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房間時,屋內的燈亮著。
進門一看,賈詡捧著一卷竹簡在燈下閱讀。他抬頭看過來,笑道:“估量殿下當返來,便在此等候。”
劉辛言笑道:“正有事要請教文和公。”
他於是把想法說出來,賈詡似乎毫不驚訝,卻問了個聽起來不相幹的問題,“殿下怎麽看今上東遷?”
劉辛言並沒有想過這問題,獻帝東遷是曆史上著名的大事件,他一直都潛意識地認為是必然發生的。
而且,史書也對此時的形勢有評“天子都長安,天下斷絕”。
要重建國家秩序,就有必要離開長安東歸,正因如此,獻帝對返回雒陽是非常堅定的。
曆史上,東遷的結果,是曹操迎劉協到許昌。曹操借助皇帝的威勢,逐漸發展壯大,並改變了天下的勢力分布。
劉辛言想了一會兒,才道:“當初董卓西遷,因其自西北來,欲借助地勢。今紛亂四起,皇帝留關中,偏離中原,政令難以達天下。於皇帝而言,遷回雒陽是上策,但恐難以達成。”
“殿下以為楊奉、董承之輩,難敵李傕、郭汜?”
“非也。我相信皇帝可以入關,這隻是時間問題。但他想都於雒陽,卻是太難。當年東都焚毀,氣數大傷,人氣已散,非幾年可以恢複。天下之都,應隨人望。”
賈詡目光閃亮,追問道:“殿下以為,當今人望何在?”
劉辛言道:“袁本初聚河北人望,曹孟德聚中原人望,劉景升聚荊楚人望,此三者可修繕其治所,為新都所在。”
賈詡拈須讚道:“此三人確為當世英雄。”
劉辛言道:“隻能說是一時之選吧。其實,這三人裏,隻有袁本初羽翼已豐。另外,淮南袁公路、徐州劉玄德、涼州馬壽成,皆氣象不凡。隻是徐州、涼州或東或西,難聚人望,袁術雖有地利,但其人狂愚驕豪,非治亂之主。”
賈詡輕輕鼓掌道:“殿下之才,老身佩服不已。如今才知,董卓何以急切迫害,其心中必懼!”
劉辛言苦笑搖頭。
賈詡又道:“如此,殿下以為今上或可北至鄴城?”
“此等可能最大!但袁紹、劉表等皆桀逆放恣之輩,恐無意親近皇帝。一旦皇帝入關,急趨願為助力的必然是曹孟德,如此陳留、許縣、陽翟皆可能為新都。”
“殿下以為,長安不宜為都?”
“我沒有。”劉辛言急忙道:“隻是就事論事。其實最適宜定都處,本就應該在天下的中心雒陽。雒陽既毀,次選便是長安、鄴城和江陵。如許縣等地,隻可能是臨時之都。我不提長安,因皇帝已決定東遷。”
賈詡麵上笑容一現即斂,正色道:“殿下來訪段將軍,應是想借兵。此意我看得出,段忠明也看得出。老身想知道,若殿下借得軍卒,救出今上,將遷都何處?”
劉辛言行禮道:“我自信能看明局勢,但卻沒有對策,請文和公教我!”
“老身有三策。上策趁李、郭、楊、董等諸軍混戰時,拾取漁翁之利,擊殺李傕、郭汜,回駐長安。以此為基,東守潼關,西定涼州。益州險塞,沃野千裏,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今君郎公已故,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殿下本是帝王之身,又是今上兄長,當初關東群雄討董卓,皆稱為殿下報仇。殿下之信義著於四海,人望負於天下,若定雍、涼、益三州之地,雄視關中;待天下有變,殿下親率大軍出關,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不知中策為何?”
“中策仍要出兵,待救出今上後,不與李傕軍等戀戰,北上遷都河內,取並州之地,與冀州、幽州對峙,爭奪河北人望。並州素有精兵,日後亦有機會安定河北,再思南下。”
不等劉辛言再問,賈詡繼續道:“下策則可等今上脫困,經過華陰時,隨其東歸;入關後主導行程,不去雒陽,而取穰城,得南陽之地。曹孟德與劉景升或願留之以為屏障,不以急迫攻之。等待時機,或入荊州,或入揚州,再圖後事。此三策,殿下如何擇之?”
劉辛言避席拱手謝道:“文和公之言,頓開茅塞,使我如撥雲霧而睹青天。我願選擇上策,勸皇帝回都長安,如戰事不諧,則取中策入並州。下策不必再提。”
賈詡聞言,頷首而笑。
劉辛言道:“願公不棄鄙淺,助我成事,必當拱聽明誨。”
賈詡道:“老身既還印綬,便欲安養家人。懶於應世,不能奉命。”
劉辛言道:“賈公不出,如蒼生何!”說罷,一躬到底,不言不起。
賈詡急忙避開,歎息道:“殿下既不相棄,願效犬馬之勞。”
劉辛言大喜,抓住賈詡的衣袖,隻是歡笑,由衷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的記憶裏,有不少玩三國遊戲的痕跡,招募武將是十分困難,更何況在自己一無兵馬,二無地盤的情況下。他悄悄查看賈詡的氣運,那塊幻化的數據模版顯示如下:
賈詡,字文和,人類男性;
健康:生命(100%),精力(71%),體力(78%);
身份:劉辛言部屬,忠誠81;
職業:學者(2/6),策士(6/6),武將(5/10);
能力:統率88,武力48,智力97,政治85;
特技:商才,名士,收集,口才,攻城,冷靜,軍師,鬼謀;
寶物:無;
……
賈詡道:“殿下既已有決計,事不宜遲,今日便點齊人馬,前往新豐。”
劉辛言道:“隻是不知段將軍心意。”
“殿下勿憂,老身願去遊說。”
劉辛言表示感謝,賈詡笑道:“老身從長安來此,知今上隨鑾甚眾,弘農王妃亦在其間。殿下不日便可與王妃重逢。”
“什麽?弘農……王妃……可是唐姬?”
劉辛言努力調出記憶,隻想出這個名號,史書上“劉辯”死的早,並沒有來得及冊立後妃,隻記載了唐姬這唯一的姬妾,而她也沒有留下全名。
賈詡歎道:“正是唐姬。昔日殿下遭厄,唐姬歸潁川,其父會稽太守瑁欲嫁之,姬誓不許。及李傕破長安,劫掠關東,得姬,欲妻之,固不聽,而終不自明。老身得知此事,稟報今上。帝感愴,迎姬置園中。使侍中持節,拜為弘農王妃。”
進門一看,賈詡捧著一卷竹簡在燈下閱讀。他抬頭看過來,笑道:“估量殿下當返來,便在此等候。”
劉辛言笑道:“正有事要請教文和公。”
他於是把想法說出來,賈詡似乎毫不驚訝,卻問了個聽起來不相幹的問題,“殿下怎麽看今上東遷?”
劉辛言並沒有想過這問題,獻帝東遷是曆史上著名的大事件,他一直都潛意識地認為是必然發生的。
而且,史書也對此時的形勢有評“天子都長安,天下斷絕”。
要重建國家秩序,就有必要離開長安東歸,正因如此,獻帝對返回雒陽是非常堅定的。
曆史上,東遷的結果,是曹操迎劉協到許昌。曹操借助皇帝的威勢,逐漸發展壯大,並改變了天下的勢力分布。
劉辛言想了一會兒,才道:“當初董卓西遷,因其自西北來,欲借助地勢。今紛亂四起,皇帝留關中,偏離中原,政令難以達天下。於皇帝而言,遷回雒陽是上策,但恐難以達成。”
“殿下以為楊奉、董承之輩,難敵李傕、郭汜?”
“非也。我相信皇帝可以入關,這隻是時間問題。但他想都於雒陽,卻是太難。當年東都焚毀,氣數大傷,人氣已散,非幾年可以恢複。天下之都,應隨人望。”
賈詡目光閃亮,追問道:“殿下以為,當今人望何在?”
劉辛言道:“袁本初聚河北人望,曹孟德聚中原人望,劉景升聚荊楚人望,此三者可修繕其治所,為新都所在。”
賈詡拈須讚道:“此三人確為當世英雄。”
劉辛言道:“隻能說是一時之選吧。其實,這三人裏,隻有袁本初羽翼已豐。另外,淮南袁公路、徐州劉玄德、涼州馬壽成,皆氣象不凡。隻是徐州、涼州或東或西,難聚人望,袁術雖有地利,但其人狂愚驕豪,非治亂之主。”
賈詡輕輕鼓掌道:“殿下之才,老身佩服不已。如今才知,董卓何以急切迫害,其心中必懼!”
劉辛言苦笑搖頭。
賈詡又道:“如此,殿下以為今上或可北至鄴城?”
“此等可能最大!但袁紹、劉表等皆桀逆放恣之輩,恐無意親近皇帝。一旦皇帝入關,急趨願為助力的必然是曹孟德,如此陳留、許縣、陽翟皆可能為新都。”
“殿下以為,長安不宜為都?”
“我沒有。”劉辛言急忙道:“隻是就事論事。其實最適宜定都處,本就應該在天下的中心雒陽。雒陽既毀,次選便是長安、鄴城和江陵。如許縣等地,隻可能是臨時之都。我不提長安,因皇帝已決定東遷。”
賈詡麵上笑容一現即斂,正色道:“殿下來訪段將軍,應是想借兵。此意我看得出,段忠明也看得出。老身想知道,若殿下借得軍卒,救出今上,將遷都何處?”
劉辛言行禮道:“我自信能看明局勢,但卻沒有對策,請文和公教我!”
“老身有三策。上策趁李、郭、楊、董等諸軍混戰時,拾取漁翁之利,擊殺李傕、郭汜,回駐長安。以此為基,東守潼關,西定涼州。益州險塞,沃野千裏,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今君郎公已故,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殿下本是帝王之身,又是今上兄長,當初關東群雄討董卓,皆稱為殿下報仇。殿下之信義著於四海,人望負於天下,若定雍、涼、益三州之地,雄視關中;待天下有變,殿下親率大軍出關,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不知中策為何?”
“中策仍要出兵,待救出今上後,不與李傕軍等戀戰,北上遷都河內,取並州之地,與冀州、幽州對峙,爭奪河北人望。並州素有精兵,日後亦有機會安定河北,再思南下。”
不等劉辛言再問,賈詡繼續道:“下策則可等今上脫困,經過華陰時,隨其東歸;入關後主導行程,不去雒陽,而取穰城,得南陽之地。曹孟德與劉景升或願留之以為屏障,不以急迫攻之。等待時機,或入荊州,或入揚州,再圖後事。此三策,殿下如何擇之?”
劉辛言避席拱手謝道:“文和公之言,頓開茅塞,使我如撥雲霧而睹青天。我願選擇上策,勸皇帝回都長安,如戰事不諧,則取中策入並州。下策不必再提。”
賈詡聞言,頷首而笑。
劉辛言道:“願公不棄鄙淺,助我成事,必當拱聽明誨。”
賈詡道:“老身既還印綬,便欲安養家人。懶於應世,不能奉命。”
劉辛言道:“賈公不出,如蒼生何!”說罷,一躬到底,不言不起。
賈詡急忙避開,歎息道:“殿下既不相棄,願效犬馬之勞。”
劉辛言大喜,抓住賈詡的衣袖,隻是歡笑,由衷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的記憶裏,有不少玩三國遊戲的痕跡,招募武將是十分困難,更何況在自己一無兵馬,二無地盤的情況下。他悄悄查看賈詡的氣運,那塊幻化的數據模版顯示如下:
賈詡,字文和,人類男性;
健康:生命(100%),精力(71%),體力(78%);
身份:劉辛言部屬,忠誠81;
職業:學者(2/6),策士(6/6),武將(5/10);
能力:統率88,武力48,智力97,政治85;
特技:商才,名士,收集,口才,攻城,冷靜,軍師,鬼謀;
寶物:無;
……
賈詡道:“殿下既已有決計,事不宜遲,今日便點齊人馬,前往新豐。”
劉辛言道:“隻是不知段將軍心意。”
“殿下勿憂,老身願去遊說。”
劉辛言表示感謝,賈詡笑道:“老身從長安來此,知今上隨鑾甚眾,弘農王妃亦在其間。殿下不日便可與王妃重逢。”
“什麽?弘農……王妃……可是唐姬?”
劉辛言努力調出記憶,隻想出這個名號,史書上“劉辯”死的早,並沒有來得及冊立後妃,隻記載了唐姬這唯一的姬妾,而她也沒有留下全名。
賈詡歎道:“正是唐姬。昔日殿下遭厄,唐姬歸潁川,其父會稽太守瑁欲嫁之,姬誓不許。及李傕破長安,劫掠關東,得姬,欲妻之,固不聽,而終不自明。老身得知此事,稟報今上。帝感愴,迎姬置園中。使侍中持節,拜為弘農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