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陽和南廷銳這兩個人的死並沒有在遼州引起什麽太大的反響,畢竟兩人都離得北方三州有點遠,北方三州的民眾很少聽說過他們倆的名字,更不用說了解他們了,對於現在北方三州的民眾來說,把糧食安全順利地收進自家的屋裏才是第一大事,第二大事就是北方實質上的霸主葉桓對外公布建國稱王的日期和流程,這件事對整個天下才是大事件。


    不過天下早就有葉桓要建國稱王的傳聞,所以江湖武林中那些最喜歡吃瓜看戲的底層武者都一窩蜂地朝著遼州湧去,對於他們來說,最北方的遼州各種傳聞是聽到了,但是很少有人專門不遠千裏到遼州實地看看,這次葉桓的建國稱王大典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次親眼看看遼州的最好機會。


    這次遼州的大典可以說是對全天下的一次很好宣傳,畢竟百聞不如一見,隻要這些吃瓜武者把在北方三州的所見所聞傳播出去,那麽整個天下的人不再像以前那樣感覺遼州那種世外桃源和很多惠民的政策很假,不管是對吸引一些底層民眾還是一些人才都是一個極大的好處。


    為了這次的建國稱王大典,整個北方三州的各級衙門都做好了各種準備工作,而且因為要對外展現軍隊的風姿,葉桓下令各個兵種都要抽出一個大隊的人數參加閱兵,這些參加閱兵的將士們從徹底占領豐州和泰州後就開始了閱兵儀式的培訓工作,他們要向所有來遼州參加大典的其他勢力使者團、吃瓜武者和北方三州的民眾代表們展現遼州軍的威武雄壯。


    對於一個古代王朝來說,雖然還隻是建立一個王國,不是帝國,但是最重要的就是確立行政體製和國名,沒錯,國名對於一個新生的王朝來說也是很重要的。


    葛明誌他們這些寒門派係官員根據葉桓是在遼州發家的,並且按照原北漢帝國皇帝李劍頒發給葉桓的聖旨,葉桓應該稱作遼王,那麽遼州因為地處北方,所以新生的國家應該叫做北遼王國,這個說法很有道理。


    不過曹明、劉莽和張權這些世家派係的官員不同意這個說法,他們覺得主公葉桓建立的王國應該叫做大漢王國,畢竟主公接受了李浩這個原北漢帝國皇子手中的北漢帝國傳國玉璽,那麽這就代表著葉桓是繼承了北漢帝國,而且葉桓還娶了北漢皇室成員李雲瀾為正妻,所以葉桓應該為大漢王國的大王。


    說實話,比起北遼王國這個國名來,葉桓更加喜歡大漢王國這個名稱,畢竟遼這個國名有點像自己前世的一個古代異族建立的政權,他不是很喜歡,還是漢這個字比較好。


    既然葉桓自己喜歡大漢王國這個名稱,葛明誌他們自然不會違背主公葉桓的意誌,於是,建立的新王朝名稱就是大漢王國,從名稱上來看算是北漢帝國的繼承者了。


    世家派係的官員們自然很高興葉桓的選擇,當然,他們高興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們對北漢帝國還有什麽留戀,而是因為他們把世家門閥的未來壓在了李雲瀾生的兒子葉乾坤身上,要知道葉乾坤身體裏可是流著北漢帝國皇室血脈,在那些世家派係的官員看來,他就是天然要站在他們這一邊的,那麽隻要未來葉乾坤順利地接過葉桓的位子,那麽世家門閥就能重新得到重用,重新起航,重新恢複原來的地位。


    對於那些世家門閥出身的官員們的長遠打算,葉桓怎麽可能收不到一點消息了?他早就知道那些世家出身的官員們做出的長遠打算,隻是葉桓肯定不可能允許自己建立的王朝最後又變成了世家門閥統治,皇帝隻是他們推在台上為他們牟利的工具,這怎麽可能呢?隻能說那些人想多了,葉桓早就有對付他們的最佳工具,那就是前世古代社會的科舉製,不過這個還不急,要推廣科舉製需要一點時間,隻有等北方三州之地的寒門讀書人多了後,葉桓才會推出科舉製度,到那時世家門閥才會清楚地認識到他們想要控製和統治一切的時代早就是過去式了。


    既然已經決定了國名,對於大漢王國要使用哪種行政體製這件事,葛明誌他們都很自覺地沒有去過多參與,最多就是主公葉桓詢問一些東西時他們會盡力回答他的疑問,畢竟到底是沿用現在遼州體製,還是按照原來的北漢帝國內閣六部製來作為大漢王國的行政體製,這件事隻能由葉桓這個主公獨斷乾坤了。


    葉桓怎麽說前世也是一個大學生,對於前世的古代封建王朝實行的一些行政體製還是知道一些的,再結合一下這個世界曆代王朝實行的行政體製,他花費了大量精力總結出了一個新的適合大漢王國的行政製度。


    這個適合大漢王國的新的行政體製被葉桓稱之為內閣六部製,軍政分離製。


    朝廷中央實行的是內閣六部製,內閣設立一個首相總領政務,兩個副首相輔助首相,六部有吏部、戶部、刑部、兵部、工部和禮部這六大最重要的部門,六部的最高行政長官是尚書,品級是一品,副手叫做侍郎,從二品,以此類推。


    好看的言情


    六部每部又管轄若幹個行政機構,雖然這些六部下麵的所屬機構名稱和作用都各有不同,但是都是同一平級的,具體的各個行政機構和作用如下:


    吏部:吏部、司封、司勳、考功


    吏部司,掌文官階品,朝集、祿賜、給假告身、假使


    司封司,掌封命、朝會、賜予之級。


    司勳司,掌官吏勳級。


    考功司,掌文武百官功過、善惡之考法及其行狀。若官員死亡後,史官要為其立傳,太常要議諡,若要銘於碑者,則會同百官議其宜記述的事跡上報,然後考功郎中通報其家屬。


    戶部:民政局、度支、金部、倉部、中央銀行


    民政局,掌戶口、土地、賦役、貢獻、蠲免、優複、婚姻、繼嗣之事。


    度支司,掌天下租賦、物產豐約之宜、水陸道塗之利,歲計所出而支調之,與中書門下省議定上奏。


    金部司,掌天下庫藏出納、權衡度量之數,管理兩京市、宮市等交易之事,並供給宮人、王妃、官員奴婢衣服。


    倉部司,掌天下庫儲、出納租稅、祿糧、食稟之事。


    中央銀行,掌朝廷的金銀銅幣的鑄造,國家貨幣政策的製定,國家的經濟政策研究等。


    禮部:禮部、祠部、主客、膳部、宣傳


    禮部司,掌禮樂、學校、衣冠、符印、表疏、圖書、冊命、祥瑞、鋪設,及百官、宮人喪葬贈賻之數。


    祠部司,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國忌、廟諱、卜筮、醫藥、僧尼之事。膳部司,掌陵廟之牲豆酒膳。


    主客郎司,掌諸蕃朝謹之事。


    宣傳司,掌朝廷報社,宣稱諸事等。


    兵部:兵部、職方、駕部、庫部


    兵部司,兵部郎中一人判帳及武官階品、衛府眾寡、校考、給告身諸事;一人判簿籍及軍戎調遣之名數。員外郎一人掌貢舉、雜請,一人判南曹,歲選解狀。


    職方司,掌地圖、城隍、鎮戎,烽候、防人道路之遠近及四夷歸化之事。凡蕃客至,鴻臚寺先詢問其國山川、風土,然後製成地圖上奏,並送副圖於職方司,殊俗入朝,則圖其容狀及衣服樣式通達於上;


    駕部司,掌輿輦、車乘、傳驛、廄牧馬牛雜畜之籍。


    庫部司,掌兵器、鹵簿儀仗。


    刑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門


    刑部司,掌律法,按覆大理寺及天下上奏諸案件。


    都官司,管理俘虜,奴隸的簿錄,給以衣糧醫藥,並審理其訴訟事件。


    比部司,負責通會內外賦斂、經費、俸祿、勳賜缺乏物資,以及軍用物資、器械等事。


    司門郎中、員外郎,管理門禁關卡出入登記,以及各地上繳失物的處理。


    工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鑄造


    工部司,掌城池之工役程式,為尚書、侍郎之助手。


    屯田司,掌天下屯田及在京文武官員之職田、諸司官署公田的配給。


    虞部司,掌苑囿、山澤草木以及百官蕃客菜蔬薪炭的供給和畋獵之事。


    水部司,管理河流過渡、船艫、溝渠橋梁、堤堰、溝洫的修繕溝通,以及漁捕、漕運諸事。


    鑄造司,掌鑄造兵器、研製新式武器機構等。


    其中一些部門葉桓沒有按照這個古代的行政製度習慣來設立,像是戶部裏麵應該有一個戶部司的,被他改成了民政局,還有就是戶部裏麵新設立了一個中央銀行,加強對貨幣的管理。


    除了內閣六部外,大漢王國中樞還有五監九寺,五監包括由原來的遼州書院變國子監、少府監、匠作監、軍器監和都水監,九寺有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司農寺、太府寺和鴻臚寺組成。


    葉桓把監督司取消,改為都察院,設六科給事中,成立六部的獨立監察機構。地方先設四道巡按禦史和各州提刑按察司,同時設督撫,形成地方三重臨察網絡。


    還有比較獨立的部門,像是直接受葉桓這個大王管理的軍情司和青衣衛這兩個情報組織,他們的職能不變,不過在行政等級上低六部一級,當然,六部一品尚書也不能插手這兩個特殊部門。


    內務部,管理已經把大秦改名為大漢的商會,還有王府的一切產業,相當於是葉桓這個大王的私人財產,或者說是王室的獨立財產,管轄王府的一切開支和采購。


    其實一開始葉桓不想設立這麽多的部門,畢竟他現在隻是占領北方三州之地加上一塊麵積還可以的草原之地,人口三千多萬,不過他最後想一想還是按照帝國的標準來建立行政製度,至於一些機構部門可以精簡一下人員就可以,不至於造成機構和人員的臃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局我成為大宗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南琴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南琴梓並收藏開局我成為大宗師最新章節