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口中的董太尉正是董卓,董卓父親董君雅在擔任豫州潁川郡輪氏縣尉時,生下了董卓和董旻,所以分別給他們兄弟二人取表字為仲穎、叔穎。</p>
董卓董仲穎,隴西臨洮人,他成長於涼州,自幼好行俠仗義,與羌人首領結交。相傳董卓在家鄉耕種時,一些羌人首領來看望他,董卓就能把家裏的耕牛殺掉款待眾人。羌人首領們非常感動,他們回去後湊了上千頭各種牲畜,贈送給董卓。由此傳言可見,董卓與羌人關係有多好。</p>
漢桓帝末年,董卓被授為羽林郎,跟隨護匈奴中郎將張奐一起討伐漢陽羌人。董卓粗猛有謀,力大無雙,擅長佩戴兩副箭囊,騎馬飛馳時左右射擊,箭法精準。因此其屢建戰功,才官拜郎中。曆任廣武縣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後,因凶殘弑殺,貪贓枉法,而被朝廷免職。</p>
在熹平年間,董卓又被司徒袁隗征為掾吏,成為“四世三公”袁家提拔上來的官員。也因此迅速得到重用,後出任並州刺史、河東郡太守,自然都是由袁家人在背後出過力。</p>
舊主張奐隱居在弘農郡華陰縣,董卓派兄長董擢向其贈送一百匹縑,張奐厭惡董卓為人,拒絕不受。董卓雖心生怨恨,但因張奐深得本地百姓愛戴,弟子達數千人,他再心中不滿,也隻得作罷,不敢出手加害。張奐得以善終,享年七十八歲,武威郡百姓為其立祠,世世祭拜不絕。</p>
</p>
後來董卓又參與了鎮壓黃巾之亂,卻因戰事不利,而被朝廷拿下入獄,差點定為死罪,他自然對大漢天子心生不滿。後因天下大赦而被赦免。</p>
其後又跟隨司空張溫,平定了涼州之亂。在此期間,董卓升至破虜將軍,並且與右扶風鮑鴻一同出擊,大破叛軍,斬首數千級。張溫派出有六路人馬,其中五路人馬,包括周慎都以失敗告終,唯獨董卓的軍隊全員班師,屯兵於右扶風。</p>
由此董卓得到了朝廷的嘉獎,被封為斄鄉侯,封邑一千戶。自此董卓已成為董家最有名望之人,自然會有各路人馬來投。董卓此時已有私心,自然是來者不拒,一概接收,他的親隨更是達到數千人。</p>
中平五年,涼州叛軍重新攻入右扶風,圍攻陳倉縣城。十一月,朝廷拜皇甫嵩為左將軍,督前將軍董卓,各率兩萬人馬前去救援陳倉。董卓急於建功,向皇甫嵩建議應急速進軍,即可一戰成功。</p>
皇甫嵩認為陳倉縣城防備堅固,涼州叛軍必然無法攻克,我軍隻要按兵不動,以逸待勞即可取得全勝。於是並沒有采納董卓的建議,並把此事上報了朝廷。</p>
漢靈帝下詔書征董卓為少府,實乃明升暗降之意,為的是奪其兵權。董卓不肯受命,上書推辭道:“吾下屬的湟中義從、匈奴士兵都來攔住我的車馬,苦求吾不要拋棄他們。吾製止不了他們,隻能留下來寬慰他們,不能離開,還請聖上見諒,如果情況有變動,吾再向朝廷匯報。”</p>
漢靈帝也無可奈何,自然是十分擔憂。中平六年春二月時,涼州叛軍圍攻陳倉縣城達八十餘日不克,疲敝而退。皇甫嵩下令追擊,董卓勸阻,認為“窮寇勿追,歸眾勿迫也。”</p>
皇甫嵩則認為:“叛軍是喪失鬥誌的疲憊之師,而不是歸眾的窮寇也,實乃追而殲之的最好時機。”</p>
隨後皇甫嵩命董卓殿後,則自己親率大軍追擊。此戰一路上連戰連勝,斬叛軍首級萬餘枚,叛軍首領王國逃走後不久,便病死在逃亡的路上了。由此皇甫嵩一戰成名,深得漢靈帝的賞識。董卓因此十分忌恨皇甫嵩,認為是他擋了自己的升遷之路,不肯給自己機會。</p>
此時的漢靈帝已是病入膏肓,時日無多了。因此他再下詔書,拜董卓為並州牧,其屬下軍隊轉交給皇甫嵩,好借機以絕後患。</p>
然董卓隻接受任命,但是卻不肯交出軍權。他上書辯解道:“吾掌兵十年,士卒上下和我關係太好了,都要為我拚死賣命,吾乞求帶上這些士兵前去並州,好一起效力邊垂,盡到自己守邊疆之決心矣”。</p>
皇甫酈勸說叔父皇甫嵩趁機除掉董卓,皇甫嵩不從,隻是將董卓不肯交出兵權之事,據實上奏了朝廷。於是,漢靈帝又再次下詔書責備董卓,董卓自然對皇甫嵩更加怨恨了。</p>
最終董卓不敢再違抗聖命,隻帶走了五千人嫡係軍馬,這些人一起隨他向著並州出發。但是董卓隻是帶兵停留在河東郡,就借故身體有恙,停滯不前了。因為董卓也曾聽聞漢靈帝病重,他要在此間審時度勢,再做定奪。</p>
然而到了四月,漢靈帝駕崩,隨即大將軍何進便實際掌權了。而大將軍何進卻與司隸校尉袁紹合謀,要誅殺當朝宦官。而因皇帝年幼,掌權的何太後卻不肯下詔,於是何進、袁紹便私招董卓領兵進京,以此來逼迫何太後就範。</p>
董卓得知後大喜過望,他立即動身,趕往京師洛陽。同時,董卓上書彈劾中常侍張讓等十位宦官,直柬其罪行,希望當今天子能夠為做主,為天下百姓做主。其實董卓此信,就是為了自己,進京平叛事先找好的借口而已。</p>
可是不久後,大將軍何進卻又反悔了,他便便派諫議大夫種劭,勸阻董卓,令其不要進京。種劭在黽池見到董卓,要求董卓返回河東郡,去討伐流亡匈奴單於於夫羅。董卓堅決不從,繼續上書辯解,並且帶兵繼續挺進,此時已經兵達洛陽了。</p>
迫於董卓進軍的壓力,何太後最終同意下詔罷免宦官。董卓率軍抵達洛陽城外時,種劭出城勞軍時再次要求董卓撤軍,董卓便指使士兵上前威脅種劭。種劭大怒,斥責董卓。董卓自知理虧,便率軍西撤至洛陽城外二十裏處的夕陽亭整頓兵馬。</p>
中平六年八月二十五日,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謀誅諸宦官,然何太後不從。於是,大將軍何進便征召董卓使將兵到京師,並密令董卓上書曰:"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濁亂海內。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臣輒鳴鍾鼓如洛陽,即討讓等。"</p>
大將軍何進準備用董卓的大軍,脅迫何太後同意誅殺了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可是董卓未至,何進卻已經被宦官謀殺了。原來張讓等宦官早就得知是大將軍何進要對自己趕盡殺絕的,於是他們便密謀,要想辦法除去何進,好給自己留一線生機。</p>
可是他們太過不</p>
了解人心了,真正要誅殺他們的人,根本不是屠戶出身,缺謀少斷的大將軍何進,而是一直藏身於大將軍何進身邊的袁紹袁本初也。袁家此時早已名滿天下,“四世三公”的袁家,更是早已桃李滿天下了。</p>
別人有沒有野心不知道,但是身為虎賁中郎將的袁紹,為何還要成為西園八校尉中的中軍校尉呢?原來漢靈帝劉宏,心儀的皇子卻是王美人生的二皇子劉協。漢靈帝欲廢長立幼,但由於自己病重,要宦官小黃門蹇碩幫助劉協繼位,才又設立的西園八校尉。好以此分大將軍何進的軍權,蹇碩自然也因此有欲除去何進來立劉協為帝的野心。</p>
西園八校尉,以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為中軍校尉;屯騎都尉鮑鴻為下軍校尉;議郎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校尉;淳於瓊為佐軍校尉;諫議大夫夏牟為左校尉;曹節女婿馮芳為右校尉。</p>
可惜天公不作美,漢靈帝正在謀劃之時,他卻在四月早亡。精心準備的八位貴族子弟,本來想借助他們的家族勢力為自己的愛子劉協,繼位做為首輔大臣。以他們八人為根基,不管宮內宮外,都有足矣匹敵何氏的勢力。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兵不血刃,就能逐漸削薄何氏的兵權,免除兵戎相見之事。</p>
可是自漢靈帝劉宏死後,這西園八校尉卻各懷異心,沒有他中軍坐鎮,又怎麽可能會全部一心輔佐幼主劉協呢?更何況漢靈帝劉宏心中的想法,也隻告訴了小黃門蹇碩一人。因為在漢靈帝劉協心中,這些人最為可靠的,也隻有身為宦官的蹇碩,才是不二人選!</p>
漢靈帝劉宏心知,隻有小黃門蹇碩不會謀反皇權,在這八人之中,為何要讓蹇碩為上軍校尉?而且還特意告知諸校尉統屬於蹇碩。令小黃門蹇碩總管各軍,直接受命於皇帝劉宏。一時間西園八校尉聲勢浩大,連大將軍何進都要受其命令。</p>
可想而知,當時設定西園八校尉時,漢靈帝劉宏是準備賦予這八人何等重任,又是何等的榮耀?這八人都是聰明人,他們又怎麽不知今後自己的地位?等於這八家的勢力全部凝結在一起,好為劉協所用,也是為了自己的母親董太後做為護身符的。</p>
漢靈帝劉宏的設想是,到時候母後董太後臨朝攝政,代兒子劉協執政天下。用不了幾年,劉協年紀大了,也就順理成章的繼承皇位,不會像自己繼位時,造成那麽多的殺戮,和血雨腥風。</p>
可是在漢靈帝劉宏駕崩後,何氏所生皇子劉辯即位,尊母親何氏為皇太後,並由何氏臨朝攝政。那時候外戚何氏有大將軍何進統領天下兵馬,而自己的西園八校尉,卻隻有禁軍和皇城這些兵馬,又如何與大將軍何進所爭?</p>
何氏臨朝攝政後,董老太後的侄子驃騎將軍董重與何氏的哥哥大將軍何進互爭權力,宦官們依靠董重做為黨援。但是董老太後每次想要幹預國家政事,何氏都會加以阻止,至此婆媳關係徹底決裂!</p>
董老太後又如何受得了這等委屈?她忿恨地責罵道:“你現在氣焰囂張,是依仗你的哥哥何進!我如命令驃騎將軍董重砍下何進的人頭,隻是舉手之勞!到時候看你還如何囂張跋扈!”</p>
董卓董仲穎,隴西臨洮人,他成長於涼州,自幼好行俠仗義,與羌人首領結交。相傳董卓在家鄉耕種時,一些羌人首領來看望他,董卓就能把家裏的耕牛殺掉款待眾人。羌人首領們非常感動,他們回去後湊了上千頭各種牲畜,贈送給董卓。由此傳言可見,董卓與羌人關係有多好。</p>
漢桓帝末年,董卓被授為羽林郎,跟隨護匈奴中郎將張奐一起討伐漢陽羌人。董卓粗猛有謀,力大無雙,擅長佩戴兩副箭囊,騎馬飛馳時左右射擊,箭法精準。因此其屢建戰功,才官拜郎中。曆任廣武縣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後,因凶殘弑殺,貪贓枉法,而被朝廷免職。</p>
在熹平年間,董卓又被司徒袁隗征為掾吏,成為“四世三公”袁家提拔上來的官員。也因此迅速得到重用,後出任並州刺史、河東郡太守,自然都是由袁家人在背後出過力。</p>
舊主張奐隱居在弘農郡華陰縣,董卓派兄長董擢向其贈送一百匹縑,張奐厭惡董卓為人,拒絕不受。董卓雖心生怨恨,但因張奐深得本地百姓愛戴,弟子達數千人,他再心中不滿,也隻得作罷,不敢出手加害。張奐得以善終,享年七十八歲,武威郡百姓為其立祠,世世祭拜不絕。</p>
</p>
後來董卓又參與了鎮壓黃巾之亂,卻因戰事不利,而被朝廷拿下入獄,差點定為死罪,他自然對大漢天子心生不滿。後因天下大赦而被赦免。</p>
其後又跟隨司空張溫,平定了涼州之亂。在此期間,董卓升至破虜將軍,並且與右扶風鮑鴻一同出擊,大破叛軍,斬首數千級。張溫派出有六路人馬,其中五路人馬,包括周慎都以失敗告終,唯獨董卓的軍隊全員班師,屯兵於右扶風。</p>
由此董卓得到了朝廷的嘉獎,被封為斄鄉侯,封邑一千戶。自此董卓已成為董家最有名望之人,自然會有各路人馬來投。董卓此時已有私心,自然是來者不拒,一概接收,他的親隨更是達到數千人。</p>
中平五年,涼州叛軍重新攻入右扶風,圍攻陳倉縣城。十一月,朝廷拜皇甫嵩為左將軍,督前將軍董卓,各率兩萬人馬前去救援陳倉。董卓急於建功,向皇甫嵩建議應急速進軍,即可一戰成功。</p>
皇甫嵩認為陳倉縣城防備堅固,涼州叛軍必然無法攻克,我軍隻要按兵不動,以逸待勞即可取得全勝。於是並沒有采納董卓的建議,並把此事上報了朝廷。</p>
漢靈帝下詔書征董卓為少府,實乃明升暗降之意,為的是奪其兵權。董卓不肯受命,上書推辭道:“吾下屬的湟中義從、匈奴士兵都來攔住我的車馬,苦求吾不要拋棄他們。吾製止不了他們,隻能留下來寬慰他們,不能離開,還請聖上見諒,如果情況有變動,吾再向朝廷匯報。”</p>
漢靈帝也無可奈何,自然是十分擔憂。中平六年春二月時,涼州叛軍圍攻陳倉縣城達八十餘日不克,疲敝而退。皇甫嵩下令追擊,董卓勸阻,認為“窮寇勿追,歸眾勿迫也。”</p>
皇甫嵩則認為:“叛軍是喪失鬥誌的疲憊之師,而不是歸眾的窮寇也,實乃追而殲之的最好時機。”</p>
隨後皇甫嵩命董卓殿後,則自己親率大軍追擊。此戰一路上連戰連勝,斬叛軍首級萬餘枚,叛軍首領王國逃走後不久,便病死在逃亡的路上了。由此皇甫嵩一戰成名,深得漢靈帝的賞識。董卓因此十分忌恨皇甫嵩,認為是他擋了自己的升遷之路,不肯給自己機會。</p>
此時的漢靈帝已是病入膏肓,時日無多了。因此他再下詔書,拜董卓為並州牧,其屬下軍隊轉交給皇甫嵩,好借機以絕後患。</p>
然董卓隻接受任命,但是卻不肯交出軍權。他上書辯解道:“吾掌兵十年,士卒上下和我關係太好了,都要為我拚死賣命,吾乞求帶上這些士兵前去並州,好一起效力邊垂,盡到自己守邊疆之決心矣”。</p>
皇甫酈勸說叔父皇甫嵩趁機除掉董卓,皇甫嵩不從,隻是將董卓不肯交出兵權之事,據實上奏了朝廷。於是,漢靈帝又再次下詔書責備董卓,董卓自然對皇甫嵩更加怨恨了。</p>
最終董卓不敢再違抗聖命,隻帶走了五千人嫡係軍馬,這些人一起隨他向著並州出發。但是董卓隻是帶兵停留在河東郡,就借故身體有恙,停滯不前了。因為董卓也曾聽聞漢靈帝病重,他要在此間審時度勢,再做定奪。</p>
然而到了四月,漢靈帝駕崩,隨即大將軍何進便實際掌權了。而大將軍何進卻與司隸校尉袁紹合謀,要誅殺當朝宦官。而因皇帝年幼,掌權的何太後卻不肯下詔,於是何進、袁紹便私招董卓領兵進京,以此來逼迫何太後就範。</p>
董卓得知後大喜過望,他立即動身,趕往京師洛陽。同時,董卓上書彈劾中常侍張讓等十位宦官,直柬其罪行,希望當今天子能夠為做主,為天下百姓做主。其實董卓此信,就是為了自己,進京平叛事先找好的借口而已。</p>
可是不久後,大將軍何進卻又反悔了,他便便派諫議大夫種劭,勸阻董卓,令其不要進京。種劭在黽池見到董卓,要求董卓返回河東郡,去討伐流亡匈奴單於於夫羅。董卓堅決不從,繼續上書辯解,並且帶兵繼續挺進,此時已經兵達洛陽了。</p>
迫於董卓進軍的壓力,何太後最終同意下詔罷免宦官。董卓率軍抵達洛陽城外時,種劭出城勞軍時再次要求董卓撤軍,董卓便指使士兵上前威脅種劭。種劭大怒,斥責董卓。董卓自知理虧,便率軍西撤至洛陽城外二十裏處的夕陽亭整頓兵馬。</p>
中平六年八月二十五日,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謀誅諸宦官,然何太後不從。於是,大將軍何進便征召董卓使將兵到京師,並密令董卓上書曰:"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濁亂海內。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臣輒鳴鍾鼓如洛陽,即討讓等。"</p>
大將軍何進準備用董卓的大軍,脅迫何太後同意誅殺了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可是董卓未至,何進卻已經被宦官謀殺了。原來張讓等宦官早就得知是大將軍何進要對自己趕盡殺絕的,於是他們便密謀,要想辦法除去何進,好給自己留一線生機。</p>
可是他們太過不</p>
了解人心了,真正要誅殺他們的人,根本不是屠戶出身,缺謀少斷的大將軍何進,而是一直藏身於大將軍何進身邊的袁紹袁本初也。袁家此時早已名滿天下,“四世三公”的袁家,更是早已桃李滿天下了。</p>
別人有沒有野心不知道,但是身為虎賁中郎將的袁紹,為何還要成為西園八校尉中的中軍校尉呢?原來漢靈帝劉宏,心儀的皇子卻是王美人生的二皇子劉協。漢靈帝欲廢長立幼,但由於自己病重,要宦官小黃門蹇碩幫助劉協繼位,才又設立的西園八校尉。好以此分大將軍何進的軍權,蹇碩自然也因此有欲除去何進來立劉協為帝的野心。</p>
西園八校尉,以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為中軍校尉;屯騎都尉鮑鴻為下軍校尉;議郎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校尉;淳於瓊為佐軍校尉;諫議大夫夏牟為左校尉;曹節女婿馮芳為右校尉。</p>
可惜天公不作美,漢靈帝正在謀劃之時,他卻在四月早亡。精心準備的八位貴族子弟,本來想借助他們的家族勢力為自己的愛子劉協,繼位做為首輔大臣。以他們八人為根基,不管宮內宮外,都有足矣匹敵何氏的勢力。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兵不血刃,就能逐漸削薄何氏的兵權,免除兵戎相見之事。</p>
可是自漢靈帝劉宏死後,這西園八校尉卻各懷異心,沒有他中軍坐鎮,又怎麽可能會全部一心輔佐幼主劉協呢?更何況漢靈帝劉宏心中的想法,也隻告訴了小黃門蹇碩一人。因為在漢靈帝劉協心中,這些人最為可靠的,也隻有身為宦官的蹇碩,才是不二人選!</p>
漢靈帝劉宏心知,隻有小黃門蹇碩不會謀反皇權,在這八人之中,為何要讓蹇碩為上軍校尉?而且還特意告知諸校尉統屬於蹇碩。令小黃門蹇碩總管各軍,直接受命於皇帝劉宏。一時間西園八校尉聲勢浩大,連大將軍何進都要受其命令。</p>
可想而知,當時設定西園八校尉時,漢靈帝劉宏是準備賦予這八人何等重任,又是何等的榮耀?這八人都是聰明人,他們又怎麽不知今後自己的地位?等於這八家的勢力全部凝結在一起,好為劉協所用,也是為了自己的母親董太後做為護身符的。</p>
漢靈帝劉宏的設想是,到時候母後董太後臨朝攝政,代兒子劉協執政天下。用不了幾年,劉協年紀大了,也就順理成章的繼承皇位,不會像自己繼位時,造成那麽多的殺戮,和血雨腥風。</p>
可是在漢靈帝劉宏駕崩後,何氏所生皇子劉辯即位,尊母親何氏為皇太後,並由何氏臨朝攝政。那時候外戚何氏有大將軍何進統領天下兵馬,而自己的西園八校尉,卻隻有禁軍和皇城這些兵馬,又如何與大將軍何進所爭?</p>
何氏臨朝攝政後,董老太後的侄子驃騎將軍董重與何氏的哥哥大將軍何進互爭權力,宦官們依靠董重做為黨援。但是董老太後每次想要幹預國家政事,何氏都會加以阻止,至此婆媳關係徹底決裂!</p>
董老太後又如何受得了這等委屈?她忿恨地責罵道:“你現在氣焰囂張,是依仗你的哥哥何進!我如命令驃騎將軍董重砍下何進的人頭,隻是舉手之勞!到時候看你還如何囂張跋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