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郎中,就已經到了中午了。黛玉留下三嬸嬸和五嬸嬸吃飯,紫鵑早已吩咐廚房蒸了五穀飯,配著清炒筍絲、桂花糖藕、素螺片等幾樣小菜,因為三嬸嬸和五嬸嬸還有硯娘都算是客,又加了一道碧螺蝦仁,一道鬆鼠桂魚,一道雪花蟹鬥。
吃罷午飯,紫鵑端上茶水,不是喝的,卻是為了漱口。飯後的茶,總要隔一刻鍾再喝,才不傷脾胃。這自然是因為飯後正分泌胃酸來消化食物,茶水卻是堿性的,一中和掉胃酸,難免會不消化傷了脾胃。
這樣的規矩,也是林如海在的時候定下的,林黛玉在賈府的時候,難免要隨著他們的習慣,如今在自己家裏,一切又重新換回來。
兩位嬸嬸也都依言漱了口,想起從前難免有飯後口渴,喝了濃茶的時候,果然腸胃是鬧騰過不舒服的,也都記在了心裏。飯後,眾人移步去小客廳裏說話,那裏的火牆也都燒得暖暖的,寒氣和潮氣都被烘幹了。
蘇州的冬天,雖然比不上北方的溫度那麽低,但潮氣很重,雨水又多,也並不好過。房子裏的火牆也都是林如海在的時候,特意從北方請的工匠設計的,冬天炭火一燒,屋裏溫暖得像春天一樣。
紫鵑在小客廳重新泡了茶,雪雁端出了幾盤時新的小點心,這都是自家鋪子裏研究出來的配方,廚娘拿去照著樣子做的,比外麵賣的更精致一些。
這一回說的就是正事了,不為別的,就是鄭氏眼饞的過繼問題。黛玉的兩位嬸嬸各自回去同林河、林源商量了一番,都覺得這是一件不小的事情,處理不好就會十分棘手。
林江早已擺出態度,以林如海後繼無人為借口,召集了全族上下的人說話。前幾天在長房內宅的那一場鬧劇,也有許多人惦記著要把自家的孩子過繼過來。一部分人直接來到了林黛玉的宅子送東西表示親情,還有一撥人走了曲折路線,帶著東西求告到林河、林源家裏,央兩位嬸嬸在中間牽線說情。
如果不過繼一個人過來,隻怕事情就無法平息了。就算書院的建造真的耗盡了財產,還有令人垂涎的人脈在。有許多人已經明裏暗裏地表示不在意林黛玉在書院上花掉了多少銀子,顯然已經把黛玉的一切都當成了自己家的東西了。
林黛玉每每聽到類似的暗示,都有些哭笑不得。今天見兩位嬸嬸一起來說這件事兒,也察覺到了事情的嚴重性。硯娘見她們有事要談,本來避回了自己的房裏,黛玉又讓紫鵑去把她請出來,幫著參謀。既然這一份兒家產處處有人惦記,過繼一個人來就勢在必行了。黛玉與三嬸嬸、五嬸嬸商量了幾句,確立下過繼這一件事,剩下的事情就是仔細挑選人選了。首先被排除的,就是林江的那位五歲的庶子。請硯娘來,自然是因為她從小就在蘇州長大、出嫁也在蘇州,對這裏的親戚最為熟悉。
三嬸嬸、五嬸嬸各自把送禮上門的人家的名單都帶來了,黛玉讓雪雁去葉姨娘那兒,把近日登門的訪客名單要了過來。記這些人的名字,本來是為了按年節回禮,眼下正好派上了用場。
三份名單匯聚在一起,三嬸嬸捧著名單,五嬸嬸拿著筆墨,先就把熟悉的那些人裏頭劃去了一部分:這一家子裏有個愛賭的,那一家子裏慣會逢場作戲的,再有那好色的、手腳不幹淨的,為人迂腐的、好吃懶做的,劃掉了十之五六。不是說蘇州林家就沒有好人了,隻是因為好人都安分著各自的營生,鮮有去望著別人家裏的富貴的。
硯娘坐在一邊不敢插話,左右磨不過三嬸嬸與五嬸嬸二人的磋磨,隻好遲遲疑疑地開了口:幾家子酗酒的,幾家子關起門來家庭暴力的,幾家子性情較為嚴厲(苛刻)的,三三五五的,不知不覺間又劃掉了許多,隻剩下寥寥幾個人選了。
黛玉打起了精神,三嬸嬸和五嬸嬸也都振奮起來,認真校對名單上剩下的幾戶人家。這幾戶人家,名聲算是過得去的,再問硯娘,硯娘也說不出什麽毛病來,三嬸嬸與五嬸嬸對於他們的了解還不如硯娘。於是琢磨了又琢磨,最後葉姨娘過來出了個主意:把名單上的幾家子交給管家,讓他托蘇州這邊鋪子裏的夥計打聽,興許能打聽出什麽來。
眼看太陽就斜掛在西邊的矮牆頭上了,事情也商量出了個著落,林黛玉的三嬸嬸和五嬸嬸於是起身告辭。黛玉苦留不住,就約定了明天再來商量最後的結果。兩位嬸嬸答應了下來,黛玉一直送到府門外麵,看見馬車軲轆軲轆地走遠了,才回來吩咐鬆兒和杉兒關好大門。
一夜無話,轉眼就是第二天清晨。黛玉喝著一碗麥仁梗米粥,蹙眉聽管家匯報打聽來的消息。她吩咐了雪雁去給管家盛一碗粥過來,管家連忙說自己早在鋪子和夥計吃過了早飯,堅決不肯接受。林黛玉雖然拿他當家裏的長輩一般,但是管家卻不敢妄自尊大。他垂手立在廊簷下,腰身微弓,把昨天黛玉讓打聽的幾家人的近況都詳細地說了一遍。
不知道還好,一知道,頓時就嚇了一跳。其中有兩家男主人欠下了高利貸,一家子的兒子打傷了人,正在外麵躲著,還有兩家的人新近染上了賭癮,一家子裏要過繼出來的的兒子正在和青樓裏的粉頭廝混,家裏的東西都偷出去送到當鋪,家底兒也都掏空了。
算到最後,隻有兩家子還算過得去,一家子是個老寡母帶著個小兒子,沒什麽大的缺點,隻是膽小懦弱一些,生計有些困難,才求告到這邊,本來也不是特特地為了過繼來的。黛玉聽了,就和管家商量,給這家的人一個營生做做,管家答應了下來。
日頭還沒有攀上屋脊上的獸頭,黛玉的三嬸嬸與五嬸嬸又攜手一起過來了。晚上又有幾家人來她們的住處送禮,求他們在其中牽線。兩個人細度了一番他們平日的行事,暗暗地在心裏否定了,讓管家暫且把東西隔著,隻待林黛玉那邊定下人選,就讓下人把東西還都送回各家去。
幾個人湊在一塊兒,互相交換了一下消息,合得八九不離十了,雖然沒有立刻決定,也認真考慮剩下的那一家子了。這一家子家裏有五個兒子,想過繼出來的是第三個兒子,年紀也有十四五歲了,正好是出來做事的年紀。黛玉和三嬸嬸、五嬸嬸左右商量了半天,隻覺得這一家還算是好的,家裏的個個兒子都在讀書,長輩也為人正派,家風嚴謹。
正在商量著,硯娘在一旁,欲言又止。黛玉一回頭,見硯娘像是有話要說,連忙問她。硯娘遲疑了半天,隻說了一句:“他們家各個都是好的,就是有一條與別家不同,對待閨女格外嚴了一些。”
眾人心知裏麵有內情,連忙細問,原來那家的人除了五個兒子,還有三個女兒,是極度重男輕女的一家人,常常說些侮辱女子的話,就連五個兒子,也對自己的姊妹動輒打罵。黛玉聽到這兒,心就沉了沉。兩位嬸嬸一齊搖頭,三嬸嬸更是從桌子上拿起毛筆,把名單上這一家的名字畫上了大大的斜杠。
所有的人選都探討了一遍,難道要從不願意過繼的人家裏選嗎?
正在這時,外院的杉兒來報:“林墨公子來了,送來了前些天在路上借去的書,問姑娘,能不能讓他再借一本回去讀。”
話音未落,五嬸嬸驀然站了起來,笑道:“我有人選了,隻是不知道硯娘肯不肯?”
吃罷午飯,紫鵑端上茶水,不是喝的,卻是為了漱口。飯後的茶,總要隔一刻鍾再喝,才不傷脾胃。這自然是因為飯後正分泌胃酸來消化食物,茶水卻是堿性的,一中和掉胃酸,難免會不消化傷了脾胃。
這樣的規矩,也是林如海在的時候定下的,林黛玉在賈府的時候,難免要隨著他們的習慣,如今在自己家裏,一切又重新換回來。
兩位嬸嬸也都依言漱了口,想起從前難免有飯後口渴,喝了濃茶的時候,果然腸胃是鬧騰過不舒服的,也都記在了心裏。飯後,眾人移步去小客廳裏說話,那裏的火牆也都燒得暖暖的,寒氣和潮氣都被烘幹了。
蘇州的冬天,雖然比不上北方的溫度那麽低,但潮氣很重,雨水又多,也並不好過。房子裏的火牆也都是林如海在的時候,特意從北方請的工匠設計的,冬天炭火一燒,屋裏溫暖得像春天一樣。
紫鵑在小客廳重新泡了茶,雪雁端出了幾盤時新的小點心,這都是自家鋪子裏研究出來的配方,廚娘拿去照著樣子做的,比外麵賣的更精致一些。
這一回說的就是正事了,不為別的,就是鄭氏眼饞的過繼問題。黛玉的兩位嬸嬸各自回去同林河、林源商量了一番,都覺得這是一件不小的事情,處理不好就會十分棘手。
林江早已擺出態度,以林如海後繼無人為借口,召集了全族上下的人說話。前幾天在長房內宅的那一場鬧劇,也有許多人惦記著要把自家的孩子過繼過來。一部分人直接來到了林黛玉的宅子送東西表示親情,還有一撥人走了曲折路線,帶著東西求告到林河、林源家裏,央兩位嬸嬸在中間牽線說情。
如果不過繼一個人過來,隻怕事情就無法平息了。就算書院的建造真的耗盡了財產,還有令人垂涎的人脈在。有許多人已經明裏暗裏地表示不在意林黛玉在書院上花掉了多少銀子,顯然已經把黛玉的一切都當成了自己家的東西了。
林黛玉每每聽到類似的暗示,都有些哭笑不得。今天見兩位嬸嬸一起來說這件事兒,也察覺到了事情的嚴重性。硯娘見她們有事要談,本來避回了自己的房裏,黛玉又讓紫鵑去把她請出來,幫著參謀。既然這一份兒家產處處有人惦記,過繼一個人來就勢在必行了。黛玉與三嬸嬸、五嬸嬸商量了幾句,確立下過繼這一件事,剩下的事情就是仔細挑選人選了。首先被排除的,就是林江的那位五歲的庶子。請硯娘來,自然是因為她從小就在蘇州長大、出嫁也在蘇州,對這裏的親戚最為熟悉。
三嬸嬸、五嬸嬸各自把送禮上門的人家的名單都帶來了,黛玉讓雪雁去葉姨娘那兒,把近日登門的訪客名單要了過來。記這些人的名字,本來是為了按年節回禮,眼下正好派上了用場。
三份名單匯聚在一起,三嬸嬸捧著名單,五嬸嬸拿著筆墨,先就把熟悉的那些人裏頭劃去了一部分:這一家子裏有個愛賭的,那一家子裏慣會逢場作戲的,再有那好色的、手腳不幹淨的,為人迂腐的、好吃懶做的,劃掉了十之五六。不是說蘇州林家就沒有好人了,隻是因為好人都安分著各自的營生,鮮有去望著別人家裏的富貴的。
硯娘坐在一邊不敢插話,左右磨不過三嬸嬸與五嬸嬸二人的磋磨,隻好遲遲疑疑地開了口:幾家子酗酒的,幾家子關起門來家庭暴力的,幾家子性情較為嚴厲(苛刻)的,三三五五的,不知不覺間又劃掉了許多,隻剩下寥寥幾個人選了。
黛玉打起了精神,三嬸嬸和五嬸嬸也都振奮起來,認真校對名單上剩下的幾戶人家。這幾戶人家,名聲算是過得去的,再問硯娘,硯娘也說不出什麽毛病來,三嬸嬸與五嬸嬸對於他們的了解還不如硯娘。於是琢磨了又琢磨,最後葉姨娘過來出了個主意:把名單上的幾家子交給管家,讓他托蘇州這邊鋪子裏的夥計打聽,興許能打聽出什麽來。
眼看太陽就斜掛在西邊的矮牆頭上了,事情也商量出了個著落,林黛玉的三嬸嬸和五嬸嬸於是起身告辭。黛玉苦留不住,就約定了明天再來商量最後的結果。兩位嬸嬸答應了下來,黛玉一直送到府門外麵,看見馬車軲轆軲轆地走遠了,才回來吩咐鬆兒和杉兒關好大門。
一夜無話,轉眼就是第二天清晨。黛玉喝著一碗麥仁梗米粥,蹙眉聽管家匯報打聽來的消息。她吩咐了雪雁去給管家盛一碗粥過來,管家連忙說自己早在鋪子和夥計吃過了早飯,堅決不肯接受。林黛玉雖然拿他當家裏的長輩一般,但是管家卻不敢妄自尊大。他垂手立在廊簷下,腰身微弓,把昨天黛玉讓打聽的幾家人的近況都詳細地說了一遍。
不知道還好,一知道,頓時就嚇了一跳。其中有兩家男主人欠下了高利貸,一家子的兒子打傷了人,正在外麵躲著,還有兩家的人新近染上了賭癮,一家子裏要過繼出來的的兒子正在和青樓裏的粉頭廝混,家裏的東西都偷出去送到當鋪,家底兒也都掏空了。
算到最後,隻有兩家子還算過得去,一家子是個老寡母帶著個小兒子,沒什麽大的缺點,隻是膽小懦弱一些,生計有些困難,才求告到這邊,本來也不是特特地為了過繼來的。黛玉聽了,就和管家商量,給這家的人一個營生做做,管家答應了下來。
日頭還沒有攀上屋脊上的獸頭,黛玉的三嬸嬸與五嬸嬸又攜手一起過來了。晚上又有幾家人來她們的住處送禮,求他們在其中牽線。兩個人細度了一番他們平日的行事,暗暗地在心裏否定了,讓管家暫且把東西隔著,隻待林黛玉那邊定下人選,就讓下人把東西還都送回各家去。
幾個人湊在一塊兒,互相交換了一下消息,合得八九不離十了,雖然沒有立刻決定,也認真考慮剩下的那一家子了。這一家子家裏有五個兒子,想過繼出來的是第三個兒子,年紀也有十四五歲了,正好是出來做事的年紀。黛玉和三嬸嬸、五嬸嬸左右商量了半天,隻覺得這一家還算是好的,家裏的個個兒子都在讀書,長輩也為人正派,家風嚴謹。
正在商量著,硯娘在一旁,欲言又止。黛玉一回頭,見硯娘像是有話要說,連忙問她。硯娘遲疑了半天,隻說了一句:“他們家各個都是好的,就是有一條與別家不同,對待閨女格外嚴了一些。”
眾人心知裏麵有內情,連忙細問,原來那家的人除了五個兒子,還有三個女兒,是極度重男輕女的一家人,常常說些侮辱女子的話,就連五個兒子,也對自己的姊妹動輒打罵。黛玉聽到這兒,心就沉了沉。兩位嬸嬸一齊搖頭,三嬸嬸更是從桌子上拿起毛筆,把名單上這一家的名字畫上了大大的斜杠。
所有的人選都探討了一遍,難道要從不願意過繼的人家裏選嗎?
正在這時,外院的杉兒來報:“林墨公子來了,送來了前些天在路上借去的書,問姑娘,能不能讓他再借一本回去讀。”
話音未落,五嬸嬸驀然站了起來,笑道:“我有人選了,隻是不知道硯娘肯不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