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三兄弟義結金蘭,自此之後,陳勇,方明,李猛三人關係就更進了一步。而此次讓李猛斷後,由他把將士們分批送往長安,就更靠譜了。而第二天一早,陳勇便帶上李猛一起前往洛陽城內的商鋪,與老掌櫃交接。這樣的話,以後兩人再單獨聯係,就更安全方便的多了。
李猛送陳勇、方明、陳依然三人,和前往長安的絲綢商隊,一直送出數十裏之遙,才依依灑淚惜別。這一路之上,由於商隊與各個關隘的守軍早有了關係,所以一直都很太平,隻需要繳納一部分過路費,就可以暢通無阻了。
陳勇自然希望這一路都能如此順利,可是事與願違,這日還是又出了些意外。當絲綢商隊來到函穀關外,此函穀關乃是漢函穀關,又稱為“漢關”,為漢武帝元鼎三年所建。它是中國曆史上建置較早的,具有重要軍事作用的雄關要塞之一,也是絲綢之路的第一關!
其名稱中的“函”指匣子,“穀”指山穀,“函穀”的意思,就是以山穀為匣,遏其要衝。漢函穀關北距黃河六十公裏,北依鳳凰山,南側為青龍山,南北兩山對峙。此關城建成之後,南北兩側有高厚城牆延伸山間,形成天然屏障,惟有通過此城門,才可以出入關隘,踏上這絲綢之路。
陳勇等人來到函穀關前,那守關之人乃是國賊董卓之將士也,他們就是靠吃拿卡要來增加其士卒們的日常收入的。董卓在函穀關前曾駐守過兩月有餘,才從函穀關上撤回。也就是說,開始漢獻帝劉協在長安城未央宮時,並沒有董卓相伴,隻是有西涼鐵騎而已。
但是漢獻帝劉協因為無兵無權,空有滿朝文武隨行,卻沒有人膽敢冒死與董卓的西涼鐵騎拚命,救漢獻帝劉協於水火之中。等董卓認為中原內地已亂,各路諸侯已經開始各自為政,相互搏殺之時。他總算是徹底放下心來,才從漢函穀關撤軍,回到長安,準備享清福了。
等董卓回歸長安之時,他故意命令禦史中丞皇甫嵩跪拜迎接,以達到羞辱他的目的。皇甫嵩再有傲骨,也知道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道理。沒有辦法,他為了能夠陪在小皇帝劉協的身邊,想辦法多進一些臣子之義,他隻得當著那麽多士卒官員之麵,向董卓行跪拜大禮,才使得其滿意而歸!
董卓乘坐青蓋金華車,爪畫兩轓,時人號曰“竿摩車”。又封其弟董旻為左將軍,侄子董璜為侍中、中軍校尉,宗族內外成年親信都已盡數入朝為官!當時大漢基業,已被董卓玩弄於股掌之間!
董卓見連皇埔嵩都低下了那高貴的頭顱,向自己行跪拜大禮了,於是就讓公卿大臣依次拜見自己時,都需要下車行跪拜大禮。開始董卓還向蔡邕這些老臣、名士還禮,到了最後,董卓已經懶得回禮了,他已經習慣這種,士人皆在他之下的感覺。
而且到了最後,朝廷中各要職部門的長官,包括如任尚書令王允者,都需要到董卓的太師府內,向其匯報工作,而且每次都要行跪拜大禮。此時的董卓,已經差不多把自己當成了“立皇帝”了!
董卓的幕僚為了討好於他,提出董卓之能可比薑尚薑子牙,在朝中可稱之為“尚父”。董卓向蔡邕求教,蔡邕則勸說董卓需要等到平定叛亂,返回雒陽後才能討論其事,董卓聽之有禮,隻得暫時聽從其言。
離長安城二百五十裏,郿縣其封地別築郿塢,董卓役民夫二十五萬人築之: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長安城的模樣,內蓋宮室,並倉庫屯積二十年糧食,以備不時之需。
董卓在民間選少年美女八百人充實其中,金玉、彩帛、珍珠、瑪瑙堆積不知其數,集天下之奇珍,以供其揮霍。董卓自己都說過:“吾平定關東之後,即已是雄踞天下!即便得到了最後,自己失敗了,被天下群雄圍攻,吾也能守在郿塢,活到終老矣!”
董卓的家屬都居住在郿塢之內。其往來於長安之間,或半月一回,或一月一回,公卿皆候送於橫門之外。董卓常設大帳於道路兩旁,與眾公卿聚眾飲酒,不亦快哉。
一日,董卓從未央宮而出,辭別漢獻帝,出得橫門。那文武百官皆出宮相送,董卓便設宴留其在道路兩旁的大帳之中飲酒。適傳來捷報,說是從北地招安降卒,數百人的隊伍已被送到。
董卓隨即命人於座前,把這些從北地招安而來的數百位降卒,拉到眾文武百官的麵前。董卓命手下人,當著滿朝文武的麵,或斷其手足,或鑿其眼睛,或割其舌頭,或以大鍋活煮之!
這數百人哀號之聲震天,文武百官戰慄失箸,都是驚慌失措。包括蔡邕也沒有了往日的威嚴。董卓則看著這些哀嚎慘死的降卒們,飲食談笑自若!董卓半開玩笑的說道:“蔡中郎,吾這樣,算平定叛亂否?如若不算,來日吾再讓讓送來數千叛軍降卒,當著大家的麵,再來一次可好?”
蔡邕乃知董卓其意,就是為了自己不肯答應其做“尚父”之名,才有了此次平叛之功。而看董卓之意,如若自己不肯答應其“尚父”之名,他會不厭其煩的一而再,再而三的來做平叛之戰功。而此次當著滿朝文武之麵,誅殺這數百人,也隻是開胃菜而已……
蔡邕說道:“董公之才幹,足矣做這‘尚父’之名,不需要再有此戰功來昭顯其能啦!吾已看到,文武百官益矣看到!還請董公不要再做這種震驚天下之事矣!”
董卓哈哈大笑,拂袖而去!自此董卓自號為“尚父”,出入僭天子儀仗,再無人敢出一言,駁其不悅矣。董卓視文武百官如無物,而且隻要是聽說有人有風吹草動,不臣之心,必命人緝拿,設立私刑,好遍擒其黨羽矣!
又一日,董卓於省台大會文武百官,命其列坐兩行。酒至數巡,菜過五味,呂布徑入其內,向董卓耳邊言不數句,似有機密事稟告之。董卓笑道:“原來如此,那麽就當眾擒拿此人,還等什麽呢?”
再看溫侯呂布,已於筵席之上,揪住司空張溫,把他提起拿於堂下。文武百官皆驚失色,誰也想不到,董卓竟然會在這個時候,拿下司空張溫!誰都知道,董卓與張溫有夙願。大家以為董卓命其做上司空一職,就是代表其不計前嫌,給文武百官做個表率,讓大家放心之意,沒想到該來的,終究要來……
不多時,侍從將一紅盤,托張溫頭入獻。那司空張溫顯然是被虐殺,須發直立,怒目而視,再是不甘,也又能如何?此時也已是身首異處,腦袋被獻與董卓麵前!
文武百官已嚇得魂不附體,誰都不知道,下一個受害者會是何人也。董卓笑道:“諸公勿驚,張溫結連袁術,欲圖害我。因使人寄書而來,錯下在吾兒奉先處。故今當眾斬之,公等無故,不必驚畏!吾隻殺與吾作對之人!來來來,大家與吾再痛飲此杯!”
眾文武百官誰也不敢造次,皆是端起酒杯,與董卓遙相碰杯。董卓一飲而盡,眾文武百官也是滿飲此杯中之酒。董卓哈哈大笑道:“諸公今日來吾這裏,自然是不醉不歸!放心吧,吾自會命人,把諸公一一護送而歸的。來來來,繼續與吾痛飲此杯……”
董卓在長安執政期間,毀壞市場交流流通的五銖錢,再加上雒陽及長安兩地的銅人等各種銅製品,用來鑄造小錢。這種小錢製作非常粗糙,甚至沒有輪廓和文字,百姓都不願意使用,最終導致市場紊亂,物價飛漲。
董卓讓司隸校尉劉囂,抓捕“為子不孝,為臣不忠,為吏不清,為弟不順”之人,統統以死刑加沒收全部財產的方式懲辦,結果引發大量的冤假錯案!誰都知道,那裏有不公,那裏自然會有反抗!
也正是因為如此,漢獻帝劉協,才會命令大司馬劉虞之子劉和,接自己的詔書,拿著自己的玉佩,星夜兼程,逃出長安城。劉和夾在這些往來長安的眾商販中,借助董卓回郿塢之時,當天就逃出了長安城。
等到董卓再回長安城,文武百官再聚集之時,得知劉和沒有登朝,自然會派人前往侍中府尋訪於他。才知道劉和已經離開了半月有餘!董卓勃然大怒,命人盡抄侍中府。可是劉和在長安城,一沒有結婚,二沒有子嗣,這抄家禍滅九族之罪,又何從做起?
董卓也隻是在朝堂之上大發雷霆之後,便又轉變了臉色。和顏悅色的說道:“吾乃命劉和回歸中原,請其父大司馬劉虞,前來長安任職。看來是吾老了,都老糊塗了,連這點事都記不住了。來人呐,劉和府邸一如既往,手下仆人照舊!府內開銷,盡出我府,以示吾忠表其行!”
正是因為劉和逃回長安一事,董卓勃然大怒,在長安城內不方便興師動眾,但是在邊關之上,卻開始對往來商販,嚴加管理!那函穀關守將看過絲綢商隊遞來的通關文書,包括利是打賞卻不為所動。那守將宣讀了董“尚父”的最新管理辦法,他看著絲綢商販的車馬,笑著拒絕此次通行。
陳勇心道:“不好,沒想到自己謀劃的這種潛入長安之法,竟然出師不利!究其原因,竟然是大公子劉和逃出長安的後遺症。自己真的是運氣不好,如果此次不行,那麽以後自己想率領兩千親衛,潛入長安,隻能是癡人說夢了。”
陳勇正在為難之際,再看那販賣絲綢的客商,又一次前往函穀關。隻不過這次他是帶著幾人,駕著馬車前往的。陳勇不知何意,隻是遠遠的看著遠方。但見得那客商又與函穀關守將在說些什麽,最後命人從馬車上抬下數次東西,那守將終於不再是麵沉似水的模樣了。
那客商回來,招呼大家趕快跟隨著他,一起急行,穿過了函穀關,來到了董卓軍控製的地盤……
7017k
李猛送陳勇、方明、陳依然三人,和前往長安的絲綢商隊,一直送出數十裏之遙,才依依灑淚惜別。這一路之上,由於商隊與各個關隘的守軍早有了關係,所以一直都很太平,隻需要繳納一部分過路費,就可以暢通無阻了。
陳勇自然希望這一路都能如此順利,可是事與願違,這日還是又出了些意外。當絲綢商隊來到函穀關外,此函穀關乃是漢函穀關,又稱為“漢關”,為漢武帝元鼎三年所建。它是中國曆史上建置較早的,具有重要軍事作用的雄關要塞之一,也是絲綢之路的第一關!
其名稱中的“函”指匣子,“穀”指山穀,“函穀”的意思,就是以山穀為匣,遏其要衝。漢函穀關北距黃河六十公裏,北依鳳凰山,南側為青龍山,南北兩山對峙。此關城建成之後,南北兩側有高厚城牆延伸山間,形成天然屏障,惟有通過此城門,才可以出入關隘,踏上這絲綢之路。
陳勇等人來到函穀關前,那守關之人乃是國賊董卓之將士也,他們就是靠吃拿卡要來增加其士卒們的日常收入的。董卓在函穀關前曾駐守過兩月有餘,才從函穀關上撤回。也就是說,開始漢獻帝劉協在長安城未央宮時,並沒有董卓相伴,隻是有西涼鐵騎而已。
但是漢獻帝劉協因為無兵無權,空有滿朝文武隨行,卻沒有人膽敢冒死與董卓的西涼鐵騎拚命,救漢獻帝劉協於水火之中。等董卓認為中原內地已亂,各路諸侯已經開始各自為政,相互搏殺之時。他總算是徹底放下心來,才從漢函穀關撤軍,回到長安,準備享清福了。
等董卓回歸長安之時,他故意命令禦史中丞皇甫嵩跪拜迎接,以達到羞辱他的目的。皇甫嵩再有傲骨,也知道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道理。沒有辦法,他為了能夠陪在小皇帝劉協的身邊,想辦法多進一些臣子之義,他隻得當著那麽多士卒官員之麵,向董卓行跪拜大禮,才使得其滿意而歸!
董卓乘坐青蓋金華車,爪畫兩轓,時人號曰“竿摩車”。又封其弟董旻為左將軍,侄子董璜為侍中、中軍校尉,宗族內外成年親信都已盡數入朝為官!當時大漢基業,已被董卓玩弄於股掌之間!
董卓見連皇埔嵩都低下了那高貴的頭顱,向自己行跪拜大禮了,於是就讓公卿大臣依次拜見自己時,都需要下車行跪拜大禮。開始董卓還向蔡邕這些老臣、名士還禮,到了最後,董卓已經懶得回禮了,他已經習慣這種,士人皆在他之下的感覺。
而且到了最後,朝廷中各要職部門的長官,包括如任尚書令王允者,都需要到董卓的太師府內,向其匯報工作,而且每次都要行跪拜大禮。此時的董卓,已經差不多把自己當成了“立皇帝”了!
董卓的幕僚為了討好於他,提出董卓之能可比薑尚薑子牙,在朝中可稱之為“尚父”。董卓向蔡邕求教,蔡邕則勸說董卓需要等到平定叛亂,返回雒陽後才能討論其事,董卓聽之有禮,隻得暫時聽從其言。
離長安城二百五十裏,郿縣其封地別築郿塢,董卓役民夫二十五萬人築之: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長安城的模樣,內蓋宮室,並倉庫屯積二十年糧食,以備不時之需。
董卓在民間選少年美女八百人充實其中,金玉、彩帛、珍珠、瑪瑙堆積不知其數,集天下之奇珍,以供其揮霍。董卓自己都說過:“吾平定關東之後,即已是雄踞天下!即便得到了最後,自己失敗了,被天下群雄圍攻,吾也能守在郿塢,活到終老矣!”
董卓的家屬都居住在郿塢之內。其往來於長安之間,或半月一回,或一月一回,公卿皆候送於橫門之外。董卓常設大帳於道路兩旁,與眾公卿聚眾飲酒,不亦快哉。
一日,董卓從未央宮而出,辭別漢獻帝,出得橫門。那文武百官皆出宮相送,董卓便設宴留其在道路兩旁的大帳之中飲酒。適傳來捷報,說是從北地招安降卒,數百人的隊伍已被送到。
董卓隨即命人於座前,把這些從北地招安而來的數百位降卒,拉到眾文武百官的麵前。董卓命手下人,當著滿朝文武的麵,或斷其手足,或鑿其眼睛,或割其舌頭,或以大鍋活煮之!
這數百人哀號之聲震天,文武百官戰慄失箸,都是驚慌失措。包括蔡邕也沒有了往日的威嚴。董卓則看著這些哀嚎慘死的降卒們,飲食談笑自若!董卓半開玩笑的說道:“蔡中郎,吾這樣,算平定叛亂否?如若不算,來日吾再讓讓送來數千叛軍降卒,當著大家的麵,再來一次可好?”
蔡邕乃知董卓其意,就是為了自己不肯答應其做“尚父”之名,才有了此次平叛之功。而看董卓之意,如若自己不肯答應其“尚父”之名,他會不厭其煩的一而再,再而三的來做平叛之戰功。而此次當著滿朝文武之麵,誅殺這數百人,也隻是開胃菜而已……
蔡邕說道:“董公之才幹,足矣做這‘尚父’之名,不需要再有此戰功來昭顯其能啦!吾已看到,文武百官益矣看到!還請董公不要再做這種震驚天下之事矣!”
董卓哈哈大笑,拂袖而去!自此董卓自號為“尚父”,出入僭天子儀仗,再無人敢出一言,駁其不悅矣。董卓視文武百官如無物,而且隻要是聽說有人有風吹草動,不臣之心,必命人緝拿,設立私刑,好遍擒其黨羽矣!
又一日,董卓於省台大會文武百官,命其列坐兩行。酒至數巡,菜過五味,呂布徑入其內,向董卓耳邊言不數句,似有機密事稟告之。董卓笑道:“原來如此,那麽就當眾擒拿此人,還等什麽呢?”
再看溫侯呂布,已於筵席之上,揪住司空張溫,把他提起拿於堂下。文武百官皆驚失色,誰也想不到,董卓竟然會在這個時候,拿下司空張溫!誰都知道,董卓與張溫有夙願。大家以為董卓命其做上司空一職,就是代表其不計前嫌,給文武百官做個表率,讓大家放心之意,沒想到該來的,終究要來……
不多時,侍從將一紅盤,托張溫頭入獻。那司空張溫顯然是被虐殺,須發直立,怒目而視,再是不甘,也又能如何?此時也已是身首異處,腦袋被獻與董卓麵前!
文武百官已嚇得魂不附體,誰都不知道,下一個受害者會是何人也。董卓笑道:“諸公勿驚,張溫結連袁術,欲圖害我。因使人寄書而來,錯下在吾兒奉先處。故今當眾斬之,公等無故,不必驚畏!吾隻殺與吾作對之人!來來來,大家與吾再痛飲此杯!”
眾文武百官誰也不敢造次,皆是端起酒杯,與董卓遙相碰杯。董卓一飲而盡,眾文武百官也是滿飲此杯中之酒。董卓哈哈大笑道:“諸公今日來吾這裏,自然是不醉不歸!放心吧,吾自會命人,把諸公一一護送而歸的。來來來,繼續與吾痛飲此杯……”
董卓在長安執政期間,毀壞市場交流流通的五銖錢,再加上雒陽及長安兩地的銅人等各種銅製品,用來鑄造小錢。這種小錢製作非常粗糙,甚至沒有輪廓和文字,百姓都不願意使用,最終導致市場紊亂,物價飛漲。
董卓讓司隸校尉劉囂,抓捕“為子不孝,為臣不忠,為吏不清,為弟不順”之人,統統以死刑加沒收全部財產的方式懲辦,結果引發大量的冤假錯案!誰都知道,那裏有不公,那裏自然會有反抗!
也正是因為如此,漢獻帝劉協,才會命令大司馬劉虞之子劉和,接自己的詔書,拿著自己的玉佩,星夜兼程,逃出長安城。劉和夾在這些往來長安的眾商販中,借助董卓回郿塢之時,當天就逃出了長安城。
等到董卓再回長安城,文武百官再聚集之時,得知劉和沒有登朝,自然會派人前往侍中府尋訪於他。才知道劉和已經離開了半月有餘!董卓勃然大怒,命人盡抄侍中府。可是劉和在長安城,一沒有結婚,二沒有子嗣,這抄家禍滅九族之罪,又何從做起?
董卓也隻是在朝堂之上大發雷霆之後,便又轉變了臉色。和顏悅色的說道:“吾乃命劉和回歸中原,請其父大司馬劉虞,前來長安任職。看來是吾老了,都老糊塗了,連這點事都記不住了。來人呐,劉和府邸一如既往,手下仆人照舊!府內開銷,盡出我府,以示吾忠表其行!”
正是因為劉和逃回長安一事,董卓勃然大怒,在長安城內不方便興師動眾,但是在邊關之上,卻開始對往來商販,嚴加管理!那函穀關守將看過絲綢商隊遞來的通關文書,包括利是打賞卻不為所動。那守將宣讀了董“尚父”的最新管理辦法,他看著絲綢商販的車馬,笑著拒絕此次通行。
陳勇心道:“不好,沒想到自己謀劃的這種潛入長安之法,竟然出師不利!究其原因,竟然是大公子劉和逃出長安的後遺症。自己真的是運氣不好,如果此次不行,那麽以後自己想率領兩千親衛,潛入長安,隻能是癡人說夢了。”
陳勇正在為難之際,再看那販賣絲綢的客商,又一次前往函穀關。隻不過這次他是帶著幾人,駕著馬車前往的。陳勇不知何意,隻是遠遠的看著遠方。但見得那客商又與函穀關守將在說些什麽,最後命人從馬車上抬下數次東西,那守將終於不再是麵沉似水的模樣了。
那客商回來,招呼大家趕快跟隨著他,一起急行,穿過了函穀關,來到了董卓軍控製的地盤……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