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東這邊說著自己的觀點,魏總監則低聲的向幾位保險公司的領導解釋著一些專業術語。
2007年,中國信貸領域還不像後世那麽的精彩紛呈,在那個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都沒有興起的年代,諸如p2p網貸,互聯網小貸,消費金融貸,現金貸,各種助貸等等,尚且處於空白領域。
即便是信用卡的審批,當時的監管也比較嚴格,更別說其他信用消費了。普通人對次級貸款這東西,就更是沒有概念,更何況是次級房貸市場。
美國的次貸市場卻是泛濫的,那幾位在華爾街工作過的金融專家,自然對於美國的次貸市場比較熟悉,然而保險公司的幾位領導,對此卻頂多是知道一個皮毛。
李衛東很清楚,要拿到十五億美金的融資,關鍵還是得看這幾位領導的態度,於是李衛東決定,幹脆從源頭講起。
“諸位領導,我還是從頭說一說,美國即將爆發的這一場金融危機吧,這事情還得從貸款買房說起……”李衛東清了清嗓子,開始侃侃而談起來:
“老百姓買房錢不夠,便將買的房子做抵押,從銀行按揭貸款,這個各位明白,不用過多解釋。
雖然房貸的回報率很客觀,辦個三十年的貸款所還的利息可能比本金還要高,但是房貸的回報周期實在是太長了,一個房貸動輒二三十年才能還清貸款。
美國的銀行覺得三十年太長,我隻爭朝夕!於是在六十年代的時候,一個叫劉易斯的經濟學家,發明了一種名叫抵押支持證券的東西,簡稱mbs。
這種mbs就是將客戶的貸款打包變成證券,用低於按揭利率,但高於本金的價格賣出,以後購房者所償還的本息,都歸債券持有者所有。等於是債券認購者間接的把錢借給了購房者。因此mbs也被稱之為房貸債券。
簡單的說,這種mbs讓銀行由出錢的一方,變成了二道販子,銀行將有錢人的錢借給購房者買房,將還款風險專家給債券持有者的同時,還從中吃了一波利差。
而且通過出售mbs,銀行可以快速的回籠資金,然後再將回籠的資金貸給購房者,再打包mbs賣出去回籠資金,然後再貸款,以此周而複始。
因此有了mbs以後,銀行受理的房貸就像是滾雪球,越滾越大,理論上是可以無限製的滾下去,而這個過程中銀行也能不斷的賺取利差。
也正是mbs,將美國的房地產行業,從資本化帶入了證券化,這一創舉給美國的銀行業帶來了空前的繁榮,但是卻給美國的金融業埋下了隱患,這個隱患就是未來所發生的次貸危機。”
隋主任馬上跟風說道;“是啊,這個mbs對於銀行業而言,真的是好東西,我之前還在銀行的時候,就跟團出國考察過這個mbs。但是考慮到其中的金融風險,咱們國家還沒有這東西。”
“我記得前兩年國內好像出台了一個試點辦法吧”有一位領導開口問道。
“2005年的時候是出台了一個《信用資產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但最終是雷聲大雨點小,畢竟信貸在咱們國家,規模還比較小,具體應用也不成熟,不可能邁這麽大的步子。”隋主任還開口答道。
亞洲的mbs是亞洲金融危機以後才逐漸開始發展的,最早引入mbs的是港島,隨後韓國、日本、泰國等國也開始在mbs領域的嚐試。
中國的金融市場比較保守,監管也更加嚴格,直到2015年的時候,央行和銀監會才發布了《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資產支持證券信息披露指引(試行)》。
到了2020年,全國mbs的發行量也隻有4243億人民幣,而當年光是公積金貸款就發放了1.3萬億,對比同時期近五十萬億的房地產貸款餘額,還不到百分之一。
對於銀行業而言,回籠百分之一的資金,隻是毛毛雨而已,都不夠付一年期定期利息的。
但是作為金融機構,肯定是很希望國家開放mbs的,這東西完全就是白賺利差,國內的金融機構去美國參觀,看到人家的mbs,早就饞哭了。
之前說話的那位領導接著說道:“李董事長,美國的mbs,我們是有所了解的,不過這個跟你所說的次貸危機有什麽關係”
“次級貸款也是貸款,一樣可以做成mbs出售的,隻不過這種mbs的風險要大得多!”李衛東微微一笑接著說道:
“我們都知道,美國人習慣了超前消費,寅吃卯糧,今天花明天的錢,因此刷信用卡是美國人日常生活方式,而這個過程中自然會產生很多的信用比較差的人。
比如我還信用卡稍微遲了一些,信用就會降低,再比如我每一期隻還最低額度,雖然不會降低信用評級,但銀行也不會給我提高評級,我就貸不到更多的錢。
另外像是一些經常失業的人,收入不穩定的人,甚至是根本沒有收入的人,這些人的信用評級也不會很高,他們的還債能力較低,所以被定義為次級信用貸款者,隻能去申請次級貸款。
次級信用貸款者買房,隻能去申請次級抵押貸款,這種貸款利率雖然高,但是風險也很大,貸款者隨時都會有斷供的風險。
由於最近幾年美國房價一直在上漲,使得很多美國人願意去投資房地產,同時也正是因為房價不斷上漲,銀行也樂於發放次級房貸。
反正房價是漲的,哪怕是貸款者還不起錢,銀行把房子收走然後賣掉,也能把貸款拿回來,說不定還能賺上一筆。
如果房價一直在上漲的話,那麽大家都有得賺,但是如果房價下跌的話,發放出去的次級貸款就收不回來了,最終便成了一筆壞賬。”
“放貸總是有風險的嘛,隻要風險在可控製的範圍之內,應該沒有什麽問題。更何況次級貸款的收益本來就高,可以彌補風險帶來的損失。”有人馬上說道。
李衛東則開口說道:“我前不久剛剛去了一趟美國,當時美國次級貸款市場的斷供率已經超過了5%,現在肯定更高。我認為5%的斷供率,已經達到了風險可控的底線了。
哥哥好坑美國的房屋貸款跟咱們可不一樣,他們的銀行是沒有追索權的,這會增加房貸的斷供率。現在美國次級貸款的炸彈隨時可能爆炸。”
提到數字,眾人的目光又投向了幾位金融專家。
魏總監率先開口說道:“5%的斷供率,的確是很高的。不過隻要及時出台有效的政策,風險應該還可以控製。”
陳愛思則開口說道:“如果放在金融市場上,這個數字的確挺危險的,膽子大一點的操盤手已經可以在次級房貸市場做空了。”
李衛東心中暗道,這廝不愧是華爾街黑武士,滿腦子都是做空。
克林頓政府上台以後,美國的經濟開始恢複繁榮,房價也一直呈上漲的趨勢,特別是在互聯網泡沫之後,大量的資金全都流入到了房市,使得美國的房地產也出現了一定的泡沫化。
當時在美國買房就跟在中國買房一樣,肯定是穩賺不賠的,因此美國也誕生了很多炒房者。而由於次級貸款的門檻很低,哪怕是一條狗都能貸到款,所以很多炒房者都是使用次級貸款來炒房。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房屋貸款,銀行是沒有追索權的。在美國,還不上款的房奴們也不用承擔無限連帶責任。
舉個例子,你在中國貸款買房,房款加利息是1000萬,你首付300萬,貸款700萬,後來經濟不好,房價下跌了,你的房子隻值500萬了,這個時候你說我不還了。
於是銀行把房子收走了,拍賣500萬,這時候由於你還有700萬的貸款,所以你還會欠銀行200萬,這200萬你是要接著還的。
亞洲國家普遍的都是這種模式,當年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時,很多日本人明知道自己的房子已經不值錢了,但仍然會堅持償還貸款,也是這個原因。
而在美國,同樣的案例,由於銀行沒有追索權,這200萬是不用還給銀行的,算作是銀行自己的損失,房奴不用擔心銀行天天上麽追討。
由於mbs的存在,貸款的風險早已經轉嫁給了mbs的債券持有人,所以實際損失這200萬的,是那些購買了mbs的投資者。
當然你斷供的話,也不是什麽事情沒有,你的個人信用會受到影響,會被銀行拉入黑名單,甚至會被迫申請破產。
但如果你用次級貸款炒房,那麽恭喜你,個人信用這一招對你的影響也不大,反正你本來就屬於信用評級比較低的那一類,跟狗是一個級別的,你總不能指望一條狗有信用吧。
因此用次級貸款炒房的人,也更容易斷供。隻要房價下跌,就會產生大量的斷供潮。
在2006年底的時候,美國次級房貸的斷供率,已經向著5%的開始衝刺了,當時金融領域已經有專家提出預警。然而美國的銀行對此完全熟視無睹,而是繼續的推銷次級貸款。反正最後虧的也是mbs投資者,銀行的傭金是一分錢不少賺。
美國的監管部門對此也熟視無睹,徹底貫徹了自由經濟的那一套,沒有出台任何措施,讓危機的火苗越燒越旺,最終變成熊熊大火,燃燒了全世界的經濟。
……
會議室內,又有人開口說道:“我以前在證監會工作過,也負責過基金方麵的工作。對於某些高收益的投資而言,別說是5%的損失,哪怕是到了10%的損失,也是可以接受的。
更何況房地產市場畢竟不是金融市場,房地產是有實體的,有句話叫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就算貸款人斷供,那房子還在那裏,到時候銀行收走房子,直接拍賣,多少也能回一些本錢吧!
所以我覺得,美國次級房貸雖然出現了比較高的斷供率,但頂多是影響個別的領域,對於整體金融不會產生致命性的影響,更不會產生金融危機。”
李衛東馬上回答道:“如果你用來投資的都是自己的錢,那損失5%乃是10%,都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你用來投資的錢,原本就是借的,以後是要還的,那麽你還虧得起麽?
美國的投資銀行可不會隻拿自己的錢出來房貸,他們都是會采用杠杆的,而且通常是高達20到30倍的杠杆,也就是說他們投入到次貸市場上的錢,幾乎都是借的。
舉個例子,假如一家投資銀行有30億美金,他玩個30倍的杠杆,就能擁有900億美金去投資。
如果他盈利5%,那麽就能獲利45億美金,相當於是他用30億賺到了45億,這可是150%的暴利。
但如果他虧了5%,那麽他就虧掉了45億美金,但是他的本金隻有30億美金,所以最終他還欠了15億的美金。
按照這麽計算的話,用20倍杠杆的,也隻能承受5%的損失,否則就會被清盤,而用30倍杠杆的,隻能承受3.33%的損失。”
那人恍然般的點了點頭,但旁邊一人卻開口說道:“我知道美國的金融體係比較自由,但是20到30倍的杠杆也太過了吧!銀行敢進行這種高保險的操作麽更何況美國對於信貸風險準備金方麵也會有硬性要求吧”
李衛東點了點頭:“確實如此,所以美國人又發明了一種東西,叫信用違約互換,英文簡稱為cds。各位領導對於保險業都比較熟悉,應該對於cds都比較的了解吧投資銀行通過cds,規避了風險問題,自然就可以進行高風險的操作。”
cds是國外債務市場中最常見的信用衍生產品,這種東西就是買賣雙方對於製定信用事件進行風險轉換的一個合約。
打個比方,銀行發放了900億的次級貸款,能賺20%也就是180億,但是銀行擔心貸款收不回來,於是就去找了另外一家金融機構,說我給你30個億的保費,如果有貸款人換不上錢,這錢就由你來賠。這樣銀行不用承擔風險,還白賺150億。
而這家金融機構機會去調查和計算還不上錢的人有多少。經過調查發現,還不上錢的隻有1%,也就是900億的貸款當中,有9億是還不上的。
這麽一算,銀行給我30億保費,我賠9億,還能賺21億,這筆買賣劃算啊!於是金融機構就接下了這筆買賣,形成了一筆cds合同。
當然實際的操作中沒有這麽簡單,因為房貸的期限都是比較長的,銀行買保險也不可能隻買一年,明年就不買了,因此最終形成的cds合同,時限也比較長,十年期、二十年前、三十年期都有。
但是對於美國的金融機構而言,三十年太長,還是得隻爭朝夕!
於是簽下cds的那家金融機構,會將cds合同轉賣。
還是剛才的例子,銀行給我30億保費,但是得合同到期後才能拿到,我是急脾氣,不願意等,就想馬上拿錢,那我就找了另一家金融機構,說我給你25個億,為莪的這份cds合同買一份cds合同。
這相當於是保險公司找另一家保險公司,為自己的承保的保單再買一份保險,真到了要理賠的時候,自己不用掏錢,是另一家保險公司承擔賠付責任。
另一家金融機構一算賬,900億貸款隻有9億還不上,所以25億的保費,我能賺14個億,這筆買賣劃算啊!於是就簽了cds合同。
而第一家金融機構,就這麽一倒手,便賺了5個億。
然而第二家金融機構也覺得,三十年太長,我隻爭朝夕。
於是又去找第三家金融機構簽了一份cds,相當於是給保險的保險,買了一份保險,自己賺了一筆,同時也將賠付風險轉嫁給第三家金融機構。
第三家金融機構也是三十年太長,隻爭朝夕,於是又去找第四家金融機構簽cds,第四家又找第五家,以此類推。
這就像是套娃一樣,最終這第一筆的cds,被套了好多層的娃,而cds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市場。
所以很多經濟學家認為美國gdp虛高,是有道理的,至少美國金融服務業所占據的gdp,是真的有水分的。
就比如cds,本來一份保險,經過金融機構的操作,變成了保險套娃!
相當於是一根骨頭,被每一隻狗都舔一遍,那就是每隻狗都吃了骨頭了。但骨頭還是那根骨頭,並沒有變成兩根骨頭。然而每隻狗舔過這跟骨頭,都計算gdp,這裏麵能沒水分麽!
cds合約的本質跟保險是一樣的,而在場的都是保險公司的人,自然也都知道cds是什麽東西。
於是李衛東沒有解釋cds,而是接著說道:“根據我所搜集到的數據,目前美國的cds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60萬億美金,如果有10%的市場違約,就是6萬億美金!”
6萬億美金這個數字,的確讓在場眾人嚇了一跳。
有人忍不住驚呼道:“6萬億美金的損失,這也太誇張了吧!咱們國家去年的gdp是多少來著好像是2.75萬億美金,6萬億美金相當於是2.2個中國的gdp了!這要是損失掉的話,真得爆發金融危機!”
“也未必!”有人開口說道,說話的正是葉教授。
眾人的目光立刻望向了葉教授,隻聽他開口說道:“我這裏有一個數據,是美聯儲公布的,全美國總資產在三億美金以上的銀行,有兩千多家,而他們的資產總和超過了19萬億美金。
這還隻是有一定規模的銀行,再算上證券公司、保險公司、財務公司。投資公司等等,數量大的難以想象。
6萬億美金對於別的國家而言是天文數字,但是對於整個美國的金融體係而言,6萬億的cds市場違約,雖然會令其大傷元氣,但也不是不能承受的。
依我看來,李董事長的思路很明確,分析也很到位,美國的次貸市場出問題是必然的事情,這一點我很認同李董事長。但是以此來斷定,會發生係統性的金融危機,還是為時過早的!”
“葉教授說的是。但說cds市場的問題,就說有金融危機,的確是還不夠確切。”李衛東微微一笑,接著說道:“但要是加上cdo呢更何況還是一大批評級過高的cdo!”
李衛東的話題回到了之前談到的cdo上。
此時,無論是葉教授,還是那位魏總監,都仿佛想到了些什麽,同時眉頭一皺。
唯獨那個混血兒陳愛思,卻是一副躍躍欲試的表情。
這個華爾街黑武士,又在琢磨做空了。
2007年,中國信貸領域還不像後世那麽的精彩紛呈,在那個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都沒有興起的年代,諸如p2p網貸,互聯網小貸,消費金融貸,現金貸,各種助貸等等,尚且處於空白領域。
即便是信用卡的審批,當時的監管也比較嚴格,更別說其他信用消費了。普通人對次級貸款這東西,就更是沒有概念,更何況是次級房貸市場。
美國的次貸市場卻是泛濫的,那幾位在華爾街工作過的金融專家,自然對於美國的次貸市場比較熟悉,然而保險公司的幾位領導,對此卻頂多是知道一個皮毛。
李衛東很清楚,要拿到十五億美金的融資,關鍵還是得看這幾位領導的態度,於是李衛東決定,幹脆從源頭講起。
“諸位領導,我還是從頭說一說,美國即將爆發的這一場金融危機吧,這事情還得從貸款買房說起……”李衛東清了清嗓子,開始侃侃而談起來:
“老百姓買房錢不夠,便將買的房子做抵押,從銀行按揭貸款,這個各位明白,不用過多解釋。
雖然房貸的回報率很客觀,辦個三十年的貸款所還的利息可能比本金還要高,但是房貸的回報周期實在是太長了,一個房貸動輒二三十年才能還清貸款。
美國的銀行覺得三十年太長,我隻爭朝夕!於是在六十年代的時候,一個叫劉易斯的經濟學家,發明了一種名叫抵押支持證券的東西,簡稱mbs。
這種mbs就是將客戶的貸款打包變成證券,用低於按揭利率,但高於本金的價格賣出,以後購房者所償還的本息,都歸債券持有者所有。等於是債券認購者間接的把錢借給了購房者。因此mbs也被稱之為房貸債券。
簡單的說,這種mbs讓銀行由出錢的一方,變成了二道販子,銀行將有錢人的錢借給購房者買房,將還款風險專家給債券持有者的同時,還從中吃了一波利差。
而且通過出售mbs,銀行可以快速的回籠資金,然後再將回籠的資金貸給購房者,再打包mbs賣出去回籠資金,然後再貸款,以此周而複始。
因此有了mbs以後,銀行受理的房貸就像是滾雪球,越滾越大,理論上是可以無限製的滾下去,而這個過程中銀行也能不斷的賺取利差。
也正是mbs,將美國的房地產行業,從資本化帶入了證券化,這一創舉給美國的銀行業帶來了空前的繁榮,但是卻給美國的金融業埋下了隱患,這個隱患就是未來所發生的次貸危機。”
隋主任馬上跟風說道;“是啊,這個mbs對於銀行業而言,真的是好東西,我之前還在銀行的時候,就跟團出國考察過這個mbs。但是考慮到其中的金融風險,咱們國家還沒有這東西。”
“我記得前兩年國內好像出台了一個試點辦法吧”有一位領導開口問道。
“2005年的時候是出台了一個《信用資產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但最終是雷聲大雨點小,畢竟信貸在咱們國家,規模還比較小,具體應用也不成熟,不可能邁這麽大的步子。”隋主任還開口答道。
亞洲的mbs是亞洲金融危機以後才逐漸開始發展的,最早引入mbs的是港島,隨後韓國、日本、泰國等國也開始在mbs領域的嚐試。
中國的金融市場比較保守,監管也更加嚴格,直到2015年的時候,央行和銀監會才發布了《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資產支持證券信息披露指引(試行)》。
到了2020年,全國mbs的發行量也隻有4243億人民幣,而當年光是公積金貸款就發放了1.3萬億,對比同時期近五十萬億的房地產貸款餘額,還不到百分之一。
對於銀行業而言,回籠百分之一的資金,隻是毛毛雨而已,都不夠付一年期定期利息的。
但是作為金融機構,肯定是很希望國家開放mbs的,這東西完全就是白賺利差,國內的金融機構去美國參觀,看到人家的mbs,早就饞哭了。
之前說話的那位領導接著說道:“李董事長,美國的mbs,我們是有所了解的,不過這個跟你所說的次貸危機有什麽關係”
“次級貸款也是貸款,一樣可以做成mbs出售的,隻不過這種mbs的風險要大得多!”李衛東微微一笑接著說道:
“我們都知道,美國人習慣了超前消費,寅吃卯糧,今天花明天的錢,因此刷信用卡是美國人日常生活方式,而這個過程中自然會產生很多的信用比較差的人。
比如我還信用卡稍微遲了一些,信用就會降低,再比如我每一期隻還最低額度,雖然不會降低信用評級,但銀行也不會給我提高評級,我就貸不到更多的錢。
另外像是一些經常失業的人,收入不穩定的人,甚至是根本沒有收入的人,這些人的信用評級也不會很高,他們的還債能力較低,所以被定義為次級信用貸款者,隻能去申請次級貸款。
次級信用貸款者買房,隻能去申請次級抵押貸款,這種貸款利率雖然高,但是風險也很大,貸款者隨時都會有斷供的風險。
由於最近幾年美國房價一直在上漲,使得很多美國人願意去投資房地產,同時也正是因為房價不斷上漲,銀行也樂於發放次級房貸。
反正房價是漲的,哪怕是貸款者還不起錢,銀行把房子收走然後賣掉,也能把貸款拿回來,說不定還能賺上一筆。
如果房價一直在上漲的話,那麽大家都有得賺,但是如果房價下跌的話,發放出去的次級貸款就收不回來了,最終便成了一筆壞賬。”
“放貸總是有風險的嘛,隻要風險在可控製的範圍之內,應該沒有什麽問題。更何況次級貸款的收益本來就高,可以彌補風險帶來的損失。”有人馬上說道。
李衛東則開口說道:“我前不久剛剛去了一趟美國,當時美國次級貸款市場的斷供率已經超過了5%,現在肯定更高。我認為5%的斷供率,已經達到了風險可控的底線了。
哥哥好坑美國的房屋貸款跟咱們可不一樣,他們的銀行是沒有追索權的,這會增加房貸的斷供率。現在美國次級貸款的炸彈隨時可能爆炸。”
提到數字,眾人的目光又投向了幾位金融專家。
魏總監率先開口說道:“5%的斷供率,的確是很高的。不過隻要及時出台有效的政策,風險應該還可以控製。”
陳愛思則開口說道:“如果放在金融市場上,這個數字的確挺危險的,膽子大一點的操盤手已經可以在次級房貸市場做空了。”
李衛東心中暗道,這廝不愧是華爾街黑武士,滿腦子都是做空。
克林頓政府上台以後,美國的經濟開始恢複繁榮,房價也一直呈上漲的趨勢,特別是在互聯網泡沫之後,大量的資金全都流入到了房市,使得美國的房地產也出現了一定的泡沫化。
當時在美國買房就跟在中國買房一樣,肯定是穩賺不賠的,因此美國也誕生了很多炒房者。而由於次級貸款的門檻很低,哪怕是一條狗都能貸到款,所以很多炒房者都是使用次級貸款來炒房。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房屋貸款,銀行是沒有追索權的。在美國,還不上款的房奴們也不用承擔無限連帶責任。
舉個例子,你在中國貸款買房,房款加利息是1000萬,你首付300萬,貸款700萬,後來經濟不好,房價下跌了,你的房子隻值500萬了,這個時候你說我不還了。
於是銀行把房子收走了,拍賣500萬,這時候由於你還有700萬的貸款,所以你還會欠銀行200萬,這200萬你是要接著還的。
亞洲國家普遍的都是這種模式,當年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時,很多日本人明知道自己的房子已經不值錢了,但仍然會堅持償還貸款,也是這個原因。
而在美國,同樣的案例,由於銀行沒有追索權,這200萬是不用還給銀行的,算作是銀行自己的損失,房奴不用擔心銀行天天上麽追討。
由於mbs的存在,貸款的風險早已經轉嫁給了mbs的債券持有人,所以實際損失這200萬的,是那些購買了mbs的投資者。
當然你斷供的話,也不是什麽事情沒有,你的個人信用會受到影響,會被銀行拉入黑名單,甚至會被迫申請破產。
但如果你用次級貸款炒房,那麽恭喜你,個人信用這一招對你的影響也不大,反正你本來就屬於信用評級比較低的那一類,跟狗是一個級別的,你總不能指望一條狗有信用吧。
因此用次級貸款炒房的人,也更容易斷供。隻要房價下跌,就會產生大量的斷供潮。
在2006年底的時候,美國次級房貸的斷供率,已經向著5%的開始衝刺了,當時金融領域已經有專家提出預警。然而美國的銀行對此完全熟視無睹,而是繼續的推銷次級貸款。反正最後虧的也是mbs投資者,銀行的傭金是一分錢不少賺。
美國的監管部門對此也熟視無睹,徹底貫徹了自由經濟的那一套,沒有出台任何措施,讓危機的火苗越燒越旺,最終變成熊熊大火,燃燒了全世界的經濟。
……
會議室內,又有人開口說道:“我以前在證監會工作過,也負責過基金方麵的工作。對於某些高收益的投資而言,別說是5%的損失,哪怕是到了10%的損失,也是可以接受的。
更何況房地產市場畢竟不是金融市場,房地產是有實體的,有句話叫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就算貸款人斷供,那房子還在那裏,到時候銀行收走房子,直接拍賣,多少也能回一些本錢吧!
所以我覺得,美國次級房貸雖然出現了比較高的斷供率,但頂多是影響個別的領域,對於整體金融不會產生致命性的影響,更不會產生金融危機。”
李衛東馬上回答道:“如果你用來投資的都是自己的錢,那損失5%乃是10%,都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你用來投資的錢,原本就是借的,以後是要還的,那麽你還虧得起麽?
美國的投資銀行可不會隻拿自己的錢出來房貸,他們都是會采用杠杆的,而且通常是高達20到30倍的杠杆,也就是說他們投入到次貸市場上的錢,幾乎都是借的。
舉個例子,假如一家投資銀行有30億美金,他玩個30倍的杠杆,就能擁有900億美金去投資。
如果他盈利5%,那麽就能獲利45億美金,相當於是他用30億賺到了45億,這可是150%的暴利。
但如果他虧了5%,那麽他就虧掉了45億美金,但是他的本金隻有30億美金,所以最終他還欠了15億的美金。
按照這麽計算的話,用20倍杠杆的,也隻能承受5%的損失,否則就會被清盤,而用30倍杠杆的,隻能承受3.33%的損失。”
那人恍然般的點了點頭,但旁邊一人卻開口說道:“我知道美國的金融體係比較自由,但是20到30倍的杠杆也太過了吧!銀行敢進行這種高保險的操作麽更何況美國對於信貸風險準備金方麵也會有硬性要求吧”
李衛東點了點頭:“確實如此,所以美國人又發明了一種東西,叫信用違約互換,英文簡稱為cds。各位領導對於保險業都比較熟悉,應該對於cds都比較的了解吧投資銀行通過cds,規避了風險問題,自然就可以進行高風險的操作。”
cds是國外債務市場中最常見的信用衍生產品,這種東西就是買賣雙方對於製定信用事件進行風險轉換的一個合約。
打個比方,銀行發放了900億的次級貸款,能賺20%也就是180億,但是銀行擔心貸款收不回來,於是就去找了另外一家金融機構,說我給你30個億的保費,如果有貸款人換不上錢,這錢就由你來賠。這樣銀行不用承擔風險,還白賺150億。
而這家金融機構機會去調查和計算還不上錢的人有多少。經過調查發現,還不上錢的隻有1%,也就是900億的貸款當中,有9億是還不上的。
這麽一算,銀行給我30億保費,我賠9億,還能賺21億,這筆買賣劃算啊!於是金融機構就接下了這筆買賣,形成了一筆cds合同。
當然實際的操作中沒有這麽簡單,因為房貸的期限都是比較長的,銀行買保險也不可能隻買一年,明年就不買了,因此最終形成的cds合同,時限也比較長,十年期、二十年前、三十年期都有。
但是對於美國的金融機構而言,三十年太長,還是得隻爭朝夕!
於是簽下cds的那家金融機構,會將cds合同轉賣。
還是剛才的例子,銀行給我30億保費,但是得合同到期後才能拿到,我是急脾氣,不願意等,就想馬上拿錢,那我就找了另一家金融機構,說我給你25個億,為莪的這份cds合同買一份cds合同。
這相當於是保險公司找另一家保險公司,為自己的承保的保單再買一份保險,真到了要理賠的時候,自己不用掏錢,是另一家保險公司承擔賠付責任。
另一家金融機構一算賬,900億貸款隻有9億還不上,所以25億的保費,我能賺14個億,這筆買賣劃算啊!於是就簽了cds合同。
而第一家金融機構,就這麽一倒手,便賺了5個億。
然而第二家金融機構也覺得,三十年太長,我隻爭朝夕。
於是又去找第三家金融機構簽了一份cds,相當於是給保險的保險,買了一份保險,自己賺了一筆,同時也將賠付風險轉嫁給第三家金融機構。
第三家金融機構也是三十年太長,隻爭朝夕,於是又去找第四家金融機構簽cds,第四家又找第五家,以此類推。
這就像是套娃一樣,最終這第一筆的cds,被套了好多層的娃,而cds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市場。
所以很多經濟學家認為美國gdp虛高,是有道理的,至少美國金融服務業所占據的gdp,是真的有水分的。
就比如cds,本來一份保險,經過金融機構的操作,變成了保險套娃!
相當於是一根骨頭,被每一隻狗都舔一遍,那就是每隻狗都吃了骨頭了。但骨頭還是那根骨頭,並沒有變成兩根骨頭。然而每隻狗舔過這跟骨頭,都計算gdp,這裏麵能沒水分麽!
cds合約的本質跟保險是一樣的,而在場的都是保險公司的人,自然也都知道cds是什麽東西。
於是李衛東沒有解釋cds,而是接著說道:“根據我所搜集到的數據,目前美國的cds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60萬億美金,如果有10%的市場違約,就是6萬億美金!”
6萬億美金這個數字,的確讓在場眾人嚇了一跳。
有人忍不住驚呼道:“6萬億美金的損失,這也太誇張了吧!咱們國家去年的gdp是多少來著好像是2.75萬億美金,6萬億美金相當於是2.2個中國的gdp了!這要是損失掉的話,真得爆發金融危機!”
“也未必!”有人開口說道,說話的正是葉教授。
眾人的目光立刻望向了葉教授,隻聽他開口說道:“我這裏有一個數據,是美聯儲公布的,全美國總資產在三億美金以上的銀行,有兩千多家,而他們的資產總和超過了19萬億美金。
這還隻是有一定規模的銀行,再算上證券公司、保險公司、財務公司。投資公司等等,數量大的難以想象。
6萬億美金對於別的國家而言是天文數字,但是對於整個美國的金融體係而言,6萬億的cds市場違約,雖然會令其大傷元氣,但也不是不能承受的。
依我看來,李董事長的思路很明確,分析也很到位,美國的次貸市場出問題是必然的事情,這一點我很認同李董事長。但是以此來斷定,會發生係統性的金融危機,還是為時過早的!”
“葉教授說的是。但說cds市場的問題,就說有金融危機,的確是還不夠確切。”李衛東微微一笑,接著說道:“但要是加上cdo呢更何況還是一大批評級過高的cdo!”
李衛東的話題回到了之前談到的cdo上。
此時,無論是葉教授,還是那位魏總監,都仿佛想到了些什麽,同時眉頭一皺。
唯獨那個混血兒陳愛思,卻是一副躍躍欲試的表情。
這個華爾街黑武士,又在琢磨做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