訊的保密性與選擇性。這是趙昊之前壓根沒想到的。


    趙公子憑良心掂量一番,還是將無線電之父的頭銜,讓給了徐光啟。


    那自己就是無線電的爺爺了,也不錯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小閣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戒大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戒大師並收藏小閣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