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逼死人命的隱患一旦沒有了雄厚的財產作為滋生的土壤,也就不足為懼了。另有王熙鳳放印子錢的事情還沒解決,鐵檻寺那裏她又收受了別人三千兩銀子,這些事情一旦被賈家的政敵掌握在了手中,那麽賈家的處境就岌岌可危了。就算是皇宮裏的元妃,隻怕也護不了賈府,還可能因此而受到連累,甚至失寵。
林黛玉想到那書稿上隻說元春毫無預兆地病逝了,細細想來,其中隻怕大有隱情。她細細地思索著這一係列事情,隻覺得一切事物仿佛都隱藏在了迷霧中,有無數的凶險能令賈家整個萬劫不複,想要找一條生路卻是千難萬難。
如果到了再沒有什麽能挽回賈家覆滅的局麵時,那時候隻有明哲保身一條路可走了。林黛玉想到如此,不禁苦笑:真的能夠明哲保身嗎?縱然她捐出家產,僥幸換來了一個郡主的頭銜,隻怕在世人的眼裏,自己仍舊是賈家的人。
再有這些人並不是與林黛玉毫不相幹的外人,是她的外祖母、親舅、表姊妹和青梅竹馬的戀人,雖說前世她們有種種對不起她的地方,但是也畢竟真心疼愛過她,把她撫養長大。難道為了今世他們還沒有做過的那些無情的事情,就要眼睜睜地讓他們一步一步走向滅亡嗎?
畢竟血濃於水,畢竟與黛玉有著撫養之恩。林黛玉也無法想象,失去了外祖家的庇護,僅靠久不來往的林家那些遠方叔伯為依傍,獨自在這群狼環伺的環境裏生存究竟會是什麽樣子。
既然天意安排她又回到了這裏,難道真的不能挽大廈於將傾嗎?
如果一切都隻為了重演前世的悲劇,那麽這冥冥中的天意又何必讓她經曆這三世的曆練?
林黛玉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出來吩咐紫鵑、雪雁和晴雯,隻說她歇下了,不許任何人來打擾,於是放下了簾子,回到屋裏的床榻上躺了下來,閉上眼睛,默念“悼紅軒”三字。
她決心再去檢視那些書稿,看看其中可有遺漏的地方,從中找出元春之死和賈府抄家的線索。另外,還有那些紅色小字和黑色小字,也許可以給她提供一些訊息。
林黛玉來到悼紅軒,先撿那書稿看了一回,隻見上麵提到元春的僅有寥寥幾張,線索也極少,她便拿起筆挽著袖子沾了沾墨,在一張空白紙上寫下了“元春”二字,隨後屏息以待:
“且說元春自選了鳳藻宮後,聖眷隆重,身體發福,每日起居勞乏,時發痰疾……痰塞口涎,不能言語。”
“《一捧雪》伏賈家之敗,《乞巧》伏元妃之死。”
黛玉看了又看,心底卻不禁生疑起來:但凡大家世族,豈有不知養身延福之道的?那大姐姐自幼也在老太太身前養著,又蒙帝後看重,自然是更加謹慎養身修持,才有望長久為皇帝皇後所眷顧。一因聖眷隆寵就胡吃海塞,以至於身體發福到了痰迷心竅無藥可醫的地步,實在是太過荒謬了。
至於《一捧雪》,戲中情節講的是因為一件稀世古董引發的災禍,恰與賈赦強買古扇相對;但《乞巧》寫的是楊貴妃與唐明皇之事,身份相對,個中情節卻依舊讓人迷惑。
黛玉再看下去,隻見又有小字出來:
“元春判詞:榴花開處照宮闈,榴花寓意多子多福,暗示元妃有孕;虎兕相逢大夢歸,兕是犀牛,虎與犀牛都是凶獸,暗喻元春很可能卷入了宮廷惡鬥之中。隻有榴花而未結子,可能是說元春死於難產。”
“元春畫上的宮既諧音‘宮廷’,也可能隱喻戰事。‘望家鄉路遠山高’一句,暗示元妃可能死於宮外,而且死得極慘。”
“文中幾處以楊貴妃暗喻元春,比如薛寶釵以楊國忠來諷刺寶玉,省親時元春點的《乞巧》,可能都預示著元春的死法與楊貴妃一樣。”
……
黛玉默默沉思,隻見多數的觀點是說元春並非病逝,而是很可能在宮中遭遇了凶險,細細想來,隻怕這凶險與賈府等人的作為大有幹係。再回想這賈家東西兩府的主子們,還真是一個賽一個的不靠譜。
寧國府的賈珍先有了“爬灰”,逼死兒媳的傳言,榮國府的王熙鳳的手裏已經有了兩條人命。外有忠順王府虎視眈眈,內有賈赦、賈璉、王夫人和鳳姐拚命折騰,整個賈家的形勢非常凶險。隻要元春那裏出了事,賈家必然要獲罪的。黛玉想到這裏,心情更加沉重,她擱下筆掩上了門,還回到自己的房間。
這時候外麵突然一片聲地嚷起來,漸漸地朝這邊來了。黛玉本想休息一會兒,一聽這聲音就知道是睡不成了,於是起來對著鏡子理了理鬢發,掀簾子出來看個究竟。那些聲音還沒到門口,就有個小丫頭一臉喜色地跑了過來,向黛玉這邊說道:“林姑娘,宮裏送來了做好的郡主服飾,老太太吩咐給您送過來了。”
黛玉一見這小丫頭的笑臉,先前的思慮愁悶也被衝淡了許多,向紫鵑說道:“難為她特特跑過來告訴我一聲,抓些賞錢給她吧!”紫鵑笑著回屋抓了兩大把銅錢,用帕子包著遞給了來報信的小丫頭。那小丫頭高興得眉開眼笑,自去外麵和小夥伴們炫耀去了,這時,外麵那些人也到了黛玉的門前,紫鵑、雪雁、晴雯三個丫頭都出來招呼著,隻見兩個宮女一人捧著裙袍襯帶,一人捧著郡主的發冠首飾過來,王夫人、李紈陪著親自在前麵引路,身後簇擁著一大群丫頭婆子,外圍還有趙姨娘在踮著腳看熱鬧。
黛玉不敢怠慢連忙迎了上來,才要拜謝,那宮女連忙扶住說道:“貴妃娘娘有令,郡主不必多禮,月初進宮相見之時,再去拜謝皇後娘娘恩典不遲。”黛玉順勢起身,邀請兩位宮女進屋,那兩人也不推辭,徑自捧著服飾進了房間,然後說道:“請諸位親眷都暫且退下吧,隻留貼身服侍的人便好。”
外麵的眾人一聽,都退下去了,卻沒有走遠,隻在外圍等著。黛玉就點了雪雁、紫鵑二人留在屋裏侍候。放下了簾子,那兩位宮女便逐件向紫鵑、雪雁二人講述衣服如何穿,如何整理,如何佩戴配飾,首飾如何戴,進宮那天飲食要注意哪些,妝容要注意什麽。
紫鵑和雪雁都大氣也不敢出,一句一句地記在了心裏,那兩位宮女又考校了她們幾句,見回答的一句不錯這才放心。隨後又親自演示了一番,替黛玉換衣,梳妝,整理壓裙角的玉佩,身上帶的荷包,樣樣都一絲不苟地做完了全套,才重新為黛玉換上家常衣服,改回了平常裝扮。
林黛玉知道這兩位宮女必然是臨出宮前得到了元春的囑咐,所以才事無巨細地一一交代,於是令紫鵑取來兩張銀票,親自放在了荷包裏送了過去。那兩名宮女先是推辭不受,隻說是受了元春的囑托來的,推辭了幾番才收了起來,道謝之後便告辭回去。
黛玉親自送她們到了門口,外麵又有王夫人等人陪著,周瑞家的等婆子們一直把宮女送出了二門,看著坐上了宮裏的車去了才重新回來。黛玉回了屋裏,暗想元春在宮裏的處境如何,還需得親自過去看了才知道,細細思索了一回,不知不覺已經夜幕降臨,賈母那邊派人來傳晚飯了。
吃過晚飯,依舊是和薛寶釵、迎春等人說笑一回才各自回去。
林黛玉想到那書稿上隻說元春毫無預兆地病逝了,細細想來,其中隻怕大有隱情。她細細地思索著這一係列事情,隻覺得一切事物仿佛都隱藏在了迷霧中,有無數的凶險能令賈家整個萬劫不複,想要找一條生路卻是千難萬難。
如果到了再沒有什麽能挽回賈家覆滅的局麵時,那時候隻有明哲保身一條路可走了。林黛玉想到如此,不禁苦笑:真的能夠明哲保身嗎?縱然她捐出家產,僥幸換來了一個郡主的頭銜,隻怕在世人的眼裏,自己仍舊是賈家的人。
再有這些人並不是與林黛玉毫不相幹的外人,是她的外祖母、親舅、表姊妹和青梅竹馬的戀人,雖說前世她們有種種對不起她的地方,但是也畢竟真心疼愛過她,把她撫養長大。難道為了今世他們還沒有做過的那些無情的事情,就要眼睜睜地讓他們一步一步走向滅亡嗎?
畢竟血濃於水,畢竟與黛玉有著撫養之恩。林黛玉也無法想象,失去了外祖家的庇護,僅靠久不來往的林家那些遠方叔伯為依傍,獨自在這群狼環伺的環境裏生存究竟會是什麽樣子。
既然天意安排她又回到了這裏,難道真的不能挽大廈於將傾嗎?
如果一切都隻為了重演前世的悲劇,那麽這冥冥中的天意又何必讓她經曆這三世的曆練?
林黛玉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出來吩咐紫鵑、雪雁和晴雯,隻說她歇下了,不許任何人來打擾,於是放下了簾子,回到屋裏的床榻上躺了下來,閉上眼睛,默念“悼紅軒”三字。
她決心再去檢視那些書稿,看看其中可有遺漏的地方,從中找出元春之死和賈府抄家的線索。另外,還有那些紅色小字和黑色小字,也許可以給她提供一些訊息。
林黛玉來到悼紅軒,先撿那書稿看了一回,隻見上麵提到元春的僅有寥寥幾張,線索也極少,她便拿起筆挽著袖子沾了沾墨,在一張空白紙上寫下了“元春”二字,隨後屏息以待:
“且說元春自選了鳳藻宮後,聖眷隆重,身體發福,每日起居勞乏,時發痰疾……痰塞口涎,不能言語。”
“《一捧雪》伏賈家之敗,《乞巧》伏元妃之死。”
黛玉看了又看,心底卻不禁生疑起來:但凡大家世族,豈有不知養身延福之道的?那大姐姐自幼也在老太太身前養著,又蒙帝後看重,自然是更加謹慎養身修持,才有望長久為皇帝皇後所眷顧。一因聖眷隆寵就胡吃海塞,以至於身體發福到了痰迷心竅無藥可醫的地步,實在是太過荒謬了。
至於《一捧雪》,戲中情節講的是因為一件稀世古董引發的災禍,恰與賈赦強買古扇相對;但《乞巧》寫的是楊貴妃與唐明皇之事,身份相對,個中情節卻依舊讓人迷惑。
黛玉再看下去,隻見又有小字出來:
“元春判詞:榴花開處照宮闈,榴花寓意多子多福,暗示元妃有孕;虎兕相逢大夢歸,兕是犀牛,虎與犀牛都是凶獸,暗喻元春很可能卷入了宮廷惡鬥之中。隻有榴花而未結子,可能是說元春死於難產。”
“元春畫上的宮既諧音‘宮廷’,也可能隱喻戰事。‘望家鄉路遠山高’一句,暗示元妃可能死於宮外,而且死得極慘。”
“文中幾處以楊貴妃暗喻元春,比如薛寶釵以楊國忠來諷刺寶玉,省親時元春點的《乞巧》,可能都預示著元春的死法與楊貴妃一樣。”
……
黛玉默默沉思,隻見多數的觀點是說元春並非病逝,而是很可能在宮中遭遇了凶險,細細想來,隻怕這凶險與賈府等人的作為大有幹係。再回想這賈家東西兩府的主子們,還真是一個賽一個的不靠譜。
寧國府的賈珍先有了“爬灰”,逼死兒媳的傳言,榮國府的王熙鳳的手裏已經有了兩條人命。外有忠順王府虎視眈眈,內有賈赦、賈璉、王夫人和鳳姐拚命折騰,整個賈家的形勢非常凶險。隻要元春那裏出了事,賈家必然要獲罪的。黛玉想到這裏,心情更加沉重,她擱下筆掩上了門,還回到自己的房間。
這時候外麵突然一片聲地嚷起來,漸漸地朝這邊來了。黛玉本想休息一會兒,一聽這聲音就知道是睡不成了,於是起來對著鏡子理了理鬢發,掀簾子出來看個究竟。那些聲音還沒到門口,就有個小丫頭一臉喜色地跑了過來,向黛玉這邊說道:“林姑娘,宮裏送來了做好的郡主服飾,老太太吩咐給您送過來了。”
黛玉一見這小丫頭的笑臉,先前的思慮愁悶也被衝淡了許多,向紫鵑說道:“難為她特特跑過來告訴我一聲,抓些賞錢給她吧!”紫鵑笑著回屋抓了兩大把銅錢,用帕子包著遞給了來報信的小丫頭。那小丫頭高興得眉開眼笑,自去外麵和小夥伴們炫耀去了,這時,外麵那些人也到了黛玉的門前,紫鵑、雪雁、晴雯三個丫頭都出來招呼著,隻見兩個宮女一人捧著裙袍襯帶,一人捧著郡主的發冠首飾過來,王夫人、李紈陪著親自在前麵引路,身後簇擁著一大群丫頭婆子,外圍還有趙姨娘在踮著腳看熱鬧。
黛玉不敢怠慢連忙迎了上來,才要拜謝,那宮女連忙扶住說道:“貴妃娘娘有令,郡主不必多禮,月初進宮相見之時,再去拜謝皇後娘娘恩典不遲。”黛玉順勢起身,邀請兩位宮女進屋,那兩人也不推辭,徑自捧著服飾進了房間,然後說道:“請諸位親眷都暫且退下吧,隻留貼身服侍的人便好。”
外麵的眾人一聽,都退下去了,卻沒有走遠,隻在外圍等著。黛玉就點了雪雁、紫鵑二人留在屋裏侍候。放下了簾子,那兩位宮女便逐件向紫鵑、雪雁二人講述衣服如何穿,如何整理,如何佩戴配飾,首飾如何戴,進宮那天飲食要注意哪些,妝容要注意什麽。
紫鵑和雪雁都大氣也不敢出,一句一句地記在了心裏,那兩位宮女又考校了她們幾句,見回答的一句不錯這才放心。隨後又親自演示了一番,替黛玉換衣,梳妝,整理壓裙角的玉佩,身上帶的荷包,樣樣都一絲不苟地做完了全套,才重新為黛玉換上家常衣服,改回了平常裝扮。
林黛玉知道這兩位宮女必然是臨出宮前得到了元春的囑咐,所以才事無巨細地一一交代,於是令紫鵑取來兩張銀票,親自放在了荷包裏送了過去。那兩名宮女先是推辭不受,隻說是受了元春的囑托來的,推辭了幾番才收了起來,道謝之後便告辭回去。
黛玉親自送她們到了門口,外麵又有王夫人等人陪著,周瑞家的等婆子們一直把宮女送出了二門,看著坐上了宮裏的車去了才重新回來。黛玉回了屋裏,暗想元春在宮裏的處境如何,還需得親自過去看了才知道,細細思索了一回,不知不覺已經夜幕降臨,賈母那邊派人來傳晚飯了。
吃過晚飯,依舊是和薛寶釵、迎春等人說笑一回才各自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