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麵的時候,方長和這年輕人聊了許久。
年輕人的名字叫謝嘉平,他從事腳夫這個行當有些年頭了,對於兩府之間的路途,年輕人已經像他父親一樣熟練。
謝嘉平也繼承了父親謝廣安的習慣,每次從龍安府回懷鳳府的時候,總要在這虎橋鎮停留住宿,並吃上一兩頓羊肉麵。若是妻兒想吃伏虎餅,他也會順路從虎橋鎮帶上幾個回家。
不過,謝嘉平也拓展了新業務。
“原本隻有龍安府和懷鳳府這種大城之間,才有雇我捎貨的人,如今山裏林溪村產的藥材越賣越好,帶動的虎橋鎮也繁盛起來,虎橋鎮越來越大,如今經常有從虎橋鎮開始或者到虎橋鎮的捎貨生意。”
謝嘉平的收入,比當年的謝廣安要多上一些,所以他吃麵是多加個煎蛋的。吃飽喝足,他拽過旁邊的扁擔,輕輕用力便擔在了肩上,而後朝方長道別,才離開鎮子順著官道向西遠去。
方長也會賬起身,準備繼續出行。
當年在虎橋鎮看到的孩童,紛紛已長大,速度快的已經當了爺爺,也不知道下次再來,這裏又會是什麽景象。
當然,對於他來說,這些世事罔替,便如日升日落一般,是天下不停在發生,也會繼續下去的事情。滾滾黃塵中,喜怒哀樂、生老病死,都是天地間運轉的一環,也是自然的角落和本身。
…………
方長離了虎橋鎮後,並未繼續向前走,而是轉身向東。
虎橋鎮在林溪村相鄰的官道處往西麵一段距離,所以方長這樣行走,又重新經過了林溪村,不過他未停留,隻用普通路人的速度,緩緩向東麵走。
旁邊就是雲中山,山坡上木植濃密,大多數地方難以穿行。
不過還是有小路通進山裏,雖然多數小路上都荒蕪少人行走,倒是山神廟附近有條寬闊的路,還有行人進出。更有人在三叉路口處擺了個小攤,賣些茶水和粗硬點心,還有香燭。
路人在這裏買水食解渴餓時候,攤主便會慫恿他們上山去拜一下山神,求個庇佑保行路平安,倒是總有人被說動,買下香燭進山祭拜。
裏麵章山神的廟宇香火很是興旺,還有幾戶人家在此落戶,包括新近回雲中山的的胡雲夫婦。不過這裏還沒有統一的名字,周圍各地的人們說起這兒,還是會稱呼這裏為“山神廟”。或許再過些年,這裏會有個正式些的名字,叫某某村或者某某鎮。
方長順著官道一直向東,在天色堪堪暗下去的時候,進了龍安府。
這裏是府城,城池規模很大,不過天長日久,裏麵的建築已經有些擁擠。方長找到這城裏最大的酒樓,名叫“和順居”的,點了桌餐食吃光,而後在酒樓旁尋了家客棧住了一宿。
他並未在龍安府府城多停留,第二天便啟程,繼續上路。
除了龍安府城的東門,方長選了條微微偏北的路。這周邊的地勢平坦,片片豐腴的農田之間,路網密雜、交通繁盛,他甚至還見到條河上,有人撐著小船載人在腳下的橋柱間穿過。
隱居了十餘年後,方長的心態更加平和。
這次下山他沒有再像之前那樣全速趕路,而是用普通人行路的速度緩緩地走。路上和路邊,對他來說全是風景,不論是山石田土,還是過往的行人車馬,方長都饒有興趣地觀察或聆聽,樂在其中。
如今的天下很是太平,便是兩界融合這種事情,都因為時間太緩慢而不必著急,畢竟應對方案已經算走上了正軌。
傍晚時分,周圍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但路邊有座小土地廟,雖然舊但並不破,至少屋頂和窗戶都完好,中間的土地像也能看出些當初的色彩。已經發白的供桌上麵,殘餘著香燭的灰燼。
外麵天氣看起來要下雨,於是不少行人都朝這裏來,借這裏的屋舍躲避一下。
<a id="wzsy" href="http://m.xiashuba.com">下書吧</a>
其實這路邊小廟的條件對於行人們來說,已經算得上豪華,畢竟方長當年走南闖北見的多了。很多時候,人們趕路中途遇到夜晚,都是在路邊尋找避風處升起火來,待一宿就算,頭頂更是不會有什麽遮擋,若是遇上大雨,隻能自認倒楣。
有人尋來個舊火盆,從外麵費力搜尋了些柴禾點燃,跳躍的火光不僅能夠照明,也能讓大家的心安靜下來休息的更舒服些。隻是柴禾並不好尋找,畢竟對於天下百姓們來說,燃料是排在日常生活中最先一位的東西,“柴米油鹽醬醋茶”,甚至排在米之前。
方長隨著大家一起走進廟裏,他尋了個角落坐下。
不少人進來後,都先朝著供桌上的神像拜兩拜,然後才進屋,有條件的還會拿出點零碎東西供在神像前麵——當然,沒什麽用。
不過方長能夠清晰感覺到,這處的土地,其實早就在偷偷地護佑著廟裏的人。在他的視野中,供桌上麵的土地神像,甚至都有些發出光芒來。這裏的土地法力修為很不錯,畢竟坐擁如許大一個廟宇,還緊挨著官道。
方長記得,自己見過最為寒酸的神祇,其廟宇不過是在山壁上掏出來的,大小隻有一兩尺的神龕,同樣,荒郊野外的山神土地也很常見。
他並未打擾這裏的土地,而是默默坐在牆角處,觀察這些人們的言行。
轟隆隆——
外麵下起了雨,有風吹進來,讓火盆裏跳躍的光芒一陣顫動。
眾人很安靜,默默聽著外麵的風雨,便是交談也很小聲。大家輪流換位置,用火盆烘烤帶的幹糧充饑。
旁邊有個學子模樣的人,見方長氣質後頗感親近,於是上來小聲搭茬:“這位大哥是去哪裏做什麽的?”
方長笑道:“我啊,是去尋找有緣人的。”
聽了這話,此學子眉頭一挑,也笑起來:“哦?此言倒是頗有古風,不知道我算不算有緣人?”
略微端詳了下,方長也說道:“當然算有緣人,畢竟千裏迢迢能在此風雨之夜相遇於這小廟,還能聊天,自然是十分有緣了。”
年輕人的名字叫謝嘉平,他從事腳夫這個行當有些年頭了,對於兩府之間的路途,年輕人已經像他父親一樣熟練。
謝嘉平也繼承了父親謝廣安的習慣,每次從龍安府回懷鳳府的時候,總要在這虎橋鎮停留住宿,並吃上一兩頓羊肉麵。若是妻兒想吃伏虎餅,他也會順路從虎橋鎮帶上幾個回家。
不過,謝嘉平也拓展了新業務。
“原本隻有龍安府和懷鳳府這種大城之間,才有雇我捎貨的人,如今山裏林溪村產的藥材越賣越好,帶動的虎橋鎮也繁盛起來,虎橋鎮越來越大,如今經常有從虎橋鎮開始或者到虎橋鎮的捎貨生意。”
謝嘉平的收入,比當年的謝廣安要多上一些,所以他吃麵是多加個煎蛋的。吃飽喝足,他拽過旁邊的扁擔,輕輕用力便擔在了肩上,而後朝方長道別,才離開鎮子順著官道向西遠去。
方長也會賬起身,準備繼續出行。
當年在虎橋鎮看到的孩童,紛紛已長大,速度快的已經當了爺爺,也不知道下次再來,這裏又會是什麽景象。
當然,對於他來說,這些世事罔替,便如日升日落一般,是天下不停在發生,也會繼續下去的事情。滾滾黃塵中,喜怒哀樂、生老病死,都是天地間運轉的一環,也是自然的角落和本身。
…………
方長離了虎橋鎮後,並未繼續向前走,而是轉身向東。
虎橋鎮在林溪村相鄰的官道處往西麵一段距離,所以方長這樣行走,又重新經過了林溪村,不過他未停留,隻用普通路人的速度,緩緩向東麵走。
旁邊就是雲中山,山坡上木植濃密,大多數地方難以穿行。
不過還是有小路通進山裏,雖然多數小路上都荒蕪少人行走,倒是山神廟附近有條寬闊的路,還有行人進出。更有人在三叉路口處擺了個小攤,賣些茶水和粗硬點心,還有香燭。
路人在這裏買水食解渴餓時候,攤主便會慫恿他們上山去拜一下山神,求個庇佑保行路平安,倒是總有人被說動,買下香燭進山祭拜。
裏麵章山神的廟宇香火很是興旺,還有幾戶人家在此落戶,包括新近回雲中山的的胡雲夫婦。不過這裏還沒有統一的名字,周圍各地的人們說起這兒,還是會稱呼這裏為“山神廟”。或許再過些年,這裏會有個正式些的名字,叫某某村或者某某鎮。
方長順著官道一直向東,在天色堪堪暗下去的時候,進了龍安府。
這裏是府城,城池規模很大,不過天長日久,裏麵的建築已經有些擁擠。方長找到這城裏最大的酒樓,名叫“和順居”的,點了桌餐食吃光,而後在酒樓旁尋了家客棧住了一宿。
他並未在龍安府府城多停留,第二天便啟程,繼續上路。
除了龍安府城的東門,方長選了條微微偏北的路。這周邊的地勢平坦,片片豐腴的農田之間,路網密雜、交通繁盛,他甚至還見到條河上,有人撐著小船載人在腳下的橋柱間穿過。
隱居了十餘年後,方長的心態更加平和。
這次下山他沒有再像之前那樣全速趕路,而是用普通人行路的速度緩緩地走。路上和路邊,對他來說全是風景,不論是山石田土,還是過往的行人車馬,方長都饒有興趣地觀察或聆聽,樂在其中。
如今的天下很是太平,便是兩界融合這種事情,都因為時間太緩慢而不必著急,畢竟應對方案已經算走上了正軌。
傍晚時分,周圍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但路邊有座小土地廟,雖然舊但並不破,至少屋頂和窗戶都完好,中間的土地像也能看出些當初的色彩。已經發白的供桌上麵,殘餘著香燭的灰燼。
外麵天氣看起來要下雨,於是不少行人都朝這裏來,借這裏的屋舍躲避一下。
<a id="wzsy" href="http://m.xiashuba.com">下書吧</a>
其實這路邊小廟的條件對於行人們來說,已經算得上豪華,畢竟方長當年走南闖北見的多了。很多時候,人們趕路中途遇到夜晚,都是在路邊尋找避風處升起火來,待一宿就算,頭頂更是不會有什麽遮擋,若是遇上大雨,隻能自認倒楣。
有人尋來個舊火盆,從外麵費力搜尋了些柴禾點燃,跳躍的火光不僅能夠照明,也能讓大家的心安靜下來休息的更舒服些。隻是柴禾並不好尋找,畢竟對於天下百姓們來說,燃料是排在日常生活中最先一位的東西,“柴米油鹽醬醋茶”,甚至排在米之前。
方長隨著大家一起走進廟裏,他尋了個角落坐下。
不少人進來後,都先朝著供桌上的神像拜兩拜,然後才進屋,有條件的還會拿出點零碎東西供在神像前麵——當然,沒什麽用。
不過方長能夠清晰感覺到,這處的土地,其實早就在偷偷地護佑著廟裏的人。在他的視野中,供桌上麵的土地神像,甚至都有些發出光芒來。這裏的土地法力修為很不錯,畢竟坐擁如許大一個廟宇,還緊挨著官道。
方長記得,自己見過最為寒酸的神祇,其廟宇不過是在山壁上掏出來的,大小隻有一兩尺的神龕,同樣,荒郊野外的山神土地也很常見。
他並未打擾這裏的土地,而是默默坐在牆角處,觀察這些人們的言行。
轟隆隆——
外麵下起了雨,有風吹進來,讓火盆裏跳躍的光芒一陣顫動。
眾人很安靜,默默聽著外麵的風雨,便是交談也很小聲。大家輪流換位置,用火盆烘烤帶的幹糧充饑。
旁邊有個學子模樣的人,見方長氣質後頗感親近,於是上來小聲搭茬:“這位大哥是去哪裏做什麽的?”
方長笑道:“我啊,是去尋找有緣人的。”
聽了這話,此學子眉頭一挑,也笑起來:“哦?此言倒是頗有古風,不知道我算不算有緣人?”
略微端詳了下,方長也說道:“當然算有緣人,畢竟千裏迢迢能在此風雨之夜相遇於這小廟,還能聊天,自然是十分有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