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聰明人
尋龍迷蹤卷一華山驚變 作者:唐家太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可是這勝利對於姚廣孝而言,意味著什麽呢?
當初,燕王朱棣領軍最後出征之際,姚廣孝曾經對他說道:“南京城破之日,方孝孺必定不肯歸降的,希望殿下不要殺他,這樣會滅了天下讀書人的種子。”
朱棣當時滿口答應。
這個被姚廣孝稱為“天下讀書人的種子”,給予如此之高評價的方孝孺,是何許人也?
方孝孺,從小便被人稱為小韓愈,“讀書日盈寸”。後來又跟隨明初的名儒,住持編修《元史》和教授太子朱標的宋濂學習,成為其門下諸多門人之中最為出類拔萃的一個,開始名揚天下。
太祖朱元璋曾經召見他,對太子朱標說道這時可以一直任用到老的人才,但是他認為眼下並非重用方孝孺的時機,因而禮送其回家。
方孝孺的父親本是一名清廉的官員,後來因為明初著名的“空印案”而被無辜牽連處死,方孝孺也被捕到京,然而太祖朱元璋在案卷上看到他的名字,便額外開恩,施放了他。
太祖皇帝一直以來都以嚴刑苛法而著稱,如此法外施恩,隻怕也是難得一見的了。
一直到了太祖皇帝駕崩,建文帝登基之後,便按照太祖當年遺訓,開始召他入朝,委以重任。不但讓他住持修撰《太祖實錄》等重要典籍,還讓他參與政事。
未幾,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朝廷出兵征討的詔書便是出自於方孝孺之手。後來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朱棣曾經數度想要與建文帝議和,建文帝猶豫不決,都是方孝孺堅決反對,從中阻止。
他甚至還曾經獻策,利用當時燕王世子朱高熾與弟弟朱高煦之間的不和,挑撥離間,從中分化他們,幸而比及時識破,未能成功。此事也令得朱棣對他暗中深恨之。
如此一介腐儒,為什麽姚廣孝卻要竭力保全他呢?
果然,南京城破,建文帝敗亡,方孝孺堅決不肯降服,當天便被抓進了獄中。
可是朱棣畢竟應允了姚廣孝,加上方孝孺傳遍天下的盛名,他終於還是決定要再給方孝孺一個機會。
於是他召方孝孺上殿,要他起草自己即位的詔書,想要以此來堵住天下儒生們的悠悠眾口,可是方孝孺卻堅決不肯,還當殿痛斥朱棣,指責他篡位稱帝的狼子野心,弄得朱棣火冒三丈,惱羞成怒。
一怒之下,朱棣下令將方孝孺車裂而死,並且誅其十族。
如此一來,他不但對姚廣孝食了言,而且在外人看來,從此他們二人之間的關係,也產生了不可避免的裂痕。
永樂二年,朱棣拜當時還叫道衍和尚的姚廣孝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複姓為姚,並且賜名廣孝。他每次與姚廣孝談話,都稱呼他為“少師”,從不直呼其名,持禮甚恭。
之後,他下詔讓姚廣孝蓄發還俗,以便他不再是出家人的身份,可以更加委以重任。卻不料,被姚廣孝拒絕了。
而後,朱棣又賜給姚廣孝豪華的府邸,還有眾多的黃金美女,想用這些世俗的榮華
富貴來打動他,可是姚廣孝卻全部無一接受。
時至今日,他仍然居住在寺廟之中,嚴守戒律,隻是在上朝議事的時候才換上朝服,一退朝就立即又換上自己黑色的僧衣,因此被人戲稱為“黑衣宰相”。
在許多人眼裏,姚廣孝如此的做法,多少是在與朱棣賭氣,對他當初食言殺害方孝孺而懷有忿忿之心。
然而,對於太子朱高熾而言,卻並不這麽看。
姚廣孝所作的這一切,恰恰正是他的精明之處。
他與朱棣相交多年,精心輔佐,豈會不知道朱棣的為人?像方孝孺這樣寧折不彎的性格,和他在天下儒生士子中的聲望,朱棣既然不能用之,又豈能容他留在世上?
當初姚廣孝之所以出言為方孝孺求得朱棣的一語承諾,果真是想要保全方孝孺的性命嗎?
朱棣畢竟是太祖朱元璋的兒子,也是諸王之中性格最像其父的一位。
當年太祖皇帝創立大明天下,登基之後沒有多久,便雷厲風行,接連處理的幾件大案,位重如胡惟庸,年長如李善長,功高如藍玉等等,最後都是什麽樣的下場?幾件大案牽涉其中而死的那些官吏,又有多少?
有人說,這是太祖皇帝高瞻遠矚,在為今後布局。
這些人都是位高權重,功高震主,而且黨朋遍及朝野。太祖皇帝唯恐自己百年之後,太子朱標難以震懾駕馭他們,因此提前為他清除道路,剪除這些隱患。
此言不無道理,不過說到底,還是無論如何高的功勞,怎樣重的權位,也不可以有絲毫威脅到皇權的至高無上。
所以無論你姚廣孝在靖難之役中有如何高的功勞,終究還是一介臣子,還是朱棣手中的一枚棋子,絕不允許有他難以操控的局麵。
你越是功高,越是算無遺策,也就越是危險。當皇帝把能夠賞賜給你的一切都賞賜給了你,已經賞無可賞的時候,也就是你到了盡頭的時候。
所以姚廣孝一定要出世,一定要保住自己出家人的身份,隻有這樣,才能表明他對於世俗的榮華富貴,對於名利地位,毫無野心,對於皇權也就沒有了威脅。
然而要違抗朱棣的詔令,拒絕還俗,就必須要有一個理由,否則便實在說不過去了。而方孝孺的事情,卻正好是一個最佳的借口。
出家人也畢竟還是一個人,也難免會有情緒,難免會有脾氣,於是抗旨不尊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起來。
這樣才是真正的聰明人,朱高熾想。
就像是隆平侯張信,當初若無他的告密,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隻怕根本就沒有機會起兵,發動靖難之役了,更別提後來北麵稱孤,登基為帝了。
立下如此大功,他卻在朱棣登基之後,一麵將其女兒嫁入皇家,成為了皇親國戚,一麵又利用這樣的身份侵吞些田產,謀點私利,幹些雞鳴狗盜的行徑。
但是於有私之處顯無私,恰恰是他的這些行徑,卻令得朱棣對他放了心,認為他鼠目寸光,隻貪圖這些蠅頭
小利,胸無大誌,自然也不會對皇權有什麽威脅了。
對於像這樣的聰明人,朱高熾一向是非常佩服的,不過同時,他也有些敬而遠之。太聰明的人,通常都難以為人所駕馭,何況他現在還隻是一個地位並沒有那麽穩固的太子。
所幸的是,在他與漢王朱高煦的這場爭鬥之中,這些聰明人一直是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絕不卷入其中,否則的話,他們也就不能被稱之為聰明人了。
尤其是姚廣孝,把自己撇的尤其幹淨。
朱棣對他十分的敬重,他的一句話對於太子之爭,自然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連解縉這樣的人也對朱棣說出了“好皇孫”這樣的話,可是姚廣孝從始至終就始終對於此事一言不發,不置一詞,對於朱棣的詢問幹脆以沉默相對,弄得朱棣毫無辦法,沒有一點脾氣。
可是如今的形勢卻略有不同了。
前一陣子,自己的兒子,解縉口中的“好皇孫”朱瞻基到了出閣就學的年紀,朱棣指定讓姚廣孝來為其說書講學,指導他學習。
原本,朱高熾以為姚廣孝又會像以前一樣,托詞拒絕,置身事外的。可是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並沒有推辭,而是一口就答應了。
隻怕這件事會令朱棣自己都感覺到驚訝的吧,然而姚廣孝卻依舊是我行我素,每天準時前來為朱瞻基講書教學,毫不在意他人的議論。
或許,這會不會是他在表明一種立場,表示他已經開始轉而支持自己了呢?
朱高熾有些吃不準,可是他又禁不住會這麽想。
至少,現在自己那位兄弟,漢王朱高煦的心中,應該對於此事是絕對不會感到開心的。
到了今天,更是發生了另外一件令朱高熾感到意外的事情,那便是朝中有名的“老狐狸”蹇義竟然主動登門拜訪了,而且開口就是要求見正在為兒子朱瞻基講書的姚廣孝。
他竟然毫不避嫌的跑到太子東宮來找姚廣孝,這說明他已經別無選擇了,除了這裏他根本就見不到姚廣孝本人,姚廣孝一定是在有意無意的躲著他和其他人。
究竟他要找姚廣孝商談的,姚廣孝在躲避的會是什麽事情呢?
朱高熾感覺到很好奇,很想知道,可是偏偏又感到實在是不方便問出口來。
他這裏還在沉思著,一直坐在下首的蹇義卻有些坐不住了,開口問道:“臣剛才所請求見少師一事,不知殿下可否允準?是否有什麽不方便之處?”
朱高熾被他一句話猛的提醒,趕緊說道:“方便,哪有什麽不方便的?”
他抬頭看了看天色,說道:“這個時辰少師應該也給皇孫授課快要結束了,蹇大人還請稍坐片刻,本宮這就差人去請少師過來相見。”
蹇義深深一揖到地,說道:“如此便有勞殿下了。”
看著他那如釋重負的表情,太子朱高熾忍不住感覺到更加的好奇了,他找姚廣孝要商議的一定是大事,天大的事情。
他想。
當初,燕王朱棣領軍最後出征之際,姚廣孝曾經對他說道:“南京城破之日,方孝孺必定不肯歸降的,希望殿下不要殺他,這樣會滅了天下讀書人的種子。”
朱棣當時滿口答應。
這個被姚廣孝稱為“天下讀書人的種子”,給予如此之高評價的方孝孺,是何許人也?
方孝孺,從小便被人稱為小韓愈,“讀書日盈寸”。後來又跟隨明初的名儒,住持編修《元史》和教授太子朱標的宋濂學習,成為其門下諸多門人之中最為出類拔萃的一個,開始名揚天下。
太祖朱元璋曾經召見他,對太子朱標說道這時可以一直任用到老的人才,但是他認為眼下並非重用方孝孺的時機,因而禮送其回家。
方孝孺的父親本是一名清廉的官員,後來因為明初著名的“空印案”而被無辜牽連處死,方孝孺也被捕到京,然而太祖朱元璋在案卷上看到他的名字,便額外開恩,施放了他。
太祖皇帝一直以來都以嚴刑苛法而著稱,如此法外施恩,隻怕也是難得一見的了。
一直到了太祖皇帝駕崩,建文帝登基之後,便按照太祖當年遺訓,開始召他入朝,委以重任。不但讓他住持修撰《太祖實錄》等重要典籍,還讓他參與政事。
未幾,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朝廷出兵征討的詔書便是出自於方孝孺之手。後來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朱棣曾經數度想要與建文帝議和,建文帝猶豫不決,都是方孝孺堅決反對,從中阻止。
他甚至還曾經獻策,利用當時燕王世子朱高熾與弟弟朱高煦之間的不和,挑撥離間,從中分化他們,幸而比及時識破,未能成功。此事也令得朱棣對他暗中深恨之。
如此一介腐儒,為什麽姚廣孝卻要竭力保全他呢?
果然,南京城破,建文帝敗亡,方孝孺堅決不肯降服,當天便被抓進了獄中。
可是朱棣畢竟應允了姚廣孝,加上方孝孺傳遍天下的盛名,他終於還是決定要再給方孝孺一個機會。
於是他召方孝孺上殿,要他起草自己即位的詔書,想要以此來堵住天下儒生們的悠悠眾口,可是方孝孺卻堅決不肯,還當殿痛斥朱棣,指責他篡位稱帝的狼子野心,弄得朱棣火冒三丈,惱羞成怒。
一怒之下,朱棣下令將方孝孺車裂而死,並且誅其十族。
如此一來,他不但對姚廣孝食了言,而且在外人看來,從此他們二人之間的關係,也產生了不可避免的裂痕。
永樂二年,朱棣拜當時還叫道衍和尚的姚廣孝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複姓為姚,並且賜名廣孝。他每次與姚廣孝談話,都稱呼他為“少師”,從不直呼其名,持禮甚恭。
之後,他下詔讓姚廣孝蓄發還俗,以便他不再是出家人的身份,可以更加委以重任。卻不料,被姚廣孝拒絕了。
而後,朱棣又賜給姚廣孝豪華的府邸,還有眾多的黃金美女,想用這些世俗的榮華
富貴來打動他,可是姚廣孝卻全部無一接受。
時至今日,他仍然居住在寺廟之中,嚴守戒律,隻是在上朝議事的時候才換上朝服,一退朝就立即又換上自己黑色的僧衣,因此被人戲稱為“黑衣宰相”。
在許多人眼裏,姚廣孝如此的做法,多少是在與朱棣賭氣,對他當初食言殺害方孝孺而懷有忿忿之心。
然而,對於太子朱高熾而言,卻並不這麽看。
姚廣孝所作的這一切,恰恰正是他的精明之處。
他與朱棣相交多年,精心輔佐,豈會不知道朱棣的為人?像方孝孺這樣寧折不彎的性格,和他在天下儒生士子中的聲望,朱棣既然不能用之,又豈能容他留在世上?
當初姚廣孝之所以出言為方孝孺求得朱棣的一語承諾,果真是想要保全方孝孺的性命嗎?
朱棣畢竟是太祖朱元璋的兒子,也是諸王之中性格最像其父的一位。
當年太祖皇帝創立大明天下,登基之後沒有多久,便雷厲風行,接連處理的幾件大案,位重如胡惟庸,年長如李善長,功高如藍玉等等,最後都是什麽樣的下場?幾件大案牽涉其中而死的那些官吏,又有多少?
有人說,這是太祖皇帝高瞻遠矚,在為今後布局。
這些人都是位高權重,功高震主,而且黨朋遍及朝野。太祖皇帝唯恐自己百年之後,太子朱標難以震懾駕馭他們,因此提前為他清除道路,剪除這些隱患。
此言不無道理,不過說到底,還是無論如何高的功勞,怎樣重的權位,也不可以有絲毫威脅到皇權的至高無上。
所以無論你姚廣孝在靖難之役中有如何高的功勞,終究還是一介臣子,還是朱棣手中的一枚棋子,絕不允許有他難以操控的局麵。
你越是功高,越是算無遺策,也就越是危險。當皇帝把能夠賞賜給你的一切都賞賜給了你,已經賞無可賞的時候,也就是你到了盡頭的時候。
所以姚廣孝一定要出世,一定要保住自己出家人的身份,隻有這樣,才能表明他對於世俗的榮華富貴,對於名利地位,毫無野心,對於皇權也就沒有了威脅。
然而要違抗朱棣的詔令,拒絕還俗,就必須要有一個理由,否則便實在說不過去了。而方孝孺的事情,卻正好是一個最佳的借口。
出家人也畢竟還是一個人,也難免會有情緒,難免會有脾氣,於是抗旨不尊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起來。
這樣才是真正的聰明人,朱高熾想。
就像是隆平侯張信,當初若無他的告密,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隻怕根本就沒有機會起兵,發動靖難之役了,更別提後來北麵稱孤,登基為帝了。
立下如此大功,他卻在朱棣登基之後,一麵將其女兒嫁入皇家,成為了皇親國戚,一麵又利用這樣的身份侵吞些田產,謀點私利,幹些雞鳴狗盜的行徑。
但是於有私之處顯無私,恰恰是他的這些行徑,卻令得朱棣對他放了心,認為他鼠目寸光,隻貪圖這些蠅頭
小利,胸無大誌,自然也不會對皇權有什麽威脅了。
對於像這樣的聰明人,朱高熾一向是非常佩服的,不過同時,他也有些敬而遠之。太聰明的人,通常都難以為人所駕馭,何況他現在還隻是一個地位並沒有那麽穩固的太子。
所幸的是,在他與漢王朱高煦的這場爭鬥之中,這些聰明人一直是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絕不卷入其中,否則的話,他們也就不能被稱之為聰明人了。
尤其是姚廣孝,把自己撇的尤其幹淨。
朱棣對他十分的敬重,他的一句話對於太子之爭,自然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連解縉這樣的人也對朱棣說出了“好皇孫”這樣的話,可是姚廣孝從始至終就始終對於此事一言不發,不置一詞,對於朱棣的詢問幹脆以沉默相對,弄得朱棣毫無辦法,沒有一點脾氣。
可是如今的形勢卻略有不同了。
前一陣子,自己的兒子,解縉口中的“好皇孫”朱瞻基到了出閣就學的年紀,朱棣指定讓姚廣孝來為其說書講學,指導他學習。
原本,朱高熾以為姚廣孝又會像以前一樣,托詞拒絕,置身事外的。可是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並沒有推辭,而是一口就答應了。
隻怕這件事會令朱棣自己都感覺到驚訝的吧,然而姚廣孝卻依舊是我行我素,每天準時前來為朱瞻基講書教學,毫不在意他人的議論。
或許,這會不會是他在表明一種立場,表示他已經開始轉而支持自己了呢?
朱高熾有些吃不準,可是他又禁不住會這麽想。
至少,現在自己那位兄弟,漢王朱高煦的心中,應該對於此事是絕對不會感到開心的。
到了今天,更是發生了另外一件令朱高熾感到意外的事情,那便是朝中有名的“老狐狸”蹇義竟然主動登門拜訪了,而且開口就是要求見正在為兒子朱瞻基講書的姚廣孝。
他竟然毫不避嫌的跑到太子東宮來找姚廣孝,這說明他已經別無選擇了,除了這裏他根本就見不到姚廣孝本人,姚廣孝一定是在有意無意的躲著他和其他人。
究竟他要找姚廣孝商談的,姚廣孝在躲避的會是什麽事情呢?
朱高熾感覺到很好奇,很想知道,可是偏偏又感到實在是不方便問出口來。
他這裏還在沉思著,一直坐在下首的蹇義卻有些坐不住了,開口問道:“臣剛才所請求見少師一事,不知殿下可否允準?是否有什麽不方便之處?”
朱高熾被他一句話猛的提醒,趕緊說道:“方便,哪有什麽不方便的?”
他抬頭看了看天色,說道:“這個時辰少師應該也給皇孫授課快要結束了,蹇大人還請稍坐片刻,本宮這就差人去請少師過來相見。”
蹇義深深一揖到地,說道:“如此便有勞殿下了。”
看著他那如釋重負的表情,太子朱高熾忍不住感覺到更加的好奇了,他找姚廣孝要商議的一定是大事,天大的事情。
他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