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州兩路大軍隻用了不到七天時間就拿下了兩州全境,而且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用來趕路,可以說勢如破竹都不足以形容遼州軍,隻是遼州軍的將士們還是有點失望的,畢竟沒有經曆太多的戰鬥就沒有立功的機會。
當然,站在葉桓的角度上看,他自然喜歡這樣輕易地就拿下兩州,不僅可以少死很多將士們,還能剩下一大筆的軍資,還能從兩州的那些被抄家的世家門閥手裏得到一大筆讓人難於想象的財富。
那些世家門閥十幾代人積累下來的財富,不說那些金銀財寶,單單是糧食就讓葉桓的臉都笑開了花,抄家得到的糧食可以供給遼州全部人口五年的口糧,從這裏就可以看出這些世家門閥手裏到底有多少的田地了,而且這還是因為糧食最多就隻能保存兩到三年的時間,再久就不行了,這些世家門閥每年都會時間最久的陳糧賣給老百姓,一來可以從老百姓手裏賺取一筆錢,二來就是清理庫存用來儲存新糧食。
從兩州世家門閥得到的糧食,除了一部分會被運回遼州府城倉庫儲存外,留下來的葉桓拿來收買人心,兩州的底層民眾大部分都相當於是饑民了,就算葉桓不帶走遼州軍打過來,兩州也很快就爆發大混亂。
有時候葉桓也搞不明白這些世家門閥為什麽這麽貪婪,底層民眾爆發出大混亂的話,他們的生命安全也會受到很大的威脅,手裏那麽多的糧食也不分給民眾一些,不過葉桓一想到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像前世古代世界那樣就算是乞丐也能當皇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這個世界不可能發生的,這是因為這個世界是個武俠世界,有著武功這種不可思議的東西。
一切的頂尖武學都在世家門閥的手裏,那些江湖武林中最頂級的門派實質上也是由世家門閥在背後支持的,或者說幹脆就是世家門閥建立的門派。
底層民眾根本就不可能學到高深的武學,底層民眾根本就沒有反抗世家門閥的力量,就算幾千年來有運氣爆棚的普通人得到什麽高深的武學秘籍,學到了高深的武功,但是一個兩個這樣的人是起不到什麽作用的。
王朝更迭之際可能會出現什麽寒門英才,但是舞台上的主角從來就不是他們,那些出身於世家門閥的才俊才是主角,寒門英才最多就是配角,甚至大部分都會成為一個新王朝建立過程中的炮灰,最後活下來的爬上高位的屈指可數,不過這屈指可數的寒門官員都還是世家門閥故意這樣做的,就是為了給底層人一個希望,哪怕這個希望縹緲無比。
葉桓知道這樣由世家門閥控製一切的世界不是一個正常的世界,就算沒有他的出現,未來也會出現一個打破這種常規的人,從來就沒有一成不變的世界,這是不可能的。
遼州現在已經建立了一個相對完善的教育體係,鄉鎮一級有供孩子們完成啟蒙的初級官塾,縣級以上的行政單位有中級官塾,完成了初級官塾考核合格的人可以升級到中級官塾,高級官塾隻有一家,也就是在府城的遼州書院,在中級官塾中經過考核合格的人就可以進入遼州書院讀書了,隻要在遼州書院考核合格的人最後可以進入官府的各級衙門實習,實習合格後就可以被遼州吏部分配官職了。當然,一些本來就在其他地方讀過書,已經成年的讀書人因為各種原因舉家遷移到遼州來成為了遼州的老百姓,他們也可以參加書院每個月舉行的入學考試,隻要考試合格了就不用從下麵的官塾一級一級往上升,可以直接進入書院讀書,這就是一種捷徑。
葉桓打算建國稱王後,他會把科舉製拿出來,到時候這個大殺器就是給這個世界的世家門閥最有利的一擊,科舉製是埋葬世家門閥的最有利武器,也是防止再次出現世家門閥的最佳選擇,對於葛明誌的擔憂,其實葉桓一直看在眼裏,隻是他不能提前把科舉製透露出來,時機還不對。
遼州書院一年多的時間已經有五千的讀書人在書院讀書,他們一部分比較優秀的人在兩個月前參加了一次畢業考試,考試合格者被分配到府城的各級部門或者是地方官府裏麵去實習了,這些實習者都一直沒有分配官職,本來他們心裏著急得不行,但是在知道遼州軍隊同時分兩路進攻豐州和泰州後,他們的心頓時放鬆了下來,原來他們竟然是這兩個地方的預備官員,沒有人是蠢貨,大家都是聰明人,很快就能想到這一點的。
整個遼州所有人都堅信遼州軍能打敗兩州的軍隊,隻是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遼州軍竟然會這麽輕易地就占領了兩州全境,幾乎沒有經曆過什麽大戰,兩州的府城豐城和泰城的抵抗力量也微乎其微,一些早就通過青衣衛或者軍情司的細作暗中投靠了遼州的世家門閥打開了城門,把遼州大軍迎了進去,豐城和泰城隻有一部分反應不較慢來不及逃走的罪大惡極的世家門閥爆發出了抵抗,但是也很快就被遼州大軍鎮壓了下去。
豐王和泰王這兩個北漢帝國的藩王很識相,倒不如說他們也無能為力,本身就是世家門閥聯盟推出來的傀儡,他們手上除了一個護衛外,根本就沒有抵抗的力量。
葉桓也沒有為難這兩個藩王,隻是派人把豐王一家遷移到遼州府城去,通知趙冷也派人護送泰王一家去遼州定居,至於兩個藩王幾百年的財富,他們很幹脆地隻留下三分之一,把三分之二上交給了遼州官府,算是買個平安吧。
當然,兩個藩王在兩州也有大量的土地,這些土地遼州方麵也沒有全部沒收,而是留下幾千畝作為他們兩家的祖產,葉桓的吃相還是不那麽難看的。
接管兩個州的事情那是千頭萬緒,葉桓把辦公地方放在了豐城的衙門裏,他住的地方自然是整個豐城最好的宅子,那就是豐王的王府。
在王府的一片建築中一座最好的最高的閣樓就是葉桓休息的地方,他現在正在原來豐王的書房裏麵看著一本厚厚的折子,這個折子是吏部快馬加鞭送過來的一份名單,這是由吏部擬定的經過政務院院長葛明誌和其他幾部主管商議同意後才送過來的一份調配到豐州和泰州上任的官員名單。
為什麽需要幾個部門的主管商議呢?本來人事應該是由吏部負責,然後再由政務院院長批閱後同意,最後會由葉桓這個主公拍板後才會實行。
隻是這次的人事安排實在是太過於重要了,不僅僅是關係到豐州和泰州的眾多重要崗位,這裏還有寒門派係和世家派係的博弈,隻是他們的意見其實也沒有那麽重要,對於葉桓來說,兩州的重要官職在他心裏早就有草稿,這種人事任命自然不可能任由下麵的人去操縱,那他這個主公還不是跟傀儡一樣。
當然,能做到遼州高層的官員們都不是傻子,他們也知道這種事情他們隻有一個建議權,最後的決定權在主公葉桓的手上,他們也不會傻到替葉桓做出決定,那是在找死。
至於兩州的駐兵將領們的安排,兵部隻是把一份主要適合的將領名單提供上去,最後還是由主公葉桓獨斷乾坤做出決定,沒有哪個人敢在這種關涉到軍權的問題上發表看法,這就不是在找死了,而是想要全家一起死的想法。
身為遼州的高層,不管是葛明誌這些寒門派係的官員,還是像曹明、宋威和安心這些世家派係的官員,所有人都知道軍權在遼州就是一個禁忌,一個不能觸動主公葉桓神經的禁忌,誰敢在軍權上動腦子,主公葉桓就會動他的腦袋。
有人不信邪把自己統領的部隊當做自己的私兵來對待,這種人最後的下場就是一個字——死,沒有任何人有例外。
離秋收隻剩下一個月不到的時間了,而且葉桓還有建國稱王這件對整個遼州來說都是最為重要的事情做,葉桓隻能抓緊時間處理好占領了的兩個州的各種事務。
遼州調過來的官員分配情況,兩州臨近橫州、秦州和東州邊界的重要城池駐軍情況,還有駐守兩州的將領們的選擇問題,最後是對於兩州的所有老百姓來說最為重要的土地分配問題,這個問題可以說對接下來遼州能不能安穩地統治好兩州之地尤為關鍵。
古代的很多問題關鍵在於土地問題,民以食為天,有了土地就意味著隻要不是遇上超級恐怖的天災問題,那麽老百姓就可以一輩子不挨餓,隻有土地才是天下老百姓最為在乎的,沒有什麽比土地更加讓老百姓緊張的了。
兩州的土地政策其實完全可以照搬遼州的已經實行了的土地政策,隻是一些細節還需要改變一下,畢竟就算是再完美的政策也要結合實際情況。
豐州的人口有一千萬左右,泰州的人口多了點,有一千一百萬上下,比起遼州的一千五百多萬人口來說要少了幾百萬,而且因為對兩州的世家門閥去清理得比較多,這就導致了比起遼州來說,這兩州之地的平均每個人可以分到的土地要比遼州多得多。
肯定是不能讓豐州和泰州的老百姓分到的土地比起遼州的老百姓要多很多的,不患寡而患不均,這是很現實的,如果被遼州的老百姓知道了剛被遼州占領的兩州民眾分到的土地比起他們要多很多的話,遼州的老百姓心裏肯定會不舒服的,這無關他們現在的生活比起以前要幸福百倍,隻要是人就有嫉妒的心理。
最後葉桓還是決定按照遼州的政策來實行,反正到時可以少收兩州的賦稅,這樣一來剩下的大量的土地就掌握在官府的手裏,葉桓心裏也能鬆一口氣了,畢竟隨著軍隊人數和官吏的人數增多,遼州的官田和軍田差不多不夠作為獎賞分的了,現在有了兩州大量的土地,未來不管是將士們立功還是對好的官員又可以有軍田和官田獎勵給他們了。
當然,站在葉桓的角度上看,他自然喜歡這樣輕易地就拿下兩州,不僅可以少死很多將士們,還能剩下一大筆的軍資,還能從兩州的那些被抄家的世家門閥手裏得到一大筆讓人難於想象的財富。
那些世家門閥十幾代人積累下來的財富,不說那些金銀財寶,單單是糧食就讓葉桓的臉都笑開了花,抄家得到的糧食可以供給遼州全部人口五年的口糧,從這裏就可以看出這些世家門閥手裏到底有多少的田地了,而且這還是因為糧食最多就隻能保存兩到三年的時間,再久就不行了,這些世家門閥每年都會時間最久的陳糧賣給老百姓,一來可以從老百姓手裏賺取一筆錢,二來就是清理庫存用來儲存新糧食。
從兩州世家門閥得到的糧食,除了一部分會被運回遼州府城倉庫儲存外,留下來的葉桓拿來收買人心,兩州的底層民眾大部分都相當於是饑民了,就算葉桓不帶走遼州軍打過來,兩州也很快就爆發大混亂。
有時候葉桓也搞不明白這些世家門閥為什麽這麽貪婪,底層民眾爆發出大混亂的話,他們的生命安全也會受到很大的威脅,手裏那麽多的糧食也不分給民眾一些,不過葉桓一想到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像前世古代世界那樣就算是乞丐也能當皇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這個世界不可能發生的,這是因為這個世界是個武俠世界,有著武功這種不可思議的東西。
一切的頂尖武學都在世家門閥的手裏,那些江湖武林中最頂級的門派實質上也是由世家門閥在背後支持的,或者說幹脆就是世家門閥建立的門派。
底層民眾根本就不可能學到高深的武學,底層民眾根本就沒有反抗世家門閥的力量,就算幾千年來有運氣爆棚的普通人得到什麽高深的武學秘籍,學到了高深的武功,但是一個兩個這樣的人是起不到什麽作用的。
王朝更迭之際可能會出現什麽寒門英才,但是舞台上的主角從來就不是他們,那些出身於世家門閥的才俊才是主角,寒門英才最多就是配角,甚至大部分都會成為一個新王朝建立過程中的炮灰,最後活下來的爬上高位的屈指可數,不過這屈指可數的寒門官員都還是世家門閥故意這樣做的,就是為了給底層人一個希望,哪怕這個希望縹緲無比。
葉桓知道這樣由世家門閥控製一切的世界不是一個正常的世界,就算沒有他的出現,未來也會出現一個打破這種常規的人,從來就沒有一成不變的世界,這是不可能的。
遼州現在已經建立了一個相對完善的教育體係,鄉鎮一級有供孩子們完成啟蒙的初級官塾,縣級以上的行政單位有中級官塾,完成了初級官塾考核合格的人可以升級到中級官塾,高級官塾隻有一家,也就是在府城的遼州書院,在中級官塾中經過考核合格的人就可以進入遼州書院讀書了,隻要在遼州書院考核合格的人最後可以進入官府的各級衙門實習,實習合格後就可以被遼州吏部分配官職了。當然,一些本來就在其他地方讀過書,已經成年的讀書人因為各種原因舉家遷移到遼州來成為了遼州的老百姓,他們也可以參加書院每個月舉行的入學考試,隻要考試合格了就不用從下麵的官塾一級一級往上升,可以直接進入書院讀書,這就是一種捷徑。
葉桓打算建國稱王後,他會把科舉製拿出來,到時候這個大殺器就是給這個世界的世家門閥最有利的一擊,科舉製是埋葬世家門閥的最有利武器,也是防止再次出現世家門閥的最佳選擇,對於葛明誌的擔憂,其實葉桓一直看在眼裏,隻是他不能提前把科舉製透露出來,時機還不對。
遼州書院一年多的時間已經有五千的讀書人在書院讀書,他們一部分比較優秀的人在兩個月前參加了一次畢業考試,考試合格者被分配到府城的各級部門或者是地方官府裏麵去實習了,這些實習者都一直沒有分配官職,本來他們心裏著急得不行,但是在知道遼州軍隊同時分兩路進攻豐州和泰州後,他們的心頓時放鬆了下來,原來他們竟然是這兩個地方的預備官員,沒有人是蠢貨,大家都是聰明人,很快就能想到這一點的。
整個遼州所有人都堅信遼州軍能打敗兩州的軍隊,隻是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遼州軍竟然會這麽輕易地就占領了兩州全境,幾乎沒有經曆過什麽大戰,兩州的府城豐城和泰城的抵抗力量也微乎其微,一些早就通過青衣衛或者軍情司的細作暗中投靠了遼州的世家門閥打開了城門,把遼州大軍迎了進去,豐城和泰城隻有一部分反應不較慢來不及逃走的罪大惡極的世家門閥爆發出了抵抗,但是也很快就被遼州大軍鎮壓了下去。
豐王和泰王這兩個北漢帝國的藩王很識相,倒不如說他們也無能為力,本身就是世家門閥聯盟推出來的傀儡,他們手上除了一個護衛外,根本就沒有抵抗的力量。
葉桓也沒有為難這兩個藩王,隻是派人把豐王一家遷移到遼州府城去,通知趙冷也派人護送泰王一家去遼州定居,至於兩個藩王幾百年的財富,他們很幹脆地隻留下三分之一,把三分之二上交給了遼州官府,算是買個平安吧。
當然,兩個藩王在兩州也有大量的土地,這些土地遼州方麵也沒有全部沒收,而是留下幾千畝作為他們兩家的祖產,葉桓的吃相還是不那麽難看的。
接管兩個州的事情那是千頭萬緒,葉桓把辦公地方放在了豐城的衙門裏,他住的地方自然是整個豐城最好的宅子,那就是豐王的王府。
在王府的一片建築中一座最好的最高的閣樓就是葉桓休息的地方,他現在正在原來豐王的書房裏麵看著一本厚厚的折子,這個折子是吏部快馬加鞭送過來的一份名單,這是由吏部擬定的經過政務院院長葛明誌和其他幾部主管商議同意後才送過來的一份調配到豐州和泰州上任的官員名單。
為什麽需要幾個部門的主管商議呢?本來人事應該是由吏部負責,然後再由政務院院長批閱後同意,最後會由葉桓這個主公拍板後才會實行。
隻是這次的人事安排實在是太過於重要了,不僅僅是關係到豐州和泰州的眾多重要崗位,這裏還有寒門派係和世家派係的博弈,隻是他們的意見其實也沒有那麽重要,對於葉桓來說,兩州的重要官職在他心裏早就有草稿,這種人事任命自然不可能任由下麵的人去操縱,那他這個主公還不是跟傀儡一樣。
當然,能做到遼州高層的官員們都不是傻子,他們也知道這種事情他們隻有一個建議權,最後的決定權在主公葉桓的手上,他們也不會傻到替葉桓做出決定,那是在找死。
至於兩州的駐兵將領們的安排,兵部隻是把一份主要適合的將領名單提供上去,最後還是由主公葉桓獨斷乾坤做出決定,沒有哪個人敢在這種關涉到軍權的問題上發表看法,這就不是在找死了,而是想要全家一起死的想法。
身為遼州的高層,不管是葛明誌這些寒門派係的官員,還是像曹明、宋威和安心這些世家派係的官員,所有人都知道軍權在遼州就是一個禁忌,一個不能觸動主公葉桓神經的禁忌,誰敢在軍權上動腦子,主公葉桓就會動他的腦袋。
有人不信邪把自己統領的部隊當做自己的私兵來對待,這種人最後的下場就是一個字——死,沒有任何人有例外。
離秋收隻剩下一個月不到的時間了,而且葉桓還有建國稱王這件對整個遼州來說都是最為重要的事情做,葉桓隻能抓緊時間處理好占領了的兩個州的各種事務。
遼州調過來的官員分配情況,兩州臨近橫州、秦州和東州邊界的重要城池駐軍情況,還有駐守兩州的將領們的選擇問題,最後是對於兩州的所有老百姓來說最為重要的土地分配問題,這個問題可以說對接下來遼州能不能安穩地統治好兩州之地尤為關鍵。
古代的很多問題關鍵在於土地問題,民以食為天,有了土地就意味著隻要不是遇上超級恐怖的天災問題,那麽老百姓就可以一輩子不挨餓,隻有土地才是天下老百姓最為在乎的,沒有什麽比土地更加讓老百姓緊張的了。
兩州的土地政策其實完全可以照搬遼州的已經實行了的土地政策,隻是一些細節還需要改變一下,畢竟就算是再完美的政策也要結合實際情況。
豐州的人口有一千萬左右,泰州的人口多了點,有一千一百萬上下,比起遼州的一千五百多萬人口來說要少了幾百萬,而且因為對兩州的世家門閥去清理得比較多,這就導致了比起遼州來說,這兩州之地的平均每個人可以分到的土地要比遼州多得多。
肯定是不能讓豐州和泰州的老百姓分到的土地比起遼州的老百姓要多很多的,不患寡而患不均,這是很現實的,如果被遼州的老百姓知道了剛被遼州占領的兩州民眾分到的土地比起他們要多很多的話,遼州的老百姓心裏肯定會不舒服的,這無關他們現在的生活比起以前要幸福百倍,隻要是人就有嫉妒的心理。
最後葉桓還是決定按照遼州的政策來實行,反正到時可以少收兩州的賦稅,這樣一來剩下的大量的土地就掌握在官府的手裏,葉桓心裏也能鬆一口氣了,畢竟隨著軍隊人數和官吏的人數增多,遼州的官田和軍田差不多不夠作為獎賞分的了,現在有了兩州大量的土地,未來不管是將士們立功還是對好的官員又可以有軍田和官田獎勵給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